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外戚家族,但由于父兄早逝,家道中落,王莽的处境与自己的堂兄弟们有天壤之别。但巨大的落差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和上进心,努力学习、好好表现,一个品学兼优的杰出青年就这样诞生了。而立之年就当上省部级干部的王莽,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但身在高位,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谨慎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前途不可限量。
说说王家那些人
王莽发迹之后,曾经拉了一份长长的家谱,一直上溯到黄帝。我们倒不必过分计较这份家谱的真伪,就从他值得一提的曾祖父王贺说起吧!
汉武帝时,王贺官至绣衣御史。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魏郡(河北邺县)的坚卢、范主等人揭竿而起,朝廷震动。为了平息暴乱,御史纷纷奔赴地方,以铁腕手段处置那些镇压不力的官员,株连获罪的人数以万计。
王贺身负皇命,但他宅心仁厚,不忍涂炭生灵,给那些有过失的官员都留了一条生路。正因为如此,王贺被免去了官职。但他内心非常坦然,说了一句富有神秘预言色彩的话——“我听说救一千人的命,子孙会有封爵。我救的人数以万计,后裔不是要兴旺发达吗?”
王贺或许不会想到,他一语成谶,后代中不仅出了孙女王政君这样历经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六朝,长期垂帘听政的无冕女皇、春秋鼎盛的太后,更有和平接管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曾孙王莽。其他封侯的、担任位极人臣的大司马的、身居要职的,数不胜数。他的子孙可以说是发达到了极点。
王贺的儿子叫王禁,字雅君,官至廷尉史。据说,此人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嗜酒好色,行为放荡不羁。他妻妾成群,这些妻妾也不辱使命,为他生育了十几个儿女——长女王君侠、次女王政君、三女王君力、四女王君弟;长子王凤、次子王曼、三子王谭、四子王崇、五子王商、六子王立、七子王根、八子王逢时。
王莽就是王曼之子,他还有个兄长,叫王永。可惜的是,王曼和王永都属于英年早逝,让王莽的人生平添了许多坎坷和艰辛。但祸福相依的辩证法又一次应验在王莽身上,如果不是因为父兄的早逝造成家道中落,王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像他的众多堂兄弟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
与堂兄弟之间地位悬殊、处境迥异,反过来激发了王莽的斗志和潜能,赋予了他缔造大同世界的梦想;过早地成为一家之主,背负起生活的重担,与各色人等周旋、应对,则磨练了他的心智和处世技巧,造就了一个少年老成、精明过人的王莽。
王家真正开始发迹,关键性的人物就是王禁的次女王政君。王政君的母亲是王禁的嫡妻,叫李亲,后来因为妻妾之间闹矛盾,与王禁离婚改嫁。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王政君出生的时候,据说李亲曾经梦见月亮落入自己的怀抱中,也就是说,和那些男性的大人物一样,王政君也生得不同凡响。长大后,王政君性格温婉柔顺,表现出成为贤妻良母的巨大潜质,所以在待嫁的少女中人气指数很高,不断有人上门提亲。
那些把娶妻目标锁定为王政君的男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么做的危险性。她的命太硬——克夫。第一次订婚,没结婚男方就死了;第二次订婚,男方是东平王,没过门,男方又死翘翘了。王禁也感到莫名其妙,就找人来给女儿算命,算卦的人当然不能说她克夫,留下了六个字——“当大贵,不可言”,就拿着红包溜之大吉了。
不管算卦的人是不是信口开河,但这句话对王禁和王政君本人却是莫大的鼓舞,或者说是强烈的心理暗示。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力量,而是人本身所具备的强烈的信念。打那时开始,王禁让女儿学习儒家经典,提高文化修养,实行素质教育,音乐舞蹈,全面发展。
几年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王政君十八岁那年(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由于良好的综合素质,被选入宫中。
入宫后,好运开始眷顾王政君。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奭(shì)心爱的女人司马良娣病逝。妻妾之间相互嫉妒、争宠,完全是正常的,但司马良娣临死前仍然耿耿于怀,她对刘奭说:“我命不当绝,都是被那些贱人们诅咒死的!”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来也未必啊!
司马良娣的死亡诅咒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不但让太子刘奭悲痛欲绝,而且对身边的其他女人充满了厌恶,谁也不理睬了。这下可急坏了他的老爹——汉宣帝刘询,太子不近女色的后果可想而知,帝国的继承人可就没着落了。
情急之下,汉宣帝跟皇后商量说:“既然太子不喜欢自己身边的女人,我们就在后宫中给他挑一个吧!姑且化解这帝位传承的危机。”
皇后按照皇帝的意思,在宫中精挑细选,终于找出几个品貌双全、德才兼备的女人,让太子自己做决定。王政君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一天,太子前来看望皇后,按照事先的安排,王政君和其他几个候选人都坐在一旁。皇后不方便直接开口,就叫身边的侍从出面问太子中意哪一个。太子还没有从失去至爱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心灰意懒,对谁都没兴趣。但皇帝和皇后的盛情又不能辜负,就敷衍地回答说:“其中一个可以”,意思就是说“随便哪一个吧!”
太子的话含含糊糊,让皇后的侍从犯了难,这可怎么跟皇后交差啊!还好侍从脑子转得快,她见几个候选人中王政君离太子最近,而且就她穿着醒目的紫衣,于是认定太子中意的是她,照此回禀皇后。就这样,王政君被稀里糊涂地送进了太子的宫中。
王政君的好运并没有到此为止。对于这个父母塞给自己的女人,刘奭谈不上喜欢,但也不讨厌,年纪轻轻、精力旺盛,既然身边的其他女人自己连看都不想看,王政君刚好填补这个生理和心理上的真空地带,聊以抚慰国之储君的身心创伤。
得到太子的宠幸,王政君也很争气,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骜。两年后,汉宣帝驾崩,刘奭即位,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母凭子贵,当上了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父亲和兄弟们也纷纷加官进爵,王家由此踏上了显赫一时的发迹路。
品学兼优的杰出青年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逝,刘骜即位。王政君由皇后升格为皇太后,王家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王政君的几个同父异母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封侯,被世人称之为“五侯”。而他的父亲和同母兄弟王凤、王崇此前就登上了侯位。王家的子弟遍布朝廷上下,都身居要职。
就连自己母亲改嫁后生的孩子,王政君都想给他个侯爵,连她孝顺的儿子——汉成帝刘骜都觉得有点过了,总算坚持了一回原则,没有答应。但又不好向太后交代,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给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外戚一个侍中水衡都尉的差事。
王家鲜花似锦、烈火烹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唯独王莽这一支冷冷清清、萎靡不振。前面我们提到过,王莽的父亲王曼英年早逝,没熬到兄弟们同日封侯的日子。他的长子王永虽然位列诸曹(汉成帝时尚书令下设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统称诸曹),可惜死得也早,所以导致王莽这一门不幸地没落了。
说是没落,也是相比较而言,不至于像寻常老百姓那样穷困潦倒,只是跟王家的其他分支比起来,要逊色很多。看着自己的那些堂兄弟们娇妻美妾、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王莽的内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深深的触动。
“这些没出息的纨绔子弟,靠着父辈的荫庇穷奢极欲、盛气凌人。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爬上去,总有一天要踩在你们的头上,让你们看看什么才是真英雄、真本事。”可以想象,王莽不时会在内心里默默地发出这样的誓言。
失去父兄荫庇的王莽只能靠自身的努力和才干向上爬。怎么个努力法呢?
第一,好好学习,用成绩说话。
第二,好好表现,增加印象分。
当时的人学习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话——“遗留给子孙黄金满筐,不如精通一门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代指高官)如俯拾地芥耳!”西汉政府把通经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就像今天考公务员一样,学习五经是踏入仕途的前提。
王莽想出人头地,就要在经术上下工夫。他勤奋学习五经,尤其是对《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礼》中记述的繁琐的礼节和令人神往的大同世界的梦想,在王莽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但学习刻苦,就连穿着打扮也跟普通的儒生一样。终其一生,王莽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也是它的代言人。
除了《礼》,王莽对《春秋左传》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名儒,所谓名师出高徒,能教出王莽这样有出息,甚至一度要把书本上的儒家社会理想付诸实践的学生,也足以欣慰了。
学习好不代表一切,要想脱颖而出,还要品行好、表现好。当时的社会崇尚孝悌,也有举孝廉的制度,通过举孝廉而入仕为官,是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王莽的父兄去世后,他一边侍奉老母和寡嫂,一边抚养侄子王光,一举一动都严肃谨慎,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为了培养侄子成才,他将王光送到了博士门下,学习经术。王莽入仕后,每到休假的时候,就整顿车马,带着酒肉,前去看望老师,就连王光的那些同学都会收到王莽送的礼物。
礼多人不怪,看到身居高位的王莽礼数这么周全,态度又如此谦卑,围观的儒生们眼神里充满了敬仰,就连那些阅人无数、洞察世事的老者也禁不住连声赞叹。王莽俨然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老年人眼中的杰出青年。
后来,王莽的长子王宇和侄子都到了成家的年龄,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儿子和兄长的儿子同等对待,王莽特意安排他们在同一天举行婚礼。这一天,家里张灯结彩,高朋满座,热闹非常。个子不高、大嘴巴、短下巴的王莽满面春风,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耳畔,萦绕着人们的赞誉声,王莽觉得孝悌二字,自己当之无愧。这不是什么作秀,而是知书达礼后的自然举动。
正当他沉浸在得意中,有些飘飘然的时候,一个仆人悄悄地靠近王莽,小声地告诉他:“老太太的病又犯了,您看该服什么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