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9200000005

第5章 儿童传播的本体研究(3)

(2)说了什么,即传播内容。也可称作传播客体。传播内容往往指信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是构成传受双方发生交易交换的必要条件。信息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3)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又称传播信道、传播载体,是信息传输的介质,是信号的运载工具,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的路径,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技巧,等等。

(4)对谁说,即传播受体。也可称作受众、信宿、接收者、受传者等,它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主体的作用对象。虽然我们称它为传播受体,但是他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主体。

(5)有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主体的意图或目的。

2.“7W”传播要素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传播中,还有多个传播要素是必须考虑的。

美国学者理查德·布雷多克在1958年发表论文《拓展拉斯韦尔模式》,他在拉斯韦尔的“5W”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两个要素,提出“7W”传播要素,即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情境和动机7个要素[1]。下面,我们对补充的传播要素进行简要介绍。

(1)动机,即传播动机。又可称为传播目的、传播意图等。探讨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体进行传播活动的目的和意图。

(2)情境,即传播情境。又可称为传播环境。环境之于传播,就好像水之于鱼。各种传播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传播活动要受到各种环境的制约;同时,不同的环境对传播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二)关于儿童传播要素的思考

在儿童传播的研究中,我们要研究哪几个要素呢?

(1)我们要考虑儿童传播往往具备哪几个要素,上面学者研究的5W和7W在儿童传播中是否也是存在?

(2)儿童传播中哪些要素是主要的要素?哪些是次要的要素?或者有无主次之分?

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必须对儿童传播要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从研究方法上,不妨从人类传播的几个要素切入,由此展开对儿童传播要素的研究,从而得出儿童传播的特色。所以本文将对以上提到的所有要素进行具体研究,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内容(客体)、传播渠道(载体)、传播效果、传播环境和传播动机。

笔者认为,研究传播要素是研究儿童传播的基本,所以本书紧紧围绕传播要素展开对儿童传播的研究,除了将传播动机并入传播主体一起研究,研究框架基本按照传播要素而展开。

二、儿童传播过程

传播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

我们介绍几种传播学中能够反映传播过程的经典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历史上,拉斯韦尔不仅第一个提出传播要素,而且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5W传播过程模式。

显示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这一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但是这个模式存在缺陷:将信息的流动看作是直线的、单向的,没有注意反馈这个要素;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将传播的过程看作孤立的过程,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贝罗SMCR传播过程模式

针对拉斯韦尔模式的缺陷,美国传播学家戴维·贝罗于1960年提出传播过程观点。传播过程理论指出,传播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贝罗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SMCR即信源(S:source)、信息(M:Message)、渠道(C:Channel)和受者(R:Receiver)。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要探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形成的传播现象的结构。这一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信源将信息编码,经由渠道传递给受者,受者将信息解码的过程。在传播过程模式中,贝罗指出,尽管我们可以列出传播的各个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抓住传播过程的实质,这是因为传播过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信源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变量。传播双方的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在社会中的地位、所处的文化背景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传播的结果[3]。

3.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在SMCR模式中,贝罗指出,信源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变量。那么对于信源与受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中得到进一步了解。这一模式由查尔斯·E.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该模式认为,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既是制成符号者(编码)、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解码);受传者也是如此。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收消息的传播单位,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释码和译码。在任何两个这样的传播单位之间,将两者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的,就是“消息”。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改变了线性模式的单向直线性,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且引入了“反馈”的机制,认为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4.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范畴。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该模式的中心是传媒组织,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在这个模式中明确提出了“反馈”,而作为传播者的媒介组织,是该模式的中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受众往往是由个体构成的,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体分属各自的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作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趋向。

5.赖利夫妇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由赖利夫妇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这个模式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大众传播看作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这在传播学研究中是一次重大创新。这一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一个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的其他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7]。这一模式揭示了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受众在如何对信息作出选择、理解和反应方面会受到这些群体的指导。模式图中的“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较大的社会结构”是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级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总体社会系统”是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我们看到,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内向传播的个体系统;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系统;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因而大众传播过程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赖利夫妇模式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这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主要探讨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有本质的区别。

(二)关于儿童传播过程的思考

上面学者们关于传播过程的研究,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在研究儿童传播时,除了儿童传播要素,还要考虑到儿童传播过程。在儿童传播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

(1)儿童传播过程是单向、双向还是循环的?还是并不绝对,某些传播过程是单向的,有些传播过程是双向的,或者是循环的?

(2)传播过程的研究范畴有微观和宏观之别,那么儿童传播过程呢?

(3)儿童传播过程和人类传播过程相比,具有什么个性与共性?比如儿童的发展性对于儿童传播过程是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等等。

注释

[1]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3]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4]DavidK.Berlo,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60.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页。

[6]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7]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8]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第三节 儿童传播的类型与系统

一、儿童传播类型

(一)传播类型

学者们将存在于宇宙间的传播活动(广义传播)进行如下的分类:

(1)大自然的传播。指宇宙间除动物(包括人类)之外的自然

界,如山、水、植物等的传播活动。

(2)动物的传播。指除人类以外的动物与动物之间利用各自特定信号进行联系与交流的传播活动。

(3)人类的传播。人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的动物。人类互相交流和沟通,并且还在传播活动中发明、创造和使用各种媒介。

(4)机器的传播。人类在制造机器、运用机器的过程中,使得很多机器也具有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功能,这就是机器的传播。

(二)人类传播类型

在以上传播类型图中,我们看到人类传播类型包括人与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前者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后者又可称为自我传播。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前者还应包括群体传播。以下对这几种人类传播类型作一简要介绍。

1.自我传播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自我(self)”概念,他认为自我是与后天感觉经验无关的先天的意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界最早使用“self”一词,他将自我界定为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的“自我”,实际上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之关系的一种主观认识。

自我传播,即人的内在传播,是指每个人自我信息的沟通。具体而言,人们通过自言自语、独自思考、自我反省、内心冲突等完成自我信息沟通活动。中国一句俗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的就是自我传播的过程。在传播学中,自我传播最大的特点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体是同一个人。

自我传播的形式如下[2]:

(1)外刺激传播。外刺激传播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环境的信号刺激后,经过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后,使反应器官产生反应的传播过程。如早晨出门之前,往窗外看一下,如果发现正在下雨,则转身去拿雨伞。其中正在下雨便是一个外刺激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睛感知后,传给大脑,大脑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作出判断,并向反应器官发出拿雨伞的指令。

(2)反射性传播。反射性传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件反射,进行条件反射时,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信号后,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而直接使器官发生反应。

(3)思维性内在传播。思维性内在传播无外界刺激信号或无自身产生的刺激信号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只有神经系统在活动,有时反应器官会参加,如做梦、闭目思考问题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他必须与其他人发生交往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对于人而言,除了自我传播,还有人际传播,它是指人们交往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换意见、知识、情感等,从而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于它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人类社会正是因为这样而得以不断地发展,所以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原始、最悠远、最普遍、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人际传播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体之间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间接传播是指人类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的间接的信息交流形式。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是固定而明确的。双方多为相互认识的人或间接认识的人,互相也有所了解,甚至熟悉。

同类推荐
  • 东周列国故事

    东周列国故事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至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在《东周列国志》所记述的五百多年之间,真可说是英雄辈出,群星灿烂。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都是出自这个时期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潜心研习,巧妙地将古典名著与孩子们的需要相结合,为小读者们引入浩瀚奇妙的经典文学旅程,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 激励孩子成长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激励孩子成长的108个好故事(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经历欢笑,经历泪水,才真正是一个完整的成长,因为有我们身边讲不完的故事,也因为有我们所熟识的人的陪伴,我们的成长才会那么丰富多彩,才会令我们心动着去等待下一站将要带来的转变。成长中的经历,永远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它的主语应该是人间的情感和所觉察到的人生之味,即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忧愁、快乐、思索与感悟。人生拥有成长,拥有智慧和感悟的成长,也将看到梦想的光芒,即在成长中能够触动心弦的那一抹青涩而诱人的颜色。追寻梦想和理想的脚步,其实也是成长。
  • 思维游戏

    思维游戏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爱因斯坦说得更妙:“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本书的思维游戏是我们为全方位训练学生思维专门设计的,从缜密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出发,锻炼游戏者综合运用逻辑学、运筹学、心理学和概率论等多种知识的能力,兼具挑战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书中的游戏极富思维训练的张力,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
  • 戴墨镜的猫

    戴墨镜的猫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高洪波童话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在轻松、活泼、幽默的氛围中传达对孩子们深沉的爱。
  • 农业园艺知识篇(下)(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农业园艺知识篇(下)(科普知识百科全书)

    本书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向青少年即全面又具有重点的介绍了宇宙、太空、地理、数、理、化、交通、能源、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等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大角度、大范围的基础知识。
热门推荐
  • 漫威里的农药系统

    漫威里的农药系统

    苏韩望着眼前刚抽到的吕布牌末日机甲和孙尚香牌末日机甲,心中开始纠结今天打紫薯精应该穿哪一套比较上档次一点。托尼.史塔克:“嗨苏韩,我用这个反浩克装甲和你换一套末日机甲行不行?小老弟?”苏韩望着刚刚空投下来,陷在地里的反浩克装甲和身旁闪闪发光的两套末日机甲,心中愈加纠结起来......开了本新书...咳咳咳,《我在天堂有求必应》,不好看直播自切然后女庄,求一波支持~
  • 虞兮虞兮(中国好小说)

    虞兮虞兮(中国好小说)

    心爱之人的突然离世,让生活的全部重担深深压在这个女人瘦弱的肩膀之上。闺蜜的介绍,另一个男人的出现,让原已结痂的心又现出丝丝涟漪。本以为终于能再次被幸福之神眷顾,可闺蜜与男人之间的不堪,再一次给女人带来了身心的重创……生活本不似《霸王别姬》般的浓墨重彩,却犹自发出一声“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叹。
  • 兽王征途

    兽王征途

    兽!残暴、嗜血、杀伐果断!兽!野蛮、凶狠、横冲直撞!兽!冷酷、残忍、无所畏惧!兽!强壮、霸道、热血沸腾!兽!异化、粗糙、不可思议!兽!兽!兽!无惧魔神、碾压人皇,这是兽王的征途!
  • 瑰冠

    瑰冠

    如无意外,克里斯汀·彭德拉根应该作为亚历山大帝国最无忧无虑的公主长大,成为一国王后,生下继承人。但是阴差阳错,她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成为这段充斥这斗争、谋算、利益纠葛却又饱含温情、大义、浪漫传说的故事的见证者。克里斯汀从被命运摆布到克服命运的道路中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偏群像剧,努力正剧,不存在作者定义内的玛丽苏。)
  • 沙漠童话:小哈桑和黄风怪

    沙漠童话:小哈桑和黄风怪

    刘兴诗爷爷参加地质工作后,考察了一些沙漠。包括我国内蒙、新疆的沙漠,也包括境外的中亚沙漠的一角。沉默无语的沙漠,用它那特殊的方式,渐渐向读者展示自己特有的魅力。他作为大自然的观察者,把自己对沙漠的一些感受,以及一些所见所闻,写进了这本“沙漠童话”。沙漠并不单调寂寞,茫茫大沙漠里,也有生命存在。在它的一些角落里,也孕育着蓬勃生机。
  •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娘子请你安分点

    娘子请你安分点

    红色……到处都是红色,司茹玥身穿红色红色嫁衣,头顶凤冠,安静的端坐在床铺上。其实她早就困到不行,红色的盖头下,她正流着口水,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身边的丫鬟似乎察觉到她的异样,“小姐,小姐?”见她没有回答自己,她推了推司茹玥的身体,“扑通”一声,她便倒在床上。突然被推到,她似乎清醒了一些。掀起盖头,一张清丽的小脸就露了出来,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她伸了个懒腰。“……
  • 云染芳华

    云染芳华

    我听过的谎很多,最觉得令人发笑的就是狐有九尾即为九命。我也做过许多荒诞的梦,从淋漓的汗水中醒来,深刻在脑海里的是案板上一只可怜的小狐狸,没有爪牙,没有尾巴。那是谎言,是梦,我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假的,这样我可以永远做着琅山的阿蘅。可是有人布着棋,引着我入局,琅山外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悬崖峭壁,一步之差,就是万丈深渊。阿爹告诉我,这世上有两种东西是藏不住的,尾巴和野心。我弄丢了狐狸的尾巴,谁又露出了他的野心……
  • 白面丞相

    白面丞相

    偌大的南启皇城里到底藏着一段什么秘密,接连失火的阴华宫,扑朔迷离的线索,前朝公主的和亲之路,一本小小的《三番志》竟能决定整个西域存亡,姜归家手中的画笔有些颤抖……
  • 重生之侯门闺懒

    重生之侯门闺懒

    一道圣旨降下,蒋婷从低贱的罪户之女,变成了高贵的侯门千金!终于达成了前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米虫梦想,蒋婷觉得很幸福。嗯,日后再挑个家世良好,老实巴交,没有野心的好相公,那日子简直就是幸福美好加三级啊!可惜好景不长,尚未及笄,蒋婷的懒“闺”生活就出现了严重危机。府内有小心眼的后娘要算计她的婚事嫁妆,府外有爱记仇的毛头小子专门给她的亲事捣鬼添乱!蒋婷急了眼。虽然她万事都懒得计较,可这挑老公的事情,绝对绝对要自己来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