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就和南方的宋、齐、梁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但在公元535年,这种双雄对峙的局面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北魏蜕变出来的东魏、西魏,再加上在江东立国的梁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后三国时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梁朝从公元502年建国,到现在,已经三十四年了。此时的梁朝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强盛时期,再加上梁武帝萧衍虽然佞佛,但还没彻底老糊涂,梁朝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大。
对高欢和宇文泰来说,他们现在没有任何理由找萧衍的麻烦,萧衍不来找他们的麻烦,就谢天谢地谢菩萨了。虽然东魏、西魏和梁朝也屡有摩擦,但整体上南方边境比较平稳。当高欢和宇文泰各自控制住局面后,他们之间涉及生死存亡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东魏和西魏之间的大战,其实并不是始于公元535年,早在去年底,宇文泰就已经派信武将军元庆和率军进攻东魏。不过元庆和纯粹是给高欢挠痒痒的,他手上那些虾米兵,根本无法撼动高欢。对于这一点,高欢和宇文泰心照不宣。
从西魏大统元年(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初春到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正月,高欢和宇文泰都忙于内政,调整权力结构。特别是宇文泰,由于西魏的整体国力远不如东魏,宇文泰更注重对经济发展的扶持,在大统元年三月,宇文泰以“戎役屡兴,民吏劳弊”,出台了二十四条新制,为西魏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最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重用了行台郎中苏绰,为日后轰轰烈烈的西魏全面改革埋下了伏笔。
在这两年时间内,东魏和西魏爆发过两场“上档次”的战争。第一场是在大统元年的正月底,高欢派大行台司马子如、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率军进攻潼关。这支东魏军不像是来找宇文泰麻烦的,倒像是来打酱油的。
东魏军进攻潼关,很可能是虚晃一枪,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城防工事还不太完备的华州。东魏军虽然很快就架梯子爬进了城,但接下来却上演了一出闹剧。镇守华州的是西魏名将王罴,王罴听说东魏兵攻城,光着膀子,操起一根大白棒子,冲出了衙门。
不知道高欢派来的都是些什么军队,一个光棍般的王罴,居然就能将东魏兵吓的连连后退。随后西魏兵大举杀到,揪住东魏兵,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胖揍,司马子如等人灰头土脸逃回去了。
第二场战役发生在西魏大统二年(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正月,高欢亲自率一万名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丁当之势,从晋阳出发,仅用了四天,就渡过黄河,杀到西魏的北方重镇夏州城下。
因为高欢这场偷袭战保密程度非常高,西魏方面毫无察觉,等夏州刺史斛拔俄弥突发现城下突然出现东魏骑兵时,已经来不及了。当天夜里,高欢下达了攻城令,数不清的东魏鲜卑族士兵疯狂爬城,活捉斛拔俄弥突。
高欢做事向来都是非常毒辣的,他知道西魏地广人稀,缺的就是人力资源。宇文泰越缺少什么,高欢越抢什么,不要责怪高欢心狠手辣,利益之争是不讲道德的。拿下夏州后,高欢下令将夏州的五千余户全部迁到河东,夏州之于高欢的意义只在于军事层面。
高欢攻夏州,还有一层用意,就是打通河东与灵州曹泥、以及曹泥女婿刘丰控制的凉州之间的联系渠道。如果灵州、凉州能和夏州、河东连成一片,那么高欢就将进一步压缩宇文泰的北线防御体系。
高欢能想到的,宇文泰当然也会想到,留曹泥在自己腹背,总是个祸害。随后宇文泰亲自带队强攻灵州,甚至不惜挖开黄河,水淹灵州城。宇文泰把耳光扇在曹泥脸上,疼的却是高欢,他当然不能让宇文泰得逞。
就在灵州城即将被淹没的关键时刻,高欢火速电令阿至罗部落的三万铁骑渡河直袭西魏军的背后,捅了宇文泰一刀,抢了西魏军五十匹战马。宇文泰吃了一点小亏,对曹泥也失去了兴趣,罢兵回长安。高欢随后将曹泥、刘丰等各部落五千户迁到河东,至于灌满水的灵州城,留给宇文泰养鱼吧。
除了这两场闹剧般的战役,两魏之间还爆发过一场嘴仗。这是在西魏大统元年(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七月,宇文泰以皇帝元宝炬的名义,下诏声讨逆臣高欢二十条大罪,并吓唬高欢说:“朕将亲总六军,与丞相扫除凶丑。”高欢根本不吃宇文泰这一套,随后也以东魏皇帝元善见的名义,下诏大骂宇文泰这个逆贼,其檄云:“分命诸将,领兵百万,刻期西讨。”
就双方实力来看,西魏倾国之兵进攻东魏是不现实的,宇文泰更多的是在打宣传战。而东魏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兵强马壮,高欢有足够的能力大规模进攻西魏。高欢说他要砸宇文泰的鸡毛小店,并不是恐吓之言,只不过高欢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下手。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十一日,高欢正式做出了讨伐西魏的决定。
这次大举伐西魏,高欢兵分三路:
北路:高欢率主力部队从晋阳出发,沿黄河南下至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黄河东岸)。
中路:大都督窦泰率军攻潼关。
南路:司徒高敖曹、行台尚书元暹攻上洛(今陕西商县,西魏洛州治所)。
打个形象的比喻,潼关就像是长安的大门,而上洛则是长安的窗户,窦泰负责踹门,高敖曹负责翻窗户。如果高敖曹能从窗户翻进屋,就不用窦泰使出吃奶的劲踹门了。而高欢本人的行动,更像是在挖宇文泰的墙脚,从墙上刨出个大洞,高欢从洞里钻进去,搜刮宇文泰的银子。
高欢在蒲坂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三座浮桥,从高欢的动作上来看,高欢极有可能从这里抢先一步渡过黄河。至少宇文泰手下许多将军都是这么判断的,但宇文泰的分析却出乎所有将领之外。
在兵法上有这么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前面屡次讲到的“声东击西”之计也属于这个军事谋略范畴。声东击西之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虚拟一个战场,然后干扰敌方的判断,将敌军引向这个虚拟的战场,然后我军可趁敌军调动之机,攻击其主要目标。
高欢在蒲坂大张旗鼓的造浮桥,表面上看是要从这里渡河,这反而引起了宇文泰的怀疑。直来直去,从来就不是高欢用兵的风格,这个货无论是做人还是用兵,都非常地狡诈。宇文泰非常自信地告诉诸将:“你们都被贺六浑给骗了。”
众人不解。
宇文泰耐心给弟兄们解释:“这次高欢三路来攻,其中最精锐的一路军就是窦泰所部,如果高欢要渡河直接和我们开战,他不可能把精兵交给窦泰,此其一。高欢在蒲坂做造桥渡河的假象,意在把我们的主力吸引到蒲坂,减轻窦泰进攻潼关的难度,此其二。”
宇文泰继续讲他的战情判断:“其实此次窦泰率主力前来,正中吾下怀!公等岂不闻骄兵必败之理?窦泰所部确实多精锐,但骄傲轻敌,善游者必溺于水。我乘窦泰轻我之机,一鼓击之,必枭泰首于马前。若克窦泰,高欢诡计已为吾所破,必走。”
没想到宇文泰喷了半天唾沫,大家却不相信宇文泰这个判断,大哥,你也太扯了。如果按大哥说的,我们去打窦泰,万一高欢真的过河怎么办?到时可没地方买后悔药。不如我们两头并重,同时对付高欢和窦泰。
宇文泰大笑:“贺六浑固然狡猾大大地,但我早就给他下了套。你们还记得上次贺六浑偷袭潼关,我率军只停留在灞上么?那是我故意向贺六浑示弱,以骄其轻敌之心。今日贼再来,而我军依然没有远征,就给贺六浑造成了我军胆怯不敢战的假象,必然放松警惕。诸公勿复言!五日之内,看我取窦世宁首级!”
宇文泰決定的事情,別人只有服从的权利,没有提建议的权利。虽然有些将领依然对宇文泰的决策产生怀疑,但嫩胳膊扭不过粗大腿,只好听老大的命令。
为了进一步迷惑高欢,宇文泰故意放出风声,说他要率军队前往陇西,造成宇文泰不敢应战的假象。同时,也就是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正月十五,宇文泰蹑手蹑脚地带着六千骑兵,溜出了长安城。
宇文泰下令部队以极限的速度前进!
在夜色的掩护下,六千西魏骑兵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赶到了长安以东三百里的小关(潼关以西附近)。而得到虚假情报的窦泰正悠哉游哉地享受着冬日里的暖阳,根本没想到宇文泰会出现在他面前。
窦泰是高欢的连襟,他的夫人娄氏就是娄昭君的妹妹。窦泰是东魏集团早期的招牌性人物,严格来说,窦泰虽然“善骑射、有勇略”,但窦泰自跟着高欢闯荡江湖以来,并没有在军事上有什么建树,更像是个打酱油的。
从宇文泰突袭至小关,窦泰惊慌失措的表现来看,这不应该是一个有经验的名将所应该有的表现。高欢手下名将如云,派侯景都比窦泰更有胜算,只能理解成高欢想让窦泰多立功,在乱世中,靠关系吃饭,不如靠武功吃饭。
窦泰慌手慌脚的想依山列阵,和宇文泰决一死战,但宇文泰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东魏军“未及成列”,宇文泰就下达了攻击令,西魏骑兵呼啸着冲进了东魏军的阵中……
窦泰带来的一万多人马倒没有多少伤亡,但全都投降了宇文泰。窦泰本人见大势已去,羞愧难当,一狠心,拔剑抹了脖子,时年不知道多少岁。宇文泰心情愉快地割下了窦泰的人头,传首长安,在自己的功劳簿上画了一条粗粗的红杠。
得到窦泰的死讯,高欢很悲伤,但更让他恼火的是,他的“声东击西”之计又被宇文泰看破了。早知今日宇文泰成为自己的劲敌,当初就应该把黑獭直接干掉,现在再想这些还有什么用,哪有卖后悔药的?
其实在窦泰遇上宇文泰的时候,高欢就已经得到前线军报,但当时高欢根本就没有打算造浮桥。即使想踩着黄河的冰层过去,因为冰层太薄,高欢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窦泰战死。
窦泰死了,高欢也垂头耷脑地撤军回到晋阳。
三路大军的北路和中路都折了,倒是南路的高敖曹闹出不小的动静。高敖曹负责进攻的地点是上洛郡,在降人村窟的引导下,东魏军很快就攻到了上洛城下。上洛是个小城,但小城经常出一些大牛人,西魏洛州刺史泉企知道高敖曹是东魏第一虎将,但这又如何,爷爷也不是好惹的。
东魏军开始攻城,但结果很意外,高敖曹非但没吃掉泉企,反而被西魏军连射三箭,从马上栽下来,差点没见阎王。等高敖曹苏醒后,继续攻城,依然没有得手。泉企带着两个儿子泉元礼、泉仲遵固城死守,一直坚守半个月。直到弹尽粮绝,高敖曹才很勉强的攻进上洛。
泉企是上洛本地人,家世豪强,这一点也决定了泉企不可能脱离西魏统治集团。当高敖曹趾高气扬地进城后,想在五花大绑的泉企面前展示一下胜利者的雄姿,但却被泉企喷了一脸唾沫:“你能站在我面前,不过是因为你众我寡,我力战而降,生死但由汝命,但我根本就不服你!”
高敖曹无语,即使你这么强硬,那么,就请你去我家大丞相那里展示你的强硬吧。随后高敖曹任命杜窟为洛州刺史,将泉企送到邺城,听候高欢发落。其实泉企和高欢早在三年前就有过接触,当时高欢追元修到潼关,是泉企派儿子泉元礼带着五千乡兵堵住了高欢,这才让元修顺利进入长安。
至于泉企到了邺城,和高欢都说了些什么,史载不详,只是说“寻卒于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