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成熟,其实就是浸泡在这些情绪里的果子。等到它吸收得饱满了,等到你可以接受自己的脆弱、不安以及自己的不完美,之后可以自如地转换的时候,也许你的成熟才真的能瓜熟蒂落。
那是一个只有你自己可以,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过程。
和坏情绪相处的那段时间,我一度用工作填满自己的时间,防止坏情绪占主导。之后就是尽量打点自己的生活,比如打扫房间、做饭,努力地给自己制造惊喜,这个月接五篇稿子就可以买一张自己喜欢的CD(激光唱盘),用这种小目标的达成满足自己小小的愿望。然后读大量的书,尝试让自己放下自卑和戒备,去结交朋友。
我曾经很希望那些苦闷、压力能一觉睡醒就烟消云散,我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自己,开开心心地生活。然而,在后来我赚到人生第一笔十万元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儿小小的意外。
那是一个十多万的项目,是我靠三个月的深夜加班兼职,写了200集的剧本换来的,为此我还丢了工作。
我记得当我把那十沓钞票取出来的时候,觉得它们看着好轻啊!怎么看着那么少?我记得我把它们塞进旅行包的最底层,之后一路死死地抱着,坐长途车回家。我记得我带着老妈,拿着借条挨家挨户去还钱,老妈走了一路,哭了一路……然后等我再回到北京的时候,我没有了工作,身上还有一些零钱,我并没有觉得很快乐。因为对我来说,我不过是一个掉进了井里的人,我努力爬啊爬,爬上来才发现,我不过是站在了别人早就站过的起点而已。
坏情绪消灭不了,它就是你情感的一部分,你不能抹杀它,也无法压抑。
你能做的只是去平衡。让自己的内心在好坏之间来回平衡,找到一个适合的支点。
在没有负债的日子里,我做了很多我人生里想做的事儿。比如做一个SOHO 一族,做所谓的撰稿人,希望靠写稿子养活自己。结果那段时间我接了很多稿子,两性、网络、韩式小说甚至鬼故事,但是微薄的稿费告诉我,那太不现实。
后来找了一个勉强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之后公司倒闭,我就跑到演艺圈溜达了一圈儿,做了一小段时间的艺人宣传,帮艺人做过EP(迷你专辑)封面设计,还跑去演了话剧,参加了一个很小的剧组,参与了几个网络短剧的制作。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把自己最想玩、最想尝试的都做了个遍。
现在看起来琳琅满目的工作经历,在那个时候就是我最大的苦恼,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觉得什么都很好玩,但是什么都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安稳,可以让我觉得踏实,觉得有安全感,可以让我不用担心公司倒闭,可以项目不结束,可以没有散伙饭,可以一直持续……昨天和豆瓣上才认识的摄像师聊天,我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一直都在奔跑,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跑,我其实很累,也很想停下来,但脚总是不由自主。我很害怕,我很自卑,我一直在试图用各种东西反复证明自己,比如物质,比如职位。
但是,这些东西你得到后,你还是会没完没了地跑下去,不是害怕失去眼前的一切,而是害怕一旦停下来,自己就会又缩到过去那个自卑懦弱的壳里,自怨自艾。
少年时代,我很希望快点儿到30岁,我觉得男人30岁似乎就独立了。
但30岁那年,我一个人坐在小吃店门口,孤单落寞地吃着一碗青菜面加蛋,想到的却是自己来北京这么多年依旧什么都不是,活得很卑微。
后来,我希望自己银行里的存款能快点儿到十万元,似乎到了这个数字就有了极大的安全感。可真的到了,你会发现这个数字很尴尬,它既不能让你买得起房,也不能让你去做什么大的投资,它唯一可以给你的定心丸是,如果你不幸被开除了,你至少还不至于饿死,也只是这样。
如今,我在35岁的最后这几天,想着陪伴自己这些年的那些坏情绪,自卑、不自信、自我否定,总是爱多想,想着自己一刻不得闲的奔跑,不禁哑然失笑。谢谢这些可爱的“敌人”,这么多年,如果不是他们,我或许不会这么谦卑,不是他们时常刺痛我,我不会一边哭一边继续奔跑。
我也不知道我会跑多久,如果没办法停下脚步,如果还不能狠下心说放弃,我只能接受这个现状,但是我已经学会偶尔跑得慢一些,偶尔我要加速跑得快一些。
也许奔跑就和痛苦一样,到了一个阶段,它就会自然璀璨。
在那之前,我只能接受它,适应它,学着和它共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别总拿照顾父母作为回老家的借口
最近在来信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父母在,不远游。一大批才毕业或者毕业一两年的朋友都拿这句话当作自己最后走上回家之路的指导思想。
有苦×说:“我是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我很想回去照顾父母啊!我还想回去嫁人啊!”有人闷闷地说:“我就是为了照顾父母,才选择不去南方的大企业,而选择了老家的小企业,现在有点儿不甘心,但是没办法啊!”
我们很多人大学毕业时不过20多岁,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大多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到底是你能给他们照顾多,还是你享受他们给你的照顾更多呢?
我每周一下班之后都会给老妈打个电话。电话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我觉得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我们少年时代没什么成就的时候,反而容易说:“我很好!我没事儿!”相反,当你真的有了一些成绩,你反而会很容易说一些工作的苦闷。当然,这不排除一些爱面子的人一直都报喜不报忧。
我大概是从32岁开始,才在电话里说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儿。心理学上管这个叫作示弱。
当你没钱的时候,你不敢去诉苦,因为既穷又不快乐,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相反,当你赚到一些钱的时候,你去说说你的不容易,这样至少亲人能理解,那一两万元的薪水其实没那么好赚。
我每次都喜欢在电话里和老妈发发牢骚,比如,最近地产市场不好啦!公司压力很大啦!生活很不容易啦!有时候在末尾,我偶尔会加上一句:“改天要是我过不下去,老太太,我就投奔你去吧!回家找你去!”
然后我老妈就在电话那头很幸福地大笑。当然,我免不了揶揄她一下:“到时候你在咱家那边给我介绍一个月薪一万的工作就好,我也不多要。”我老妈就边笑边说:“你妈可没那本事啊……”
混不下去,就回老家,这话在31岁之前,我从来都不敢提,也从没想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的想法一样,毕业之后就再也不向家里要钱了。这个想法在当年是我为自己毕业上的第一课,我称之为“长大”。我始终觉得,长大,就要从经济独立开始。
我和很多大学生一样,不是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读的大学,大学四年在校园里可能有过那么一点点名气,但是的确没留下什么钱。好在我会画漫画,所以我把这四年发表过的两三篇漫画的稿费3000多元存了下来,成了我毕业后的第一笔活动资金。
毕业之后去福建,是我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我想远行,一来是我一辈子没走过那么远,二来是我必须给自己一个“断奶”的调试。
断奶,是长大的第二步。
为什么我敢那么做,也许是因为我觉得只有走得远了,才能不想家,或者说即便再想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回来的。毕业工作,和读大学是两个概念。虽然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一样远离父母,甚至背负所谓的课业压力,但是到毕业之后才发现,那些校园里的小打小闹比起社会来说,简直是毛毛雨。
可能很多人在校期间也有自己独立出来租房子的经验,并且也以为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但是你忽略了,你租的房子多数在学校附近,所谓的知根知底、环境熟悉,最不济你说要搬家,还能做到一呼即应,来几个同学帮忙呢!
可走向社会就不是这样了。
你对这个城市不熟悉,也许要有一段时间住地下室,和陌生人合租。你会遇到种种不容易,被骗、被骂、被贬低,这时候的压力和迷茫是空前的,而家庭的慰藉会成为最大的安慰。
有多少人受了委屈会第一时间想给家人打个电话?
有多少人曾经有一肚子话想说,却在那个熟悉的号码拨通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平复住哽咽地说一句:“没啥!就是想你们啦……”
“混得不好,就回家。”这句话是我不善言辞的老爹在我决定来北京的时候留给我的。我却梗着脖子回了一句:“混得不好,我才不会回来!就是死,也要死在外面。”
其实我现在都不知道,当年老爹听到这句话,内心是怎样的痛苦。但是对当年的我来说,不能软弱,不能倒下,不能逃避,我不能给自己任何一丁点儿想回家的念头。因为我知道,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一切就都完了。
所以在来北京第一年无数次加班到凌晨,我没想过回家。在第一份工作上班不到十天,接到通知说自己不符合要求,可能随时被替换掉的时候,我没想过回家。在国企两年,拿着微薄的收入,每天都觉得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一度扪心自问:我来这个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那时候,我没想过回家。在活动现场看着一切圆满落幕,我在后台捧着已经冷了的盒饭,给自己倒一杯热水,吃到当天第一口食物的时候,我也没想过回家。
曾经一起北漂的兄弟在登上回老家的火车前问我:“小川,你现在毕业五六年了,你在这个城市依旧混成这样,你有没有想过,继续留下来有什么意思?”我望着远去的列车,内心也在问自己:我不属于这个城市,我留下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出来混了这么久,马上30岁了,没赚到钱,也没有什么成绩,我留在这儿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呢?因为我总觉得,只有留下来,才会有希望……那位好哥们儿后来发短信给我说:“我决定回家是因为春节的时候忽然发现父母都老了,而我竟然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我觉得有愧啊!”他在北京一直混得不如意,他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他拒绝去学习新技能,他甚至一度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和他作对。他看不上自己当时微薄的薪水,觉得与其拿那么一点儿钱,还不如回老家舒服,最后他决定走了。
我觉得很多人越是生活得不如意,就越容易拿家去比较。至少老家你很熟,至少家人可以给你照顾,至少回家你觉得安心,至少……你觉得内心不空了。
漂泊感,是所有外出打拼的人都要克服的。如何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和父母人格平等的独立个体,也许这是一辈子都需要修炼的课题。
许多年后,我才想明白当年那位兄弟留给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留在这儿?
因为我想要变得独立。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面对以后更大的考验,变得坚强。
后来,我曾经把这个故事告诉另外一个朋友。我说:“我知道如果我退缩,回家和父母团聚,他们会百分之百地接纳我!我也会陪着他们老去,那或许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但是我不想那样,在父母双亲都可以照顾自己的时候,这漫长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是属于我的。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就是这十年的光景自我塑造的结果。
我并不觉得不能守护在父母身边就是不孝,因为我在努力成为将来父母可以依靠,甚至为之骄傲的人!
我的父母对我没有太大的期望,他们不过是希望我平安、幸福。我相信大多数父母也都如此。他们并不见得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高官、赚大钱,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快乐。
而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快乐的?莫过于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我们老家的人常说,这孩子将来有出息。啥是出息?不过就是你能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在家里待着,陪老妈看电视、聊天。每年我都会和老妈聊起我这一年在公司里、在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事情。这是我一年中最难得也最轻松的自我总结。
我知道老妈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她也明白: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不敢说,现在的我是不是一个值得让父母在外人面前提起来为之骄傲的榜样,但是至少这十年,我慢慢地活成了一个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成就自己的人。
我觉得,我很幸福。
那句古语“父母在,不远游”的下半句叫作“游必有方”。意思是:当父母都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要远行,如果要去,那么一定要有一个方向!
其实父母期望的并不多,他们也许从未期望你一直能够陪在他们身边。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而你要孤独地生活下去。你也迟早有一天会为人父母,去做血脉的延续和传承,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塑造一个怎样的性格,也许才最重要。
我们决定了远行,就一直走下去。累了、困了、倦了、迷茫了、孤独了、痛苦了、哭泣了,只要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方向!穿过风雨,穿过迷雾,穿过荆棘,穿过岔路,你总会到达一个点,获得一种完满与收获。
也许你会问我,北漂十年,你有没有哪一刻想要放弃,想过回家?我能想到的只有一次,是五年前,当时在做公关活动执行,因为连续加班,过度熬夜,引发心动过速。在活动完毕之后,我坐在出租车上,心脏狂跳不止,觉得全身的力气都要被抽走了。那时候,第一个念头是……好想给老妈打个电话,后来手指完全没有力气,我只好握着电话,在出租车里昏睡了半个小时,才勉强恢复了体力。之后下车回家,倒头睡了12个小时。清醒后,我还在想:如果那时候电话拨通了,我会说什么呢?也许会说一句:老妈,我挺想家的。
据说,大城市的夜晚,总有想家的人在哭。而那些最后留下来被这个城市接纳的,一定是擦完泪水坚强面对的人。我们回家,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踏上那条回家的路,其实这是你能够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