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8900000002

第2章 瞿秋白现身中东铁路(1)

1920年10月20日,夜色已浓,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一辆从中东铁路南线开来的列车,喘着粗气、鸣着汽笛徐徐驶入了中东铁路枢纽站——哈尔滨火车站。疲惫的旅客们纷纷下车向出站口拥去,一行六人的小队伍也随人流走出了检票口。走在前面的一人,文质彬彬,略显瘦弱,戴着圆框眼镜,目光却炯炯有神,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赫赫有名的瞿秋白。瞿秋白等人无暇欣赏哈尔滨火车站那俄式风格的建筑,乘上站外俄罗斯人驾驶的马车,向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段——中央大街方向匆匆而去。瞿秋白怎么会出现在中东铁路枢纽哈尔滨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在10月初,瞿秋白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之前他翻译的托尔斯泰作品在上海《时事新报》连载,北京《晨报》也发表他的政论文章《不签字后之办法》深受读者好评,恰好二报为直接采访和报道世界各国情况,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分赴美、英、德、法、俄诸国,这样一来,二报决定聘请瞿秋白为特邀记者,到苏俄莫斯科采访。

瞿秋白喜出望外,新俄国是十月革命的故乡,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地方,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还是“隔着纱窗看晓雾——不十分清晰”。如今可以身临其境,亲自去感受另外一个天地崭新的景象,去探索、寻求改变中国的道路,这怎么能不让风华正茂、憧憬未来的瞿秋白激动不已?

瞿秋白如此激动,是和他之前的经历、命运紧紧相连的。

18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钟光景,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府城一个世代为宦的封建大家庭中。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大清朝的末期。

瞿秋白的少年时代是在风雨飘摇中度过的,他所在的封建大家庭,已洗尽往昔的繁华,全靠典当和借钱度日。他的母亲就是在饥寒交迫和债主的催逼中,自尽而亡的。

瞿秋白曾在他的散文集《饿乡纪程》一书中写道:“我幼时的环境完全在破产的大家庭制度的反映里,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我的心性在这几乎类似游民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中,融陶铸炼成了什么样子,我也不能知道。”

家庭的破败,使瞿秋白的父母成为穷人,可是他们却堪称是精神层面的富有者。瞿秋白的博学通达、多才多艺完全源于父母的谆谆教诲。

在那个年代,流行的话语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瞿秋白的母亲恰恰相反,瞿秋白的母亲金璇不仅善良贤淑,而且国学儒养深厚,偏爱诗词,尤其是写得一手好字,她是瞿秋白学习诗词、国学和书法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对《庄子》研究颇深,同时特擅长山水画,篆刻也是造诣颇深。他和妻子金璇在国学领域是珠联璧合,在引领孩子成才上是绝好的搭档。每日里,瞿世玮都要手把手地教儿子画山水画。瞿秋白向父母轮流求教,受益颇丰。

2012年11月初,笔者到江苏省常州市瞿秋白故居和纪念馆走访。此时,如烟似雾的秋雨迷蒙霏霏,只好撑开了伞。

纪念馆前,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八个大字十分醒目。来到大厅,正面矗立着瞿秋白站立远望的铜像。毛主席在1950年12月31日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展示在主要位置,有一段写的是:“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大厅内还展示有胡锦涛在福建长汀瞿秋白牺牲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的照片,还有江泽民在江苏常州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的照片。

放眼望去,是一排排展示瞿秋白辉煌革命事迹的照片、图片、书籍、书法和文物,它们昭示着英雄短暂而非凡的人生闪光点。瞿秋白留下的几百万字的著作,也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有一组图片和实物,折射出一代伟人感情丰富的一面。

这些映入眼帘的图片和实物,有当年瞿秋白送给新婚妻子杨之华的礼物,是带着“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的金别针(胸针),其中每一个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是瞿秋白亲自镌刻的。

还有瞿秋白给女儿瞿独伊的贺年卡。对在苏联国际儿童院长大的女儿瞿独伊,瞿秋白寄予了浓浓的父爱。他在共产国际工作时,总会挤出时间带女儿出去踏青游玩,他给女儿写信,总要画上几笔带有童趣的图画,他给女儿寄去的贺年卡“勿忘我”非常精美别致,是他亲手制作、亲笔题字和绘画的。展厅的图片贺年卡是复制的,真正的原件珍藏在北京已近九十岁的瞿独伊手里。她曾对笔者说:“看到爸爸亲笔写的‘勿忘我’,我就掉眼泪。每每拿着这张爸爸亲手做的‘勿忘我’贺卡,我会闻到爸爸的气息,和爸爸在一起的往事会历历在目。”

瞿秋白送给鲁迅先生儿子周海婴的礼物,是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铁制的零部件,需要动脑筋组装成各种各样的形象,也叫铁成像玩具。瞿秋白希望能及早给孩子们科学教育,助其成长。

瞿秋白在上海为掩护自己真实的身份,起的名字叫何苦,人称何先生,他让周海婴也叫他“何先生”。何先生,何苦,这名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寓意,为什么称自己的名字为“何苦”呢?这一个“苦”字,难道仅仅是在白色恐怖中便于掩护,随意而起的假名字吗?

在展厅里还有一幅国画,让人心动。那是瞿秋白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组织上配给他了一匹马,尽管他肺病缠身,他还是坚持将这匹马让给了和他同事、比他年长的徐特立来骑。明明是照顾病号的马,他却转让了。画面中表现的是瞿秋白搀扶徐特立上马的情景。

种种图片和实物乃至国画,印证了瞿秋白重情重义、侠骨柔肠的一面,体现出这位大才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糅入了几分革命者的情趣和浪漫色彩。

笔者在参观中发现了一个展柜里摆放的发黄的卢布,玻璃窗下面的说明是:瞿秋白同志在哈尔滨曾使用过的卢布。

一代伟人瞿秋白的生命历程中,曾与中东铁路、哈尔滨有过不解之缘,那里是他远赴苏俄走向职业革命家之路的红色驿站。

在瞿秋白纪念馆里,笔者还看到了瞿秋白父母的作品。有不少冒雨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对瞿秋白父亲的山水画和他母亲的书法作品,赞不绝口,称奇称绝。

在往瞿秋白故居走时,秋雨不再绵绵,而是愈下愈大,蚕豆般大小的雨滴,已缺失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雅,随风而至,密密麻麻,其迅疾如道道闪电,其音如马蹄嗒嗒,掷地有声。

雨滴敲打着留下瞿秋白身影和足迹的地面,敲打着历史的印记,也叩问着对历史的反思。

笔者在瞿秋白故居停下了脚步。

在常州市,如此规模宏大的豪宅寥寥无几。江南老建筑飞檐走壁上的雕刻十分考究精美,房间庭院错落有致、布局幽雅别致。远处一排排翠竹古香古色,月牙形镂空嵌刻图案的窗棂,让人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的景致,可以想象早年间这里曾有过的富丽堂皇。

笔者在瞿秋白故居的书房内看到往昔父子俩用过的案几课桌,课桌上还摆放着那方原始的砚台。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却让人依稀觉得,那方古老的砚台似乎还是余墨飘香呢。在这书香飘散的地方,瞿秋白父母密切合作,为瞿秋白打下了扎实、深厚的“童子功”。

1917年,18岁的瞿秋白随堂兄瞿纯白来到了北京,本来想考北京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成为旁听生。后来,他又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可免学费的北京俄文专修馆。

瞿秋白是个读书的胚子,国学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他笔下的山水画灵动飘逸、栩栩如生。善于思考问题,加之特有的生活经历,使他忍得住孤独、贫困、寂寞,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很快就学会了俄文,粗通法文、英文,了解了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想,并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

“五四”运动成为瞿秋白人生经历的重要拐点,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20岁的瞿秋白以俄文专修馆学生会负责人的身份,领导俄专的同学参加了5月4日天安门的示威游行。在爱国反帝的学生运动中,瞿秋白以阅历深、学识博、见解新见长,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成为北京学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遭拘禁后,仍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与郑振铎等友人于1919年11月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出版了19期后被禁。瞿秋白是该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他的文章文采飞扬、哲理深刻,提倡社会改造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是众多刊物中最有分量,也是最受欢迎的。《新社会》刊物的读者遍及四川、两广、东北等地,是“五四”时期重要的进步刊物之一。同时瞿秋白也开始用白话创作新诗和散文,翻译和介绍俄罗斯古典作家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

1920年春,瞿秋白参加了***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改造并拯救中国的途径。瞿秋白对郑振铎说:“社会主义之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所以,10月初,当瞿秋白接到前往苏俄的通知时,他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瞿秋白赴苏俄之行,让他的好友们分外高兴,共同分享着按捺不住的愉悦心情。郑振铎等人为瞿秋白专门写了送别诗:“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

在出国前,瞿秋白专程去了济南,看望漂泊异乡的父亲。母亲去世后,所有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父亲的肩上,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家中还有七个弟弟和妹妹。他父亲非常不易,出身于世代为官、书香门第的家庭,不会经商做生意,只能是受朋友之邀,来济南教书卖画以贴补家用。

在大明湖的小酒馆里,灯光暗淡,新月初上,湖上水云相映,45岁的瞿世玮特意为儿子瞿秋白点了几盘小菜,父子依依话别。瞿秋白凝望着父亲有些憔悴的面容和已有些斑白的两鬓,想起少年时父亲手把手教他绘画的情景,他身为家中的长子,却不能帮助父亲减轻些生活的压力,内心有些酸楚和自责。他连连对父亲说保重,多保重。父亲对他说:“快趁热吃点菜。”并说,“你不要惦记我和家里,你的前程要紧,只是去俄国,万里之遥,一路要照顾好自己。”边说着边掏出身上带的所有钱币,让瞿秋白收好。瞿秋白说什么也不收,希望留给家用,父亲硬塞到瞿秋白的手中,感叹道:“穷家富路,出远门,一定要多带上盘缠啊。”告别了父亲,望着父亲渐渐远去、有些步履蹒跚的背影,瞿秋白禁不住泪湿眼角。

此次同瞿秋白到苏俄采访的另外二人是李容武、俞颂华,他们到苏俄远东共和国代表优林那里办完出国手续后,其秘书告诉他们,如果能与即将赴任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驻莫斯科总领事同行,专车可以由哈尔滨直达赤塔。瞿秋白三人于10月16日从北京启程,坐火车来到天津,在天津,瞿秋白看望了同乡和好友张太雷后,10月18日与总领事陈广平、副领事刘雯、随习领事郑炎三人会合后,继续坐火车奔赴哈尔滨。

“从天津到哈尔滨,走过三国的铁路,似乎经过了三国的边界,奉天(沈阳)是中日相混,长春、哈尔滨又是中、俄、日三国的复版彩画,哈尔滨简直一大半是俄国化的生活了。”这就是作为记者的瞿秋白初到东北的所闻所感,形象地道出了三城市的特点。

10月20日,瞿秋白抵达哈尔滨,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见到的一幕。下了火车得到的消息是,苏俄红军正在与谢米诺夫白匪军作战,满洲里至赤塔一段铁路遭到破坏,火车停运。于是瞿秋白一行六人出了哈尔滨站,经别人指点,乘马车到了道里与中央大街毗邻的地段街的福顺客栈。这是一家很普通的旅店,因这里离火车站不远,价格也比较便宜,他们就住在了二楼,折腾到半夜才上床休息。

本是匆匆过客,却由于火车意外不通,瞿秋白只能在哈尔滨停留等待。这段日子竟然长达五十多天。

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中转站,所有远赴俄国的过客必须在此处停留,但一般也就几天的时间。或许是缘分,阴差阳错,让哈尔滨留住了瞿秋白,瞿秋白也通过他的名作《饿乡纪程》及他在哈尔滨撰写的新闻通讯,留住了哈尔滨的历史。

瞿秋白写道:“中东铁路关系哈尔滨甚大,哈尔滨久已是俄国人的商埠,中国和俄国的商业显然分出两个区域,道里道外市面不大相同,道外是中国人的,道里是俄国人的。”“道里和秦家岗(南岗)两部分完全是俄国化的,街道都是俄国的名字。”“上上下下都能讲几句俄国语,哈尔滨人叫毛子语。”

瞿秋白在哈尔滨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特邀记者的使命,他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时的社会问题。

他在附近的饭馆里吃饭。“饭馆主人和我们也熟了,我问他,为什么哈尔滨盒饭这样贵?他说:啊!不用说,哈尔滨什么都贵,我们吃的米都是日本东京米,贵得很!”

瞿秋白听很多人说过,哈尔滨几乎是俄国人一统天下,日本的商品是很难进到哈尔滨的。可日本的东京米已在普通的饭馆里司空见惯,且价格很贵,这让乐于思考问题的瞿秋白有些吃惊。他将调查的焦点转移到对日本问题的剖析上,他开始分外注意日本人在哈尔滨的情况。

瞿秋白最早发给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闻》的报道题目是《哈尔滨四日见闻》,除了记录他在哈尔滨头几天的所见所闻外,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是,他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报道了日本人在哈尔滨的动态。

同类推荐
  • 弃的故事

    弃的故事

    本书是台湾小说家骆以军1995年自费出版的同名诗集修订版。在前半部分中,作者以“弃”这个意象为核心,将大量富含想象力的故事凝缩为幽微曲折的抒情诗,虚幻意象与真实情节重叠跳跃,描绘末世时空、荒凉情境、宿命悲愁及人我疏离之感,提出其惊世骇俗的“遗弃美学”,反向试探存在的意义和爱的可能。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爱”仍旧是贯穿其中的主题;然而,跨过二十余年,作者已是“疲惫但或更宽容些,朝暮年余生蹒跚前行,无有奇想”的中年大叔,笔下文字更显温情洞彻。年轻时的虚无惶惶一一沉淀,重返遗弃之前,世界那该有的尊严和美丽形貌。
  •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
  •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再别康桥:徐志摩诗选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生前脍炙人口的诗作。将一个才华横溢、感情细腻、文学造诣高超的民国文艺青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 都将诗情付酩酊:古文人之酒趣

    都将诗情付酩酊:古文人之酒趣

    醉意似乎向来都青睐文人墨客。没发明酒的时候,以诗歌醉人,酒的问世,诗情与醉意通常都纠缠不清了,那种迷蒙的状态,让得意神采飞扬,给失意抹上酡红,人生得失各尽欢。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本书着重描绘文人墨客与酒纠缠的故事,从魏晋起笔,顺笔而下,直至民国,文人醉眼阅世,不失本真性情。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欲言又止,多的是搁不开、放不下。九夜茴、林特特、八月长安、这么远那么近、小岩井、午歌、宋小君、里则林、小川叔、烟波人长安、韩梅梅······19位最当红的青春文学作者带来了他们写给世界的告白,第一次他们无惧无畏,倾吐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一个故事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期待着那个怀揣梦想的你。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你,在做着你不敢做的事,在过着你想过的生活。也许我们正在走向远方,也许我们始终没有踏上征途。发生或未发生,至少有一种可能正在向我们展开。写给亲爱的你,愿你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热门推荐
  • 无限穿越妖界

    无限穿越妖界

    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充满妖的世界里,在这充满危险的世界看主角如何生存。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人的一生,会结识许多人,经历许多事。有的,被时光带走了,在记忆中流失了; 有的却历久弥新,怎么也忘不了。忘不了,就是活着———即使在现实世界上不在了,也永远活着。本书所记,就是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
  • 倾世盛宠:邪王的嗜血医妃

    倾世盛宠:邪王的嗜血医妃

    上一世,她是医毒双绝的当世奇才;这一世却成了被庶妹抢了未婚夫的嫡出小姐。刚一穿越过来,就带着浑身恶臭,被妹妹们奚落不止,还被自己的未婚夫一巴掌扇倒在栏杆上,摔死了。现在,她既然来了,就由不得那些奸人在她面前逞威风。欺辱她?灭之!陷害她?杀之!暗杀她?诛之!“王爷,你是又中春药了,还是被狐狸上身所以中了魅邪?”“王妃,你说的太对了,不知王妃对本王的玉颜玉肤可还满意。或者说,王妃打算亲自用身体来检验一番?”扑倒……早上醒来,浑身酸痛。炸毛,发怒!“……邪王,我要休了你!”“爱妃生气了啊?都怨本王,是本王没有侍候好爱妃!爱妃别急……咱们继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食色生香

    食色生香

    一朝穿成古代官二代,杨怀柳只盼从此吃香喝辣。啥?我的便宜爹穷得叮当烂响?我还得卖手艺养他?好吧好吧,小女子旁的不会,色香味俱全的素斋很拿手,那个将军家的小子,快来给姑娘我打一辈子下手!
  • 残王毒妃:本宫有系统

    残王毒妃:本宫有系统

    作为没有行医执照的黑市医生,黑间羽悲催地穿越了。穿越就算了,却把未来世纪最恶毒的系统——病毒系统带来了,每天被欺压着去收集各种病毒。养父不屑,继母捧杀,庶妹装可怜,一个一个将她往死里逼,真以为她好欺负是吧,病毒系统出手,让你们要脸没脸,想活难死。喂,那个王爷,你是娶我还是不娶啊?
  • 我爱你永生不变

    我爱你永生不变

    他是一个大明星,而她只不过是他捡的一个小助理。他们之间会蹦出什么样爱的火花
  • 伊心囚人

    伊心囚人

    暗黑的监狱长背景神秘,身份特殊,面对一个和自己前女友一模一样的女大学生,设计入狱,踢走男友,霸占身心。杀手联盟组织,冷清禁欲的研究医生,高强防御能手狼白,温雅情报员的百晓生。主导这一切暗杀组织中的头目隆滕冽,一旦被认定,终生是他的猎物。纯爱甜文,无压力。交流群:827645086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我爱上了明星

    我爱上了明星

    他不是霸道总裁,她不是绝世美女。她是乖巧的邻家女孩,却因为失恋离开中国;他是丹凤眼花美男明星,却为了她奔赴中国。他们是平行前进又不断交织的两个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挣扎前进勇敢去爱……
  • 莱蒙湖作证

    莱蒙湖作证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中国肯百折不回地争取入世,从根本上讲是国内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的抉择,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后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也是全面重返国际舞台的显著标志和强烈信号。但谁也不曾料到,自中国递交复关申请起,入世谈判由于逐步被“政治化”以及谈判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这一谈就是15个春秋,用朱基总理的话讲,“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2001年11月10日晚,卡塔尔首都多哈。随着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它意味着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于被WTO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