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意外”
生活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意外,意外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改变。既来之,则安之。只要坦然接受,就会发现,意外的人生并不会使我们失去很多,反之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
意外总比明天来得更早
1937年的夏天,“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身在北平的人们开始了大迁徙,对林徽因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个最坏的旅行季节,未卜的前途,茫茫的前路,终点在哪儿,无从知晓。在这个时节举家迁徙,步履蹒跚几乎是必然的,可是,战火烧到了生活的边沿,不离开又如何活下去?
因为是逃难,除了生活必需的钱和工作必需的论文、古建筑研究资料,字画古董服装摆设只能统统放弃,尽量轻装上阵。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得不舍弃北平家中那些精致的岁月积累,战争打碎了林徽因原本完整的家庭体系,意外竟然来得这么突然。
1937年8月,林徽因一家从北京乘火车到天津,从天津坐船到烟台,再转车至潍坊、青岛,之后乘火车至济南,再到郑州,最后抵达大后方长沙。这一路上,林徽因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店20次,堪称她人生中最密集的辗转,身体劳累到了极点,所幸的是,在这压抑的空气中,她依旧保持着乐观。
在这逃亡途中短暂的居留地长沙,人们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只有林徽因的家中仍能传出嘹亮的歌声,人们以歌声赶走心头的阴云,仍希望着美好的明天。有人说,林徽因的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团聚人的力量,她的优雅和坚定影响着周围的人,就仿佛神话中懂得人心灵密语的女神,总能够在人们最困惑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
意外有时让人更坚强
10月,梁思成的弟弟辗转来到阴雨绵绵的长沙,他供职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准备迁往昆明。战时路途格外崎岖,昆明说近也远,林梁二人犹豫了。可战争的残酷由不得他们犹豫,日军轰炸了长沙,同时,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是民间组织,为了更好的发展,他也准备随研究院一起去昆明。于是,林徽因一家不得不再次出发。
12月初,林徽因一家离开长沙,奔赴昆明。
可是,对这一对小夫妻来说,意外迭至。梁思成在年轻时脊椎受过伤,可是他们一路逃难,从北平到昆明,刚到昆明,长途跋涉的辛劳使他的脊椎病发作,背部肌肉痉挛,痛得彻夜难眠。经过医生诊断,说是因为扁桃腺的脓毒所引发,需要切除扁桃体。可是切除了扁桃体后,却又引发了牙周炎,这让他疼得吃不下任何东西,甚至连水都不能喝,于是他满口的牙齿又被医生拔掉了。半年多时间里,疼痛使他不能在床上平卧,日夜半躺半坐在一张帆布椅上。
林徽因觉得看着梁思成遭受病痛折磨比自己生病还难受,但又不能减轻梁思成的痛苦。她承担起了全部家务,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往常最令她厌恶的家务她都一一亲历亲为,过去有女佣,但现在一切只能靠自己。她变着法子做可口的饭菜,只想让梁思成多吃一口。医生怕梁思成服用过量的止痛药会对药物产生依赖,建议他做些手工,以分散注意力。可是坐在躺椅上能做什么手工呢?不得不说林徽因的心思灵巧,她找出家人的袜子来,让他学着织补。
同时,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同样严峻,家里的积蓄眼见就见底了。为了维持生计,林徽因到云南大学为学生上英语课,每星期6节课。课虽说不多,但学校离他们的住所很远,每次去上课来回要翻4个山坡,昆明海拔高,爬坡上山走得快了,林徽因就会胸闷气短,特别是下课回家,更觉得累乏。一个月下来,能赚40元钱的课时费。
一半工资的皮尺
拿到钱,林徽因就在回家的路上走进了卖日用杂货的商店。她第一个要买的,便是外出考察古建筑用的皮尺,价值23块,占了工资的一半。林徽因也没有犹豫,她想,梁思成见了这皮尺一定也会很高兴。
走到回家的那条街拐角处,林徽因又花了几角钱为孩子们买了一块当地的特产——核桃糖、一包糖炒栗子。核桃糖是把核桃仁和熬化的蔗糖在盆里混在一起,凝结成冻状后扣在案板上,买多少切多少,像北京的切糕似的。糖炒栗子也让林徽因想起北京,不过昆明的糖炒栗子比北京的好吃。
林徽因买皮尺,和张爱玲小时候得到5块钱稿费时第一时间便跑去买了支口红,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她们对于所买的东西,都有一种真的热爱;相异之处,是张爱玲是对生活之爱,带着点负气的意味,林徽因是对事业和丈夫的爱,她是真的把事业当生命。
为了生活,他们还帮人设计私人住宅,可往往拿不到应得的报酬;他们也会被邀请出席权贵们的宴会,可宴会当场,林徽因必做声明:“思成不能酒我不能牌,两人都不能烟。”即使生活遭遇种种挫折和意外,但她依然保留着知识分子的那份清冷。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会因一些意外所改变,但并非所有意外都是坏的,生活频繁光顾的意外让林徽因颠沛流离,但她也彻底洗去了一身铅华,在饱尝生活的艰辛后,成了生命的勇者。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真正能一直沿着自己所追求的路走下去的呢?生活本来就是到处充满意外,或者说是到处充满机会、到处是障碍。意外的人生并不可怕,只要坦然接受,在任何状况下都勇往直前,意外就是成功。
中国营造学社小百科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的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林徽因也是其成员之一。其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宋李诫所著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营造法式》一书,在这部书之后营造二字就专指中国传统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规范,中国营造学社之名即由此得来。学社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公”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生活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每一个人。我们只要停止抱怨,适当修正自己的目标,并且加倍努力地去行动,就会得到生活的额外奖赏。
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公
林徽因是一个“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奇女子,一个名门闺秀沦落到四处逃亡,从衣食无忧到为了一点积蓄仔细算计,她的才情令无数人折服,她面对生活的勇气更是令世人刮目相看。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自富商家庭,但是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既不擅长女红,又不精通持家之道,婚后除了生下林徽因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夭折了,因此无法得到林家的欢心。之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又娶了一房姨太太,接连为林家生下了几个子女,这位姨太太在林家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传统的教条影响下,林徽因时常听到母亲的抱怨、责怪,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故而童年的生活并不是很愉快。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林徽因自然较同龄的孩子成熟、懂事一些,并获得了父亲的器重,让她享受最好的教育。只是母亲在心灵上带给她的阴影是无法抹掉的,懂事的她又不得不想尽办法去维护母亲的地位,她内心的纠结可见一斑。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有一段时间,林恒因为准备报考清华大学,暂时住在林徽因家中。林恒在家里的存在激起了林徽因母亲心中的怨念,时常将上一代的恩怨发泄在林恒身上。母亲的举动让林徽因左右为难,她不能将弟弟赶走,更不能忤逆母亲的意愿。林徽因在致好友费慰梅信中抱怨:“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知道我实际上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但是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生活在轰炸之中
1937年10月,长沙正是连绵的阴雨天气。林徽因闹肚子,她歪在床上,身上搭着被子,屋子里的东西散发出霉湿的味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商量着动迁昆明的事。两个孩子在门口接雨水玩儿,在这阴郁日子里,他们清亮的笑声是唯一的亮色。
走,还是不走?林徽因在考虑。如果要去昆明,必须尽快走。再不走,等天气冷下来,一路上翻山越岭、下雨落雪会有许多困难。可是如果马上就走,除了路上的花销,一家人到昆明,手头就只能剩下三百来块钱,他们没有收入,身上的这一点点钱,等到了那偏远的西南,这一家老老小小该如何是好呢?
商量一番后,梁思成、林徽因便决定,还是先过几天看看情况再说。梁思成打算与“中美庚子赔款基金会”联系上,看是否能为营造学社申请到研究基金。
第二天,天放晴了,林徽因把发潮的棉被和衣物一一晾晒出去,然后坐在廊上的破藤椅上,眯着眼睛享受着这难得的阳光,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屋里的梁思成说着话。
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是战斗机飞过的声音。
“是中国的飞机吗?”梁思成跑出来问林徽因,因为事先他们并没有听到空袭警报。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还夹杂着炮弹穿越空气的尖利呼啸。
是日机的轰炸!
来不及多想,完全是出于本能,林徽因、梁思成一人抱起一个孩子拉着外婆就往楼下跑。还没跑出院子,离他们很近的一颗炸弹就爆炸了,房子顿时四分五裂,林徽因抱着儿子被气浪抛了起来,但意外地自己和孩子居然都没有受伤。房屋开始轧轧乱响,门窗玻璃、隔扇、屋顶、天花板,全都坍塌下来。危急关头,容不得人想太多,林徽因、梁思成飞快地冲出院子,跑到混乱的街头。
他们希望能跑到临时大学避难。但是眼看飞机一阵俯冲下来,林徽因、梁思成绝望地停下了脚步,一家人紧紧地偎在一起。反正人腿跑不过飞机,索性全家人死在一起吧!
爆炸声又起,居然是他们刚才准备跑过去的临时大学校园。
他们的住所已成了一堆废墟。死亡,原来距离他们那么近。
硝烟散去,惊魂稍定,从废墟中扒出了他们所剩无几的家当,当晚全家只好到朋友家去借宿。
张奚若租住的地方有两间房子,为林徽因、梁思成一家腾出来一间,自己一家五口挤在另一间里。
抱怨只是一种逃避
林徽因的生活甚至容不得她抱怨什么,命都差点没了,能活下来,已是万幸,一家人都还在,真的是不幸中的大幸。被环境所逼,一千金小姐跋涉千里,她没有抱怨什么;被生活所迫,一新时代知识女性不得不整天忙于家务,她也没有抱怨什么,只是向闺蜜吐吐槽写信发泄一番。林徽因曾“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烧饭是俯身在一只三条腿的火盆上动手,火盆的顶部离厨房的泥地不过四五十厘米,只能支一口锅。燃料是用煤灰和泥做成的煤球,火必须扇旺到能做饭的程度。如果要洗澡、洗衣或洗碗,就得从水缸里舀出水来,在这个或另一个炉灶上烧热。除此以外,还要冒着尘土或泥泞,长途跋涉到村里去买那些买得起的食物带回家,而且还得天天去,因为根本没有冷藏这回事,连想都别想。当然没有电话或交通工具。”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说:“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林徽因曾这样描述逃难经过:“我们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点,摸黑抢着把我们少得可怜的行李和我们自己塞进长途车,到早上十点这辆车终于出发时,已经挤了二十七名旅客。这是个没有窗子、没有点火器、样样都没有的玩意儿,喘着粗气、摇摇晃晃、连一段平路都爬不动,更不用说又陡又险的山路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里比我们有钱、有权,他们可能确实能利用自己优先占有的某些社会资源,从而迅速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但这种唾手可得的成功,往往难以长久。而对于那些因为缺少某些资源,面临许多“不公”的人,他们的劣势也是优势,因为一无所有,就只有奋斗,他们会寻找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竭尽全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有这种经过一拳一脚打下来的成功,往往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我们又想抱怨时,想想林徽因面对长途跋涉的从容,想想她在炮火中活下来的勇气,然后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心结,用进取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