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7400000007

第7章 张恨水风雨飘摇中创办《南京人报》(3)

12月6日,《申报》第二版以《日机大队袭京》为题,副题为《中山门外至西华门大街,贫民区域被炸惨不忍睹》,报道如下:

12月5日上午11时10分,日机大队袭京。在逸仙桥东右手方河岸一带,掷弹及爆炸弹20余枚。记者适行过该桥,见日机六架迎面自紫金山上空飞来,过中山门时,突然降低,肆行投弹。同时另有日机两架,自低空掷下形如皮球之硫磺弹10余枚,如流星下坠,在阳光中反光刺目,弹丸落处,砰然数响,在前方约30码外,民房数栋立时起火,转瞬间复见长形汽艇数个,随爆炸弹蹒跚坠下,于是爆炸声与墙倒声齐响,有如迅雷贯耳。同时火舌烟柱冲入天空。

如是一二分钟后,则闻妇孺痛哭嘶叫之声,阵阵袭来……

八、新闻大军聚首重庆

1.在防空洞里点菜油灯写稿子

1937年11月,随着国民政府的内迁,原在各大城市的全国性的报社、通讯社相继迁入重庆,其中也包括南京大量的新闻采编人员。抗战时期的重庆由此汇聚了全国和世界上的许多知名新闻人。

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党报《新华日报》从汉口迁来;1938年1月15日,南京《新民报》率先来渝出版,紧接着,《南京晚报》《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通讯社从南京迁来;《时事新报》从上海迁来……美国合众社、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海通社、德新社等在重庆派驻了新闻办事机构;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泰晤士报》,苏联《消息报》等也派出记者,先后来到重庆。

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报业最鼎盛时,有23家报纸同时出版,12个通讯社同时发稿,新闻工作者约五六百人。这些报纸虽然所执立场不一,但在团结抗战这个大方向上却是一致的,他们本着国家民族的利益,同仇敌忾,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重庆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战争带来的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带来的是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带来的则是健康上的损伤。

经历过这场生死浩劫的学者贾植芳曾这样描述该时文人们的命运:……自1937年抗战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再也没有窗明几净的书斋,再也不能从容缜密地研究,甚至失去了万人崇拜的风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以文化革命改造世界的豪气与理想早已梦碎,哪怕是只留下一丝游魂,也如同不祥之物,伴随的总是摆脱不尽的灾难和恐怖……

新闻界的知识分子们饱尝了亡国之耻与切肤之痛。

在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线记者坚持采写大量团结抗战的报道,编辑发行人员确保报纸准时出版发行。他们用笔作武器,以报纸为大旗,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口诛笔伐。这些编采人员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重庆新闻界因此也成为抗日统一战线中一支重要力量。

2.“三张”重聚《新民报》

提到1938年来到重庆的南京新闻界,《新民报》是名气最响的,因为该报有张友鸾、张恨水、张慧剑与赵超构共铸了“三张一赵”的重量级报人,自然成为全国极有影响力的报纸。

张友鸾是中国报业先驱邵飘萍的弟子,其生前有着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他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不仅主办了《南京人报》,而且写下了大量与南京有关的小说。我们找到了张友鸾的女儿张锦和她的丈夫李承邰,在她的回忆和讲述里,重现了报人张友鸾在重庆艰苦办报的经历。

张锦说,1938年初,张友鸾与张恨水一前一后到达重庆。张友鸾见内地撤退至山城的新闻界人士极多,不难组织一个办报班子,就问张恨水是否有复刊《南京人报》的计划,表示愿与他在巴蜀重打江山。张恨水听罢,长叹一口气说:“我对此厌倦了,想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创作上。”旋即,张友鸾介绍张恨水与《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认识,拉张恨水加入。接着,又在当地招了不少有理想的年轻记者编辑,郑拾风也是当时招聘来的练习生之一。

3.防空洞里写新闻稿

回忆起父亲张友鸾在《新民报》的办报经历,张锦印象最深的是防空洞和菜油灯:

记者夜晚写作,没有电灯,又买不起洋蜡烛,只好点菜油灯。而且又常受油价上涨的威胁,连菜油也不敢多添,能不点就不点,菜油还要炒菜吃呢。

重庆是有名的“火炉”,晚间温度也不低,报馆办公桌上的玻璃都热得发烫。

又因为电线被炸断而经常停电,每个编辑面前都放着一盏煤油灯,宛若伴着个小火炉,挥汗如雨地工作。

空袭一般是在白天,报社人员在防空洞内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直到下午解除警报才能回到办公室。张锦说,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夜间空袭,报纸刚刚编辑完毕,空袭发生了。她说:

那时候,报馆编辑部在七星岗,我家在大田湾的三间破草房里,和印刷厂挨在一起。编辑部和我家两地相距二三十里路。那天,父亲和张慧剑、张恨水刚编完报纸,还没走出编辑部,空袭来了,大家赶紧躲进旁边的防空洞,这才幸免于难。

赵超构在给张友鸾赠诗中称其为“惨庐主人”

4.张友鸾住的茅屋被称为“惨庐”

在重庆的那几年,张友鸾一家的生活非常清苦。一家人住在大田湾,屋室极简陋,恰似一顶打满补丁的毡帽,张恨水赐屋名为“惨庐”,还给张友鸾取了个绰号“惨庐主人”。

“惨庐”屋顶是茅草铺盖,四壁是竹篱笆墙糊泥巴刷上白石灰。屋内有一间小书房,小到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凳的程度。

来了两位客人,主人便必须站立,而且其中一位客人必须等到关上了房门才能在小凳上落座,可见生活环境之恶劣。

孩子们吃的是“平价米”,带着浓重的霉味。“往后几十年里我都很害怕吃到发霉的米,小时候吃够了。”张锦说道。

张恨水先生的儿子张伍回忆起在重庆的8年生活,也同样对平价米印象深刻:

为了解决一家的吃饭问题,父亲每月要从《新民报》报馆背回几十公斤平价米。

报馆离我们居住的南温泉有40多华里路。

走这条路要在海棠溪搭船过江,还要挤公共汽车。挤车也困难,父亲就干脆爬山,徒步走过陡峭的山路,到家时气喘吁吁,一身汗水湿透衣衫。

在张伍的记忆里,张恨水在重庆的8年里,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终年穿着一件蓝长衫,洗成了蓝不蓝、灰不灰的破布片。每逢出席规模较大的会议,长衫有破洞,张恨水就套上一件马褂遮挡。

九、日军狂炸下各报被迫出联合版1.日军空袭重庆各报被迫出联合版重庆是战时陪都,在陪都这个大后方办报,实则不易。办报,在版面上国民党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是极其严格的,一旦惹恼官方,轻则“开天窗”,重则停刊,甚至逮人。于是,不少报人转而采取了曲笔应对的巧妙战术,退一步运用社会新闻和副刊,揭露和抨击当局的恶政与社会病瘤。

与此同时,日军飞机空袭重庆,狂轰滥炸困扰难安。1939年5月3日、5月4日两天,日机连续狂炸,重庆各家报馆均遭重创,致使连续五天不能出版。陈铭德和邓季惺临时采用人力摇动印刷机,硬是赶印出10000多份8开小报在街头零售。

1941年6月7日,《新民报》总管理处遭到更大袭击,七星岗的四层楼房被炸毁,文件账册等完全化为灰烬,公私财物受损,多年的合订本全都付之一炬。《新民报》莲花池职工宿舍也惨遭弹袭。

2.抗战期间的战况报道大多来自中央社8年抗战中,在艰苦艰辛的环境中,报人们迅速快捷地将新闻报告传递给人们,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抗日战争。抗战期间,关于战况的报道,大多来自于中央社。当时,在中国抗战新中心武汉及其以后的重庆,以及抗战后方的长沙、昆明、香港等地的各家中国新闻传媒,承担起抗战宣传主力军的重任,但条件艰苦,难以采访与及时报道隔着战线的南京的最新消息。当时,《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新华日报》,以及各地方报纸,都大量采用中央社的新闻稿件。

《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1938年后转入《新华日报》担任编委会委员兼采访部主任的陆诒,在《随军记者之工作》中写道:“当时大部分关于战争的通讯,皆由中央通讯社随军的同业拍发。”

1937年底,中央社总部内迁至汉口保华街62号武汉分社所在地;1938年10月,日军逼近武汉,中央社总部又迁到重庆铁报街2号。据记载,1938年,中国国内多家通讯社先后停办,其他一些民办通讯社和报社虽也向各地派遣记者,但因通讯手段落后及人力、物力限制,在报道新闻上无法与中央社相匹对。中央社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条件,充实先进的电讯设备,扩充人力、物力,继续扩大新闻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变成了一只废墟里飞出来的凤凰,凌霄而起”。据统计,战时中央社“平均每天收电文约3万字,发电文约1万5千字”,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新闻通讯机构。

3.《南京晚报》出书记述日军南京大屠杀惨况在南京市民中有很大影响的《南京晚报》,于1937年11月撤到重庆,继续以原报名出版,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迁回南京。该报一直关注着沦陷的南京,但开始也得不到南京的任何消息。直到1938年以后,该报才像抗日大后方的许多报刊一样,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报道与揭露。

该报还于1939年11月25日以“南京晚报社出版部”的名义,出版了一本署名“白芜”的著作《今日之南京》,记述了日军南京大屠杀及其以后一年来南京的悲惨状况。

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1937年12月1日在南京停刊后,由总主笔周邦式、总编辑张客公、总经理贺壮宇率领部分员工,于1938年1月1日在湖南长沙副刊出版,编号继南京《中央日报》的停刊号3404号,为3405号,日出一大张两个版面。1938年9月1日,该报再迁至重庆出版,长沙版则改为分版。报社的社长一直由程沧波担任。

同类推荐
  •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下)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下)

    掌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掌故。诗文中也经常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懂得历史掌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加厚我们的文化底蕴。
  •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三国之汝南陈伯至

    他,非是穿越男但他,是穿越男之后他是小地主,他是名将之兄长看他如何在门阀偏见,士族垄断的东汉末年渐长渐强没有王霸之气没有显赫之名只有严酷的冷兵器社会他不是一开始便是社会的中心又如何从“看客”变成主角的呢且看他如何书写这部悄然改变的史书。
  • 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

    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

    如果说战争推动并造就了历史,那么兵器就推动并造就了战争。崔佳编著的《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将人类兵器发展的历史用故事的形式加以讲述,再现了人类兵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一本书读完人类兵器的历史》图文并茂,是一本不多见的讲述兵器发展历史的图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本书的精彩内容,一起进入人类兵器历史发展的隧道,去开始一场精彩刺激的旅程吧。
  • 迷失在一六二九

    迷失在一六二九

    你!没错,就是你,看看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把你丢到公元1629年,大明崇祯二年,那个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年代,你能生存吗?没有金手指,没有主角命,完全靠自己的专业和知识,你能生存吗?唯一幸运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有一个集体,一个现代人的集体。来,试试看吧。-----------------------------本人新书《仙路桃花传》本月正式上架,眼下正是最需要成绩的时候,还请一六二九的老读者,老朋友们给予支持,订阅。如果方便的话,月票,推荐票请投给新书吧,可以加更的。新书期头一个月,每100月票即加更一次!
  • 闲话三国

    闲话三国

    《李国文文集(第11卷)?随笔2:闲话三国》为李国文随笔之一。主要内容素以直面现实,关注众生,剖析人生百态为特点;近二十年来,虽沉潜于历史,但他的目光也并未脱离当下,用嬉笑怒骂、幽默冷辣的文字,表达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自有一种严肃和深透。
热门推荐
  • 祖庭钳锤录

    祖庭钳锤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音王传

    古音王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悍女无敌:都市驱魔人

    男人遥指一肥硕中年大叔,调侃一声:“你想出名吗?想出名的话,就去陪他一个晚上!”顺着男人所指的方向看去,某女眼中闪出过一丝光亮,有妖气啊有妖气,立马点头:“好,你替我安排,我马上去陪!”闻言,男人俊脸瞬间黑如锅底,怒吼:“你就那么喜欢钱,那么想成名?”某女眼睛眨啊眨,降妖除魔乃天职,不明男人怒从何来。
  •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影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形影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学会走商路

    学会走商路

    本书《学会走商路》,说到底也是念生意经的学问。书中再现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商家和各有千秋的奇招。以精湛的故事,列举并评析了商人在创业、经营、招揽人才、搜集情报、新产品开发、销售、广告、公关等不同战场上的决胜过程,俾使今天的经商者在对“前度刘郎”们的经验有所参照和参悟。从而运用商战的技巧,在攻与防、进与退、新与旧、苦与乐、胜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得心应手地趋吉避凶。历史上的商人千千万万,限于“商家典要”之故,仅精选出些许学习之楷模。
  • 祝鹊

    祝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喵了个咪

    喵了个咪

    本书把猫写得妙趣横生,引人捧腹,性格呼之欲出,仿佛一篇篇寓言,不仅有猫生活,还有猫社会,说的是猫道理,实际又是人道理。百十篇文字,形成在五六年间。这里面有对猫的细致观察,也有深刻的爱和依赖,有养猫的经验和常识,也有和猫厮混的快乐与幸福。包括夸张的拟人化对话、故事,也有古时猫的典故、小段。通篇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抱抱、灰灰、三三等猫咪的形象生动可爱。
  •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撷取了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书名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无线的昨天与今天,各时代领军人物,从周梁淑怡到今日之陈志云;无线四十年剧集盘点;隐藏各处的轶事,等读者挖掘。
  • 世子很皮

    世子很皮

    天呐!我怎么成了那个被湘王召集起来阖家自焚的孩子!??大明初期风云激荡,注定要被活活烧死的湘王世子朱久炎,必须要改变湘王府覆灭的命运,功过成败,一切将会如何改写?
  • 这个媳妇很萌

    这个媳妇很萌

    什么???睡一觉就穿越了,还是一个没听说过的地方,虽然有个看起来很优质的相公,但是这里吃不饱穿不暖的,还得想办法填饱自己的肚子。所以这是一个现代呆萌少女误穿越到古代,有一个表面憨厚的丈夫,并生下一个呆萌包子的故事。情节一:“我想......”“说话就说话,你靠我这么近干嘛?”情节二:“你厉害啊,怀了我的孩子还想跑,你想跑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