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世上许多人,因为过于恐惧世人的批评,无法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扮演“别人希望的角色”。一个人要想活得自在,就不能根据别人的眼光和说法来改变自己,而要走出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容于同性
照着别人所期望的模式生活,牺牲自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因为最后为我们的行为“买单”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何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人生?要知道:活着,是为自己的精彩,是为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也不要活在别人的评论中。
与林徽因交往较为密切的李健吾对她非常敬重,也因为他对林徽因的了解,他并没有把林徽因说成人人怜爱的大众宠儿。如他所说,林徽因也有她的孤独、寂寞、忧郁,她在女性中并不合群。李健吾甚至直言,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确实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梁思庄没有芥蒂。这可能是因为林徽因的率真性情所致。
林徽因聪明而且多才,与她交往的无不是当时知识界的精英,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在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里,无不是泰斗人物,就不必说胡适、沈从文、叶公超、朱光潜……而在同性中,鲜有此辈,才情多远远逊于林徽因。她们无法与林徽因在同一层面对话,林徽因又不愿假作谦和状和她们敷衍、周旋,那么同性们的误解、生分乃至嫉妒、怨怼,是可想而知的了。
虽然在同性中并不相容,但林徽因并未随着别人的眼光改变自己,迁就别人,在她看来,她就是她。勇敢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坚定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对未来充满信念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坚持自我的人,他们的人生信条往往最简单,也最接近真理。
要有自己的追求
在少女时代,林徽因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有人曾评价说:“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开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地过一生。”
跟随父亲在英国居住的那段日子,林徽因是孤单的,因为父亲常忙于公事,林徽因不禁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凄凉感。她这样回忆:“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徐志摩便是在这个时候闯进了林徽因孤寂的生活中,执着寻求灵魂伴侣的诗人,对林徽因一见倾心,诉不完内心的缱绻情思。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为了她不惜与已怀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离婚时,她郑重地做了一个旁观者,再也不深陷其中,她说:“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林徽因对生命的尊重超出了徐志摩的想象,支撑她的想法与决定的,并不完全是道德的力量,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这是她的底线,也是她的原则。
最后,林徽因以“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回应徐志摩的感情。回国后不久,林徽因便和梁思成定下了婚事。她的心是敞亮的,她深知越是热烈的东西越无法长久,何况徐志摩所追寻的绝对而极端的西式爱情,已经远远背离了传统的中国理念。诚如梁从诫所说:
那时,像母亲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母亲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她却是不爱他的。
林徽因追求简单的生活与爱情,她用自己简单的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了给自己简单平淡幸福的梁思成,也终于守住了自己的魂灵。
情感并不是林徽因的全部,对事业的追求让她更丰实地站在世人面前。选择专业时,林徽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学,并为其追寻了一生。她让那些已经消失的中国古建筑在民族意识中重新被认可,与丈夫梁思成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曾提出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结构技术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文化来克服中国传统建筑的弱点……
生活在别人眼光中的女人是可悲的,只有独立自主的女人才不会沦为别人的附属品。能够在别人的眼光和非议中坚持自我的人,往往比他人更有勇气和魄力,也承受着超出常人的非议。林徽因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对目标的忠诚度,所以她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就了心中预期的美好。
沈从文小百科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投身行伍,浪迹在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他开始学习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31~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他也是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常客之一。1988年病逝于北京。
助人是人生最美的补偿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得到来自心灵的愉悦,或者说从心理上充实了自己,使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其实,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人生最美的补偿
1948年,林洙中学毕业后,便随男友程应铨来到清华大学。程应铨当时在建筑系任教,林洙想进先修班学习,便带着父亲给她的介绍信到清华园见林徽因。林徽因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同乡姑娘,林徽因问林洙考大学的事,林洙说没能考上,自己数学、化学、语文还可以,但英语难度很大。林徽因一听便笑了,说:“你和我们家的孩子相反,他们都怕数学,你为什么怕英语?”然后她告诉林洙英语并不难学,接着林徽因就谈起了北京的历史,并谈到了颐和园。
当时清华大学没办先修班,所以林洙只能自己进行复习,有时还去听梁思成讲的西方建筑史和其他几个教授的课。于是林徽因便自己来教林洙的英语,每周二、五下午给她上课。林徽因上课总是生动有趣,但她同时又是个严师,这使林洙进步很快。
林徽因还亲自操办了林洙的第一次婚姻。当时林洙的父母从香港辗转寄来了家信,让她和程应铨尽快完婚。为准备婚事,林洙准备卖掉自己的首饰,林徽因从别人嘴里知道这件事后,就对她说:“营造学社有一笔用来赞助青年学生的专款,你可以先用这笔钱,以后再还。”说着就把存折给了林洙。可是林洙到银行里取钱时,发现上面写着梁思成的名字。以后林洙每次要还钱时,林徽因又总是岔开话题。林洙一直到60年代,才搞清楚林徽因给她钱的时候,营造学社已经停办了,林徽因借给她的其实是自己的钱。
遗爱人间
林徽因死后第八年,这一位福州女子便成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说:
我不是建筑师,更不是文人。命运使我认识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从此走上建筑这个行业,并且成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我与林徽因在人生的道路上几乎错过,是神!使我在她生命的最后年月与她相遇,目睹她的风采,她超人的才华与智慧,她高尚的品德与非凡的风度。与她短暂的相处,却这么深刻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们是我记忆中的财富,这是我的幸运。
后来林洙在《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一书中提起林徽因时,也慨叹道:
她是我一生中所见识过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
助人何须刻意
不可否认,林徽因有些心高气傲,她不愿意和一般人多说话,甚至认为无谓的废话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妇女们在一起家长里短地东拉西扯。但不喜欢多说话不等于不愿意帮助人,相反,她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而且帮助人时她也很照顾别人的心情。
林洙是如此,沈从文也是。沈从文一度经济拮据,林徽因有意出手帮他,但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让表弟林宣向沈从文借书,在还书的时候悄悄地在书里夹进一些钱。后来,沈从文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上被郭沫若指斥为“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 他行伍出身的弟弟沈荃率部起义后,被错误地判处了死刑。这些接连的突变和打击令沈从文几近崩溃,夜不能眠,眼前出现幻象,耳朵出现重听。在极度的痛苦中,他割腕自杀,被抢救过来后,他的精神也濒临崩溃。林徽因便把他接到清华园,有时住在梁家,有时住在金岳霖家。虽然病情并没有根本好转,但他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
林徽因相信不管社会环境怎样变化,但有些东西是不可改变的。她相信友情,相信爱,相信除了爱和仁慈之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优越的标志。她知道沈从文的伤痛,但也知道这种痛无人能够分担。她和梁思成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内心却对老朋友的情况怀着深深的忧虑,他们小心翼翼地回避着那伤痛,只期望朋友们无限的温情能帮助他从无边的心灵苦难中挣扎出来。
沈从文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迷狂,开始了向社会回归。他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写文物的说明词,他在文物研究中又找到了自我。他说:“人不易知人,我从半年中身受即可见出。但我却从这个现实教育中,知道了更多‘人’。大家说‘向人民靠拢’,从表面看,我似乎是个惟一的游离分子,事实上倒像是惟一从人中很深刻的取得教育,也即从不同点上深深理解了人的不同和相似。”
胡适小百科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其代表作品有《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等。林徽因“中国一代才女”的美誉正是出自胡适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