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闻言,脸色为之一变,也顾不上那些殷勤地道喜的宾客了,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匆匆地离去,回到母亲的病榻前,侍奉老人家吃药。直到老太太吃完药,把她安顿好,王莽才放下心来,重新回到了宴席上。
宾客们私底下猜测、议论着,“新都侯(王莽当时的爵位)是最看重礼节的,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抛下客人离开,其中一定有什么缘故!”当大家满怀好奇地问王莽原因时,他笑而不答。而他越是讳莫如深,宾客的好奇心就越强,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饮宴的过程中,王莽放心不下老母,又几次离开,到后面探看情形。宾客的好奇心终于到了无法忍耐的程度,就向王家的仆人打听,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大家再一次交口称赞王莽孝心可嘉,堪称当世的典范。
婚礼被王莽搞成了一场精彩的孝悌秀,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对于自己那些身居高位的叔伯,王莽同样严格按照儒家经典上的教导来侍奉。在旁观者看来,这是作秀;但在王莽自身而言,也不乏真诚。因为他是个奉经典若神明的人,一举一动都遵循圣人的教诲。如果是纯粹的作秀和刻意的表演,应该不会打动这么多人。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的伯父、王太后的同母兄弟王凤身患重病,眼看着就要不久于人世。王莽闻讯后,立即赶到伯父身边侍奉,不辞辛苦。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王凤服的药他每次都是亲自尝,把王凤感动得老泪横流,对自己早逝的兄弟王曼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个品行良好、至诚至孝的侄子。
临终前,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将王莽正式托付给了王太后和外甥成帝。对于王凤的临终嘱托,太后和皇帝都非常重视,马上任命时年二十四岁的王莽为黄门郎。这是一个在皇帝身边服务的重要职位。官虽然不大,秩六百石,相当于现在的县团级干部。但由于跟皇帝走得近,升职的机会是很多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王莽就被提拔为射声校尉。这是一个军职,统领一支神箭手部队,秩两千石,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了。王莽顺利地迈出了走向权力顶峰的第一步。
位置越高,姿态越低
人在顺境当中往往会自我膨胀、得意忘形,对于平步青云,坐着直升飞机往上蹿的王莽来说,同样是一个考验。转瞬即至的荣华富贵该如何消受,在世人羡慕的眼光中该如何自处,如何接人待物,王莽的表现可圈可点,足供后人借鉴。
在官场上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王莽的努力开始收到显著的成效。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的一天,成帝的案头出现了一份非常有意思的奏折。这份奏折是王莽的叔父之一、成都侯王商递交上来的。在奏折中,王商提出,愿意将自己的封邑分一部分出来,用以加封王莽。这样一来,王莽就有了爵位,又没给朝廷增加负担,两全其美。
成帝也是个明白人,他没有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王商的做法只不过是一个姿态,实际上就是让自己主动给王莽封侯。成帝明智地把王商的奏折交给朝中大臣们讨论,结果一大批在朝廷任职的儒学名士纷纷呼应,大家对王莽交口称赞、推崇备至。
长乐少府(掌管长乐宫事务的官员)戴崇上奏说:“射声校尉王莽的操行有目共睹,他侍奉老母和叔伯,照顾亡兄的妻小,多年如一日。为官清廉,恪守本职,勤勉自励。而今世风奢靡,人心不古,像这样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人才非常难得。理应予以封赏,树为天下的典范。”
中郎(郎中令的属官)陈汤(就是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壮语的那位)奏道:“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莽礼贤下士、安贫乐道,品性至诚至孝,待人谦恭有礼,任职廉洁方正。像这样的贤良之士如果不予以褒奖,势必寒天下士人之心,绝万民之望。恳请陛下赐封王莽。”陈汤的话铿锵有力,非常富有感染力。
侍中(侍卫皇帝,出入宫廷)金涉、胡骑校尉(掌管归附的胡人骑兵的武将)箕闳、上谷(郡名,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都尉阳并等文武官员纷纷附议。
看到王莽这么有人气,成帝自然乐得顺水推舟,当即加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地就在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的都乡,领一千五百户。这一年,王莽三十岁。
地位越来越尊贵的王莽不仅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严谨、周到地为皇帝服务,而且接人待物,态度更加谦恭。他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救济宾客,收留、供养在社会上声望卓著的名士,弄得家无余财。
对于朝中的高官,王莽也倾心结交,很快就建立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这种过人的周旋能力,跟他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成为一家之主,有着直接的关系。
于是,王莽在朝野的声望更加高涨,甚至超过了他那些身居高位的叔伯前辈,成为王家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一次名誉危机
在王莽的那些堂兄弟眼里,王莽完全是一个异类,就像外星人一样扎眼。他们纵情声色犬马,王莽则苦心孤诣地研究学问,侍奉长辈;他们挥霍无度,王莽则节俭、清廉,安贫乐道;他们游戏人生,不务正业,王莽却工作勤勉,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褒奖、赞誉……王莽的存在反衬出他们的种种劣迹,让他们无地自容。于是,王莽俨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搞臭王莽,起码把他变成自己的同类,成了这些堂兄弟们心领神会的默契和共识。王莽的官职和爵位越来越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些堂兄弟不相信一个人拥有了权力和财富之后,不沉溺于享乐,那可是人的天性啊!于是,他们的眼睛睁得更大了,随时盯着王莽的一举一动,寻找着他可能腐败的蛛丝马迹。
一天,一个好消息传来。他们听说王莽偷偷地买了一个妖冶的侍婢,藏在自己的府中。
“这个王莽,平时道貌岸然的,看来也是个好色之徒啊!”
“他就是个假正经,现在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
“这次被我们抓住了小辫子,看他怎么说?以后看他还怎么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掩人耳目?”
王莽的堂兄弟中只有王舜和王邑不太相信这些流言蜚语。王舜为人善良、行事谨慎,所以深得太后王政君的喜爱和信任;王邑则是成都侯王商的儿子,因为王商当年曾要分割自己的封邑给王莽,王莽感念这份恩情,与王邑关系比较好。
“道听途说,未必属实啊!”王舜犹豫着提出异议。
“是啊!我很了解巨君(王莽字巨君),他不是这种人,可能另有缘由吧!”王邑也替王莽辩护。
“知道你们两个人与他关系好,但事实摆在眼前,不容狡辩啊!明天我们就去王莽家里求证,看他怎么说?”
堂兄弟们议论纷纷,群情激奋,准备借这个机会一举打垮王莽的正人君子形象。
次日,兄弟几个约好了一起来到王莽的府上。王莽闻讯,吓了一跳,这些堂兄弟平时跟自己形同陌路,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今天怎么会集体登门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王莽心里直打鼓,忐忑不安地出来迎接大家。
落座之后,其中一个人嬉皮笑脸地对王莽说:“巨君,让我们见见那美貌的新嫂子吧!就别藏着掖着啦!”
“是啊!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云:‘食色,性也!’娶妻纳妾都是正大光明的事,没必要偷偷摸摸的!”
王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只有一个正妻,是汉昭帝末年丞相王的重孙女,岳父袭封宜春侯。由于儒生们反对贵族妻妾成群的糜烂生活作风,王莽也坚持不纳妾,与妻子长相厮守。今天听堂兄弟这么一说,他还真有点糊涂了。
看到堂兄弟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王莽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他沉吟着回答道:“什么新嫂子?我不明白你什么意思。不过,有一点我得纠正你。‘食色,性也’这句话虽然记载在《孟子》一书中,但并非孟子本人的观点。这是孟子与他门下的学生告子辩论时,告子提出的观点。看来你读书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拾得其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我劝你以后读书还是要认真些。”
那个堂兄弟被王莽一顿批驳,脸涨得通红,无话可说。旁边的人以为王莽是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更加相信王莽心中有鬼,于是穷追不舍。
“你就别抠字眼了,回归正题。你不是买了个漂亮的侍婢吗,就让我们也跟着饱饱眼福吧!”
“哈哈哈……”其他人都放荡地笑了起来。
王莽这才恍然大悟。他也跟着笑了起来,搞得堂兄弟们面面相觑。笑够了,王莽才停下来,把其中的原委向大家说明。
原来,半个月前,王莽下班的时候与后将军朱博(字子元,京兆杜陵人)同行。两个人走在长安繁华的大街上,王莽春风得意,谈笑风生。但朱博却沉默寡言,对王莽的话充耳不闻,即便是听到了,也只是“哼哼哈哈”地敷衍。
王莽觉得奇怪,就追问起来,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朱博的烦恼正无处倾诉,也就不再向王莽隐瞒,“不瞒你说,我膝下一直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如何面对亲友和同僚啊!”
听朱博这么说,王莽也犯了难。无后的确是一个大麻烦,最让人头疼了。他一边安慰朱博,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如何帮朱将军解决这个难题。
回到府中后,王莽已经有了主意,他叫来自己的心腹,让他们四处寻访适宜生育的女子,不惜重金买入府中。很快,手下人就找到了一个年轻姑娘,据说她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母亲和几个姊妹都生育了不少儿女。本人的体貌请人专门看过,也适合生育。
王莽当即用重金将这名女子买了回来,暂时安置在府中,教授一些贵族家中的礼仪,让她读书识字,学习音乐舞蹈。准备培养成才后,就把她送给朱博,传宗接代。
望着眼前这些将信将疑的堂兄弟,王莽捋着胡须,坦然地说:“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我今天就把她送到朱将军的府上。经过这些日子的精心调教,此女已经基本成才,我正考虑选个吉利的日子送给朱将军。择日不如撞日,正好你们找上门来刨根问底,那就今天办了这件喜事吧!”
他叫来仆人,为侍婢梳妆打扮,准备车马和礼物,拉着一群堂兄弟,一起赶往朱博的府邸,当着大家的面给朱博送上了这份厚礼。朱博与王莽只是一般的同僚,并不非常熟稔,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事,对方竟然这么上心。这份情义让朱博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王莽的堂兄弟们见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自觉无趣,只好向朱博道喜,灰溜溜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