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羌举提出了一个与高欢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里的地势不利于我们大规模剿灭黑獭,宇文泰不走大道,偏跑到这里,摆明了是要设埋伏坑咱们。宇文泰的主力部队应该就在这里,长安一定是空虚的,大王不如趁其虚直捣长安(《北齐书·斛律羌举传》作“咸阳”)。等我们攻下长安,黑獭西逃无路,一举可擒之。
斛律羌举这个建议极其毒辣,一旦高欢采纳此计,正如胡三省评论的那样:“使斛律羌举之计行,西魏殆哉。”此计几乎就是孙权偷袭荆州的翻版,正是吴军偷袭江陵得手,才造成荆州军心的彻底瓦解。
可惜,高欢的自信心已经极度膨胀,他没有采纳斛律羌举的奇招。高欢不想放弃生擒宇文泰的机会,也许有另一层考虑。
在攻克长安和生擒宇文泰之间,高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擒贼先贼王”,只要拿下宇文泰,歼灭西魏的主力部队,长安反正已经是座空城,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得之。不过高欢还是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然斛律羌举认为宇文泰在使诈,他又不想放弃生擒宇文泰的机会,那不如放上一把火,烧死宇文泰。
如果高欢采用火攻,其实是可以取得斛律羌举之计同样的效果,只不过先后顺序不同而已。想必斛律羌举对火攻也没有什么异议,但吏部尚书侯景却坚决反对用火攻,他反对的理由让人感觉很荒唐。
侯景劝高欢:“宇文泰躲在这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必为我擒。能捉到活的,何必要死的。再说,我们说烧死了宇文泰,天下人也不相信,不利于大王的威望。”这叫什么理由?简直就是扯淡!
胡三省说侯景“此言固亦有恃众轻敌之心”,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如果说侯景是宇文泰的卧底,也没有什么证据。但侯景之所以说出如此荒诞的建议,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侯景不想让宇文泰这么早死掉!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宇文泰被烧死,则高欢统一北方必成定局。像侯景这样的人物,如果离开了乱世,就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看看盛世时代有几个名将就知道了。或者侯景在防备高欢,一旦高欢统一,不排除出于高欢稳定高家统治的考虑,除掉侯景等老资历武将,然后再提拔新人。
所以侯景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宇文泰不死,他必然是高欢最大的劲敌。宇文泰活一天,高欢就必须重用自己,这反而确保了侯景本人的安全。而且侯景的野心不比高欢小,侯景很有可能希望有朝一日能取代宇文泰,称霸一方。侯景在高欢手下混的再好,终究只是二把手。谁不知道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区别!
出于这种深层次的考虑,侯景极力反对采用火攻,不过侯景的反对意见在逻辑上漏洞百出。但就是这样不三不四的反对理由,居然被高欢采纳了,唯一能解释的理由是:高欢的脑袋肯定被驴踢了。
高欢下令军队向前推进,二十万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根本就顾不上阵形了,乱哄哄抢成一团。东魏弟兄们都知道黑獭就藏在这个烂泥潭里,谁不想立头功?大家又担心别人抢先下了嘴,没少暗中下黑脚使绊子。本来很有型的东魏战阵,变成了一群无头苍蝇,人喊马叫,中间还夹杂着几句响亮的咒骂声。
宇文泰藏在不远处的芦苇荡中,不停的窃笑,他知道,自己名扬天下的机会来了。
等到东魏军即将接近河湾的时候,宇文泰小声喝令身边的鼓手:“击鼓!”
随着一声声鼓声“咚咚”地响起,西魏军的左路赵贵、右路李弼激动的下达了攻击命令。
由于东魏军所处的位置偏左,所以赵贵、于谨等六部西魏军呼啸着从芦苇荡中杀出来,冲击东魏军“麻团”阵的腰部。李弼等右路军从侧翼协助左路军,李弼率领的是西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冲击力非常强悍。
东魏军将士已经挤成一团,地窄人多,不要说列阵了,就是武器都无法举起来。西魏军以强悍的冲击力,在瞬间就将东魏军斩成两断,在各位将军的率领下,西魏军将士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层次分明。
这场沙苑之战,与其说是一场战役,不如说是一场屠杀!西魏军“绝其(东魏)军为二队,大破之。”其中杀的最狠的是李弼的弟弟、帐内都督李檦和征虏将军耿豪(本名令贵)。
李檦骑着马,横着大矛,在麻团阵中来回冲杀,见人就刺,东魏军死伤无数。耿豪也是个狠人,史称“性凶悍”,耿豪为人粗野,连宇文泰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出言不逊,更何况这些东魏军。耿豪杀的性起,东魏军人头横飞,鲜血溅满了耿豪的盔甲。宇文泰在远处看到的不是耿豪,而是一个血人。宇文泰大笑!
东魏军已经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任由西魏军进行屠杀。大将彭乐在乱战中被刺伤落马,肠子都挂在了外面。彭乐在战前喝了不少的酒,可能是借着酒劲,彭乐大吼一声,用手将肠子塞回体内,用战袍包着伤口,继续和西魏军血战。但此时的彭乐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纯粹是乱打王八拳,又被刺了几刀,所幸没有成为俘虏。
看到即将煮熟的鸭子不但飞了,临飞前还踹了自己几脚,高欢气的直骂宇文泰缺德带冒烟!
高欢是个轻易不认输的人,虽然形势对他非常不利,但高欢依然想收拢残兵,再和宇文泰决一死战。此时,东魏军的士气降到了冰点以下,没人再愿意跟着高欢送死,高欢忙活了半天,弟兄们早就作鸟兽散了,根本没人理他。
高欢大骂这些拿工资不做事的饭桶草包,但高欢依然不想撤退,他丢不起这个人。汾州刺史斛律金劝高欢不要逞英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避一避风头要紧。高欢不听,眼看着西魏军围了上来,斛律金一狠心,用鞭子狠狠抽打高欢骑乘的马匹。
骏马四蹄腾空,载着高欢向东逃去。到了黄河西岸,高欢率残部极其狼狈地爬上了船,西风送爽,一帆东下,顺利的抵达黄河东岸。
高欢的劫难并没有因为过河而结束,蒲坂土豪敬珍不知道和高欢有什么深仇大恨,他纠合上万乡兵,在高欢刚渡过黄河东岸的时候,就发动了对东魏军的攻击。高欢根本没想到这里还埋伏着一票西魏军,吓的狂呼乱叫,骑着驴逃跑了。敬珍虽然没有拿下高欢,但“斩获甚众”,也狠捞了一票肥的。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沙苑之战,以西魏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高欢的二十万精锐部队,在沙苑的秋风萧荡中,被宇文泰吃掉了七万(《资治通鉴》记载为八万)!另外高欢还丢掉了十八万副精制铠甲,至于粮草牛马,更是不计其数。已经不记得这是宇文泰的第几次暴富了。
西魏是个小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宇文泰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战养战”,通过战争获得敌人的战略物资(包括士兵)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历史也证明了,越是像西魏这样恶劣生存条件的国家,其战斗力越强悍,因为他们如果想活下来,就一条路:烧杀抢掠!
不过宇文泰随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从被俘虏的八万东魏士兵中,精挑细选了两万精锐中的精锐,然后将其余五万人悉数赶过黄河,让高欢去养活他们。
宇文泰这么做,主要是源于宇文泰的“精兵简政”思想。自古兵贵精不贵多,兵多了没用,看看苻坚的下场就知道了。还有一点,西魏经济落后,根本养不起这么多的闲人,留下两万精锐补充西魏军兵源足够了。
为了庆祝这场空前的大捷,宇文泰下令西魏将士们每人在战场上种下一株柳树,“以旌战功”。宇文泰要让历史牢牢记住这个地方——沙苑!
因为这里铭记着宇文泰的骄傲。
唐人胡曾有首《咏史诗·沙苑》,如下:
冯翊南边宿雾开,
行人一步一裴回。
谁知此地凋残柳,
尽是高欢败后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