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厂在明、清两代收集天下木料,什么样的木料没见过?为什么单留这一根木料做五行镇物?简单一个字:大!这根木料大到什么程度?木料这边放一个骑马的人,那边放一个骑马的人,隔着这根木头,谁也瞧不见谁!打从明朝永乐年间,这根木料就放置在神木厂。数百年来风雨侵袭,到了20世纪70年代,百无禁忌。钢琴厂把它伐开,还够做整整二十张大办公桌!就是这么大。清朝乾隆皇上都特意来看过这根木料,大为赞叹,还写了首诗叫《神木谣》,刻碑为证。
“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相传前明时所置,以应甲乙生气云。作神木谣:‘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泽连林扶。寿突灵椿忘荣枯,所乐不存屣弃渠。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是称神木众木殊,春明旧迹久闻予。便中一览城东隅,长六丈余卧通衢。围乃不可规矩模,岿然骑者能蔽诸。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风吹敷。枝干剥落摧皮肤,隙孔瞋菌郁缪纡。为想怀材昔奥区,凌云概日垂扶疏。翩集不胫曰人乎,天也将以为贞符。试看虚中巨查如,尧年贯月历劫余,生育盛德厘皇图’”。
顺便说一句,乾隆号称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一辈子写了几万首诗,但这里很有水分,许多诗是文学侍从大臣们替他“写”的。但这首《神木谣》毫无疑问是乾隆亲拟。为什么呢?因为乾隆这人有诗兴,没诗才。写首绝句,四七二十八个字,兴许还能清新可喜。一旦弄到七律,七八五十六,乾隆就挠头了。诗才不够,写不出来。写不出来怎么办?不要紧,可以凑字。什么之乎者也矣焉夫,但凡是虚字眼儿尽管往上凑。凑完了一看,好么,这诗比八股文还呆!也就搭着他是皇上,真正的诗坛哪怕三流诗人都不屑这么玩。结果反倒成了乾隆独有的风格了。您看这首《神木谣》里,什么“能蔽诸”、“一瞬夫”、“曰人乎”、“天也将”,没错儿,乾隆御笔,保管假不了。平常乾隆凑个八句的七律都费劲,这《神木谣》一首长诗整整二十三句,是不是也多少说明乾隆对这根神木也敬畏三分呢?
这根金丝楠如此巨大,当初是怎么运到北京的?其中也有个传说。说这根金丝楠原本长在云南的深山。永乐皇帝大修北京城,全国征集木料,云南布政使就派人进山,明察暗访,访到这根神木。但是云南离北京万里迢迢,当时交通运输又相当落后,首先要把这根神木从深山老林运出来就费大事了,得把周围树木伐光,硬开出一条路来。这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把这根神木从云南运到北京,花的银子熔铸在一起,比这根神木还大。云南布政使很着急啊,情急无奈,想出一个办法。这位穿戴好朝冠朝服,亲自去神木面前念叨。你看你在这已经站了不知几万年了,深山老林,也没人知道,实在浪费。现在我主万岁真龙出世,大修北京城,正是你增光露脸的好机会。你但凡有点神灵,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大伙一看,得,神木还没运出去,我们大人快神经了。可别说,就这么一念叨,还真起效果了。当天夜里是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到第二天早上一看,嘿!这神木自己飞深山老林外边去了!难道真是圣天子在位,百灵佑护吗?反正把永乐皇帝哄得很开心是真的。
再说西方庚辛金。按说金属的镇物,北京城不缺,地底下现成还埋着好几个呢。那不行,嫌小。这个镇物怎么也得跟神木厂的神木差不多。是什么呢?永乐大钟!
永乐皇帝修建北京城,其中有三样,在他看来是重中之重!一是故宫,二是天坛,第三就数到这永乐大钟了。中国现在存世最大的一口钟,就是这永乐大钟,敲击一下,声闻百里。现在您到海淀区北三环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还能看到这口大钟。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连大钟寺这名都是跟着这口大钟改的。
这口大钟也有故事。相传当初为铸造这口大钟,征召了全国的著名铸钟能手,在鼓楼西边设立铸钟厂,给下期限,到时候铸不成大钟,大伙儿一起砍头。可是这么大的钟,以前谁也没铸过。几万斤的大钟非同小可,那得花多少时间多少材料?一旦失败,没有重来的机会。钟铸出来敲不响,也是欺君之罪,一样要砍头。皇帝的活儿不好干啊!工匠们都愁眉不展。眼看期限将近,这化铜炉里的铜汁怎么都不对。
其中有个老工匠,膝下有个女儿,十分孝顺。爹爹每天在铸钟厂干活,女儿就每天给爹爹送饭。察言观色,铸钟厂里这帮人脸色都不对,于是旁敲侧击,问出实情。这炉铜汁火候要是不够,铸不成大钟,厂子里一个人都活不了。姑娘一想,爹爹辛苦半生,这般年纪,就因为铸不成大钟,还要受那一刀之苦!做儿女的于心何忍!爹爹死了,难道我一个人就可以独活么?常听说春秋年间铸剑大师干将、莫邪铸炼宝剑,火候始终不成,莫邪舍身跳进炉中,这才铸成两口宝剑,传诵万世。铸剑可以这么干,难道铸钟就不成么?姑娘可就下了决心了!大伙都吃饭呢,谁能想到这个?趁着大伙不注意,姑娘将身一蹿,就扑入炉中!老工匠连忙扑过去,只抓下来姑娘一只鞋。真是孝感动天,姑娘以身殉炉,铜汁的火候竟然成了!以此铸钟,就铸成了空前绝后天下第一大钟永乐大钟,钟身上刻满了佛教经文,所以又叫华严钟。
为了纪念这位舍身铸钟的姑娘,永乐皇帝后来给她封了尊号,建了庙宇,就是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位置在西城区小黑虎胡同,现在已改成民宅,但遗迹尚存。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匾额现在保存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出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有一座砖台。台高9米,底座长宽各十余米,有名叫做燕墩。在北京城五行五大镇物中按南方丙丁火。有人说这地方我知道,坐火车总路过,孤零零立那跟块纪念碑似的。南方丙丁火,火呢?这火一般时候见不着,见着了就麻烦了。怎么呢?因为它原本是个烽火台,必须敌军犯境,京城告急,这燕墩才能举火冒狼烟呢——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最好永远不要看到它举火。
剩下最后一个镇物北方壬癸水,也大大有名,就是颐和园内昆明湖。昆明湖这个景点大家都很熟,就不过多介绍了。昆明湖内有一个镇水铜牛,许多人以为这才是北方的镇物,这实际是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错误,北方的镇物就是昆明湖。首先北方在五行中属水,铜牛是金属铸造,五行属金,压根就对不上。再者“五方五镇”最晚从明朝永乐年间就着手布置了。铜牛是哪年才有的呢?清朝乾隆年间。整整差了三百多年呢!
颐和园铜牛不是五行镇物,但它很有名。一开始不是铜牛,是金牛,牛身上贴了一层金箔。为什么要在昆明湖边放这么个牛呢?有两个原因。第一,虽说五行镇物都是可大了来,但昆明湖实在太大了点。景山倒是能跟它对付对付,神木厂金丝楠、永乐大钟和燕墩,与昆明湖相比可就太不协调了。五行的力量要互相平衡,才能相生相克,哪一方过于强盛,不是好事情。所以在昆明湖边再放个镇水铜牛,压制一下。第二,乾隆皇帝这个人晚年耽于享乐,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天河。天河么,两边当然要有牛郎织女,这么着才放了一只铜牛在这里。后来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又在昆明湖石舫的旁边建了一座“织女亭”。
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赶紧领着光绪皇上逃跑,对外嘴硬,号称“西狩”。国家没人当家了,北京城就遭难了。一伙外国兵跑到昆明湖,把铜牛外面的金箔全都剥走,还想把铜牛运到国外。北京的老百姓们想方设法,才保住这一宝物不致外流。可是铜牛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尚且完好无损,旅游事业兴起之后,却被极少数游客在身上刻字,弄得遍体鳞伤,这可太不应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