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4300000006

第6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历程(3)

这个时期播出的电视剧都是直播剧,由于是实况直播,电视观众从屏幕上看到的,与演播室的演播是同时的。所谓直播,就是表演、制作、播出要在同一时间完成,这种一般由两、三台机器完成的电视直播剧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导演指挥全局,摄像师根据导演的要求摄制镜头,演员按照情节规定进行表演,导演通过导演台将镜头构成连贯的画面,同时将节目从剧场和演播室直接播送出去。这种表演、拍摄、制作、播出一体化的方式,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直播的方式有点像在剧场里指导戏剧拍摄,是戏剧在演播室的搬演,摄像机成为第一观众,经过导演的远近景的切换完成了新的组合,所以这个时期的电视艺术更多的是传承戏剧的美学特征。“当时人们曾把电视剧的特点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三个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由于场景集中,镜头变化不如电影自由,更多地依靠对话来塑造人物,交代情节。从这些特点来看,当时的电视剧更接近戏剧。”[陈志昂著《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5页。]但是演播室毕竟不同于剧场,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和导演的调度切换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电视艺术自产生的那天起,就有着不同于戏剧的创作方式,这种演播室直播的方式,为导演提供了艺术上较大的创作空间,摄像机可以根据导演的设计自由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角度和运动镜头。因为是表演和播出同时进行,所以让人更有真实感,即便是演员的失误也会一目了然,特别是不同于剧院的观看,近景镜头、特写镜头、远景镜头的导演重新选择和组合实际上已经在渐渐形成电视艺术语言自己的美学特征,虽然是雏形,但电视本体语言已经在渐渐形成。电视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决定了它是站在其它艺术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早期的电视没有录像和编辑设备,所以文艺节目在制作上也采取和电视剧基本一致的制作和播出方式,一般会在剧场或演播室进行拍摄和现场直播。这种直播也和制作电视剧时一样,一般用三台摄像机,面对舞台放置在左、中、右三个距离不同的机位。导演根据剧情、场面调度、演员表演等需要,从三台摄像机送来的画面中进行选择,使观众可以看到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观众在家中的电视机前,体会到了无需亲临现场却胜似现场的现场感,这无疑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革命。当中近景、特写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这种胜似现场的感觉是油然而生的,因为即便在剧场,也不会有如此贴近清晰的效果,所以说电视艺术带来的是一场空前的视觉艺术的革命。“1958年6月26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充分发挥了电视纪实传真的特性,让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收看到了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当天转播的内容是革命残疾军人演出的一组文艺节目。此后如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尚小云主演的《双阳公主》,马连良和张君秋合演的《三娘教子》,张君秋、叶盛兰和杜近芳合演的《西厢记》等,都是通过剧场转播与广大观众见面的。”[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9页。]从这个意义上,电视文艺还只是舞台演出的搬演,更多的只是承担着简单层面的传播媒介的作用,但是从美学角度讲,即便是这样简单的搬演毕竟带来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剧场的欣赏效果。

当然,无论是直播剧的直播还是文艺节目在演播室和剧场的直播,其技术条件都是相当简陋的,特别是直播剧的形式,从最初产生开始,其时空的局限性就是很明显的。时空的局限性是直播电视剧无法克服的弱点,因为对于戏剧来说,转场可以用幕次来区分,而电视剧的场景转换就是用镜头语言区分,但是直播期间,多场景的转换的确是个挑战。1959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多场景大型电视剧《新的一代》,在剧中,女演员前一个镜头在校园,时间是夏天;下一个镜头,时空发生了转变,时间从夏天转入冬天,空间也从校园移入教室,在直播条件下,女演员要迅速从第一个场景跑向另一个场景,在跑动中完成形象的塑造,边跑边穿上厚棉袄,尽管跑得气喘吁吁却还要若无其事地进入下一个情境。[陈志昂著《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9页]所以,电视剧的继续发展,这种直播剧的时空局限性是一定要克服的,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只有在技术上超越,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有望成功。在电视剧的初创期,戏剧美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是电视剧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也不可避免的,戏剧不同于电视剧,它在滋养着电视剧的同时,也束缚了电视剧的发展。

处在直播剧时期的电视工作者为了克服这种时空的束缚,也有一些技术上的探索,尝试借鉴电影的方式用16毫米胶片的摄影机进行辅助拍摄,将拍摄完成的外景镜头经过剪接与演播室的直播相切换。但结果因为电影画面与电视画面的画幅比例不同、清晰度不统一,再加上外景镜头的真实性和演播室内的虚拟性的不和谐,让人觉得风格不统一而难以进入电视剧的情境之中。尽管,这种探索看似是失败的,其实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是电视剧生成和发展的美学探索,对于记录历史、刻录时代有着比艺术本身更深远的意义。尽管直播的形式在技术上有种种简陋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但毕竟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就这样诞生了。

电视艺术的审美始终和电视艺术的艺术方式和技术方式是分不开的,技术方式决定着艺术的可能性,艺术方式又充分发挥着技术的优势。在这个时期,电视艺术的制作播出主要采取直播的形式,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文艺节目,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都只能采取这种方式。作为新的媒介形式所承载的艺术形式,电视艺术在这一阶段成为人们进行阐释国家政策、宣传党的意识理念的主要手段,所以他的宣传、教育功能重于审美娱乐的色彩。作为艺术形式,还没有形成太多的自己独立的美学特征,而是更多地从其他传统艺术中获得滋养,并在艺术传统上传承和发展,戏剧美学成为这一阶段电视艺术主要的美学支撑。

但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审美萌芽阶段,我们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由于这一时期技术的局限,电视艺术在照搬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无意之间将电视“流”媒体的概念,作为电视审美最为基础的特性,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并逐渐完善。之所以“流”媒体作为电视审美的特性,是因为电视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状态下,它最终的局限是时间。而一旦时间的局限解除,电视进入付费点播的方式,电视将最终成为“窄播”,即所谓的分众传播。在这里时间的局限,一方面可以改变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及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将时段的概念加以强调,在播出的编排上形成自己的规律,即电视的播出特征。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多的表现在后一个方面,以直播的方式记录和复制出其他艺术形式,但以自己的方式在相应的时间局限下传播出去。这种不同于平面媒介与广播媒介的新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电视艺术美学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二、文革期间:电视艺术的审美窒息期

1966年到1978年是电视艺术发展的停滞期,也是电视艺术的审美窒息期。在这个特殊的中国黑暗之夜,刚刚起步的电视剧艺术和其它的艺术一样命运多舛,如果说在电视艺术的第一阶段,电视艺术还在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那么这个阶段的电视艺术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完全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和武器,艺术的审美功能完全从属于政治功能,电视艺术的发展不是遵循艺术规律,而是根据政治的需求,成为宣传教育的传声筒。

196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使用录像设备,录制的第一个节目是相声《女队长》。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录像播出文艺节目,使电视文艺在时空上初露了新的发展前景,录播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视艺术发展的前景,然而十年浩劫却彻底打破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1967年北京电视台用录像设备拍摄播出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斗争》,这部电视剧是“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的电视剧,既是北京电视台在十年‘文革’中拍摄的唯一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电视剧史上惟一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然而遗憾的是,在这部电视剧中,舞台剧的痕迹依然清晰可寻,全剧在创作观念、场景转换、情节设置、表现手法上依旧没有跳出直播时期的旧框子…”[高鑫、吴秋雅著《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5页。]这部利用了先进技术手段的电视剧,在艺术和美学上却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探索,完全按照直播时期的创作思路,即舞台剧的表演和创作模式,对电视艺术自身的审美思维把握没有任何进步可言。从这部剧的创作上,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电视艺术精神性的匮乏和艺术性的苍白。

但是这个阶段在技术上的发展有可以提起注意的地方,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为后期电视艺术的恢复和再度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在1967年,我国就拥有了磁带录像设备,《考场上的斗争》就是运用这一先进技术拍摄的,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3年以后,中央电视台引进了彩色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电视节目渐渐从直播阶段向录像阶段过渡。这次技术的改变带来的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文艺的制作和播出。录像技术的采用,使电视文艺节目不再像舞台演出那样成为短暂的瞬间,而是可以制成录像予以播出、重复播出并且作为资料保存,另外,有了具备能够进行后期加工的条件基础,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就成为了可能。这不仅提高了电视文艺节目的生产力,而且保证了电视文艺节目质量的稳步上升。

就像胶片剪辑的出现使电影语言的形成成为可能,电视从直播到录播为电视艺术的成长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机会。因为录播意味着电视艺术可以从对其他艺术的简单复制与记录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而随着视角的变化,从根本上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结构重组,形成适合电视播出方式的表述形式。尽管这一时期的电视艺术在内容的表达上呈现出单调与空洞,但在技术手段的发展与进步,为中国电视艺术的成长仍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积累。

第三节电视艺术的审美渐成

1978年到1987年是电视艺术的复苏期,也是电视艺术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的回归和苏醒阶段。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1979年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的电视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电视事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各省级电视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办;1983年3-4月,中国“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四级”是指中央、省(中央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区)、县四级行政划分。],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统计,在这个阶段,观众的数量也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而几何数量的增多,1979年,全国电视机拥有数量达到485万台,1982年达到2761万台,1987年达到1.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1978年,中国观众仅有8000万,而到了1987年,电视观众已经达到了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56%,[参见《1988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电视观众数量最多的国家。

同类推荐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被称为“第二书圣”。多少年来,他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气势磅礴的碑刻书法一起,声名远播,走进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寻常百姓家。他的书香和风骨传遍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颜真卿以他正直、坚贞、刚烈的崇高人格和雄强伟岸、端庄肃穆、浑厚壮观的书法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颜真卿与颜体》介绍了颜真卿的家世背景、生平事迹、书法创作历程,对颜体也作了概要。
  •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 国宝密码

    国宝密码

    国宝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证据,几百几千年过去了,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发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流离,它们现在的命运又如何?本书将一一为您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真相与考古秘闻。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热门推荐
  • 奋斗在深宫:君王守爱

    奋斗在深宫:君王守爱

    一次莫名的穿越,一场倾世的爱情;他曾因爱我而愿放弃整个江山,却也因为对我的仇恨,要雄霸这天下。而我,要的无非是他平凡而真挚的爱,却仍逃不了寂寂深宫那残酷斗争与血腥的洗礼,当我们彼此蜕变……一切,还能回到最初吗?
  • 沟通技能的训练(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沟通技能的训练(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校。清华学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为宗旨,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学校教育质量很高。1928年正式成立清华大学。其后清华大学虽历经几个发展阶段,但一直倡导一贯的校训、宗旨和学风,并以高质量、严要求闻名中外。
  • 无限边缘生存

    无限边缘生存

    一个还在刚刚上大学的学生欧宇,在寝室好好呆着玩电脑的时候,突然就被传送进了一个强化盒里,在这里,所有人类都站在一个共同的起点上,在各种各样的世界的穿行,强化自身,经过多次强化世界的历练后,终于找到了强化盒的真相,原来,地球,只是一个被圈养的地方,那人在地球经过数亿年没有完成自己想要的生命后,决定用这最后的办法——强化盒,强行提升地球人的实力,但是代价,就是数百亿的地球生命能走到最后的只有区区几个人....而那人的目的
  • 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女帝手札

    重生女帝手札

    萧纬顺风顺水穿越成为女尊国度的皇帝,以为碰到穿越老乡,享受女皇和男后相亲相爱的标准结局。没有想到,男后不按剧本演,篡了她的位,还把她干掉。重生回来,便是苦逼的各种算计,唯一的欣慰就是身边闺蜜的无条件支持,帮她报仇巩固江山。诶,等等,好闺蜜竟然不是真闺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宝船在吴淞口沉没

    宝船在吴淞口沉没

    外滩密会半天夕阳,把浩浩东去的浦江水染成一片血红。黯淡的暮色中,和平饭店看上去有些狰狞。深秋傍晚的上海,凉意甚浓。一个年轻人从大马路转出来,向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外滩公园走去。他叫杨平,表面上是德大西菜社的服务生,真实身份却是闻名上海黑道的神秘组织“老鼠”的骨干——“老鼠”做的生意可都是连帮派组织也不方便出面去做的扎手事体。一个小时前,他接到一个电话,急忙请了假,匆匆而来。公园内游人寥寥,处处黄叶飘零。音乐亭下,独坐着一个中年人,身着长衫、头戴圆边礼帽,正貌似闲散地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 包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包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再版的《包公案》由《百家公案》、《龙图公案》和《五鼠闹东京》三部我国历史悠久、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公案小说合集成。
  • 许黄门先生文集

    许黄门先生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岳游纪行录

    岳游纪行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