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岛群岛诸岛的剥蚀山丘,多系古生代地壳运动中被抬升起来的,它们的年龄已有8亿岁了。其岩性属石英岩和板岩互层。但是,在众山“兄弟”中,有两座较大的山丘却是后来出生的。
砣矶岛井口村北的霸王山,海拔174米,出露面积0.1平方公里。它是在中生代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中,一股闪长玢岩岩株,牙膏一样,被挤冒出来的。而在大黑山岛西侧,有座海拔189米的老黑山,却是新生代第三纪晚期,火山喷发而堆积的黑褐色的玄武岩。这座断裂的山丘,涉临大海,它北依长山水道,南靠登州水道,如同一只蹲坐的猛虎,扼守在群岛的最西端,黑山绿水相映,形势十分险峻。
老黑山,是火山岩流冷凝形成的。有趣的是,老黑山并非都是黑褐色的。从西侧断崖处可见,郡黑色的玄武岩恰好堆积在一处高约70米的石英岩底座上,其岩性和颜色上下差异明显。
老黑山并不“老”,它是庙岛群岛中最年轻的山丘,比众山“弟兄”至少要年轻5亿岁。
我们知道,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庙岛群岛的地层多次受到地売变动的影响,抬升、陷落、断裂、切割交相进行。到了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这里的地层活动以垂直升降为主要形式,同时伴有火山岩的喷发。
那时候,在一个极不平凡的时刻,现今的老黑山一带,骤然轰轰隆隆一阵巨响,天崩地裂,山呼海啸,一股股浓热的岩浆,带着火山渣、火山弹,从地壳的薄弱裂隙之处,强烈喷发而出,直冲云霄,岩浆温度可达1000℃。这些岩浆冷凝之后,便堆积成老黑山。
老黑山有两处山头。东侧的一个较平缓。那时,火山的岩流从火山口喷射而出,未等冷凝,便沿着西高东低的沟谷,向东漫溢。长长的“岩流河”,烧天烤地,炽热奔腾,一直流到北庄村西,而今的鸭子湾一带,大块的玄武岩石裸露于地表,当年这里就是岩流的尽头。天长地久,残留在沟谷里的黑色岩浆,已被第四纪黄土所覆盖。
西侧临海的一座山头,是火山间歇后的另一次喷发。原来的石英岩“底座”被掩埋,玄武岩层堆积达100米以上。老黑山形成后,地壳再次变动,由于呈垂直方向的升降活动,使老黑山的另一半断裂下陷,构成今日的半劈山势。
老黑山的玄武岩层,下部气孔构造发育,有斑晶,呈灰黑色上部呈黑褐色,斑状结构,致密、块状、坚硬。其中有枕状火山岩、火山弹及浮石。在大黑山岛,人们常用浮石洗脚去灰(俗名拉脚石)。这种岩石轻而硬,状似蜂窝,易浮水上,是高级的隔音绝缘材料。玄武岩质地坚硬,节理裂隙发育,含铁2%一5%,老黑山不仅有长岛唯一的铁矿石资源,而且是一处生机盎然的野生动植物的乐土。山上的岩石,黑里透红、紫中间青、炭灰夹蓝;石穴、石洞鳞次栉比;特殊的颜色和风化了的黑土、棕壤与蝮蛇的颜色十分协调,有利地保护了蝮蛇的生存和繁衍。
山上青松浓郁,灌木丛生,荆棘遍地,磁石一样吸引着春来秋去的候鸟登岛落坡,栖息觅食。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无人烟,是名副其实的鸟岛蛇山。成为捕猎环志鸟的中心猎场和蝮蛇资源保护与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