登陆注册
3436300000003

第3章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1)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四化”中提及最多的词。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致力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四化同步、统筹城乡,致力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与挑战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1]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49~1978年是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且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以致原有城市规模扩张比较缓慢,新形成的城市数量不多,城镇化进程基本停滞。从经济学角度看,“上山下乡”运动更像是城市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受限而不得不采取的“逆城市化”政策。1978~1984年是第二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效释放出“制度性红利”,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2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85个百分点。1985~1991年是第三阶段。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节点,受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双重推动,沿海地区新兴小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上升至26.9%,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1992年以来是第四阶段。以建立经济开发区与高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小城镇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个百分点,整体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我国已经走完了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的城镇化发展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2.6亿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生产效率更高的非农部门,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连续30多年的高增长奠定了基础,也实现了5亿人口的脱贫。

以往的城镇化模式难以持续

尽管以往的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各种“城市病”愈加突出;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的长期存在,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户籍分割等制度(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人为压低城镇化成本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加之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性风险,促使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势在必行。

户籍人口城镇化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度落后于城镇化。依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即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虽然以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水平飞速发展,国家统计局2012年通报发布的城镇化率是52.57%,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即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但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仅为35.3%,两者差距已达17.27个百分点。

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不同的户籍意味着许多福利待遇的差别。随着改革开放和劳动力流动转移加快,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化和城市化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诸多隐患。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正在成长,这些更年轻的一代既享受不到城镇的社会福利待遇,又不曾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如果再不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镇生活,一方面将制约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突出问题。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2000~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为50%,两者相差20多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城镇人口密度也从8500人每平方公里减少到7300人每平方公里,表明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粗放而低效。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业与城镇的融合,以及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镇化窄化为房地产化

近些年,各地推动城镇化的抓手是调整行政区划,热衷于设立新区、新城、城市副中心,同时各城市的“并区”动作也频频出现,特别是不少县级行政单位欲升级为“县级市”。其目的是,以大规模的新城开发推动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带动房地产开发。在三四线城市缺乏产业导入与支撑的前提下,不少城市出台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实际操作上更多是以产业新城为名直接进行房地产市场开发“造城”,“加快”所谓城镇化进程。然而,这样的“被城镇化”必然导致大量房地产积压,甚至成为“空城”、“鬼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是所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法则,城镇化也不例外。城镇化绝不仅仅是房地产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未来10年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统计局于2013年5月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63亿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同比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总数为1.63亿人,同比增长3%。如将外出农民工从城镇人口统计中扣除,则2012年我国市民化率为40.55%,比上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60.57%,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将以年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

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基本动力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城镇化发展并非线性趋势。比如,通常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8000美元的中等水平阶段,城镇化发展也呈加快趋势。2013年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国际可比标准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位,这一基本国情为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城乡和区域差距增强了城镇化发展动力

在人均基本收入水平总体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收入分配并不均衡,明显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别,这实际上也进一步增强了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动力。从区域(各省区)内部来看,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性较为明显。具体从城镇化规模层面看,大城市建设速度快、水平高、资金充裕,而且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也主要分布于大城市,目前已经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建设推动速度缓慢、层次相对较低、资金缺乏,而且交通、能源的二级网络及相关节点建设主要分布于中小城镇,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再从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层面看,城镇化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虽然东部沿海的部分省市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多介于30%~50%之间。差距产生追赶空间与动力,即差距越大,潜力越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巨大的城乡和区域差距,而且来自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内部结构逐步完善。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与第一产业的差距逐步收窄。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二转三”的调整趋势无疑将有利于助推城镇化率从50%向70%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另外,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有下降空间,同时第二产业还能继续吸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而高端服务业则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随着经济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新型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思想,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与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所走城镇化道路不同,新型城镇化不再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热衷于“造城运动”,而是以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完成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为核心,以实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为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释放需求,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互动

经济理论表明,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引起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变动,导致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同时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农业劳动者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而工业和服务业受经济集聚影响更倾向于在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也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从供给方面看,随着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优化了经济结构。如亨德松(Henderson)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在从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城市地区的高度集中,可以提高工业或服务业生产者之间信息外溢的效率,形成更加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并且有利于节省生产者之间货物交换时或者将产品销售给本地居民时的交通运输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从需求方面看,城镇化的过程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用事业和社会项目进行大量投资,加大投资品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推进,社会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纳和生活水平提高,将带来消费增长与升级,有助于矫正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产能扩张的不平衡增长模式。

城镇化对经济转型的促进,得益于要素聚集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具体体现在,无论是民间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投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都将大幅下降,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利润总额。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生产用地、居住用地及其他生活设施用地;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的集中治理,减少投入成本,提高治理水平和效率。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化通常与较高的收入水平联系在一起,城镇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人均GDP通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密度人口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正是因为合理的城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经济集聚效应,即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3.5%~8%。据估计,我国城市规模每扩大一倍,其生产率将提高10%。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从而为整个宏观经济的潜在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同类推荐
  • 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研发,依托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生态文明转型和生态文化重构这一重大课题,创新性地提出我国首个以城市命名的生态文明“贵阳指数”,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活观、生产力和生态美”的生态“金三角”理论模型,展现了一种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和生态文明历史责任的唤醒。本书认为,21世纪将是生态世纪。生态文明将替代工业文明,生态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
  •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从英国的金本位制不经意的确立到其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渊源,从美国历史上刹那出现的唯一改革到日本历史上的以退为进,从东亚金融危机到由希腊引发的欧元危机,从人口涨落到国家沉浮,作者旁征博引,所述看似是迷失在历史大潮中的细节,背后却有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隐喻。
  •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你是一个理财高手吗? 你有做生意的潜质吗? 你是否能合理支配薪水?你的理财盲点在哪里? 你的赚钱能力有多强? 你是否适合做投资? 是什么决定你的生活水平?经济学一直被称为“沉闷的科学”,因为经济学家经常带来坏消息。他们会指出一个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的项目,很可能结局并不那么美妙… …《经济学常识一本通》以经济学教材为底本,整合经济学各分支理论常识,一本书能让读者通读整个经济学。同时用简洁易懂的文字阐释经济学常识精髓,再给这些理论配以精彩绝妙的故事加以解说,让象牙塔里的镇塔之宝跟读者做亲密接触。
  •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这是一部战略主义作品。本书以世界经济视野为基础,从“大经济”的角度,全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中国之问”一气呵成,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政治与经济的决定关系、经济国防、崛起模式等几大方面差不多所有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读者从每一节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发展脉搏:世界处在什么时代?持续三十多年的中国奇迹是否面临拐点?世界留给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有多久?中国是持续崛起还是走向崩盘?哈耶克主义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吗?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谁更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大政府”是通往奴役之路,还是幸福之路?中国如何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实现突围?
  •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着怎样的职业,生活在怎样的人生状态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总有针对各种问题总结出的原理或定律。本书介绍了80个神奇的定律,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类解读,力图为读者呈现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定律。
热门推荐
  • 亲爱的,我们复婚吧

    亲爱的,我们复婚吧

    {这是一部叙写当代都市婚姻成长的小说}如果把人生比喻一场戏,那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爱情的宣言,没有说一句再见,偶像剧里的画面竟然会真实上演,在爱与被爱中激情且又极力的挣扎着。她为了与深爱的男友重逢,草率的与另一个男人走进了婚礼的殿堂,一次次的伤害,一次次的背叛,使原本基本感情不深的婚姻摇摇欲坠,精神上的折磨,让深爱她的丈夫有种撕心裂肺的痛。离婚后他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默默守护在那一方,执着的等候是否能让她回心转意?婚姻,最悲惨的婚姻莫过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却浑然不知。我喜欢读悲情文,但我不希望我笔下的结局亦是悲剧,不管中间情感有多么的复杂,我还是希望付出全部的人,得到属于自己的爱。但对于本文。。。。。。
  • 毒妃妖娆:邪帝,来战!

    毒妃妖娆:邪帝,来战!

    推荐甜宠新书《惹火狂妃:小萌夫,要听话!》“不要了,好疼……”卫子衿捂住手臂上的伤口,不许男人碰她。男人低声诱哄,“小东西,过来,擦了药就不疼了!”“不喝药,太苦!”卫子衿把黑乎乎的一碗药,推得远远的。“乖,里面放了蜜糖的,一点都不苦!”她从懵懂的年岁就痴心暗恋他,还没表露爱意,竟被他一纸婚约许给克妻世子!【男女主身心干净,1V1】
  • 多彩校园

    多彩校园

    本丛书精心选取了多个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哲理、亲情、事业、交往等方面,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道家少年

    道家少年

    人最容易变的时候,就是踏足江湖,接触的人多啦,心也就活啦,对于一些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在意。有些事情,常常会出乎你的意料,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是一个结果……
  • 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

    微历史:民国就是如此有趣

    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本书便是记录了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通过这一个个的历史小故事,一段段的人物小传奇,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使读者能见微知著,管窥民国,去回味,去思索。
  • 与鬼同眠

    与鬼同眠

    没事儿的时候,不要把雨伞撑开了放在家里,因为小伙伴们很喜欢躲在里面。还有,什么风铃啊,铃铛啊之类的玩意也是小伙伴的最爱。不信?哎,看看我的经历吧……
  • 你是我的南浔

    你是我的南浔

    “傅言浔,我心悦你”宋知南在遇见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主动向一个人吐露感情。家庭的不完整让宋知南不敢相信年少的青恋,但是17岁那年确实她一生的转折。
  • 明传万里

    明传万里

    时间长河无边际,水中锦鲤数不清,鱼跃龙门寻常见,身世际遇各不同。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赵彦初至大明。传奇皇帝朱祁镇十八岁,意气风发。悲催皇帝朱祁钰十七岁,安分守己。司礼太监王振权倾朝野,志得意满。一代名臣于谦巡抚晋豫,声名卓著。瓦剌太师也先磨刀霍霍,虎视中原。我们的主角赵彦十四岁,放牛喂鸡。四年之后,土木堡之变还会发生吗?
  • 风阡静陌之绝泪殇

    风阡静陌之绝泪殇

    是情缘,是孽缘,还是注定的擦肩而过,让我们跨越万年相遇?你总是一脸清心寡欲、满不在乎的样子,却处处留心观察。你比我更了解我,知道我的习惯;知道我的脾气;知道我的心思;你总是能在我伤心的时候,知道如何陪我,你那么的了解我。而我对你的了解,只有你的名字。你为了我,伤的体无完肤。却只让我对你有哥哥一样的仰慕,只因为你太过了解我。不愿以伤害我作为条件,来坚持我们名正言顺的在一起。我不怪谁,只怪情深缘浅
  • 执迷吸(血鬼日志系列#12)

    执迷吸(血鬼日志系列#12)

    一本可以媲美《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书,是一本只要你开始读就忍不住想一直读到最后一页的书!如果你喜欢冒险、爱情和吸血鬼故事,这本书正适合你!”《誓言》是畅销书系列“吸血鬼日记系列”的第六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