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400000012

第12章 重回麦哲伦

实际上,华尔街是按照希腊思维方式运作的。古希腊人习惯于一坐就是几天,在那里辩论一匹马有多少颗牙齿。一只鸟身上有多少根羽毛,一棵苹果树上会结多少个苹果,而不是亲自去看看。

——彼得·林奇

1969年,彼得·林奇终于服完了两年的兵役。

当时,时任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总裁的乔治·沙利文依然十分看重彼得·林奇的投资才华,于是他破格任用了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退队军人,为了让他发挥特长,乔治·沙利文把彼得·林奇安排到了公司股市研究部,仍然让他从事市场调研工作。

因为彼得·林奇在暑假实习期间,出色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彼得·林奇不负厚望,一上任就展开了对投资公司整个投资股本的研究工作。

彼得·林奇的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基金经理选择好的假设中的股票,对该公司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彼得·林奇调研的主要内容为

公司所处的行业及主导产品在此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及分布区域,主要经营范围及其经营状况,兼营业务和经营状态;

公司主导产品的上下游产品的状态及市场容量,公司主导产品的前景及市场与未来市场的容量及市场缺口,该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主导产品在同行业档次的定位,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科研开发能力,市场营销体系的开发、建设和布局,是否有稳定的客户群。

这些调研工作,可以评定一个公司是否有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和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是否有坚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彼得·林奇在调查报告上,还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建设情况及进度、预期产生利益的大小及时间段、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市场做了详细的分析。

彼得·林奇的调研报告最有价值的是他对上市公司的最新动态研究,并且通过对该公司新项目投入的状况和未来收益的估算,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作一个科学的预期。再通过对该公司新项目发展进度和利益产生时间的把握,可以使投资管理层人员先人一步,提前以较低价格收集二级市场上的廉价股票。在未来此项目价值普遍得到市场的认可时,这种认可便反映到股价上,这样投资者便可以提前实现该股票的价值回归。

除此之外,彼得·林奇的调查还要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股市大盘走势,分析出合适的入市时机。同时他还要研究个股,因为研究个股历史走势后,更有助于投资管理层了解原主力所剩仓位情况,对那些原主力仓位派发完毕的,股价处于历史底部的个股进行收集。以免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错误。

彼得·林奇是在特殊时期来到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特殊日期就是当时的美国正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当时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华尔街的整体投资走向。因此,对越南战事的调研,也成为彼得·林奇的必须作的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研究,彼得·林奇发现,越南战争不仅导致了美国国内剧烈的动荡,引发了政治危机,而且随着越南战争的逐步升级,美国战时经济也日益陷入了困境,越战的失败也成为美国世界霸权地位衰落的重要标志。

根据美国预算与管理办公室(Officeof Budgetand Management,OMB)统计,越南战争美国官方实际军事支出是1347亿美元,其中1965年最少,1969年最多,是288亿美元,每年平均149.7亿美元。通过比较越战开支占此时期国防费用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到,越战的实际军事支出为同期美国国防支出的212%,比重最大的是在1968和1969年,分别占当年国防开支的34.4%和36.7%,最少的1965年仅占0.2%;同时越战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比重最大的也是在1968和1969年,达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越战的军事支出自1965年逐年增加,1969年达到顶峰,此后不断下降。

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到整个70年代,进入了长期停滞的时期。越战是导致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随着越战的结束,国际局势缓和,但美国军费支出却反而大幅增加。1974年到1979年,美国这6年的军费开支增长幅度最低为4.2%,最高则超过了11.9%。此外,约翰逊政府的国内计划极其庞大,当时的政府拨款,无异于杯水车薪。越战虽然转移了民众的注意力,占用了政府预算,但其开支总体来说对国内项目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

另外,越南战争直接造成美国通货膨胀。从1965年到1970年,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6%、3.0%、2.8%、4.2%、5.4%、5.9%,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呈加速发展趋势。通货膨胀开始于越南战争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在此期间,美国民众对这种情形感到了厌倦,反战情绪空前高涨。虽然在战争初期,由于投资者对战争的狂热,使得股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开始对这场战争产生了怀疑,而这些怀疑将在股市上体现出来。

彼得·林奇通过对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研究,为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投资依据。而随着彼得·林奇的调查推断在股票市场上得到不断的验证,使得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越战期间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投资回报率。

于是在彼得·林奇正式来到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研究部门副主任。在整个华尔街投资公司来说,这种如此年轻便被很快提职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成为公司管理层一员之后,彼得·林奇并没有放弃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的调研工作,而随着他在钢铁、铝业、化学、纺织以及包装等行业的市场分析,使得整个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彼得·林奇也累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

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工作为彼得·林奇深入了解证券业务提供了良机。在此期间,他走访了很多知名公司,收集了大量可靠的情报,并筛选出了最有前途的上市投资公司。

1974年,30岁的彼得·林奇因其出色的工作业绩被提升为研究部主任,成为整个华尔街最年轻的基金研究主管。

彼得·林奇上任当天,华尔街股市受到美国停止介入越南战争的影响而大跌。而且这种下跌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彼得·林奇出任研究部主任的三个月之后,这段时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250点。

彼得·林奇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每当我被提升,股市就看跌。”后来,彼得·林奇还把这一奇妙的现象称为“林奇定律”。

由于彼得·林奇的出色表现,30岁时就成为华尔街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替公司工作的同时,自己也购买了一些股票,并且也获了丰厚的利润。他和卡罗琳婚后生了3个女儿。他的家庭幸福美满,他的事业一帆风顺。

然而在彼得·林奇事业与家庭都一帆风顺之时,他与同事再一次发生冲突。当时,彼得·林奇是做股票市场研究工作的,但他对股市预测不屑一顾,因为他认为对市场进行预测并不重要。然而彼得·林奇的这一理论在整个华尔街,被认为是一个“笑话”。

虽然在华尔街,有一些投资者也对股票市场预测显得漠视,但是没有预测也就没有投资的决策性,更不可能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投资信息。然而如果必须进行预测,你就要没完没了地预测。但彼得·林奇认为,这种预测都是纸上谈兵的行为,根本不可能对投资有任何帮助。彼得·林奇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专家可以准确地预测出股市的走势,更不可能预测出个股的波动。因为,预测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工具。

彼得·林奇还认为股票投资专家对股市没有太大的意义。当时全美国有数以千计的投资专家天天在办公室里研究哪种股票会上涨。他们所提供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起到坚定投资者错误或正确选择的心理依据而已,至于赚钱还是赔钱则完全听天由命了。因此,彼得·林奇认为,股票投资专家的话有时根本不可信,而且他们得出的预测对股票发展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相反,还会给股民增加风险。

然而当时华尔街的股票投资专家每天都在研究投资者穿戴的变化、期货催交股款的比例以及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供应政策、外国投资等情况,并且常常依据这些情况来判定股市的涨落。但彼得·林奇认为这些专家并不能预测到任何有助于股票投资的东西。彼得·林奇与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分析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投资,而且实践证明,彼得·林奇是对的。

彼得·林奇还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但却并不相信谁能用金融规律来预测利率的变化方向。他建议那些搞预测的经济学家到巴哈马群岛去隐居、喝朗姆酒、游游泳、钓钓鱼,因为如果他们一生中能够预测对两次,那么他们就该是百万富翁了。既然都能成为百万富翁,又何必为了几万美元的薪水而把时间花费在枯燥无味的办公桌前呢?

彼得·林奇甚至刻薄地说:“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股票投资专家一个接一个地辞职,那也并非是什么坏事。”

彼得·林奇还对华尔街的主要投资理念——美国经济“每五年会出现一次衰退”的理论不屑一顾。他说:“我找遍了美国宪法,上面没有一条、一款写着美国每五年就要遇上一次衰退。”

彼得·林奇表示说,如果真的要面临衰退,他倒希望有人提前发出警告,以便他能调整一下他的投资配额表,但遗憾的是大家都是在衰退之后才会清醒。只有事情发生之后,才有人能看出事情的真相。

彼得·林奇也有一些关于股市的见解,不过总的来说他的见解就是没有见解。因为现实中,股票的涨落都处于一种非理性当中,仅仅分析有关指数的涨落并不能对所有的个股都有参考作用。指数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理性产物,或理性中的非理性产物。

看看每天的股市就知道了,指数上升,有的股票却在下跌;指数下跌,有的股票却在上涨。那么这些上升或下跌的指数对下跌或上涨的个股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归根到底,对股票有影响的只是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的前景。

要获得上市公司第一手资料,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调查才能了解,彼得·林奇坚信,只有通过实际考查,才能使自己能够真正把握股市脉搏。

由于彼得·林奇在股票调研上的成功,在升职为研究部主任以后,彼得·林奇很快就被乔治·沙利文任命为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投资委员会成员,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投资决策中了。

同类推荐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 世事纷纭说赖琏

    世事纷纭说赖琏

    大陆解放之后,赖琏长时间待在美国,办过报,教过书,但都不是很如意。1953年,他进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任中文组组长,做起了一名国际公务员,1967年退休,应台北《中国时报》之邀,为国际问题专栏撰稿,1978年定居台湾,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83年逝世。对于自己在联合国工作这一段经历,赖琏写有一些回忆文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对一些世界政要的描写,他用白描的手法写他们,往往寥寥几笔,一个人物就生动的浮现出来,甚至还有几分漫画的色彩,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身在浮世,心向清欢

    这本书里,有着26位唐宋文人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们的185首(篇)传世作品。26位文人的生平轶事里,有历史,有政治,有战争,有风俗,让你对一千年前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和那群站成不朽的人们有一个全新而完整的认识。而那185首(篇)作品,作者带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感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跨越时空将它们娓娓道来。
  • 撒切尔夫人传

    撒切尔夫人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本世纪的政坛巨星——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虽使大英帝国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但却是以国力大耗为代价的,英国自此明显地走下坡路。在国内,称霸了英国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自由党已衰落下去,由工会创立的工党迅速兴起,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党竞争的局面,英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玛格丽特出生的这一年——1925年,虽然没有可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但这前后却都发生了对英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1924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是少数党组阁,并不到一年就下了台,但这标志着工党的兴起和壮大,是破天荒第一由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党掌握政权。
  •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切历史剧都是现代剧,一切历史人物都折射着当代人的影子。我们现代人应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学到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让人生少一段弯路,让弱者强、强者勇;从成功中吸收有益的经验,让生命多一分精彩,让勇者智、智者成,做到明史达变,鉴往知来。要达到以上目的,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名人传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好的人物传记,能够系统全面再现传主的人生历程,是写的很细的历史,能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迪。
热门推荐
  • 六王毕,四海一

    六王毕,四海一

    21世纪的公务员叶然,生活不如意,看了穿越小说以后一直就梦想着自己穿越到古代去幸运的是,他真的穿越到了古代;遗憾的是,剧本不对......
  • 重生之再追你一次

    重生之再追你一次

    做为一个真爱是妻子,但在外面养情人的渣男,重生回到了与妻子相识的一年前。老天给了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这一次他不会再养情人,而是守身如玉的待在妻子身边,护她爱她宠她,给她创造一个再也没有伤害的世界。
  • 美女的贴身保镖

    美女的贴身保镖

    一个神秘部队中的王者,一个宾馆的俏丽老板娘,一次神秘的任务,竟碰撞出莫名的火花……
  • Six Lectures on Political Economy

    Six Lectures on Political Econom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A Short History of Myth

    Human beings have always been mythmakers. So begins best-selling writer Karen Armstrong's concise yet compelling investigation into myth: what it is, how it has evolved, and why we still so desperately need it. She takes us from the Paleolithic period and the myths of the hunters right up to the Great West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and the discrediting of myth by science. The history of myth is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our stories and beliefs, our curiosity and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ich link us to our ancestors and each other. Heralding a major series of retellings of international myths by auth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mstrong's characteristically insightful and eloquent book serves as a brilli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introduction to myth in the broadest senseand explains why if we dismiss it, we do so at our peril.
  • 厨神甜妻:总裁的私人诱宠

    厨神甜妻:总裁的私人诱宠

    十年前,颜汐后悔没有说爱他十年后,两人在一起之后,陌瑾对颜汐宠爱无度,持续升级,吃她做的菜,索取她的爱。陌瑾:“确认过印记,遇见对的人!”〖欢迎来②群:235814368〗
  • 特工五小姐

    特工五小姐

    前世,她是一名人见人怕,胎见胎爆的鬼面杀手。这世,她是一名人人唾之的废物小姐。一场选妃大赛,让她找到了本命神兽,从此走向了强者之路,走向了强者的巅峰。上高山,下深海得本命九龙神兽,伙伴羽兽,结交天下强者。当她以强劲的气势再次站在他们的面前,六千年的大战还会再次重演吗?学院比赛,分给她一批魔武废柴,但她依然说:“谁说废物不能变天才的,我要让你们看看,废物怎样变天才的。”领着魔兽大队站在龙家,冷傲的对着龙家人道:“我狂,我傲怎样,我有狂傲的资本。”一个个的美男跟在她的身后,她只能说:“不要轻易的爱上我,最后受伤的还是你。”坠落之行,让她找到了一些有实力的帮手,但她依然说:“既然想跟着我,那就要提升你的实力,我,从不收废物。”终有一天,在自己的大哥口里得到了父母的下落,她说:“人若挡者,我必诛人,神若挡者,我必弑神,纵是逆“天”,我亦在所不惜。”龙傲晴做人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本文腹黑强大,女扮男装,结局一对一】推荐元宝的新文【法医娘亲天才儿】她是慕家的废物,一场阴谋让她失去了清白之身,失去了最爱的母亲。她是现代法医兼杀手,一场意外让她依附在了她的身上。元戒的出现,让她明白自己的身世,继承了元家世代相传的武学。六年后,浴火重生,带着儿子重返家族,查找母亲之死,寻毁清白之人。她以不在是她,六年的洗筋,让她成为了大陆上人人得知的龙神。入江湖,入朝廷,看她如何一一应付。【皇宫悬案】后宫皇妃死因不明,一套金凤钗把慕雨寒拉进了这件悬案之中,没人相信她的清白时,她挺身而出,用现代所学的医术和知识,破了此案,还了自己的清白。“皇妃娘娘是被人毒害的。”破开肚皮,里面的内脏全部腐烂,淡黑的颜色显现在众人的眼中。“什么毒。”皇帝一脸愤怒的问道;“这要给我几天时间,我会给你们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不是凶手。”慕雨寒冷笑了一声,取出一些腐烂的内脏收了起来,手指灵活的缝合破开的伤口,最后熟练的打结。【精彩片段】领着千万大军去边境,只为了一个承诺。“我慕雨寒欠你的,如今还了。”武林大赛独自前往,只想证明自己长大了。“我慕柏文要挑战你。”母子两人合力对抗朝国使臣。“你TMD用韩语骂人就以为没人听得懂吗?”
  • 大西南剿匪记

    大西南剿匪记

    本文故事根据毛泽东特赦的贵州布依族美貌女土匪程莲珍的真实事件改编。1950年,贵州黔东南的土匪依旧占山为王为害百姓,其中以郑幺妹为首的一伙匪帮,袭击新建的人民政权,杀害无辜乡民,我西南解放大军动用十万兵力对川贵地区进行全面剿匪,土匪帮被大部围歼,郑幺妹潜逃,终被抓获。后来得到毛主席批示,予以特赦。
  • 老剧团

    老剧团

    那天我迫不得已再一次去找老米借钱。因为我所在的市百花艺术团业已休演三年零五个月,工资只能拿原来的百分之六十,而我自以为是的所谓服装生意又亏得一塌糊涂,转手不干了。去年一年的房租一直厚着脸皮拖着,近来房东老头已开始冲我瞪眼了。我向他发了毒誓一周内保证付钱,为了让他相信我还把老米的名片给他看,说这是老板,我哥儿们。老米原来是我们团的舞美,前两年下海发了财。同事时我们关系不错,除了经常一起喝酒打牌戏“果”(戏“果”是文艺行当里的黑话,翻译过来,就是泡妞的意思),我还不止一次把我的单身宿舍借给他泡妞。当然除了海红,因为海红是我介绍给他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