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传播学研究处于失衡
据笔者了解,儿童传播学的专著目前国内尚无一本,相关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是少得可怜。这个现象与传播学一直以来在人类传播研究领域的缺乏有关。因为传播学领域一直以来有个偏向,大众传播方面研究甚多,而人类传播方面研究甚少。正如前面所述,人类传播除了大众传播,还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但是或许人类传播涉及太广的范畴,使得这么多年来,广大学者将更多的精力与心血倾注于大众传播,人们一提起传播就想到大众传播,想到媒介研究。殊不知,人类自身就是在传播,正如传播学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所言:“人不可能不传播,人类的行为就是传播”。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人类传播研究的意义。西方经典的《人类传播理论》一书第一次将“传播”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拓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此书在我国已被翻译至第9版,这足以看出国内对人类传播系统性研究的需求与未来倾向。另外,这几年国内兴起研究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是研究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此过程是一个由传者与受者及其媒体和周围环境所构成的流程,是一个由输入经过转换到输出的系统。从发展传播学的研究进展来看,可以感觉到国内传播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出“大众传播”和“媒介研究”的藩篱。
笔者查阅了中外文数据库,发现在儿童传播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中比较经典的当属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和帕金瀚《童年之死》,两者研究了媒体符号系统及其信息空间对儿童的影响。在国内,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媒介与儿童教育》、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祝建华《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等,也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撰写一篇儿童传播学研究述评,但述评内容基本上围绕大众传媒与儿童这一主题展开,该研究院曾经在述评中指出,“儿童人际传播、儿童组织传播等领域都鲜有学者涉足。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一方面又昭示了儿童传播领域亟待开发的研究空白。”的确,儿童传播学除了大众传播这方面,其他的很多领域还有待研究,比如儿童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等等,除此,儿童传播要素、传播过程、传播系统等都有着区别于成人的特色和规律,这些都有待于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儿童传播学的体系有待构建
儿童传播学的研究并不是完全空白,它目前的状态是零碎地散落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符号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中,等待着我们去将它们进行梳理,并将其构建成完整的体系。
这点在相关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儿童传播中的儿童独特性,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从文化、教育层面阐述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并且喊出了“保卫童年”的心声。儿童传播中环境的作用方面,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也阐述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目的,是使有机体以更满意的方式适应环境。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瓦西纳的文化发展理论均强调了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哈贝马斯在交往理论中提出的技术兴趣、实践兴趣、解放兴趣,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杜威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赫尔巴特的塑造说,就是强调从外部环境对心灵进行塑造。这些学者所指的“环境”不只是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环境,还包括儿童在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中所处的环境。另外,还有在儿童传播载体的研究中,蒙台梭利教学法通过“教具”来开展感知、语文、数学、日常生活、人文等课程,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功,这让我们了解到传播载体在儿童传播中的重要性,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碎片化的理论或文献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儿童传播学研究。
三、儿童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一)弥补现有研究的缺憾
现有大量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领域的传播学,儿童传播学研究普遍偏少,至今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有些学者将儿童传播等同于成人传播。他们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去开展儿童传播领域的研究。这种观念漠视了儿童期,是错误的儿童观。这些人没有深入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正视儿童的特殊性,也忽视了儿童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事实上,无论从哪一个学科角度看,儿童都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群体。在文化学和民族学中,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发展活力的人群,是最具塑造潜能和创造活力的群体,是民族和国家进步最为重要的力量;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儿童的质量是民族劳动素质和国家命运的指标;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儿童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人格形成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决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走向和物质文化的价值。笔者认为,只有对儿童问题的清醒与把握,才能让我们在根深蒂固的成人话语世界里,坦诚地面对儿童世界的天真与率性,平等地倾听他们成长的足音。瑞典作家和诗人艾伦·凯曾经预言,我们的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这句话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适用。
二是儿童传播学研究存在难度。儿童传播学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儿童学和传播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有一定的难度。姑且不论交叉学科的研究难度,单纯从儿童学或是传播学单一学科来看,这两个学科均是比较复杂的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的研究难度。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个谜”。研究儿童,就相当于触及人类发展的起点和灵魂的深处,所以儿童学的研究实属不易。另外,对儿童的研究,除了涉猎儿童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研究中获得真知。
传播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与他人的交流行为和各种各样的人——认识或不认识的,尚健在或已经故去的,近在咫尺的或远在天边的——所传递的信息的影响。传播学研究这样一切人类传播现象,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等等。所以传播学涉及人类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最重要的和最复杂的方面。传播学的研究难度也不小。
(二)完善现有理论体系
据笔者了解,儿童传播作为一个概念,在迄今为止的传播学文献中尚未见到,但是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儿童传播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理论建树与实践状况的差距反映了儿童传播研究目前不尽人意的局面。如何在儿童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构建一个完整的儿童传播体系,成为研究者亟待面对的课题。
另外,儿童传播学的研究也是传播学和儿童学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施拉姆在1963年出版的《人类传播学》一书中指出:“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2]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基本上属于传播学这一总范畴”[3]。的确这些年来,传播学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同学科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汇聚其中,共同构建蔚为大观的景象。现今的传播学不仅涉及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经济学、生物学、管理学、控制论和认识科学,还涉及与传播话语结构相关的语言学、符号学、文学,等等。所以,近年来,组织传播、旅游传播、音乐传播、政治传播、乡村传播、艺术传播、文化传播和建筑传播等交叉研究不断呈现。总之,凡是客观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具有“所有学科的痕迹”,传播学正在和其他学科玩着永恒的互动游戏,只要人类存在,传播信息与其他信息的互动持续,传播学的这一互动“游戏”将不断演绎。由此,笔者提出的“儿童传播学”正是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这种互动游戏的又一体现。儿童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儿童发展的几个研究趋势使儿童传播的研究成为可能与必要。首先,儿童发展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从早期对儿童整体的系统观察研究,到现在对认知、情绪、个性、社会性等各领域研究均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研究精细化使得儿童传播的研究成为可能。其次,儿童发展理论研究走向理论微型化。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发展理论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繁荣局面。此时引入传播学理论是整个儿童理论研究微型化的趋势。再次,和儿童传播紧密相关的儿童社会性研究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的最主要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儿童发展中的社会性问题,而在这社会性发展中,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儿童发展领域中的丰富多样性吸引着很多人的兴趣与关注。目前关于儿童发展方面的大量信息来源于大量跨学科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凝聚着来自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的共同心血。儿童发展领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汇集众多学科的大熔炉。儿童传播学的研究不仅是对儿童研究的一种充实,同时也为儿童研究开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传播学视角。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曾譬喻开拓研究视角的重要性:“一幅等高线地图,在学生的眼里是纸上画的一堆线条,而在绘图员眼里,它是一幅地势和地形图;一张气泡室照片,学生看到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不连贯曲线,而在物理学家眼中,它记录了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亚核反应活动。”
四、儿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儿童传播的本体研究:儿童传播的含义、特性、要素、过程、类型与系统,儿童传播学的研究概述,等等。
(2)儿童传播的主体研究:儿童传播的主体阐释,成人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观,成人在传播中的角色与形象、地位与作用,等等。
(3)儿童传播的客体研究:儿童传播的客体内涵,儿童传播中的意义与符号、信息交互、信息加工,等等。
(4)儿童传播的载体研究:儿童传播的载体界定,儿童发展与儿童媒介,儿童媒介发展的理性思考,儿童传播的媒介素养问题,等等。
(5)儿童传播的受体研究:儿童传播的受体认识,儿童发展与儿童受传,儿童在受传中的心理,儿童在受传中的反馈,等等。
(6)儿童传播的环境研究:儿童传播的环境指向,环境对儿童传播的作用,儿童传播环境的变化,儿童传播环境的营造,等等。
(7)儿童传播的效果研究:儿童传播的效果分析,儿童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儿童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儿童传播类型与传播效果,等等。
(二)研究的关键点与创新点
1.关键点
(1)如何体现儿童传播的特色?这是儿童传播学,所以要处理好儿童传播在人类传播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一是要以儿童为本,从儿童视角出发作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儿童传播的个性;二是要把儿童和成人联系起来,儿童并不是孤立地发展,他的发展离不开周边人、所处环境的作用,所以要用联系的方法来开展研究;三是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传播,儿童在发展中,儿童传播在发展中,要把握好这些发展中的儿童以及儿童传播特性。另外,成人以及成人传播也处于发展中,要区分好儿童传播的发展与成人传播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异同,从而体现儿童传播的特色。
(2)如何体现儿童传播学的科学性?本书主要以理论构建为主,但是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所以要尽量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出理论,并且在借鉴相关理论时,如何做到开放地了解,批判的接受。除了实践性,儿童传播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努力做到完整性,这需要完整地了解儿童,包括其在各个阶段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社会性和个性等发展特点;还要完整地构建传播体系,包括儿童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情境、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传播要素,以及传播过程、传播系统、传播规律等。
2.创新点
(1)填补儿童传播学理论体系的空白。通过研究,对儿童传播学作了整体性的概观,为儿童传播领域绘制了一幅地图,并标出了这个领域的主要路径和最新路径,为推动儿童传播学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充实完善传播学和儿童学的研究。比如对于传播学而言,改变以往只是从大众传播视角研究儿童的现状,在传播内容上,对儿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自我传播等作出有益探索,突破大众传播和媒介研究的藩篱,完善和充实传播学研究。
(3)体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交融。本研究融合了传播学、儿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管理学、现象学、人类学、文化学、修辞学、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交融,勾勒出相对科学相对完整的儿童传播学理论体系。
注释
[1]秦金亮主编:《儿童发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美)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途》,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