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4000000007

第7章 历史钩沉:百年中国大众影像生产闪回(1)

中国的大众影像生产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影像生产方式,以非职业化、业余性为特征的大众影像生产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短。在电影发明初期,在影像生产尚未成为一种产业之前,非职业化与业余性就是其基本特征(佐藤卓己认为,"在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非商业性的业余爱好者创作的电影。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把电影史看成是今天业已普及的家庭录像的前史),只是在其产业化特征逐渐明晰之后,才出现亚当·斯密所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

"历史分期是一种方法,它将事件置于历时性中,历时性是受变革原则支配的。"在着手对中国大众影像生产展开研究之前,我们可以将其放入一个时间序列中进行历时性的扫描,重新回顾中国的影像生产史,在变革中来寻绎不同历史时期大众影像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史前史:早年的中国个人影像生产

一、萌芽期的民间影像团体和个人影像生产活动

在1939年法国政府推出达盖尔摄影术(Daguerreotype)、英国人塔尔伯特发明碘化银纸摄影术(Calotype Process)之后不久,1840年前后,摄影术便进入当时的中国。而电影作为一种建立在摄影术基础之上的"活动影像",进入中国的时间也不晚。十九世纪末,西方摄影器材就已经进入中国销售。1995年,卢米埃尔兄弟曾把手下的摄影师派往世界各地,放映影片的同时也拍摄纪录短片。1896年,电影发明仅7个半月之后,卢米埃尔兄弟的一名摄影师兼放映员(按照理查德·巴桑(Richard M.Barsam)的说法,是伯尔顿·荷尔姆斯(Burton Holmes)),在上海徐园的游艺会上放映了"电影短剧"。据说现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还存有当年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片断。此后,来华放映短片兼拍摄的早期西方摄影师便不绝如缕。

1900年以后,在中国的商业结构中,经销照相器材的商号已占有一定比例。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国祁罗孚洋行购得一架法国造木壳手摇摄影机和十四卷胶片,约请中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为演员,拍摄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摄影师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客串,摄成三本短片一部。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拉开我国自摄影片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人尝试自己拍摄电影这一意志的觉醒"。此后,在中国首家电影公司成立前,本土的非专业电影制作不断。1911年武昌起义中,著名杂技魔术家朱连奎和"美利公司"共同"筹集巨资,聘请摄影名家,分赴战地,逐日摄取两军真相",拍成新闻纪录片《武汉战争》,该片成为我国唯一一部有关武昌起义的革命军事活动影片。

1909年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设立,由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资经营。他拍过一部《中国》,纪录了他在北平的所见所闻,据说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被允许拍摄紫禁城的西方人。此后十来年里,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风景、时事、社会见闻纪录片共40部左右的,以及一些滑稽打闹、封建说教、怪力乱神之类的短片。"从老板到导演、演员、摄影,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演员大多由文明戏演员兼任,白天拍片晚上演戏。"至于比较正规的电影制片厂的出现,"那是二十年代初叶的事了。"

1919年4月,由夏粹芳、张元济等人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拍摄"时事"、"风景"、"教育"、"戏曲"、"新剧"等五大类节目。在给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为自制活动影片请准免税呈文》中写道,其摄制影片是鉴于当时风行的外国片"轻薄险诈,甚为风俗人心之害",而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影片"又往往刺取我国下等社会情况,以资嘲笑"。因此"商务"确立了自己的制片宗旨:"拍摄影片,将要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运售外国,表彰吾国文化,稍减外人轻视之心,兼动华侨内向之情"。文化自强、政治教化、伦理诉求成了中国早期民族影像生产的一种自觉选择。

在困境中艰难起步的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1920年代,在"一战"后国内市场浓烈的投机风潮中,电影成为一个新的投机领域。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电影文化的冲击。中国电影事业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得到了反常的繁荣。从1922到1925年,除"商务"电影部和中国影戏公司继续进行电影摄制工作外,大批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四处开花。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镇江、无锡、苏州、成都、汉口、厦门、汕头、广州、香港、九龙等地,共开设有一百七十五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处就有一百四十一家。电影公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推动了电影工作者队伍的扩大,从业者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新手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从当时电影业的实际来看,冒险投机异常明显,电影生产极度商业化。从1921年到1931年期间,当时中国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共约六百五十部故事片,其中绝大多数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制作,影片的内容也多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翻版。影片主题也多为宣扬封建道德、饮食男女和怪力乱神。"事业上的投机性与创作上的封建买办性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一个主要的特点。"

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的生产状况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不满。1924年,郁达夫发表了《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一文,痛斥当时中国电影生产极度投机并缺乏原创精神,指出"现在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事在模仿外国、抄袭外国,结果弄得连几个死的定则都抄起来了,这哪里还可以讲得上创造,讲得上艺术呢?"并且不无愤激地预言:"你若死守了几个通俗的原则,照列行去,仍旧以为能事尽矣,那中国的电影,就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的日子"。郁达夫进而提出"我们要求新的不同的电影"的主张,即"我们所要求的,就是死规则的打破。我们要求有Originality的,有Creative spirit的东西"。"要Realistic同时又要Original的出品,才是我所要求的东西。"这种对中国电影发展前途的担忧及电影原创精神的强烈呼吁,在中国影像生产史是第一次。

与理论上的原创精神吁求相对应,当时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电影生产上也开始了新探索。

在郁达夫发表《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的同一年,留法学习电影摄影的汪煦昌与同学徐琥合办了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出于对当时中国电影界"集合三五演员,即行摄制影片","唯知粗制滥造,以逐其利欲而已"的投机市侩行为的愤懑。1924年10月初,汪煦昌以不足五万元兴办神州影片公司,并提出"不尚一时猛烈之刺激,而惟以潜移默化为长"的制片方针。大胆试用新人,摆脱文明新戏的羁绊,在影片的摄影、布景、字幕及对照、象征等电影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但由于作品题材单一,曲高和寡,除了赢得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观众的称赞外,从内容到形式都不为普通市民接受,市场反响平平。"神州"开办不足三年即以倒闭告终。

1920年春,出于美国影片对华人侮辱的愤怒,几位旅美青年电影爱好者梅雪俦、刘兆明、黎锡勋、林汉生、程沛霖、李文光和李云山等,在美国组织了中国人的第一个民间影像社团"真真学社","专研究电影事业"。1921年5月,他们在纽约招股成立"长城制造画片公司"(后改为"长城画片公司"),购置摄影器材和灯光设备,布置了一个小规模的摄影场。其间,他们"犹惧学识未富,仍分途学习"动画片制作、摄影导演等。1922年,他们拍成两部介绍中国民族服装和民间武术的短片《中国的服装》和《中国的国术》。"然以在美国制造既非目的之所在",他们于1924年携带电影器材回国,在上海法租界设长城画片公司。在制片方针上,他们认为"中国有无数大问题是待解决的,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因而主张在每一部影片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包括女权、婚姻、恋爱、家庭各个方面,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妇女问题。其早期作品《弃妇》、《摘星之女》、《爱神的玩偶》、《伪君子》等片,被认为"陈义高尚而不失艺术旨趣","在上海影戏界中,自成一派",因而有了"长城派"的头衔。但是,由于这些影片无力抵抗古装、武侠、神怪等商业片的冲击,"长城"最终重蹈"神州"的覆辙。于1930年宣告倒闭。

1937年,英国的克林根德(Klingender)和里格(Legg)注意到本国电影产业中的垄断趋势和好莱坞日渐增长的力量,曾写出了第一本详细论述这个行业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幕后的金钱》,这个书名可以说是对影像产业特性的最好概括。作为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分工协作、综合性强的影像产业,电影业的发展要充分的经济与技术语境。在20年代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中,在具有强烈市场投机性的影像产业中,那些寻求民族救亡、社会启蒙、艺术创新的电影爱好者,试图在当时惟利是图的影像产业中探索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市场的逻辑使其最终都不免滑入商业运作的轨道,一步步在市场投机中越陷越深,结果与自己从影的初衷背道而驰,由于资金和实力的悬殊,最终在弱肉强食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荡涤掉了。

1920年,陈寿芝、邵鹏、施彬元等集资创办国内第一个民间电影团体——中国影戏研究社。1926年,田汉在上海创办"南国电影剧社",并集聚了"一群手无分文的知识青年"。在该社的发起启事中田汉曾有这么一段文字:

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魅力也最大,以能白日造梦也。梦者,心之自由活动,现实世界被压榨的苦闷,至梦境而宣泄无余,惟梦不可以作伪。……吾国电影事业发达未久,以受种种限制,至相率不敢作欲作之梦。梦犹如此,人何以堪!同人等有慨于此,乃有斯社之组织,将群策群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努力不懈,期于大成。略述所怀,以召同志。

当时田汉深受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及小池坚治关于电影是"白昼的梦"、"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的现代派观念影响,深感"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以至大众"受种种限制","相率不敢作欲作之梦",于是在国人中首倡对现代影像手段"白日造梦"机制的体认,并且产生了借"斯社之组织""以招同志"、"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的想法。应该说,田汉当时对电影抒发苦闷的看法与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百村"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大力渲染怪力乱神、商业投机空气浓厚的情况下,田汉对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可能性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田汉已经从电影艺术本体的角度而不是商业投机的角度触及电影主体表现性的挖掘。1927年,田汉自任导演,组织志同道合的唐槐秋、唐琳、蒋光赤等人着手拍摄第一部作品《到民间去》。按当时知识界关于"民间"的认识,""民间"指的是人民大众中间"。该片描写中国一些知识青年发起了一个到民间去的运动,寻求"改造社会之大事业",以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然而该片最终成为未竟之作。

田汉后来自述:"以一绝对无产者经营一需要大资本的事业,其愚诚不可及"。为《到民间去》筹集的摄制费,只有二百几十元,田汉和同伴们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当尽家当,房租欠至第四月,"有时甚至连吃大饼的钱都没有",最后,还不得不由田汉的母亲卖掉了东西来偿还欠债。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剧组"尝尽艰苦、呕尽气",断断续续花费近一年的时间仍未最后完成。由于资金原因以及田汉自言的"政治立场",中国影视史上第一次自觉的个人影像生产的探索即以失败而告终。尽管田汉自己说他的《到民间去》是个时代的悲剧,但在投机空气浓郁的电影界,在日趋没落的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文人相结合的电影圈里,"田汉和他周围的一群热心电影工作的青年,敢于以极其有限的资金和一架旧摄影机,发起电影艺术运动,这件事本身仍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927年,田汉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文科,又编导了一部以美术学校学生生活为背景,写一个青年情死的影片《断笛余音》,该校的文科、画科、音乐科的学生都投入了这部影片的摄制。但是由于资金缺乏,这部影片也没有能最后完成。

同类推荐
  •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本书除主编外,另邀请4位海外学者(薛涌等),立足中国教育的现况,以国际的视野,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释,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此书5位作者皆博览群书,但不书生意气,目光锐利,但笔端温情理性。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本书在全面分析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省级强势地面电视媒体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在电视新闻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创新的路径。
热门推荐
  • 游牧部族

    游牧部族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建筑术”,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批评。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
  • 奶爸的文娱生涯

    奶爸的文娱生涯

    在马路边睡了觉,醒来后李琳琅发现自己身边多了个可爱女儿。天了噜!单身未婚喜当爹。从此之后,李琳琅决定做一个称职称责的奶爸,在外人眼中,李琳琅是男神,是作家,是影帝。在他的宝贝女儿妍妍的心中,他是那个最厉害的老爸。他会画画,会游泳。没带过孩子?那就先从哄娃开始吧!
  • 好消息

    好消息

    丁欣努力地使上下眼皮粘合在一起不要分开,时间还早。她已经感觉到光越来越亮,眼皮不停地眨动,但她仍旧坚持不肯睁开,这种形式主义的睡眠通常就叫做失眠。盲人真的眼前是一片黑暗吗?丁欣有时会拼命闭紧眼睛,那不是真正完全的黑暗。蓬蓬问过丁欣,为什么能看见妈妈?因为有光。为什么有光?因为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终于熬到五点,丁欣掏出枕头底下的本子按着顺序写下“63”,她再一次盼望着奇迹出现,要么陆大峰回家了,要么自己没有祭日般的悲伤也没有仇恨,像写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一样写下来,结果都没实现。她习惯把所有的事情都记本上,做完的和没做的。
  • 世子当嫁:邪魅冥王追妻忙

    世子当嫁:邪魅冥王追妻忙

    简介:两世纠葛,一朝命丧黄泉,死后竟知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再次睁眼,她是南祁国十八年从未出府的“病世子”言墨辰。重活一世,言墨辰决心定要让背后之人付出代价,爱她的,护之,伤她的,弃之。复仇的道路上,她已决心一人承受,偏偏遇到了一个意外。前世,他奉师命前去救她,不料迟了一步她已身死,魂魄消散之际她听得他的声音道出将好好生安葬。今世,在路上救下他,成了她身旁的侍卫,她尽自己的所能报答他。后来的后来。南祁国皆知世子身旁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侍卫,偏偏连去青楼也去阻挠一番。女子们对世子的爱慕,也被侍卫用计破坏,于是关于世子断袖的传闻愈加强烈。她说:“我是男子。”他回:“我不论你是何身份,是何性别你只是你,我心中的人。”她说:“你不怕世人对你的看法吗?”他回:“只要你在我身边,我什么也不怕。谁若阻挡,决不轻饶。”一时间,南祁国上下皆知此时。却不知侍卫的身份非同一般。他是南祁国传闻中的“老”王爷祁轩冥,冷酷无情是他的性格,温柔只为言墨辰一人独有。当世人皆知侍卫的真正身份,天下哗然,唯一不变的是对言墨辰的专情。直到后来才知,世子本是女儿身。为她,他愿闯刀山入火海,为她能有一世安宁,他穿战袍骑战马奋勇冲杀。万里江山是婚聘,求娶她。“你后悔吗?”暮年之际她问。“不悔,因为有你。”他答。原来最浪漫的事是两人一起变老,重活一世只为寻你。
  • 那些曾经的恋爱记事

    那些曾经的恋爱记事

    世上大概找不到比景有希更倒霉的人了,从小到大诸事不顺:参加比赛礼堂失火、中考当天摔成骨折、告白被花瓶砸……
  • 五星饭店

    五星饭店

    潘玉龙凭借实力考入知名五星饭店——万乘大酒店。恰在此时,刚刚失去了父亲的韩国时代公司法定继承人金至爱为了躲避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和家庭财产继承纠纷入住了万乘大酒店。一个阳差阳错,潘玉龙成了金至爱的贴身管家,负责她在酒店的一切生活。涉世不深又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的金至爱在唯一的亲信被对手陷害之后,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潘玉龙身上,潘玉龙被卷入了一场异常残酷的帮派与利益的斗争之中……
  • 琅琊漫抄

    琅琊漫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女配很傲娇

    重生之女配很傲娇

    前世,她是道上一姐,贼枭的头头,江湖上手段狠辣,经典台词怎么残暴怎么玩。今生,一不小心重生为女配,看一姐如何力挽狂澜,简单粗暴狂虐白莲花,踩死负心男,翻身做特警,走上人生巅峰,当各色优质美男皆为她倾心时,咱这位大姐只有一个字:跑!某女:别这样,我只是想来要个情报!某大:呵呵呵,怀了我的娃,你丫还想去哪?Orz,女配攻略,你值得拥有!【本书交流群号:567459878,喜欢本书的妹纸快进群吧~mua~】
  • 阿虎

    阿虎

    阿虎是杨柳从草堆边上捡回来的一条小狗。家里人心疼顾佳林在农村吃苦,他妈妈和姐姐带着锅巴、面条,还有煮好的五香鸡蛋,转了两趟车,坐了一夜火车,走了十里路,来到他下放的村庄。看到妈妈和姐姐,顾佳林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一起下放的杨柳、白梅、桑树、桃林、唐小凤他们家里都没有来过人,只有他妈、他姐来了,还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顾佳林把大伙儿喊在一起,分给一人一只五香鸡蛋。桑树腼腆地站在那里,手有点不好意思伸出来,顾佳林硬把鸡蛋塞到他的手上。桃林则不客气地接过鸡蛋就往嘴里塞,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没尝到味道,已咽肚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