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御史弹劾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谋反,定罪时才发现没有任何证据。主审此案的刑部尚书黄光升立即改变策略,着手调查严世蕃把持朝政、贪污受贿、陷害忠良等罪行,他的这些罪行,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徐阶却认为以这些罪行定严世蕃的罪行不通,还是在谋反罪上做文章。那么到底如何定罪才能将严世蕃送上断头台?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蹊跷?
第一回老子无耻儿嚣张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出了名的大奸臣。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奸臣按照臭名昭著程度做一个排行榜,严嵩肯定会名列前茅。排在“奸臣排行榜”前三名的人物,逃不离严嵩、赵高、秦桧、和这几个人。
严世蕃案,必须得从严嵩说起。在民间传说和影视戏剧作品中,严嵩都是个大白脸,长得很猥琐,一看就是个大坏蛋。实际上,根据《明史·严嵩传》的记载,严嵩身材修长、声音洪亮,完全称得上是仪表堂堂。可见,一个人的外表和本质不一定是一致的。
严嵩是江西省分宜县人,书读得很好,书法也很好,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十五岁的严嵩就考中了进士,之后入选了翰林院。但是,此后的二十多年,严嵩仕途发展并不顺利。其中还因为身体原因“病休”了十年。严嵩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一个人在困境中的表现,最能体现他的本性。官员在仕途坎坷的时候,渴望获得提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每个官员都可以通过正常的手段得到提拔。但是,严嵩却迫切希望得到提拔,为达目的,做了一些不太见得了光的事情。他的人品很被人看不起。
当时掌权的内阁大学士夏言是严嵩的江西同乡。严嵩积极向夏言靠拢,态度非常恭谨,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夏言个性自负,为人比较高傲,不太看得起别人。一次,严嵩在家里摆下酒宴,盛情邀请夏言。时间到了,夏言还待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赴宴的意思。严嵩亲自跑到夏言府上相请,但是夏言辞而不见。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是怏怏而归,就是勃然大怒。但是严嵩并没有生气,而是表现得毫不在意的样子。
他在夏府的大门口,铺开席子,跪在地上,拿出事先写好的文章,大声诵读起来。严嵩写了些什么呢?他大赞夏言,说夏言很了不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己很仰慕崇拜夏言,希望夏言能赏光到自己家里赴宴。
在现代人看来,严嵩这么做,有点过了,太夸张了。在明朝读书人看来,就不止夸张这么简单了,而是“无耻”!首先,严嵩的年纪比夏言要大;其次,严嵩比夏言早十几年考中进士。按照科举考场的规律,进士出身的文官最看重科举年份。早中进士的人是晚中人的前辈。早三届考中进士的人,是后来者的“老前辈”。严嵩在科举前后顺序上,就是夏言的老前辈。所以,不管是论年纪,还是科举场次,严嵩都不应该给夏言下跪,不应该如此谄媚、奉承夏言。大家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后都很看不起他。
但是,夏言刚愎自用,认定严嵩这么做是因为真的崇拜自己,他很感动,热情接纳了严嵩。有了夏言的帮助和推荐,严嵩很快向权力的高峰攀登,开始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
当时夏言是内阁首辅大臣,虽然刚愎自用,但是做事还算负责,还算为国家着想。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在历史上以闭门修炼著称。他可以一整年不上朝,却不能一天不炼丹修仙。嘉靖皇帝不仅自己迷信道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积极向其他人推荐,一点儿都不为国家着想。一次,嘉靖皇帝赐给夏言等五人每人一顶道冠。皇帝的意思是希望夏言等朝廷大臣公开戴道冠,引领信仰道教的风气。但是,夏言不这么想。夏言觉得,皇帝迷信什么自己管不了,可是作为内阁首辅大臣,自己要为国家负责,不能把大量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宗教迷信活动上。况且,大臣有法定的朝服,穿戴有明确的规定,怎么可以用道冠搭配官服?那样太不伦不类了。所以,夏言公开拒绝戴皇帝赏赐的道冠,嘉靖皇帝知道后很生气。
第二天,嘉靖皇帝却惊喜地看到有一个大臣公开戴了道冠。不仅戴了,他还在外面罩一件轻纱,怕道冠蒙上了灰尘。这是多么虔诚、多么听话的臣子啊!这个人是谁呢?是严嵩。嘉靖看到严嵩这么做后对他大有好感。其他大臣看到严嵩这么做后大为厌恶。
从此以后,严嵩以拍马屁为专业,一心一意地献媚、取悦于皇帝。嘉靖迷信道教,严嵩就论证道教的好处;嘉靖渴盼祥瑞,严嵩就上奏说自己看到祥云显现。嘉靖举行斋醮仪式的时候,要写献给天神的青词。嘉靖认为青词是自己和上天沟通的重要渠道,是表达自己心意的主要工具,所以很看重青词的质量。严嵩就亲自学习写青词,他的文采学识很好,书法也好,很快就写得一手好青词。嘉靖皇帝觉得,天底下就属严嵩的青词写得最好,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嘉靖越来越离不开严嵩了。加上严嵩开始排挤夏言,在皇帝面前不断诬陷、造谣,很快就打败了之前的恩人夏言。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严嵩担任了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值班,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揽权干政生涯。
这时候的嘉靖皇帝,在严嵩等人的怂恿下,越来越深居内宫“修炼”,不再临朝听政。极少有大臣能够见皇帝一面,很多大臣从当官到退休可能都没见过皇帝。只有严嵩一个人经常得到嘉靖的召见,有时候嘉靖皇帝一天给严嵩下好几道指示,同僚们都不知其中内容。因此,严嵩得以狐假虎威,肆意妄为。
严嵩把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势,都用来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了。南京御史王宗茂曾弹劾严嵩“久持国柄,作福作威”(《明史·王宗茂传》),吏部、兵部选拔文武官员,严嵩向他们每人索贿数百两银子。严嵩多次偷偷把财富运往南方老家,用金银做的人物塑像,高达二三尺,甚至连溺器都是用金银做的。在江西老家,严嵩父子广置良田,田产连成一片,遍布好几个州县。严嵩又在府邸后面建造石坎,表面上是用石头垒的,实际上下面埋的全都是金银。
对于不屈服、不听话的官员,严嵩就打压、陷害,毫不留情。因为严嵩最了解嘉靖皇帝的好恶、喜怒,常常借嘉靖之手,不留痕迹地把人给害了。比如,他对要排挤陷害的人,都先称赞其优点,而且还赞不绝口,表现出很欣赏、很爱护的样子,背地里却在皇帝面前微言中伤,或者让受害者在不经意中做一些让嘉靖皇帝讨厌或忌讳的事情。最后,受害者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对于自己的党羽,严嵩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也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舍弃。兵部尚书丁汝夔受严嵩的指使,在对蒙古作战时态度消极,指挥失措,使得明朝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事后,嘉靖皇帝要杀丁汝夔。严嵩怕他把自己供出来,信誓旦旦地对丁汝夔说:“有我在,你不用担心。”丁汝夔相信严嵩一定会帮自己,只要有严嵩在自己就不会有事,所以咬紧牙关,没把严嵩供出来,直到被押赴刑场了他才知道自己被严嵩骗了,但是已经晚了。
严嵩是个大坏蛋、大奸臣,是明朝官场的大老虎。而严世蕃就是大老虎严嵩的儿子,一头小老虎。他仗着老子的权势无恶不作。在干坏事方面,严世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点儿都没给他老子“丢脸”。
严世蕃的样子和他老子严嵩一点儿都不像。《明史·严世蕃传》说严世蕃的“尊容”是“短项肥体,眇一目”,也就是说严世蕃是短脖子,大胖子,还是个独眼龙。至于严世蕃的品性,《明史》用了四个字形容:“剽悍阴贼。”前两个字说严世蕃做事很凶、很狠、很高调,后两个字说严世蕃很有心机,喜欢来阴的。总之,严世蕃从外形到内里都是典型的坏蛋形象。
严嵩专权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因为早年仕途坎坷的缘故,严嵩入阁专权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十几年后,他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权力的需要了。各个衙门送上来文件,各级官员前来汇报请示,严嵩顾不过来,就说:“去找严世蕃。”就这样,严世蕃掌握了实权。严嵩狐假虎威,架空了嘉靖皇帝;严世蕃又鸠占鹊巢,夺了老子严嵩的大权。《明史·严世蕃传》说:“朝事一委世蕃。”
有了权力后,严世蕃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捞钱,二是整人。他有一项特异才能,就是能把天底下官员的权力大小、油水多少,都计算得清清楚楚,并制定了一套标准,按照固定的标准向官员们索取贿赂。哪个职务每年应该“孝敬”自己多少财物,哪件政务经办者应该“奉送”自己多少银子,严世蕃都有一本账。谁不给,严世蕃就把他往死里整。而且,凡是严世蕃看上的东西,不拿到手他誓不罢休。
刑部主事张曾揭发:“户部每年发的边饷,本来是用来维持强大的军队的。但是严嵩辅政后,军费早晨出了户部的大门,晚上就进了奸臣的家门。朝廷每年的军费四成用在了军队,六成都被严家装入了私囊。我每次经过长安街,都看到严嵩家门口站满了边关的军官。未见其父,先馈其子。未见其子,先馈家人,层层贪财索贿。严嵩的家人严年,就有超过数十万的家产,严家的财富可想而知。一边是私藏充溢,一边是边关的官兵在饥饿和寒冷中朝不保夕。”(《明史·张传》)
最后,严世蕃聚敛了数不清的财富,家里的地窖堆满了金银。一次,他带着严嵩查看装满了一个又一个屋子的金银财宝,看得严嵩目瞪口呆。
严嵩是见过大世面的人,都想不到儿子严世蕃能聚敛这么多的财富。可见严世蕃的财富有多少!他曾经公开炫耀:“天底下还有谁比我有钱?”严嵩听到后,心底里开始非常担心,他隐隐觉得严家可能要败在儿子严世蕃的手里了。
严世蕃要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干什么用呢?用来花天酒地。
严世蕃有了钱,先买房。当时京城里没有房地产开发商,严世蕃就自己买地,自己造大房子。他在京城的府邸占地三四条街,单单水塘就占地数十亩。严世蕃整天在府邸里喝酒作乐,即使在母亲去世丁忧期间也毫不收敛。据说,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是影射严世蕃的,小说中的“西门庆”很可能以严世蕃为原型,因为严世蕃号“东楼”,小名“庆儿”。和荒淫无耻的西门庆相比,严世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有二十七房太太。
严世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调。他是那种干坏事毫不掩饰的人,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写五个大字:我是大坏蛋!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严世蕃的高调、张扬:
嘉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是裕王朱载,也就是日后的隆庆皇帝。嘉靖皇帝跟他不是很亲近。因此,严氏父子对他也很冷淡。就连照例每年该给裕王府的岁赐,户部都因为没有严氏父子的命令而一连三年没给发放。裕王朱载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最后,大明王朝未来的皇帝,实在是穷得揭不开锅了,东拼西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才让户部补发了岁赐。之后,严世蕃常常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当作段子向别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给我送银子?”严世蕃的胆子真是大到了极点。
总之,严世蕃是一个劣迹斑斑、高调张扬的大坏蛋,名声非常差。
《明史》说“士大夫侧目屏息”,迫于严嵩、严世蕃父子手握实权,绝大多数人对他是敢怒不敢言。但是,任何朝代都存在一小部分骨头特别硬的士大夫。他们对严嵩父子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结果遭到了严嵩父子的残酷镇压。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沈炼和杨继盛。
沈炼,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当过好几个地方的知县。沈炼为人刚直,疾恶如仇,长期得不到升迁,后来被调到北京担任锦衣卫经历,实际是明升暗降。到了北京后,沈炼看到了许多严嵩父子的丑恶行径,对严嵩父子很厌恶,多次公开抨击他们两个人。看到大多数人都懦弱、退缩,沈炼挺身而出,写了一道《十罪疏》,弹劾严嵩,结果被处以杖刑,谪发居庸关守边。沈炼到了塞外,更加激烈地批判严嵩父子,很快在身边聚集了一批正直的人。沈炼就组织大家训练,期望有一日能为国所用。他以李林甫、秦桧、严嵩的样子,做了三个靶子,让大家瞄准练习射箭。严嵩父子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严嵩命令党羽杀害沈炼。恰好当时抓获了一批白莲教教徒,招供出多名嫌犯。严嵩党羽就在嫌犯名单上列上了沈炼的名字。最终,沈炼和两个儿子都被冤枉杀害了。
杨继盛,河北容城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从中央的主事晋升到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任兵部员外郎时,蒙古首领俺答汗数次带兵入侵明朝北部边境,严嵩及其党羽主和,与蒙古人展开马匹等贸易;杨继盛则写了《请罢马市疏》,驳斥严嵩及其党羽,要求强硬对外。结果,严嵩把杨继盛贬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当典史。典史是不入流的小官,是辅佐知县的小官。
一年后,蒙古人还是入侵了明朝边境。嘉靖皇帝这时候又想起了杨继盛,觉得他有先见之明,起用了杨继盛,半年左右调动了他四次职位。杨继盛很快就升迁兵部武选司郎中。照说杨继盛现在前途一片光明,只要和大多数人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但他偏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