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兵围宅阳并迫使韩国签订城下之盟的这一年(前357年),齐桓公田午去世。田午的谥号为“桓公”,与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小白的谥号相同,这是因为此时的齐国已非彼时的齐国。田午统治齐国十八年(前374—前357年在位),总体上说来比较平静,但是他留下一笔可贵的遗产,他生前创建的稷下学宫,成为未来一百多年里齐国乃至整个中国最富活力的学术中心。
曾经有一段时间,天下英雄豪杰齐聚魏国,在魏文侯魏斯麾下,武将、谋臣、哲人云集,这也开创了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代,诸国的兴衰与人才的流动成正相关,哪个国家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就越有可能脱颖而出。
吸引人才,逐渐成为各国政治的优先目标。在这方面,齐国无疑是领先的,在齐桓公田午的努力下,齐国都城临淄城的稷门(西门)之外,一座富丽堂皇的学宫拔地而起,这就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这是汇聚了天下英才的殿堂。在稷下学宫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迎来名家尹文、兒说、田巴,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宋钘,阴阳家邹衍,兵家孙膑,法家慎到等大师级的人物。
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田因齐成为齐国新的君主,史称“齐威王”。根据《史记》所载,齐威王刚上台时不理朝政,把国家交给卿大夫办理,外战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直到在位将近十年时,才励精图治,脱胎换骨。我以为这大约是错把齐桓公的故事套在齐威王身上了。事实上,齐威王田因齐即位之初,便果断任用名士邹忌为相,他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不避亲疏,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为开明的国家之一,故而天下名士,纷纷入齐。
首先来看看名士邹忌是如何当上齐国的宰相。邹忌原本是稷下学宫的辩士,他口才十分了得,精通音乐,善于弹琴,而且长得高大修长,容貌俊逸,是有名的帅哥。齐威王继位后(此时田因齐仍称齐侯,尚未称王,姑且这样称呼),邹忌听说他十分喜欢音乐,便抱了一把琴去见国君。齐威王早就听说邹忌的琴技天下无双,对他的到来非常欢迎,并让他居住在宫中右室。有一天,齐威王兴致来了,令人抬上古琴,抚琴而奏,这时忽然听得一声喝彩:“弹得好啊。”威王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原来是邹忌推门进来了。
邹忌这样冒冒失失地进来,齐威王有点不高兴,没给好脸色地说:“夫子只是看到我弹琴的样子,还没有细细品味内中的味道,怎么能说弹得好呢?”邹忌答道:“您弹的琴,大弦音调浑厚温和,是国君的气象;小弦高昂清脆,是国相的气象;大弦小弦相得益彰,声音和谐,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那样圆满。我听出这些,所以说您弹得好啊。”这也不知是邹忌忽悠的功夫深厚呢,还是他真的听出齐威王的内心,反正齐威王听后也不由得称赞道:“你果然善于谈论音乐。”
可是邹忌并不谦虚,反倒自吹道:“何止是善于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道理都在其中呢!”
这下子齐威王不高兴了,怫然道:“倘若谈论五音,我相信没人比得上你;可是论及治理国家,那你就外行了。”
邹忌回答说:“不对,治理国家与五音的道理是相近的。国君要厚德温和,就像大弦之音;宰相要高调做事,就像小弦之音;政令要有张有弛,就像弹琴要有深有浅;治理国家要顺应四时之变,就像琴声中大弦小弦相互和谐;所以懂得了琴声协调的道理,就懂得了治国的道理了。”
这听起来还是有点玄,齐威王又点了头说一个字:“善。”
三个月后,邹忌入主内阁,成为齐国宰相。事实上,这位杰出的辩士为齐国政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他的努力下,推动了齐国言论自由的风气,开百家争鸣之先河。邹忌的谏术十分高明,他总是以自己的例子,巧妙地把想表达的思想传递给君王,而不是犯颜直谏。
以下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则故事。前面说过,邹忌是一名帅哥,他身高一米八六(八尺),当时齐国还有另一名帅哥,住在城北,号称徐公。有一天,邹忌照镜子时,问妻子说:“我跟徐公相比,谁帅呢?”妻子回答道:“当然是夫君你帅了,徐公怎么跟你比呀?”邹忌不信,又问小妾说:“我与徐公谁帅呢?”小妾的回答如出一辙:“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啊!”后来有一位客人来访,邹忌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仍一样,客人的回答是:“徐公比不上您的。”
看到这里,邹忌给人的感觉是很浮,不踏实,有点无聊的样子,可是他却是在试探、研究人性。第二天,正巧徐公来访,邹忌觉得自己不如他帅,后来又自个照镜子,更加自愧不如。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妻子说假话,是因为偏爱我;小妾撒谎,是因为怕我;客人忽悠我,是因为有求于我。”这个结论相当重要,它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一旦人陷入偏爱、畏惧或有求于人的境地时,就不会说真话,而是谎话连篇。
他把这个结论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齐国的土地方圆上千里,城邑一百二十座,后宫妃妾与左右近臣,都偏爱君王您;朝中大臣都畏惧您;国内的每一个人都有求于您。照此看来,这些人都不会说真话,只会说谎言,主上受到的蒙蔽也太大了。”
邹忌以自己的例子,深刻剖析人性的弱点,这令齐威王很容易就接受了。作为君主,谁愿意被群臣蒙骗呢?齐威王田因齐是一位开明君主,颇有胸襟与气量,而且性格果断,于是他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诸大臣与百姓,能当面指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市井中批评并传到寡人耳中的,受下赏。”这是一道鼓励批评的命令,批评政府、批评君主还可以得赏,这确实是很新鲜的一件事,不要说在当时,拿到两千年后,也还很保鲜呢。从这点看,齐威王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不仅开明,同时也很自信。
这道命令发布后,臣民们纷纷抱着试试的态度,对齐威王的各项政策提出批评,一时间朝廷门庭若市。齐威王并没有食言,只要批评有理的,一律采纳并赏赐。有了批评的声音,各项政事的弊病被揭露出来,推动了政令的完善。刚开始时大家一窝蜂地进言,后来隔三岔五有人进谏,几个月后,尽管还有人跃跃欲试,但要找出弊政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看来要挣赏钱越来越不容易,这就叫重赏之下,必有真言者、敢言者。
在《史记》中,记有齐威王一则故事。即墨是齐国的一座重要城邑,管理该城的官员被称为即墨大夫,他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从不向上级或其他官员行贿,也不会溜须拍马,所以各级官员时不时就举报他,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地方官。齐威王没有偏听偏信,而是暗地里派出几批人前往即墨,实地观察即墨大夫的所作所为,结果发现即墨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田野得到充分的开发,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官府中没有积压的公事,社会太平、秩序井然。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并对他说:“你治理即墨以来,政绩卓著,但诽谤你的话漫天飞,这只是因为你不会逢迎别的官员的缘故。”于是封给即墨大夫万户食邑,立为官员学习的榜样。
有人幸运,也有人倒霉。阿大夫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官员,他在阿地当官挺久的,在朝廷总有人说他的好话,吹嘘成国家栋梁似的。可是齐威王派人前去暗访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阿这个地方,田野荒芜了,百姓愁苦,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通过调查,齐威王又发现,这个阿大夫在以前齐国与周边诸侯的战争中,表现十分糟糕,有时敌人攻过来,他一点都不知道,有时友军求援,他置之不理。在掌握大量证据后,齐威王逮捕阿大夫,怒斥道:“你治理阿地以来,总有人说你的好话,只是因为你以重金贿赂朝中官员罢了。”阿大夫浑身瑟瑟发抖,再也神气不起来。雷厉风行的齐威王绝不手下留情,他下令将阿大夫与受贿的官员一同烹杀了,杀鸡骇猴。
《史记》所载的这则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70年,其实这一年齐威王尚未即位。前文说过,《史记》在齐国史的时间记录上相当混乱,这就是一例。烹杀阿大夫一事,应该是在齐威王上任之初。这一事件震动朝野,正可看出齐威王雷霆霹雳般的手段,难怪后来他被谥为“威王”,确实够威猛的。
自从田氏篡齐后,齐国在诸侯国中的表现是不温不火,并不像魏国那么光芒四射。当时中原诸侯,多数还是把魏国捧为老大,包括韩、鲁、卫、宋等国家,都成为魏国的小喽啰。但是齐威王上台后,齐国面貌焕然一新,这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强烈关注。
齐威王是齐国走向超级强国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清明、从谏如流,对人才也极其重视。齐国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儒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各流派都十分兴盛。特别是在辩士邹忌出人意料地入主内阁后,更刺激诸多人才纷纷涌向齐国。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富活力的国家,它的全盛时代即将到来。
力图向中原求得发展空间的魏惠王更加关注这个有内涵的邻国,为了试探邻国实力的深浅,魏惠王魏?决心要亲自访问齐国,会会齐威王田因齐。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二年),魏惠王魏?访问齐国,在刚上台不久的齐威王田因齐面前,他有一种傲慢的自负。
一次郊外打猎时,魏惠王忽然问齐威王:“齐国有什么宝贝呢?”齐威王很谦虚地答说:“没有。”魏惠王不无得意地说道:“寡人的国家虽然小,却还有直径一寸以上的宝珠十枚,这种宝珠发出的光芒,足足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辆马车。齐国的土地辽阔,难道却没有什么宝贝吗?”
齐威王微微一笑:“要说宝贝也有,只是我说的宝,与你说的宝,恐怕有点不一样。”“哦?”魏惠王有点惊愕,宝物还有什么不同吗?“我手下有一位大臣名为檀子,镇守南部边关,楚国人不敢进犯边界,泗水流域一带的十二个小国,都前来齐国朝见。另一名大臣名叫朌子,镇守西部高唐城,赵国人不敢到附近的河流里捕鱼;还有一名官吏名叫黔夫,镇守徐州,燕国、赵国共有七千多户人家前来投奔;我还有一位大臣名叫种首,负责缉捕盗贼,维持治安,他治下的民众安居乐业,路不拾遗。我这四位大臣,他们的光辉足以照耀千里之外,岂止是映亮十二辆马车呢?”
听到齐威王这么一说,魏惠王不禁满面通红,心有惭意,无言以对。这时魏惠王已经上台十五年,而齐威王仅仅两年。从胸襟与气度来看,魏惠王远远不及齐威王。事实上,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它之所以还能够在中原呼风唤雨,完全是吃老本。魏惠王原本打算借着访问齐国的机会,给政治经验不足的齐威王来一记下马威,最好是齐国能乖乖听从魏国的领导。可是他小瞧齐威王了,本想吹嘘一番,不想最后只是自讨没趣,徒成笑柄。
魏惠王访问齐国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经常互派使节,往来于大梁与临淄。使节的互访给齐国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一次出使魏国时,齐国使者带回一个人,这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却成为齐国一面胜利的旗帜,这位身残志坚的战神,就是战国兵家的代表人物,以马陵战役光耀史册的大军事家孙膑。
孙膑的经历,是战国时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孙膑是春秋晚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出生于齐国的阿、鄄一带。当时中国进入一个学术鼎盛的时代,诸子百家兴起,由于战事不断,兵家自然备受关注。孙膑刻苦地学习兵法,当时他有一个同学名叫庞涓,是魏国人,两人一同拜师学艺。有一些野史演义称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这只是凭空猜测、张冠李戴罢了。
两人一同学习兵法,孙膑天资聪颖,领悟力强,在兵法的见解上总是超过庞涓。庞涓内心十分嫉妒孙膑,但没有说出来,藏在内心里。学成后师兄弟两人就分道扬镳,庞涓回到了魏国,而孙膑仍然留在齐国。庞涓回国后,正是魏惠王统治时期,魏国四处作战,与邻国连年交锋,战事不断。庞涓有了用武之地,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他如鱼得水,很快在军界脱颖而出。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庞涓指挥了哪些战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主要是在东部与赵国、韩国作战,而且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的功名心很强,加上他战功卓著,故而官运亨通,一路扶摇直上,当上魏国的将军,手握重兵。
反观孙膑,却混得不太好。此时的齐国正是齐桓公田午统治时期,相对和平,不像魏国战事频繁,这种大环境使得孙膑难有出头之日。孙膑在齐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可是却有一个人非常重视他,这个人就是他的同学庞涓。庞涓对孙膑实在太了解了,这是一个卧龙啊。倘若孙膑站在齐国一方与魏国为敌,那么庞涓就将遇到一个难对付的对手;倘若孙膑站在魏国一方,那么他又将危及到庞涓的地位。
不要忘了,这是战国时代,任何国家都将被卷入到无休止的战争中,而军事人才孙膑不会长久沉默,他必将有一天要大放光芒。这是庞涓所不愿意看到的,“既生瑜,何生亮”,他们两个人就不应该在同一个时代出现,有我庞涓,就不能有你孙膑。庞涓思前想后,决定要设计一个惊天阴谋,除掉孙膑。
虽然庞涓在魏国位高权重,可是孙膑待在齐国,他鞭长莫及。只要设计把孙膑骗到魏国,就可以设下陷阱,到时他是死是活就全凭庞涓一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