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1000000009

第9章 乡村剧团

记忆中,建国以来家乡乡村剧团的鼎盛期,大约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末。那时候,入了冬,乡村剧团便开始排练剧目了,那铿锵的锣鼓声和悠扬的琴弦声,给飘洒着雪花的寂寞乡村增添了些许欢乐的气氛。于是嘈杂喧闹的集市上,行人来往的大路旁,走亲串友的饭桌边,便有好事的人互相传告着消息:“俺村今年排某某剧,挺有意思的。”或是“某某村排的剧够味儿,看着过瘾!”那话音里,分明带着一股喜悦与盼头,因之困窘枯燥的农家日子也就显得有了滋味。

我真的很怀念、很感激乡村剧团,它不仅仅给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带来了欢乐,而且给予了我戏曲知识和做人方面的启蒙。我至今仍记得家乡剧团“文革”前演出的一些剧目,诸如《拾玉镯》、《陈三两爬堂》、《姊妹易嫁》、《墙头记》、《双玉蝉》等等,尽管当时看得有些懵懵懂懂,但基本情节还是很明白的,甚至当时演出时令人发笑的一招一式,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文革”开始后,以演“古装戏”为主的乡村剧团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便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多以演出对口词、三句半、天津快板、山东快书、小演唱、小歌舞等节目为主。当到了出现“样板戏”后,有些“戏底子厚”的较大村庄便拉开了“架式”,开始排练演出“样板戏”了,当然也有将京剧“样板戏”移植成吕剧上演的,也有演出大型新编吕剧剧目的,乡村剧团至此恢复了久违的“盛况”。

乡村的“戏班子”,大约是不能称之为“剧团”的,所谓“乡村剧团”,无非是一个村子里会拉爱唱的人,凑在一起“鼓捣”起来的“野台子戏”罢了。排演一出戏,少则十来个演员,多则几十个演员,而且还要有“文武场”(乐队)人员,而一个千八百人口的村子,究竟能有多少具有“文艺细胞”的人?不过这些问题似乎并不难解决,只要几个主要演员有了合适人选,其它配角就“矬子里面拔将军”——拉来一些爱凑热闹的人充数而已。因此,常常在一出戏里,姊妹扮母女的有之,哥俩扮父子的亦有之,甚至兄妹扮夫妻的也不足为奇。至于演出中忘记了台词的,上错了场的,唱“跑”了调的等等,屡见不鲜——但不管怎样,有演的就有捧场的,只要开场的锣鼓一敲响,台下便有了黑压压的一片观众,这就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现象,现在回过头来分析,这都是那个年代文化娱乐生活过于贫乏的缘故所致。而我就是在那些“蹉跎岁月”里,执教之余,学会了二胡、京胡、坠琴以及三弦等乐器,演出时自然居“主弦”席位,俨然成了十里八村被人羡慕的“琴手”。

那时排练一出戏,是要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演员几乎没有一个识简谱的,就靠乐队的人口把口一句一句地教,学会一个完整的唱段,没有几个晚上是不行的,嗓子唱“哑”了,就从“赤脚医生”(当时对村里医生的称呼)那里弄来一些“胖大海”烧水喝,边喝边学唱,常常熬至半夜,那股执著劲头,现在回想起来仍令人激动不已。有时演员为了学好一个唱段或一个动作,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随便举两个例子吧:当时乡村饭食以吃一片片”(玉米面饼子)为主,其做法是用水调好玉米面,接着在两手间团成椭圆状,然后“糊”在烧热的锅沿下——熟练的家庭主妇,往往将调好的“片片”朝锅沿下轻轻地一摔即成——笑话就在这“一摔”中发生了,有一个女演员头天夜里刚学了一段“快板”唱腔,糊“片片”时她一边嘴里轻声哼唱,一边用手势做着动作,唱着做着,她大约身心太“投入”了,随手将“片片”麻利地“摔”了出去,结果“片片”一家伙“糊”在了蹲着烧火的男人脑袋上,弄得她男人哭笑不得。还有一个男演员,早晨起来后去喂鸡,他手拿盛着鸡食的小瓢,忽然想起头天夜里学的一个动作,嘴里便哼着“仓七采七”的锣鼓点,脚下就迈开了“台步”,不料一脚踩在结冰的地面上,他便在“仓七采七”的锣鼓点中一下子跌倒在地,手中的小瓢脱手而“飞”,鸡食从半空里来了个“天女散花”,而他却摔得差一点儿没闪了腰。——前些日子和家乡友人相聚时,谈论起乡村剧团的一些趣事来,我们都忍俊不禁,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学会了唱段,便要开始“走场”了,所谓“走场”,就是将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按照故事情节一幕一幕地“串”起来进行排练。那时乡村剧团没有导演,村里几个稍微懂点“戏”的人,就一边琢磨一边教,常常是“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当然“走场”时也任由演员自行“发挥”,只要符合剧情,那身段动作、一招一式看着“带劲”就行,如果大家觉得不满意,就再琢磨一个新“点子”,直到大家认可了,就算过了“关”——如此这般,日复ご日,夜复一夜,可谓艰辛至极,劳累至极,常常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已进人了梦乡,而剧团的排练处仍然灯火通明,鼓乐连天。“走场”结束后,便进人了“彩排”阶段,也称作“试演”,那时是要请来村里的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一番“会诊”的,其实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出了“毛病”,于是再经过几次“精雕细刻’,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八那天夜里,一出戏也就总算排演结束,便单等着正月里开锣登台了。

正月里的演出,工程大多是排得满满的,一般是正月初一晚上在本村演出,算是给父老乡亲作个“汇报”,从正月初二晚上便开始走村串疃了——当然是被别的村庄邀请去的,大约要连续演出到正月十六,有时甚至会“稀稀拉拉”演到正月底。那时的演出条件很简陋,土台子上挂起大幕、边幕和背景,就算是十分阔绰的“舞台”了;演员的“行头”尽管很简单,但化妆却大都比较讲究“浓墨重彩”,因为这涉及到演员的扮相。每天下午三点来钟,乡村剧团便出发了,几挂马车,一溜自行车,颇有“浩浩荡荡”的阵势。到了演出村庄,剧团是要受到一番热情款待的,敬茶递烟自不必说,很多时候还要被“分散”到一些家庭里吃一顿“派饭”,那时农家的日子大都比较困窘,大鱼大肉是极少见的,但毕竟把冷馒头蒸热了,端来几盘热气腾腾的白菜炖豆腐之类的“大菜”,好客的主人如果再“让”上二两“地瓜干老烧酒”,便“呼呼隆隆”地喝出了气氛,吃出了豪情,那么当天晚上的演出,从演员到乐队人人精神抖擞,效果就会格外地好。记得我们村剧团那几年上演过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和吕剧《农奴戟》等,是颇受周围村庄乡亲们欢迎的,可谓“名声在外”。

现在回想起来仍觉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乡村剧团从排练到演出,全是自觉自愿参加的,尽管人人扔掉了家里许多做不完的营生,而且天天带宿熬夜,也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每一个参与的人却都热情高涨,劲头十足,这难道是仅用一个“爱好”便能解释得清楚的吗?——没有必要寻根问底,过去的事情永远地成为了过去,“乡村剧团”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留存在心底深处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虽然历经岁月磨蚀而早日褪色陈旧,但它毕竟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里,曾经慰藉过乡亲们郁闷苦涩的心灵,给素淡寡味的农家日子带来过快乐和笑声。

同类推荐
  • 群山回响

    群山回响

    昨夜原地打转,踩死了地上的一片草。我看了一眼天空,树林将我变成了井底之蛙。我头上的蓝天,小得可怜。我伸手摸到了香烟和火机。我不经意地动了一下腿,疼。我的小腿肿了。枪还在。钱还在。油锯还在,斯蒂尔牌的。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我笑了起来,哈哈哈。我肯定没有人会听到笑。谈判?警告?都见鬼去吧。哈哈哈。昨夜究竟是被什么追?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心理作用,我跟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战斗。我将枪插在腰间,提上油锯,一瘸一拐地继续走。我能记得大体方向,应该可以找到出路。再见,猴山。
  • 酒馆关门之前

    酒馆关门之前

    在这个晴朗的日子,我走出家门,来到通往酒馆的柏油公路上。我总是会被一些念头突然控制。比如刚才,我待在屋子里想要随便写点什么东西,我刚刚找到笔和纸,忽然就感觉喉咙发紧,身体迅速干枯下去。我快步走到厨房的冰箱前,打开冰箱门——空空如也——除了几根黄瓜和一根过期的火腿肠。可我需要的是酒,大量的酒,足够浇灌我,使我生长出炫目的啤酒之花。我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大裤衩和这身皱巴巴的黄色海滨休闲衬衫,踏上了通往酒馆的朝圣之路。公路又长又宽,两旁栽种着我不认识的植物。
  • 出乎意料的爱

    出乎意料的爱

    《出乎意料的爱》将独特的目光栽种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并能用勤奋的笔触潇洒游弋于其中。它既有对乡村生活的忆旧,又有对现代生活的感悟,既有对美好人生的歌咏和赞颂,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出乎意料的爱》由汪云飞所著。
  • 弥补的证据

    弥补的证据

    “瞧你这沮丧的样子,是不是文物所顾仲儒被杀的案子又出了什么问题?”聂枫走进家门,妻子麦筠研判地瞅着他的脸问。“你呀,算是把我给摸透了!”聂枫脱掉外衣,解去脖口的领带,“审讯又进行了一天,可这个冯宜远就是不承认犯罪事实。”他疲倦地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噢,有这种事情?”麦筠跟着他走了过来。作为《东江晚报》法制专栏编辑与记者的她曾利用聂枫的关系以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案,为了获得更多的新闻,进一步详实报道案情,她仍在密切地关注着案件的进展。“是啊!”聂枫长长地吐了口气。
  • 让我看看你的伤

    让我看看你的伤

    大家一起围了上去,喊着穆方的名字。护士喊道,让开让开,别挡路。穆方微微睁开眼睛。他向何雨露伸出手,眼睛里似有千言万语。何雨露只是随着大家跟着担架车急走,一时间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护士举着吊瓶,一边走一边冲她喊,握住他的手啊。何雨露这才醒悟过来,忙握着穆方的手。这是她第一次握着他的手。那手冰凉彻骨。他说,我,我救了她们。语气微弱得几乎听不清。何雨露的心忽然像被刀刺了一般疼痛,眼泪奔涌而出,她说不出话来,只是拼命地点头。穆方又挣扎着说,我,我救了,她们。
热门推荐
  • 爱卿诗集·春来集

    爱卿诗集·春来集

    本诗集中部分诗作写作时间最近,为2015年春节前后乃至开春之后所作,故名《春来集》。不单是季节的春天到了,诗人的春天似乎也快到了,诗集中记录了诗人的《职场现形记》《神山》电影项目获批前后的心路历程,背后的资本运作十八般武艺按下不表。不过,骗子伊藤礼治和郑国华依然阴魂不散。伊藤礼治骗诗人时,诗人已经身无分文,向骗子伊藤礼治进贡的7万块钱一半是诗人透支的,一半是诗人的弟弟卖了自家的老爷车给哥哥的。郑国华骗诗人时,诗人本以为时来运转,遂厚着脸皮向远在美国颐养的老父老母开口,哪知道又遇到更恶毒的骗子。诗人的妹妹早已入籍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支持着不争气的哥哥。受姊妹之惠若此,故,诗人觉得独生子最不合情理。
  • 把握机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把握机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
  • 狂妄佐少的倔丫头

    狂妄佐少的倔丫头

    [一场校园贵族童话剧正式上演](一)“丫头,看了这么久的免费TV,作为演员是不是应该收取一些费用?”“这难道不是免费的?”(二)“你……你要干什么?”洛倾颜涨红了小脸,那如小鹿般的黑瞳闪烁着惊恐的光芒,娇小的身躯渐渐缩进了墙角。“你说呢?我的小颜?恩?”佐泽熙嘴角扬起一抹好看的弧度(三)同居,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鸡飞狗跳?某夜,月黑风高,适宜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小颜,你醉了。”“哈哈哈我可是千杯难倒,怎么可能醉。”于是某颜大手一挥打向……
  • 潮汐相声作品集

    潮汐相声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相声作品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相声作品,题材来源于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用相声语言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假如深爱是罪孽

    假如深爱是罪孽

    林纾对苏倾亦一往情深,但他却爱上了自己的嫂子。自己的爱他不肯要,自己的孩子他也不屑于承认,一次次的误会,一次次的折磨,终于,她满身伤痕的退出了这场爱情游戏。为了孩子,她重新捡起自己的骄傲,放肆的活。可他又阴魂不散的缠过来,把所有温柔和宠溺都悉数奉上。假如深爱是罪孽,那她情愿罪孽深重。
  • 相亲九十九次

    相亲九十九次

    芳华系列之二:“开心,哪怕你今年相亲一百次也不可能完成你妈的目标,成功嫁出去的!”这是好友在陪她相亲完某一个极品男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可惜这句话终究被她打破了,因为她终于在第九十九次相亲之后嫁了出去!董欣,小名&艺名开心,电台DJ,性格有些别扭,脑反射弧通常跟别人不在一个星球,自称来自火星!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找人拼酒,而清纯的外表总是让人以为她是个不会喝酒的小女孩,实际上是个酒桶!陈翎箭,32岁的大叔,陈氏集团的掌舵人!性格有些腹黑有些流氓,结过婚,后又离异,而原因据说很雷人!此人在商场呼风唤雨,手段了得,势力横跨黑白两道,号称千杯不醉,此生唯一一次被人灌醉,而且那个人还是一个女人,而且那个女人喝的比他还要多!那个女人的名字叫董欣!董欣是吗?我们的梁子结大了!于是。。。。。。推文时间:又安的完结文:【娶贤】连载文:【他来自大唐】
  • 屠宰场之舞

    屠宰场之舞

    马修为了调查一桩案子到拳击场,在观众席他注意到一名带小男孩的男人,那个男人不经意用手抚摸男孩头发的动作,轰开了马修的记忆:他在一盘录像带上看到一男一女残忍性虐杀一个男孩的全部过程。随着马修追索,两桩案子竟然交集在一起。
  • 吞噬为道

    吞噬为道

    浩瀚的星空,人类、血族、恶魔、天使、魔兽五方各自为战,都想成为整个宇宙的绝对掌控者……一名全身百脉俱无的天生废材少年,无意中被来自天外的一道可以吞噬万物的符篆击中眉心……于是,命运的齿轮就在此刻发生了些微的偏转……
  • 帝王传说

    帝王传说

    一张太乙星图,一部天鉴秘录,指引了通天之径,纷纷扰扰的世界当中,且看一个失忆少年如何称雄乱世,万众伏诛,美人怀抱……
  •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传统米制品加工技术

    本书共分为六章,内容涵盖我国各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米粉、米糕、米粥、米饼、油炸米制品、汤圆等米制品的加工技术,重点介绍了250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米制食品加工实例的原料配方、技术要点和产品特色。本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书适合米制品加工企业、传统食品加工作坊的生产技术人员及食品餐饮从业人员使用,也适合广大城乡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