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感官参与度高。特别是直接传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流,人体的感觉器官充分地参与进来,以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即使是间接传播,人体器官参与度也比较高。
(3)信息反馈迅速、及时、准确、量大。传受双方的多感官参与,使得他们能够很容易地感觉到对方的反应,然后作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尤其是直接传播,信息反馈最迅速、最及时、最准确,反馈的信息量最大。
(4)传播内容具有保密性。由于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多为熟人或朋友,因此彼此之间的交流的信息内容一般来说是私密的,是不公开的,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3.群体传播
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群体传播就是指这一群体系统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参加群体的成员为了保证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这被称为群体规范。群体规范能够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从而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
(2)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指的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趋同心理是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的心理。
(3)群体感染与群体模仿。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例如,一人笑,大家都笑;一人哭,大家都哭。群体模仿主要指个体对群体集合中的模仿。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成员或组织与组织之间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既是传播的一种形式,也是组织管理赖以进行的方式。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组织传播的特点在于:组织传播的传播主体不是以个人名义,而是以组织的名义进行传播。组织传播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组织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一般在3人以上,多者可以上百人、上千人。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功能。组织中的部门、岗位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功能。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功能。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4)形成共识功能。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划、组织方针和政策,等等,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定期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者必须是职业传播者,他们担负着大众传播信息的采集、编辑、传递等工作。
(2)大众传播活动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介既是了不起的信息增值者,也是信息的很长的输送管道。
(3)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活、娱乐等诸多方面。社会公众只要付出一定的费用或免费,就可以获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因此,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非私人的。
(4)大众传播活动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定时地、周期性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一般都是按照与传播受体事先约定好的时间,定时播放,定期出版,周而复始。
(5)大众传播的对象是分散的、广泛的和不确定的。大众传播的传播受体不是固定的、集中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而是数量众多、范围广泛、分散的、隐匿的、流动的人群。
(6)大众传播的反馈不及时,效果不直接。由于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之间有大众传播媒介这个中间媒介,因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整个传播过程的反馈很缓慢,而且不及时,传播的效果不直接。这也是大众传播相对于其他传播类型最大的弱点所在。
(三)关于儿童传播类型的思考
儿童传播类型也可以分为以下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但是要作三个方面的思考:
(1)儿童发展性是否会影响儿童传播类型的变化?比如在婴儿期,儿童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往往较少,反而自我传播、人际传播较多,而这种情况在幼儿期是否会有变化?
(2)伴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各个传播类型是否也在发展?比如对于同一个儿童的自我传播而言,在他在婴儿期和幼儿期的自我传播是否完全一致?
(3)儿童发展与儿童传播类型的关系?两者或许互补共进。儿童往往不是通过单一的传播类型,而是依赖各个传播类型的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比如一个儿童,他除了自我传播要达到一定程度,还要学会和父母开展人际传播,和同伴进行群体传播,在幼儿园感受组织传播,还要接触媒体所营造的大众传播环境,也就是在这些传播类型的共同作用下,儿童才得以发展。
二、儿童传播系统
(一)传播系统
传播学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系统论。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1945年他发表的《关于一般系统论》可以看作是他创立一般系统论的宣言。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中组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研究传播过程必须注重系统性,运用系统的方法与理论去分析与研究。
传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
每一个传播系统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我们要将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由各传播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揭示传播系统的特征与运动规律。
2.结构性
传播结构是传播系统的诸层次、诸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或秩序。传播系统的结构是传播系统最后产生功能的基础,不同的传播系统有不同的传播结构,传播系统的性质也是由传播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3.功能性
传播功能是传播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也就是传播系统将所接受的作用(输入)转换成输出的方式与能力。传播系统的功能是传播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的总和。
4.层次性
传播系统一般由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则由比它更下一层的子系统构成。最下层的子系统则由组成该系统的基本单位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可能由简单或复杂的几个层次构成。因此,清楚地分析与研究构成传播系统的层次,以及层级系统之间的关联,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5.动态性
传播系统的动态性,是指传播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也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整个传播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从无序运动到有序运动,又从有序运动到无序运动,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二)关于儿童传播系统的思考
儿童传播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此,我们也需要作一定的思考:
比如儿童的阅读传播系统,就有儿童自己阅读的自我传播、成人与儿童的亲子共读的人际传播、儿童和同伴的一起阅读图书的群体传播、儿童在幼儿园这一组织里阅读的组织传播,以及儿童通过图书、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大众传播。这些不同传播类型的传播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系统中又有一些子系统,比如成人与儿童的亲子共读的人际传播系统里,它拥有成人的自我传播系统、儿童的自我传播系统、亲子共读读本的大众传播系统,等等。子系统之间
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子系统与总系统又有什么联系?在每一个子系统里面还包括相关传播要素、传播要素共同构成复杂的传播过程。那么,传播要素与传播系统又有什么关系?传播过程与传播系统又会怎么样?等等。
注释
[1]奚晓霞主编:《教育传播学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高蕴琦等:《教育传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四节 儿童传播学的研究概述
一、儿童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一)传播学概述
只要人类对世界心存疑问,就一定会对人性的神秘充满好奇,而解开神秘的途径之一就是传播。即人们通过传播探究世界。传播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因此,一切有关人类生活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这门学科——传播学。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的施拉姆于1949年出版了《传播学概论》,由此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了研究的范畴。作为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施拉姆还建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并开始了传播学的学科构建和推广。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研究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儿童学概述
儿童学即是研究儿童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霍尔。儿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遗传和环境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等等。许多学者在儿童发展学方面作出了积极的研究,儿童发展学是研究人类从胚胎期到青春期各个方面成长和变化的一个领域,源自发展心理学,以儿童整体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儿童发展概论》一书将儿童发展分为4个发展领域:第一,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第二,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第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第四,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1]。
(三)儿童传播学
儿童传播学,顾名思义,它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儿童学中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两者的交叉学科。本书中的“儿童传播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与人、与社会、与环境的传播过程、传播系统及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这里其实还涉及传播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融合。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以往,人们过多地注视这两门学科的不同,而很少注意两者的互动互补。由于儿童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部分,前面已经着重阐述了儿童学,所以在此对于人类学我们不作具体展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