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感受到那在弥漫着血色的诗行中的诗人对人性的追求,那种在爱与恨交织中人的情感的极度愤怒与冲撞。正是这亿万人共同的情感,组成了一个民族的大爱与大恨,读完全诗,令人回肠荡气,久久难忘。
这是首不断撞击人类灵魂的诗作,虽然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今天读来仍让人倍感激愤,并且在激动之余能让人从中读出更深的感悟和使命感。
这一声讨南京大屠杀的诗的檄文碑铭,已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三、油画《屠·生·佛》背后的故事
走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巨幅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这幅画是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在1991年至1992年期间于美国洛杉矶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作品。该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展现了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
在这一幅历史巨作的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艺术道路的追求与拓展,还蕴藏了一位当代高僧的凄凉身世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1937年,在日军的血洗屠城下,南京成为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1938年初,一个12岁的男孩跟随母亲来这里寻找遭日军屠杀的父亲尸体,因为他们听逃回老家扬州江都的一位村里人告知,他的父亲已经在南京大屠杀中遭遇不幸。
也许是宿世佛缘,这次南京之行改变了这个男孩儿一生的命运。栖霞山住持志开上人看中了他,并要收他为徒。当时,年仅12岁的男孩儿不顾母亲的反对,投入空门。
半个多世纪后,在这个当年的小和尚的资助下,一位画家画出了这幅以《南京大屠杀》为题的油画。那个小和尚正是如今闻名世界的台湾高僧星云大师,而那名画家就是李自健。
李自健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赴美深造,定居洛杉矶。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是1991年的3月29日上午10点,可以说那一刻是改变他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机。星云大师来到李自健的面前,他拿着一本介绍李自健的小册子,上面有其代表作《孕》。油画《孕》中怀孕的女子,正是李自健的妻子—诗人丹慧。这幅画凭着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和母性的爱,让星云大师一眼看中。
2000年,台湾星云法师和美国华侨李自健先生将《屠·生·佛—南京大屠杀》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星云大师对李自健说:你是这张画的作者,我正在找你呢。听说你正在一个饭店打工端盘子,太埋没人才了。这样吧,我在西来寺借给你一套房子,买你100幅画,但有一个要求,请你帮助我画一幅南京大屠杀的油画,行不行?
李自健惊呆了,连忙问星云大师为什么要画这张画?
星云大师说他就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就是遗属。他的父亲就死在这场灾难中,他也因为这场灾难,才出家的。
星云大师的一席话,把李自健结结实实地给震住了。
星云大师又说,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千方百计地想掩盖这个事实,否认这段历史,我这个见证人都在,他们就这样做,将来我们都不在了,更说不清楚了。人家用文字留下来记录,你用你的画留下一幅警世之作,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听了星云大师的讲述后,当天晚上,李自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星云大师交给他李自健的是一份命题作业,但他没有那段生活,青少年时期在长沙等南方生活,从没有到达过南京,也没有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美国也找不到资料,怎么办呢?
李自健想到解铃还须系铃人。他再次找到星云大师,认真听取老法师的回忆,讲述当年在南京所看到的那一切。老法师还告诉他,南京有一座专门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遇难同胞纪念馆。
到南京去!李自健下定决心。立即买机票,从美国直接到了南京,走进了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年我已经到遇难同胞纪念馆担任副馆长,接待了李自健先生,受他的精神感染,赠送了当时所有的南京大屠杀史资料。
回到美国后,李自健闭门专心于创作,有时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他脑子朦朦胧胧之间,就有了一个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俨然有两个刽子手正在砍人比赛,还有一个和尚在一旁收尸,一个孩子从人堆里爬出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三点式的构图。
强烈的民族感情在李自健心中汹涌。他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图片资料,让他心里痛,简直就是在流血:我们这么一个伟大的民族,怎么会被日本如此残杀?李自健说,纵然有再多的困难,他也要一定把它画完。
三个月后,李自健画出来一份素描草图,送给星云大师来看,就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心里诚惶诚恐。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星云大师一看到这张画,眼泪就涌到眼中。他讲,画得太好了,太真实了,你画的就是我当年在南京看到的真实,到处是尸山血海呀。
1993年5月,在星云大师的帮助下,李自健个人作品展在台湾举办首展,大获成功。李从台湾给我打来了长途电话,让我分享他成功的喜悦,此时我正好开始主持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我们相互道贺,相互勉励,共同为历史的传播多做些实事。
这次画展也成为李自健全球巡展的起点,此后“李自健人性与爱”画展走过了六大洲近30个国家地区,一幅《南京大屠杀》成为整个画展的灵魂。
我作为李自健的好朋友,多次应邀在北京、上海、长沙、南京等地参加这个画展的开幕式。每次都被画家和观众所感动、所感激。我斗胆向画家提出,遇难同胞纪念馆想永久收藏和展出这幅油画。我清楚地知道,对于画家来说,作品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孩子,何况这幅画是他的代表之作呢?
想不到的是,李自健一口答应下来。同时,他向我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征求星云大师的意见,毕竟这幅画是在他老人家的提议下创作的;二是李自健全球画展当时还没有结束,希望先办理捐赠手续,后再借给他继续办展。
星云大师非常同意把这幅巨型油画捐赠给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且认为是这幅画最该去的地方。对于李自健借展油画,那是帮助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我们求之不得呢,岂有不同意之理。
2000年,《南京大屠杀》这幅震惊世界的警世之作,由台湾星云大师和美国华侨李自健捐赠给了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年后,这幅画成为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重要艺术展品被陈列。后来得知,湖南籍老乡,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藤文生的夫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也向李自健提出,国家博物馆希望收藏这幅油画,但李告诉他,星云大师和他本人已经答应过我的捐赠请求,他可以为国家博物馆复制一幅,但这幅原件还是应该捐赠给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暗暗地庆幸自己捷足先登。
李自健先生不仅精心创作了这幅油画,而且用艺术的形式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因此,遇难同胞纪念馆曾于2005年12月13日授予他“特别贡献奖章”。
四、赵季平与民族交响乐《和平颂》
雷建功团长是南京民乐团笙演奏家,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担任过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南京音乐家协会会长。可能是几十年来刻苦修炼吹奏的缘故,所以他谈笑时的音量足够大,其分贝值比常人要高出许多,常常能起到感化别人的特殊功效。
在大钟亭茶社,老雷提议要请中国最有影响的音乐大师来创作一出用中国民乐演奏、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民族交响曲,得到了冯亦同和我的赞同。
以后我们三人又在凤西宾馆专门议过这出交响曲创作的大体构架,“古都”、“大江”、“屠城”、“血河”、“江问”、“和平”这些词汇,曾是我们先期议论的6个篇章主题名。其中,“大江”一词是我力主将长江改为大江,因为还在幼童时,我爷爷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时,用的就是“大江”。而“江问”一词则是冯老巧妙地从屈原的“天问”改进而成。只是曲名举棋难定,一时找不起合适和满意的。后来,还是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兼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智慧高深,一锤定音,取名为《和平颂》,我们都十分赞同。
基本的想法和思路有了,雷团长准备请中国当今音乐创作大红大紫人物,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来创作,赵季平为《红高粱》、《大话西游》、《大宅门》等一批影视作品创作的主题歌享誉中国当代曲坛,大名鼎鼎的赵季平能够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作品出山吗?的确没有把握。
但执著的雷建功,办事风格也与他高大魁梧的身材一样,要找就找最好的。
他的想法得到了南京市文化局陈梦娟局长等领导的赞同和支持,陈局长还和雷团长一起上门恭请赵季平。
当时赵季平因妻子病重住院身心俱疲,但他觉得这个题材很重要,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历史的惨烈一页,中国的作曲家有责任以此为题材,思考、创作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音乐作品。经慎重考虑,赵季平接下了这个任务。
此后,赵季平数次来南京为作曲搜集资料,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座谈,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酝酿准备。我将一大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资料交给作曲家,并请他在纪念册上题词。赵季平思忖片刻,挥笔写下“放飞白鸽”四个笔画流利的大字。
当时,赵季平还没有能从南京灾难深重的记忆里寻找到一条通向过去、联系现实和面对未来的通道—它既关系到整部作品的主题突显和形式定位,也是作曲家在艺术创造的天地里驰骋想象的突破口和内心情感的导火索。
一天下午,我作为交响乐《和平颂》的历史顾问,被邀请到中山陵风景区的孙科住宅旧址—赵季平在此下榻和创作。那天下午,基本成了我在唱独角戏。因为整个房间内只有我在侃侃而谈,赵和其他人都在静静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