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和宇文泰第一回合的较量结束了。
从结果上看,宇文泰吃掉了窦泰的一万多精锐,高欢拿下了长安东南方向的重镇上洛,但随后高欢就放弃了洛州,宇文泰勉强占了一点上风。但高欢实际上也没有损失什么,东魏名将如云,精锐数十万,折了一个窦泰和一万多精锐,对高欢来说不算致命伤。
而这次上洛的失而复得,足以让宇文泰惊出一身冷汗,同时也给宇文泰上了一堂深刻的地缘战略课。
站在长安防御体系的角度来看,欲阻止东面之敌进犯长安,必须守住长安东面的三座军事重镇,从北往南依次是:华州、潼关、上洛。潼关是关中第一险道,华州是河西重镇,一旦潼关和华州失守,东魏军就可蜂拥进入关中腹地。
出于重点防御的考虑,宇文泰将主要兵力都投放在华州和潼关,对上洛的重视性不足。其实若论对长安的战略重要性,上洛丝毫不逊于华州和潼关。长安的东南方向有两座军事重镇,近一点的是著名的蓝田关,远一点的就是上洛。一旦上洛为高欢控制,必然导致长安东南无险可守,东魏军不必再从潼关,直接走上洛,只要东魏军再拿下蓝田,宇文泰就只能裸奔了。
当然宇文泰轻视上洛防线也是有苦衷的,西魏军事力量明显不如东魏强大,有限的军力不能过于分散使用,只能选择重点防御。但让宇文泰纠结的是,上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能想像高欢主动放弃洛阳吗?
在无法提高上洛防御级别的前提下,唯一能守住上洛的战略,就是打掉离上洛最近的东魏军事据点。从地图上看,对上洛(包括潼关)威胁最大的东魏军事重镇,是位于潼关以东、黄河南岸的恒农郡(今河南三门峡)。
东魏主力部队一般分为河东和河南两大部分,河东军区由高欢直接领导,他可以沿汾河南下,通过蒲坂造浮桥渡过黄河。而河南方向的东魏军通常会在洛阳集结,然后经过恒农,抵达潼关,或顺势南下进攻上洛。
也就是说,只要宇文泰能拿下恒农,可以达到一箭三雕的战略目的:一、扩展潼关和上洛的防御外围,也就是战略纵深;二、反制高欢,对洛阳制造强大的军事压力;三、一旦高欢再走蒲坂,驻在恒农的西魏军就可以过河偷袭蒲坂,让高欢腹背受敌。
自东魏和西魏分家之后,双方以黄河的陕西与山西段为分界线,至潼关再向南延伸,相当于现在的陕西与河南的两省边界。其实宇文泰这次大动干戈,目标绝不只是恒农,而是整个今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大片地区,其中就包括蒲坂。战略纵深推的越远,对自己越安全。
在热兵器时代,保持或推进战略纵深防御都是极具军事价值的重大课题,更何况受地势影响更大的冷兵器时代。只有不断推进战略纵深,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长安的安全,对于这一点,西魏军方高层达成了共识。
宇文泰之所以选择恒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西连年荒旱,粮食供应非常紧张,而恒农是关东重要的粮食中转站,恒农粮仓中屯积着无数粮食,这让宇文泰非常眼馋。对手下弟兄们来说,老大不发工资没什么,但总要给口饭吃吧。如果宇文泰连这个要求都满足不了,弟兄们早晚都要饿跑了。
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七月,宇文泰调集各路精锐,汇集于咸阳郡(今陕西泾阳),操练人马,准备对高欢发起了新一轮秋季攻势。
一个月后的八月十四日,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亲自率领雄师举旗东进,随行的还有十二位虎将,他们是:雍州刺史李弼、领军大将军独孤信、尚书右仆射梁御、车骑大将军赵贵、骠骑大将军于谨、骠骑将军若干惠、车骑大将军怡峰、车骑大将军刘亮、北雍州刺史王德、大都督侯莫陈崇、征东大将军李远、东秦州刺史达奚武。
顺便提一下,三年前被侯景从荆州赶跑的三位西魏大将贺拔胜、独孤信、杨忠因为梁朝生活不习惯,在得到梁武帝萧衍的允许后,又跑回了长安,临阶请罪,有诏释之不问。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萧衍问他们愿不愿意去东魏,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宁去西魏喝西北风,不去高欢门下当走狗。像这样忠诚的良将,宇文泰怎么舍得杀他们?均留作心腹。所以这次宇文泰大举东征,独孤信也随军出征。
因为这次东征,是宇文泰对高欢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击,宇文泰志在必得,所以宇文泰特别注重约束军纪。在抵达潼关后,宇文泰在潼关举行誓师大会,他站在台上,发表了一番充满激情的讲话:“与尔有众,奉天威,诛暴乱。惟尔士,整尔甲兵,戒尔戎事,无贪财以轻敌,无暴民以作威。用命则有赏,不用命则有戮。尔众士其勉之。”宇文泰经过几场漂亮的大胜,已经确定了他在西魏军界至高无上的威望,众人山呼万岁,皆曰:“诺!”
潼关至恒农的直线距离大约一百五十里,对西魏军有利的是,恒农除了北靠黄河,面对从河南岸进攻的西魏军,几乎无险可守。唯一能算是重要军事据点的是盘豆(今河南灵宝市故县镇),驻守在盘豆的是东魏守将高叔礼,东魏守兵大约有一千多人。
西魏军打头阵的是骠骑大将军于谨。
高叔礼据守险要地势,拒不投降,于谨知道没什么话好讲,只有强攻。对于这场小规模的战役,《周书·于谨传》仅用三个字就一带而过,“攻拔之”,并俘获东魏军卒一千人。
从盘豆到恒农之间,至少还隔着湖县、稠桑、恒农县三座城镇,但据《周书·于谨传》记载,西魏军是因为攻下盘豆之后,才非常顺利的拿下恒农郡,“因此(攻克盘豆)拔恒农”。
宇文泰冒着倾盆大雨,在城下指挥督战,西魏军士气高昂,登城如飞,生擒东魏大将高干和陕州刺史李徽伯,俘虏东魏军八千人。时间是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八月二十七日。
西魏军攻克恒农,东线防御体系向东推进了近二百里,极大的缓解了长安所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一般来说,在军事重镇附近应该还要有几个辅助型军事据点,与主据点形成犄角之势。宇文泰虽然攻克恒农,但恒农河北岸的许多郡县依然在高欢控制之下,如果不敲掉这些据点,恒农北岸的战略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所以宇文泰必须扫掉棋盘上这些卒子。
宇文泰对这些地区不是很熟悉,也没有什么人脉,很难挤进这里的土豪圈子。说来很巧,宇文泰手下的黄门侍郎杨檦正好就是河北岸的正平郡人,杨檦的家族在当地是著名土豪,人脉甚广,而且杨檦的父亲杨猛就在恒农北岸的白水县(属邵上郡,今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当县太爷。
这么优质的关系网,现在不用,过期作废,宇文泰立刻安排杨檦回乡搞策反。因为东魏实力强于西魏,所以这一地区的豪强们多挂靠在高欢名下。不知道杨檦都给这些地头蛇们许下了什么承诺,这些人都答应反水,“密相应会者三千人”,约定好时间,里应外合,拔掉了邵上郡,将邵上太守程保和四位倒霉的县太爷斩首。
在半个月时间内,恒农北岸大大小小二十个郡县都归顺了宇文泰,宇文泰笑的合不拢嘴。其中较大的城镇有:正平郡(今山西新绛)、高凉郡(今山西稷山)、北乡郡(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宜阳郡(今河南宜阳)。最让宇文泰兴奋的是,新得的宜阳郡距离洛阳只有六十里!
宇文泰兴高采烈的数银子。
高欢在晋阳城中破口大骂宇文泰做人不地道,因为那些银子是宇文泰从他的口袋里抢走的。
虽然西魏这次大捷并没有给高欢造成致命的威胁,但高欢进攻西魏的几条战略通道几乎全被宇文泰封死,以后高欢还怎么敲打宇文泰。最让高欢难以承受的是宜阳的丢失,宜阳离洛阳实在太近了,一旦宇文泰偷袭洛阳得手,那么高欢在河南的统治就有可能瞬间崩盘。
宇文泰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高欢还能无动于衷么?
当然,有一点是对高欢比较有利的,这些郡县虽然归附西魏,但宇文泰并没有派西魏军队前去接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西魏的兵源太少,根本无力派兵驻扎这些郡县,宇文泰这次大举出兵,实际上也只带来不到一万人。
宇文泰在兵源紧张的情况下,也不敢把手伸的太长,他知道如果兵力过于分散,一旦高欢率大军直捣关西,宇文泰就要卷铺盖滚蛋了。宇文泰带着一万人在弘农驻扎了五十多天,就是在观察高欢下一步的动作。
高欢出手真是阔绰,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闰九月初二日,东魏大丞相高欢率二十万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出了晋阳城,向西南方向挺进。来到壶口(今山西吉县壶口镇,即著名的壶口瀑布)后,再沿黄河东岸南下,像一把钢刀,直插蒲津渡。
高欢的作战意图非常明确:从蒲津渡河进入关西,在宇文泰的后院放上几把大火。宇文泰不会坐视后院起火而不救,必然撤军回关西。如此,新归附西魏的那些郡县在高欢眼中便成了浮云,此为“围魏救赵”之计。
即使如此,高欢依然没有对收复河东诸郡掉以轻心,他派出手下头牌大将高敖曹率兵三万进攻恒农。其实与其说高欢让高敖曹去收复恒农,不如说让高敖曹保卫洛阳。高欢应该考虑到了宇文泰在关西受攻击的情况下,有可能“围魏救赵”,通过偷袭洛阳来迫使高欢从关西撤军。
高欢这步棋看似闲笔,实则妙招。只要高敖曹能阻止西魏军偷袭洛阳,高欢就可以安心的直插关西,找宇文泰讨说法了。但在主力部队是否渡河的问题上,东魏集团高层却产生了争议。
丞相长史薛琡(鲜卑人,原姓叱干)反对大规模的用兵关西,理由是:“宇文泰所以以寡兵攻我恒农,贪恒农之食粟。而今高司徒(即高敖曹)已经围住恒农,一粟一饭皆不得西入。宇文泰进攻恒农的计划实际上已经失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高垒深沟,不与之战,饿死宇文泰!不及一年,关西无粮,其众必星散瓦解。到时王师再出,必能擒贼。”
参与会议的吏部尚书侯景也支持薛琡的意见,但侯景又有一个补充建议,侯景认为:“这次用兵二十万,是否有些太多了?万一战事不利,就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排兵布阵。我的意见是不如将二十万分成两队,每队十万,先由第一队进攻,如果第一队不利,再由第二队接替。”
薛琡的建议属于政治经济范畴,宇文泰现在的经济条件非常窘迫,所以宇文泰比高欢更好战,因为宇文泰要以战养战。西魏之于东魏,与五百多年后的西夏之于北宋非常相似,西魏和西夏都处在关西地瘠乏粮之地,而东魏和北宋却有吃不完的粮食。
北宋对西夏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被动应战,用正规军在山沟沟里和西夏人打游击,被西夏人牵着鼻子走。如果北宋坚持对西夏的经济封锁政策,迟早会把元昊饿瘦的。即使契丹出于战略平衡的考虑支援西夏,像西夏这么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契丹人有多少钱粮投进去?
西魏创建早期的经济情况,和强盛时期的西夏无法相比。还有一点对高欢非常有利,西魏和东魏都自称是北魏的正统继承者,对于西魏人来说,投降高欢并不丢人,毕竟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何况乱世时代,人们的忠诚度普遍比较低,“有奶便是娘”,跟谁混不一样?更何况跟着高欢还有肉吃。
侯景的建议属于战术范畴,他从管理学角度讲如何规避在混乱状态下保持执行力的问题。对付兵力有限的西魏,不用说二十万人马,十万都已经很多了。而且人越多,管理起来越麻烦。
薛琡和侯景的判断都是正确的,但此时的高欢自信心极度膨胀,他站在历史的高处,似乎已经看到了宇文泰的末日就要到来,拒绝了二人的建议。
高欢一声令下,二十万大军风卷残云般渡过了蒲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