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类最活跃的产业
中国企业虽然没有西方企业那样历史悠久,但还是在较为短暂的发展历史中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成绩。一场百年企业历史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愿意拿出一定的篇幅,来简单回顾一下比中国企业发展史更为久远的历史,为中国企业的百年辉煌喝彩。
中国企业的雏形产生于北宋时期,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商业手工业之中,民间经济因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社会财富与经济繁荣局面。
在宋朝建国时,宋太祖赵匡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让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也提出了“尤先理财”的观点,他认为“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正是在这些利商主义政策的引导之下,两宋王朝的工商业得到了高速发展,钱庄业也开始迅猛增长,促使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和银行在宋朝出现。
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场和加工工场,如火器厂、造船厂、织布厂、造纸厂、印刷工厂、各地的官窑等。场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了这些公办的手工工场之外,一些私办的工场也相继大量地出现和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手工工场带动着宋朝经济的发展,为宋朝工商业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朝之后,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在明朝中后期时,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等,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早期的工场也出现在这一地区;到清朝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部门不断增多,手工业发展逐渐繁荣起来。虽然这些工场始终只是在萌芽状态中,整个生产也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但还是为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
清朝后期,国家积贫积弱,内外交困,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企业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批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以此实现强兵富国,摆脱清政府所面临的窘境。
洋务运动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最初,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先后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这个工厂由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武器,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之后开始制造军舰。福州船政局则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由左宗棠于1866年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主要生产大小战舰。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就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工厂发展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面对经济困难的状况,洋务派又在“求富”的口号之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开端。
虽然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洋务运动还是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终。在之后的发展中,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衰落,外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一时间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就是在前期的自行发展到后期与西方的交流和碰撞之中,中国传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清朝被推翻后,中国的民族企业也开始了新的发展。与清王朝的限制政策不同,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开始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此之后,伴随着一场场民族危机、企业革命以及社会改革,中国的民族企业开始与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沉浮相连,他们将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一百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就是在这一个世纪的风云历程中,民族企业的发展带给中国的是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中国企业家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断进取,在民族危亡之际慷慨解囊,在国家变革之时义无反顾,在发展机遇面前勇往直前。他们就像是一级级台阶,支撑着中国这位巨人不断向高处攀登;他们就像是一条条拉纤,牵引着中国这艘航船逆流而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企业家们,中国的经济才可以实现飞速的增长,民族精英们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书的重点是介绍中国近代企业一百年来的成长史,从中国企业一个世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回首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崛起历程相吻合,也可以说这些民族企业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与中国的发展休戚与共,一路走来,并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