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想分封诸将,想了很久,也没能定下来,只好请范增前来商议。范增虽然为了鸿门一事,有些懊恼,但总不忍离去,仍在为项氏效忠。听说项羽召请,便进帐相见。项羽便与范增商议将刘邦分到何处,范增回答说:“不如封他为蜀王,蜀地易进难出,秦朝时常常把罪犯发配到蜀中,便是这个道理。并且蜀也属于关中,让他做蜀王,也算是依照旧约了。”项羽点头称是。范增又说:“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都是秦朝投降的将领,最好令他们在关中为王,挡住蜀道,他们必感恩图报,堵截刘季,将军也可无后顾之忧。”项羽高兴地说:“此计甚妙,就这么办。”说完,又与范增商议各将封地及所属名称。
沛公派人到项伯那里探信。项伯已经知道了项羽封沛公为蜀王,便将这个消息告诉来使。来人立即禀报沛公,沛公十分恼怒,要与项羽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只有萧何阻止说:“不能这么做!蜀地虽然地势险要,总还可以求生,不至于这么快灭亡。”沛公说道:“难道去攻打项羽就会灭亡吗?”萧何回答说:“敌众我寡,百战百败,怎能不死?如果现在我们能先占据蜀地,养精蓄锐,然后再从长计议也不迟。”沛公听了,怒气稍平,又转问张良。张良也赞成萧何的主张,恳请沛公贿赂项伯,让他向项羽求取汉中的土地。沛公于是取出金币,派人送给项伯,请他暗中帮助。项羽竟依从了项伯,把汉中土地加封给沛公,并且改封沛公为汉王。然后颁发分封诸王的命令。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准备还都彭城,占据梁楚九郡。又派遣将士逼迫义帝迁往长沙,定都郴地。另调拨部兵三万,借口护送沛公,让沛公赶快向西撤去。
沛公既然做了汉王,人们就以汉王相称。汉王从霸上出发,到了褒中,张良想回韩国,便向汉王说明,汉王答应让张良东归。两人告别,依依不舍。张良又请汉王退去手下,然后献上一计,告辞离去,汉王仍然西进。不料后队人马,都喧嚷起来。问起原因,有军吏禀报说:“后面起火,听说栈道都被烧断了!”汉王头也不回,催促部下西行,说是到了南郑再作打算。
后来得知栈道是被张良所烧,众人不免咒骂张良,说他断绝后路,太过残忍。张良烧毁栈道,却是另有打算:一是做做样子给项羽看,表示不再东归,好让他放心安胆,不作准备﹔二是防御各国,让他们知难而退,不敢侵犯。拜别汉王时,张良给汉王献上的就是这条计策。汉王已经事先知道,自然不会惊慌,一心一意地赶往南郑去了。来到南郑,便封萧何为丞相,其他的将士也都被封官。
张良告别汉王,转身东行,过一路,烧一路,将栈道烧完,才向阳翟进发,等候韩王回国。原来项羽入关时,韩王未曾相随,项羽驻扎在鸿门,号令诸王,韩王才前来求见。项羽虽然嫌他没有立功,也不得不给他一些封地,只有一句话嘱咐他,叫他召回张良。等到韩王与张良接洽,张良才知是项羽忌妒,不让他为汉王效力。当时张良答应韩王,等送汉王出境后就回韩国,韩王也答应了。项羽以此为借口责备韩王,说他违抗命令纵容张良,将他留下,随军东行。韩王无勇无谋,怎能拗得过项羽,只好跟着他的军队一起出发。到了彭城,项羽又将韩王贬爵,改封为侯。过了几个月,索性把他杀死了。
燕王韩广,不愿迁往辽东,被臧荼率兵杀死。有人将此事报告给项羽,项羽不仅不追究臧荼擅自杀人的罪过,反说臧荼讨伐韩广有功,令他在辽东做王。齐王田市本由齐将田荣拥立,田荣以前不愿跟随项羽攻打秦国,项羽记恨在心,所以只改封田都、田安,独将田荣搁起不提。田荣秉性倔强,不愿服从项羽的命令,等田都快到临淄时,竟发兵袭击田都,田都逃往彭城。田市听说田都战败,担心田都向项羽求救,又来攻打齐国,就逃往胶东。田荣恨他私自逃跑,亲自领兵追杀田市,再向西袭击济北,刺死田安,然后自称齐王。这时彭越还在巨野,有部下一万多人,田荣给他将军的官印,派他攻取梁地。彭越从此为田荣效力,攻下数座城池。
赵将陈余自从离官后,居住在南皮,但仍然留意外事,常常想着出山。他本来与张耳齐名,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却只将南皮附近的三县封赏给他。陈余很恼怒,于是命张同、夏说前去拜见田荣,将他的意思转述一番:“项羽因私忘公,何人肯服?现在大王乘机崛起,首先抗拒项羽,必能威名远震,众望所归。赵国与齐国接壤,一向为邻国。现在赵王被别人取代,我本是赵国旧将,希望大王拨兵相助,前去攻打常山。如果能将常山攻破,迎接赵王回国,赵国将世代做齐国藩属,永不违约!”田荣听了,立即答应,于是派兵帮助陈余。陈余率兵前去,攻打常山。张耳未曾防备,败阵逃走。陈余迎接赵王歇回国,并遣还齐兵。赵王封陈余为成安君,兼封他为代王。陈余因赵王刚刚回国,不便离去,仍然留下辅助赵王,命夏说为代地丞相,前去守代地。
汉王刘邦到了南郑,大军休养了一两个月。将士们都想东归,不愿意在西边居住。汉王部下有一个已故韩襄王的孙子,单名为信,此人与后来的淮阴侯韩信同名。沛公正在与他谈论军事,忽然有士兵进来禀报,说丞相萧何不知去向。汉王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去追萧何。一连两天,都不见萧何回来,汉王坐立不安,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正想加派兵力,再去追寻,却有一人踉跄进来,向汉王行礼,定睛一看,正是消失了两天的萧何。
汉王心中又喜又怒,假意骂道:“你怎么能背着我逃走呢?”
萧何答道:“臣不敢逃,只是去追回逃跑之人!”
汉王问:“你追的是谁呢?”
萧何回答说:“臣去追都尉韩信!”
汉王又骂道:“我从关中出发,一直赶到这里,沿途逃亡很多人,就是最近也有人逃走,并未见你去追,现在却去追一个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道:“前时逃失的人无关紧要,去留都无所谓,可韩信当世无双,怎能让他离去呢?大王若想一直居住在汉中,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除韩信以外,无人能助你成就大业,所以臣特意前去将他追回。”
汉王将信将疑地问:“韩信真有这样的才干吗?你既然认为此人可用,我就任用他为将领吧。”
萧何又说道:“只让他做一般的将领,恐怕还留不住他。”
汉王于是说:“那我就任用他为大将,怎么样?”
萧何连说了几个好字,汉王又说:“你把韩信叫来,我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严肃地说道:“大王用人,一向缺少礼节。现在封大将,又像传叫小孩一样,所以韩信才不愿在此久留,乘机逃去。”
汉王问:“封大将应该用什么礼节呢?”
萧何回答说:“必须先挑选吉日,然后斋戒、筑坛、行礼,这才是封将的礼节。”
汉王笑道:“请一个大将,需要这样郑重吗?我听你的话,你为我按照礼节安排就是了。”萧何这才退出,办理此事。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常常寄人篱下。后来他只身一人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以此为生,有时鱼不上钩,只好忍饥挨饿。附近有很多老婆婆常到这儿漂洗衣物,大家见他落魄,也不闻不问。只有一个人,独具慧眼,怜惜韩信,常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韩信饥不择食,正好吃上一顿饱饭。哪知那位老人慷慨得很,今日分饭给韩信,明日又分饭给韩信,接连几十天,天天如此。
韩信非常感激,向老人谢道:“承蒙老人家如此厚待,韩信如果他日得志,一定报答你的恩情。”话未说完,老婆婆竟叱责道:“大丈夫不能谋生,才在此受困。我看你也是堂堂七尺男儿,好像一个王孙公子,所以不忍心看你挨饿,给你饭吃,何尝希望你报答?”说完,就拿着衣物离开了。韩信呆望一会儿,觉得很奇怪,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暗想,等到日后发迹时,定要重重谢她,才能报答她的恩德。
无奈福星未临,命途多舛,韩信只好得过且过,将就度日。他虽然身无分文,但还有一把宝剑随身挂在腰间。一天,韩信闲来无事,在街头徘徊。一个屠夫的儿子走到他面前,当面揶揄道:“韩信,你平时出来都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你身强力壮,为何这般怯弱?”韩信闭口不答,这时已经有很多人在旁边观看。屠夫之子又当着众人嘲笑道:“你如果不怕死,不妨用剑刺我,否则就从我胯下走过去!”说完,便撑开两脚,站在路中间。韩信端详一会儿,就将身子匍匐,从他胯下爬过。众人捧腹大笑,韩信却从容地起身离去。
韩信听说项梁渡淮后,便投到他的军中。后来项梁战败而死,军队由项羽统领,项羽让他做了郎中。韩信屡次献计,都不被采用,于是投奔汉王,跟着军队来到蜀地。汉王对他也很淡漠,只给了一个平常的官职,叫做连敖[ 连敖是楚官名,大约与军中司马相类似。]。韩信仍不得志,不免有些牢骚,有一次与同僚十三人饮酒谈心,酒后忘情,竟口出狂言,大有独立为王的志向。有人将这些话报告给汉王,汉王怀疑他想从中作乱,便命人把这十三个人和韩信都抓起来,令夏侯婴监斩。夏侯婴将众犯押到法场,依次砍头,转眼已有十三个头颅滚落地上。突然听见一人大声叫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何杀死壮士!”夏侯婴不禁诧异,下令停斩,并命人把那人带到面前。见他状貌魁梧,动了怜才的念头,便问他有什么谋略。韩信将平生所学一一吐露出来,夏侯婴大为赞赏,然后去禀报汉王,极力夸赞韩信的才干。汉王认为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听到夏侯婴的话,就赦免韩信的死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治粟都尉一官,只比连敖升了一级。
丞相萧何留意人才,听说夏侯婴器重韩信,也召来韩信叙谈。果然见韩信经纶满腹,应对如流,才知夏侯婴所言不假,也认为此人有大将之才。韩信得到萧何的赞许后,认为相臣位高权重,定能将自己保荐上去,不致长期屈居人下。偏偏待了数月还是毫无动静,心中暗想,汉王不重用自己,不如见机离去,另寻出路。于是收拾行装,孑身出走,也不向丞相署内禀报。有人见韩信离去,告诉了萧何,萧何如失至宝,急忙找了一匹快马,纵身跃上,去追韩信,差不多跑了一百多里才追上。韩信不愿意再回来,萧何极力敦劝,并说自己尚未将他保荐上去,所以才迟迟没有起用。韩信见他情真意切,才原路返回。
汉王斋戒三日,才到吉期。清晨起来,丞相萧何带领文武百官齐集王宫,等候汉王出来举行封将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