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她回来过两次。每次都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看我。我说好呀。但是——住得实在是远,相距四五十公里。这个距离似乎比中国与美国还遥远,她说,她根本不敢在北京开车了,总觉得大街上的车横冲直撞的。我还不理解,我说北京的交通秩序多好啊,比其他地方强多了,还限行呢。她说,那也不敢。和美国不是一个节奏,也不是一个规矩。
约好见面的事情就这么无限拖延着。我要开车去接她,然后再送她回去,对我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工作,来回两趟就是两百公里。而她打听了地铁的线路,说下决心哪天坐地铁过来,但终于没有来。
两次回国,相距两年。这两年都是这样的情况。等再在MSN上见面聊起时,她已经又在美国了。
另外一个朋友,是以前的同事,比我还大几岁。他去年去了加拿大,几个月后回来,是要接母亲去那边探亲。这回是因为住得近,所以能经常见面,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半夜打电话过来,问我想不想去吃消夜。一打听,他竟然已经从六环外的家跑到了四环边上的亚运村,就为了喝口粥。我问他为什么不就近找个饭馆叫个餐,他想了想说,觉得不卫生。
这就是变化。来得特别快,源自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已经让人感到不适应原来的环境。他告诉我,在那边扔垃圾都是有规矩的,即便是用塑料袋包垃圾,工人也不会收走,规矩就是没有塑料。在习惯了新的规则之后,他当然对门外垃圾袋乱飘的郊区饭馆,难以接受。
不能接受的还有空气。他回来几天后,开始每天咳嗽,就像一个老烟枪。实际上他从来没有抽过一支烟。当然,他的皮肤也开始起皮儿,起了小包。这么说吧,他在北京待了二十多年,出去了几个月,脑子洗没洗还看不出来,肺是先给洗清爽了,回来以后,就感觉到非常刺激。
“我总觉得空气里有一股糊味儿。”他说。这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前我听从外国回来的人普遍反映,都说空气里有股汽油味儿。
我赶紧跟他说,你别念叨了,再忍个几天你就回去了。你让我们这些没地方去的人怎么办?听你们说得多了,我都觉得喘不过气来,该憋死了。
北京是个乐土吗?很多年轻人都跑到北京来讨前途,忍受拥挤,抱怨房价。但也有很多人忙不迭地在离开北京。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开始留不住那些有积淀的人了。新来的人带着希望和征服欲,成熟和追求;与世无争的人带着财富离开,它以后的文化就永远是浮躁的、变化的,没有根基。
几个已经出国的朋友,在MSN上的签字都挺有意思。有人写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有人写:出来了我爱国,不出来我没法活。
北京买房地图
(本文写于2013年初。北京的房价一会儿一蹿的,现在早又升了,不是这个价了,里面的数字,也就仅供参考吧。)
不实地看一看,就不知道房子有多贵。看报纸或者网站都是虚的,写稿子的人本身就不靠谱,想知道房价,就得找中介直接问。
北京是个千层饼,一圈圈由内到外,二环、三环、四环……直到六环。如果手里有五十万,那么在二环内能买到十平米多点的平房,也就搁下一张床吧,就转不开身儿了。五十万的百元钞票,都未必铺得开。所以,二环以内有房产证的人都是百万级富翁,如果他们把房子变现的话。
百万能买什么房子呢?二环边的楼房,二手的,基本是三万八九千一平米,百万连三十平米都买不到,到了三环附近,则是三万二三了,将将能买下小型一居室。9月末的时候我看房子,一个小女孩想买一套37平米的一居,房主开价120万,她还110万,房主降到116万,她涨到112万,实在谈不下来了。她没钱了。现在再去看,同户型的房子,138万售出了。
这些房,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算是旧房。
二手房的价格,四环外是二万四五千一平,五环外大约是一万七八千一平。这里离市中心已经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东边和北边的房子更贵些,西边和南边的要便宜一点,下风口嘛。如果是新房,就要贵些。若是把二手房当基准,得减去一环。若是学区房,也得减去一环。总之,一百万确实算不了什么。我记得刚工作几年的时候,攒钱攒到一万块了还沾沾自喜来着,觉得自己是个“万元户”,了不起,现在看来,有一百万也算不得什么。难怪有些人干脆不买房,愿意拿钱去全世界旅游。一套房够转好几圈的。
北京的三环以内,已经不再批住宅用地了。换句话说,现在三环以内的宅子,有一套算一套,全是有限资源,只会少不会多。三环边上外企多,公司多,所以房价也会高。一出东三环有个霄云路,那里有个霄云路8号,著名豪宅,精装修12万一平方米,最小的户型也得四五百平米吧,没个六七千万拿不下来。出于好奇,我在网上看了看户型图,看晕了,在屋子里曲里拐弯还真容易迷路,看来住那样的房子,必须得有管家和仆人,否则收拾不了啊。
原来城里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比如二环和三环之间的三里屯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个幸福三村。那住的大多是工人,一大片小平房。由于从机场高速下来,必然经过此地,经常有外宾外商路过,看着路边实在不美观,于是砌上了一堵墙,跟万里长城似的,把小平房们挡住。当然这都是老皇历了,现在那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平房早已不见踪迹。人也换了,老住户都搬迁了,这里变成富丽堂皇的商场、餐厅、酒吧、写字楼。
北京就是这样变化的。所谓“皇城根儿下”,已经不存在了,人们被分散到郊区。老北京和他们的后代唯一能聚起来的地方,就是工人体育场,他们常在那里看国安队的比赛,所以工体又叫“最后的四合院”。但国安队里,纯北京土著也不多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气场,北京正处在气场大变化之中,原来的气场不可逆转地消失着,不知道新的气场是什么味儿的,是山西味儿的,还是内蒙古味儿的?
三环边上有处一居的房主,我和他们谈过,他们卖房的原因是孩子大了,住不下了,想卖掉小房,到远处去买个大些的房子。一家老实巴交的人,都在工厂里干了一辈子。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漂移。能守住北京城的老北京人,以后越来越少了。
北京的宅子
电台里有一档节目,征询大家每天上下班的距离,结果听众发来的短信不停地刷新纪录。当有人说自己每天往返120多公里的时候,主持人已经有点把持不住了,但最后的纪录是200多公里。这个人住在北京北边的沙河,要到北京南边40多公里的河北涿州上班。
“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能支持他每天这样往返呢?”主持人不解地问。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沙河的房子是自己的,不愿意出租出去,所以就宁可忍受长途奔波。
北京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能在沙河买房,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了,那个五六环之间的普通住宅,已经飙到每平米两万上下。别说买房,租房价格都很凶狠。三环内的一居室,不到40平米的,租价在3500元到4000元之间,已经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了,基本都是些公司的主管和外国人在租,他们觉得在北京买房不太合算,干脆就先租着,省下钱来回家乡买房子。
一般的北漂,基本都得合租。有报道说,东三环有个80平米的两居室,住进了25个人。之所以这么做,就图个上下班方便。要是对居住品质要求高点,想弄个单间什么的,非得五环外不可了,每天六七十公里上下班很正常。干了十年八年,有力气买房子了,基本也都置在燕郊、涿州这些地方,七八千一平米,至少比北京界内的房子便宜一半。
其实,也有人完全生活在另一个气场中。这些人都是沾了前些年囤积房子的光。因为想换房,前一阵我在郊区看了不少房子,实在是有趣得很。有些小区已经建起了十几年了,竟然还有不少毛坯的二手房出售。一看房主就是囤房子的。还有一个小区更为极品,是联排别墅。那个房主嫌房子的布局不合理,竟然自作主张把房子拆了,准备重新盖。可拆到一半,估计是觉得房价涨了有利可图吧,变了主意,又想出售。所以,我就被中介带到了颓垣断壁荒草丛生的房子前——这样的“房子”,还好意思拿出来卖吗?
坐地涨价的人也有。
有一次我看上了一房子,要价两百多万。我觉得还成,想约房主见见。中介打电话去约,那边说自己在出差,一周后回来。结果一周以后,反馈回来了,想要的话再添二十万。我琢磨了两天,觉得房子好还是第一位的,也咬牙答应了。不想房主说,他这房子卖得太便宜,老婆抱怨了,真想买,就再加二十万。
这算是做交易吗?中介都生气了,建议我别买。后来打听出来了,这哥们儿哪有老婆啊?就是前几年,几个朋友凑了点钱,买了套房想做投资,结果限购风声出来了,怕砸手里,就准备挂牌卖掉,可卖着卖着又觉得后悔,所以玩起了这手。
现在那房子还没卖掉呢,因为真的限购了。
还有一次,说是一个煤老板为女儿准备的婚房,可女儿嫁了个如意郎君,一起去美国了,这婚房就没用上。因为房子是豪华装修,所以卖得就格外贵些,我就去看了,买不下来还不兴学习学习装修吗?结果进去一看就傻了,这位老板真把自己闺女当公主了,还是欧洲的公主,全房就俩颜色:粉色和白色。屋里各种曲里拐弯的铁艺,全刷了白油漆或者粉油漆,各种纱各种流苏,让人觉得活像进了欧式家具布艺店。这……还真不太像人住的地方。
当然也有混搭的,中式的竹木地板,加欧式的窗帘浴缸,古老的红木家具,加卡通的灯具墙纸……转的房子多了,就会有这样的感慨,文化人真买不起大宅子,只有没文化,才能无顾忌,才有买下大宅子的希望。
多少好房子,就这么被糟蹋了啊,看着让人心疼。
这个城市就是这样,让房子给分了层次。有在蜗居里挤着的,有拼命往上冲期望住上像样宅子的,也有拿宅子不当回事的。每个人都在拼命向上一个阶层爬,生怕自己被落下,而且都在鄙视和攻击比自己层次高的人……我也一样。
北京是两个城市
去办理公积金贷款,人家经常会问个问题:你的公积金是市属的还是国管的?
这个问题就说明北京是两个城市。一套系统,是中央机关;另一套系统,是北京市。两套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着,风格截然不同,当然外人也看不出来,一码说北京人多官多。当然多了,两套人马都要吃喝行嘛。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年以前,肉蛋菜什么的涨价了,市属系统会直接给些补助,弥补一下人们的损失。国管系统呢,则直接发东西——从自己的基地里调货,不在市场买了还不行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媒体。市属的一拨,那就比较琐碎,管得相当严;中央的好一些,相对信息量大些。读者分不清楚啊,总觉得一些媒介风格不一样,其实是系统不一样而已,要不怎么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呢。高校也一样,带中字头的和带北字头的不是一个系统。
中央级的行政单位,大多集中在西边,三里河一带。北京市的,则集中在东边,王府井以南的正义路。比较简单的划分方法,带“中”字头的,基本是中央系统的单位或企业,其他则归北京市。但也有例外,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就总让人糊涂——要全弄清楚管理的归属,还真不容易。
这就是北京的一个难处,什么都得去协调。相当于两个城市建在同一个地盘上,地方服从中央,还得发展地方,那就得多下一番功夫。如果再算上军队系统,那就更热闹了。
好的办法,是两个行政中心在地理上离得稍微远点,别都挤在市中心,这样可以把人群和车都分流。曾经一度有把北京市的行政中心东迁到通州一带的建议,导致了通州大发展,房地产搞得风生水起。现在很多人住到通州去了,通州进城的路天天水泄不通,可机关们并没有搬迁。人们差不多已经把这事儿忘了。
两套也有两套的好处。办个事情,犯不着赶飞机火车了,打个车就能跑通关。还比如,恰巧你有个亲戚朋友同学熟人在中央系统工作,聊个天,瞬间就可以有全国视野。房产调控还会不会加紧啊,石油两巨头到底怎么回事啊,经济发展什么的是快还是慢啊?这么一说,对自己以后的投资理财都有帮助。什么都得往两方面想,有不便利的地方,就有便利的地方。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可以经常遇到一些神神秘秘的人物。例如饭桌上,就会见到些满面红光的老中医(或者气功师)。他们的一大特色是,身边总跟着一个特别能说的人。这位充满江湖气的大忽悠会跟你探讨周易八卦之类的理论问题,然后会聊到“首长”或“首长家属”们的奇闻异事,五光十色。当饭桌上有人特配合地发出惊叹时,大忽悠会不失时机地表明,之所以知道这么多内幕消息,全是因为身边这位大师总给首长看病(或发功)。这时候,大师便会颔首微笑……相信饭后,就会有人求他了。也许不是看病,只是在搞什么活动的时候,走动一下,请个首长出面,再不济请个首长题词也行。
总之,你永远也搞不清,水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