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应宫,亦称天后宫,俗称娘娘庙,坐落在庙岛北部。它南北傍山,东西临海,四周有诸岛环卫,系海上太平湾——庙岛塘里的一颗古老璀璨的明珠。
据《庙志》记载:“蓬莱北环有数岛,其最者北凤山也。山之麓,旧有多刹,其最灵者天后宫也。”又载:“岛因地势便可藏舟,故立庙。其地而岛因以名焉。”
显应宫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由福建商贸和船民集资兴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杨国栋奉旨鼎建扩修。后经明、清、民国时期多次修葺,遂形成包括外、前、中、后四院的海上古建筑群,南北长166米,东西宽66米,总面积万余平方米。
戏楼,是外院的主体建筑,居庙正南。前台,卷棚式单层飞檐,黑瓦苫盖,垂脊前端六兽(仙人止步、龙、凤、狮、天马、甲鱼)悬挑。楼阁斗拱彩绘,檐周围刻有龙凤、花鸟,形象逼真。东西门分别悬挂“出将”和“入相”匾额。
戏楼后台,为大屋顶歇山结构,单层飞檐,三彩升斗拱,形同古老宫殿,雕梁画栋,典雅大方。自建庙后,南北船民每年农历七月在这里举办盂兰会,请戏班唱戏,时值船舶云集,商贸往来,堪称海上盛会。庙岛,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历时800多年。
自戏楼过广场向北,登28级台阶便是山门。山门上苫黄绿色琉璃瓦,正中琉璃匾上嵌“显应宫”3个鎏金大字。1931年,东北海军(奉系)驻岛时,各岛民众捐资银元7160元,改修山门,修缮庙宇,在山门两侧各建凉亭一处。
穿过山门进入前院。前段3间,正上方悬绿色琉璃匾,上书“百谷王”3字,系清朝康熙甲午年间由地方绅士捐款重修前段时所做。殿内左右,有两尊站班,名“嘉应”、“嘉佑”。前院东侧有钟楼,上嵌“晨钟”;西侧有鼓楼,上嵌“暮鼓”。山脊兽吻悬挑。
庙中院由大殿和东西两廊组成。出前段沿24步(部)甬路踏上丹迟(九卿石)进入大殿。大殿,高9.6米,长13.3米,为硬山式结构,是显应宫的主体建筑。明崇祯元年改建,有暗卷棚3间,清代改为明卷棚。殿系大屋顶,绿色琉璃瓦苫盖,大脊上塑有兽器,单层飞檐,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户交紧门窗,工艺精细。殿内圆木顶撑,方砖铺地。中堂高悬的“神功济运”匾额,系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九月,载运皇粮船只遇风,祈祷天后保佑,果然化险为夷,咸丰皇帝感恩海神灵佑,亲笔题写的。殿内楹联为:“鲸海鳌波重运千艘之保障,凫飞鹜挽寰宇万物享太平。”此联系山东巡府提督于清乾隆仲夏敬献。“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此系台胞王德馥敬献。
大殿正中,天后坐像居神龛龙墩之上,左右有4尊侍女和4尊妃女像,大殿两侧,有12尊站班。其中,4尊武将是:千里眼、顺风耳、黄蜂兵帅、白马将军;8尊文武官是:东、西、南、北水部判官和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龙王。殿内陈列的碑、碣产匾200余块,陈列南北各地数种船模300余只。这些船模,多系渔民、商在海上遇风逢难之时,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而幸免灾,为报天后荫护之恩,仿照自己船祥特制的小船(称许愿船)敬献入庙的。
中院东西两廊各6间房,供奉风、雨、雷、闪等12生祠。
庙后院由后宫和串郎组成。后宫3间,为歇山式结构,明代建筑。宫中供有泥塑天后坐像,神龛左右有4尊侍女,龛下神台上有4尊妃女。宫内楹联为:“救父海中浑身是铜墙铁壁,警心梦里夙世有慧业灵根。”此联系道教金家献于明朝洪武菊月彀旦。
宫内东为寝室,有铜铸天后坐像一尊,高2米的九花青铜穿衣镜一面,各种服饰用品及床帐、摆设应有尽有。
庙岛显应宫,曾一度神连四海,灵结五湖,居诸岛120余座庙宇的统领。多少虔诚的信徒,跪拜在娘娘脚下,求杯珓、祈荫护,希冀济危拯湖,庙岛因而名扬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