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诸岛,历有蛇岛、蝎岛、竹岛、兔岛、鲍鱼岛和鸟岛等别名俗称。这是海岛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共同赋予的特征和个性。然而,在国际航道——长山水道北侧的猴矶岛,历有导航设置,岛上的灯塔、导航炮(后改设雾号)在渔家的心目中不亚于海神赐灯,人们称其航标岛。
这个面积只有0.28平方公里、海拔104米、四壁峭陡的小岛,是渔家的耳目,海上行船的水警。它的西北端,有一个面积仅有0.0009平方公里、海拔23.3米的小猴矶岛。从特定的角度望去,酷似一位看守灯塔、雾号的石老人。百余年来,“老人”累驼了背,站弯了腰,给过往的千舟百舸指向、导航,给航海者一双灵亮的眸子。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小似铆钉的猴矶岛被嵌入国际海图。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于1882年在岛上修筑了庙岛群岛第一座灯塔。塔桩高14.2米,为白联闪灯质,射程28公里。同年,在灯塔的西北侧架设两门雾炮,报警声可传到40公里之外。
传说有一年,一艘外国巨轮自大沽启航,船上满载着掠夺我国的文物和国宝,入夜时,闯进长山水道。骤然,弥天大雾,岛上的导航炮失灵,造成巨轮偏航搁浅。时到半夜,盗船趁高潮期离岸脱险。刚驶进北黄海,听见导航炮在鸣响,盗船误认为是成山头,正当转航调向时,一头撞在海上坟地——躺龙礁上,这条外国轮船被葬入大海。原来,盗船刚驶出长山水道,猴矶岛的导航炮排故复响了,这连续凡响的警炮,竟把洋人的船“叫”了回来。这正是,大逆不道,导航炮无情。
1928年,东北海军(奉系)第二舰队进驻长山岛,海军司令眈鸿烈在猴矶岛上安装了雾号。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石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屹立在海峡的“十字”大街口,为航海者甘当孺子牛。难怪雾号吼声如忙,这是“石老人”的心声。
灯塔,有色的航标,闪光的夜哨;算号,发音的灯塔,有声的航标。长山水道,一条警醒的海上大街,长17公里,宽7.5公里,恰重合在“三八”线上。在这里,东西凭鱼跃,南北任鸟飞,猴矶航标把自己献给了“海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