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96500000004

第4章 佛行之路(2)

细读文中“面恒东立,不肯西顾”一句,揣测这尊金像或许是大月氏人所造,因避难东来,誓不返回犍陀罗,也或许汉僧所立,瞩望东方乡土。

据《佛国记》记载,中原僧人法显于晋隆安五年(401年)来于阗时,曾驻足于阗瞿摩帝大寺三个月,对于阗国佛教盛景记述甚详,大有身入佛境之感受,足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西行取经僧人目的地已不旨在前往天竺,而将于阗之行当做目的地。其实,早在魏甘露五年(260年),僧人朱士行便西涉流沙来到于阗,取得大乘教经本。当时,于阗小乘教和大乘教并行,朱士行遣派弟子送至洛阳的《放光般若经》,是中原所见到的早期大乘教经本。朱士行笃志大乘教,于八十岁圆寂于于阗,所谓“士行散形于于阗”,不如说在僧众的心目里,朱士行修得佛家正果,已升入佛国于阗。

唐代是继汉代以来佛教兴盛时期,当时,中原的僧众各承其宗,宗法分明,实叉难陀似乎是一个例外。实叉难陀,汉文名字称“学喜”,《宋高僧传》称他“善大小乘,旁通异学”。由此可知他是一位博学有才、无所不通的僧人。武则天执政时期,推崇大乘教,以当时长安流行的《华严经》阙损不全,派遣使者前往于阗迎接实叉难陀。实叉难陀带着范本《华严经》到长安,证圣元年(695年),实叉难陀于大徧空寺翻译《华严经》,武则天亲自为《华严经》作序,称之为“名品”。其后,实叉难陀奉旨译经,于京师长安清禅寺及东都洛阳佛授记寺译经,前后译经十九部。长安四年(704年),实叉难陀上表以母亲衰老为由,恳请辞行,武则天遣派御史送实叉难陀回于阗。

唐中宗李显登基,再次下诏征实叉难陀进京城,实叉难陀于景龙二年(708年)到达长安,中宗李显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以隆重的仪式安置于大荐福寺。或许一路劳顿,实叉难陀未来得及再译经书,于景云元年(710年)病逝,卒年五十九岁,按当时于阗的葬俗,在开远门外古燃灯台火化,两个月后,由他的弟子及使臣送遗骨还归于阗,造佛塔一座由众僧供养。

在长安,实叉难陀的门下弟子在燃灯台营造一座七层塔,当地人称做“华严三藏塔”。当年长安为实叉难陀营造的“七级浮屠”,恐怕在其后的唐武宗毁佛时期已遭拆毁;而于阗境内为实叉难陀营造的塔寺,至今或许还堙埋在塔克拉玛干厚积的黄沙之下。

唐王朝时期,于阗行僧云集京城长安,这和信奉佛教的于阗王室大小兴佛有很大的关系。流寓在长安的于阗行僧,则是投靠在京城长安为官的于阗国尉迟氏王族。《宋高僧传》记载“释智严,姓尉迟氏,本于阗国质子也……封金满郡公”。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释智严以其宅第为寺院,此后便在寺院内翻译经书。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释智严的宅第就成为于阗行僧唪经习法的场所,这些于阗行僧所受礼遇优于西域其他的僧人,因此,于阗的行僧络绎不绝地汇聚长安。

于阗行僧中,并不尽是志存高远的,也有流落民间从事弘法活动的。《敦煌变文集》中收录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向达先生说:“这一本讲经文是一位在于阗的和尚所写。其所以称于阗国王为圣天可汗大回鹘国,因为于阗在九世纪以后便为西方的回鹘族所占领,故称大回鹘国。”圣天,是对佛的尊称。这位无名氏的于阗行僧转至敦煌,创作经变文学——俗讲,这对于之后的宋元话本文学的形成与流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就在其后不久,于阗国佛教逐渐衰微,被兴起的伊斯兰教所取代。

于阗国,既有在武则天时出入宫闱的行僧实叉难陀,也有游历于敦煌民间的不知名的于阗行僧,他们所处的境遇尽管不同,阐扬佛教的宗旨是相同的,而历史的空间恰恰又为佛教提供了演绎的大舞台。如果从西汉初期算起,至公元11世纪,于阗国流行佛教千年,可谓名符其实的“千年佛国”。

于阗国似乎就是取经僧众心目中的藏经地,中原的僧人一路而来,在于阗停留期间,忘却先前的经义,从于阗经库中翻检所需的经本接受新的经义,简单地说就是修行者的一次“轮回”,从迷惑、困顿中走出的精神上的轮回,而往日的修行之身在于阗已“涅槃”。

沙海中的驼队仿佛是飘浮的般若之舟,逐波于阗;古代的策勒就如同平静的港湾,岸柳依依,秋水涟涟;昆仑山如同趺坐施禅定印的大佛,接受僧众的虔诚膜拜。日出时,僧众瞩望昆仑显现的佛光,这一世间绝无仅有的奇观,让僧众们在惊诧中欣忭不已。沙海行旅虽苦,僧众的心境却镇定自若,佛心提示他们,定会有一尊幻化万千之象的佛在这条路上巡礼,这尊佛像也是别处所无的——这便是古代于阗。

取经之路,便是历劫之路,只不过将人生漫长路途中所要亲临的劫苦在一条取经的路上全部历尽,达到超脱世间苦难,走完这条直指佛心的路,以企圆满正果——这条历史延伸下来的路一直有人在走。

作为传经说教的僧人来说,虽出家为僧,遁入空门,精究佛理,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所不关心,所谓尘世与佛门并非是两不相干的。直到涅槃,众僧才悟到走过的路便是佛行之路,只要在这条路上走,就是佛,涅槃是三世佛中的一种。当这些僧众选择了于阗国作为修行的净土,他们就像胡杨一样,主根深入沙土,地面平行根向四周延伸。

静心细想,僧众别亲弃家,离群索居,走着世间的路,借人间之路修得成佛的正果,归根结蒂最终也是为己。人间也有一条修行的路,不为己修成佛,而是为众生及后代的子孙修行,在绿洲植树、修渠、筑路。同众生的修行不一样,佛倡导人静心修行即可成佛,而人世间的修行,结善缘,不为一己成佛,广义上是为了世间众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绿洲上辛勤耕耘的人,并未想到缥缈的佛境,而是为世间众生留下福根,所以才赓续僧众们曾经居住过的于阗绿洲福地。我想,当初不入佛门的平民可能是和我一样的想法吧。

走在这条僧众走过的佛行之路上,心绪仍为他们执着的虔诚而打动,那是一些朝向不可知的空界坚忍不拔地行走的人,就此而言,引以借鉴的是,人世间很多的事物都值得专注一个方向努力去走——却未必是佛行之路。

僧风在前,我尘随其后,突然间哂笑自己——在相同的路上,走着不同的人!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年)在其《幸福论》一文论说《佛教与追求幸福的协调性》中写道:

那么,佛教最高的思想和最高的愿望(至少就其原始的本来的形式而言),如所周知,不是幸福和最大的安乐,而只是虚幻、不存在、涅槃。

中国当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在《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文中说: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精神生活所形成的来源、社会观念,并不是要到观念、理论、观点本身中去找,而是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找。

当我像苦行僧一样走在这条佛行之路,设身处地在思考那些疮痍入骨的僧众在为轮回的希望挣扎、坚持,由一个凡夫修行轮回到佛陀之体,那种想望之高即使在今天想起来也会让人心怵,即便有了栖身的寺院,但行僧脚下的那条无形的路还在尘坌中延伸,自从佛教东渐以来,都从这条路上走过,这些路上的行僧终生无悔,只为一个来世……

以我所知,宗教更像是玲珑象牙塔,它的顶端没有出口。

同类推荐
  • 肖凤文集(散文卷)

    肖凤文集(散文卷)

    肖凤本名赵凤翔,1937年11月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任教50余年。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2008年被授予“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称号。
  • 萧红散文

    萧红散文

    《萧红散文》是“中华散文珍藏版”大型丛书之一,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 奇来前书

    奇来前书

    他在岛屿写作,他的专集已被诺奖评委翻译,台湾杨牧的文学自传收官之作,终于来了。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 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郁达夫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本书选编有“纸币的跳跃”、“杨梅烧酒”、“北国的微音”、“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热门推荐
  • 王爷撩妃成瘾

    王爷撩妃成瘾

    宁思君刚回帝都没多久就冲撞了战神的轿子,结果被正大光明的非礼了。伤一好,宁思君夜入战神府想替自己报仇,仇没报得了,反被人下毒长了一脸的疹子。当她知道自己被赐给了战神之后,一哭二闹三上吊下毒刺杀,次次都以失败告终。一次醉酒宁思君迷糊中不小心睡了个男人,一不做二不休,宁思君直接来到战神府。“白离墨我给你带绿帽子了,快休了我。”手臂高举,那里早已经没了守宫砂的痕迹。白离墨一身杀气的出现在宁思君面前。“绿帽儿你怎么在这里?呵呵再见。”反应过来的某女人撒腿就要跑。“跑一个试试,看本王不打断你的腿。”白离墨阴森森的道。从那之后,宁思君成了风国的传奇,所有人都知道宁思君上了白离墨不认账。
  • 末日之语

    末日之语

    在新世纪浩瀚宇宙中当中。也存在着一些污垢我们就是这些污垢的清理者。
  • 道德经

    道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男神是个bug

    快穿:男神是个bug

    #小虐怡情#偏甜#三千世界,意外不断,莫名检查出一个bug,时空管理局的人束手无措,被发明出来的半夏委以重任,开启了消除bug之行。只是bug先生,你不要总撩我好不好?
  • 明伦汇编皇极典君臣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君臣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国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爱国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毒妃倾城:帝尊心上宠

    毒妃倾城:帝尊心上宠

    她是帝都最有名的毒剂师,擅暗杀毒剂,一手银针刺骨出神入化,无人能敌,一朝意外,成了镇国公府不受宠的嫡三小姐,爹不疼娘改嫁,继母还想让她嫁给渣男做小妾?沐清凰冷眼一扫,左手持针右手持毒,身上还挂个神兽,一路过关斩将,破阴谋诡计,解世间百毒,谁敢惹?却不想因为一个交易惹上了前朝的遗留王爷,不仅被骗了婚,赔了心,还附赠了一个小包子!又是一个夜晚,沐清凰看着躺在她床上的男人,一脸正经,“爱妃,来圆房。”沐清凰:“……”说好的不近女色、清冷矜贵呢?谁说的,她保证不打死他!【本文1V1男女双洁】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捕影者

    捕影者

    那么多帝王将相,谁都写腻了,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整天王妃王后,权谋后宫争斗,看也看腻了,还不如看看平凡百姓的生活。她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她又不是普通的医生,她能看到人灵魂的颜色。他是命运的捕风者,他无声无息……元末明初,风云变化,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淹没,又在历史的洪流中,闪烁着他们微弱又精彩的光芒……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岁月在历史的洪流中不留任何痕迹,而她们终究会迎来自己的人生……
  • 家有悍妻:上仙大人莫嚣张

    家有悍妻:上仙大人莫嚣张

    她无父无母,她痞气,她洒脱,她不羁,如风般逍遥自在。她第一眼见到他,就被他谪仙般如诗如画的容颜夺去了魂,自此一股脑地甘愿深陷他的温柔不可自拔。他出生就自带祥兆,踏莲而来,被尊为云雀国的云雀上仙,他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本是站在云端上的人,却还是不小心被她的狂傲不羁,被她的脆弱,被她小鹿般含着雾气的双眼夺走了心。他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只因她一颦一笑。“千鹤,如果我此去还回得来,我们便择一城终老可好?”“若初离,如果你回不来,我便亡了这天下!祭你的亡魂,看你还守护谁!”上仙大人大型吃醋现场:“你与玉琰何时如此要好了。”若初离淡淡地开口,目光始终留在她身上,绵远深长。玄千鹤一愣,不知为何话题会突然跳到慕容玉琰身上。“我与他如何要好了?”玄千鹤不由地翻了个白眼,甚是不解,“我与他第一次见面。”“玉琰从边关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找你。”若初离一副不相信的表情。从边关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找她?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玄千鹤一怔,瞬间失语。看她说不出话的样子,若初离双眸不禁染上一抹意味不明的情绪,“你不过是一介粗鄙村妇,玉琰看不上你,你对他上心也是无用。”Ps:本文不虐,广大书友放心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