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9300000005

第5章 为土地纠结——大变局中的探索与尝试(3)

民国初年,人口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要想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原材料以及出口贸易的需要,就必须增加农产品产量,这与张謇主张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原因是一致的。要想增加农产品产量,除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有一种就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而要扩大种植面积,就必须开垦荒地。

因此,为了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张謇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开垦荒地的政策、措施和方式,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垦荒政策的提出,出现了一些具有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性质的农垦公司,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其实,在清末时,张謇就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从事于盐碱地的开垦事业。出任农商总长后,他力图把开垦荒地的事业推向全国,热情支持地方政府的垦荒事业。尤其重视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的垦荒事业,包括黑龙江、蒙古等地。他认为开垦边荒,不但满足了种植的需要,还起到了移民实边,保卫国土的特殊意义。

为了保证垦荒的规范性,摒除过去垦荒的种种弊端,进一步开辟地利,鼓励承垦,张謇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垦荒条例。于是,在考察调查全国荒地的基础上,于1914年3月,张謇制定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垦荒条例《国有荒地承垦条例》29条,同年7月和11月先后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施行细则》18条、《边荒承垦条例》24条。相对于以往的垦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些条例有很大的进步,比较具体地规定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和办法,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此后,历届政府虽然又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关鼓励垦荒的政策和条例,但大多是在修订张謇任职时期所颁行的有关条例的基础上形成的。如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调整鼓励垦荒政策时,仍将张謇所制定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核准,继续作为垦荒管理的具体措施实施。

可以说,张謇制定的相关垦荒条例,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的垦荒政策。而且这些条例也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农垦事业的发展。它们不仅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拓展和边远地区的农业开发,而且推动了中国的农垦事业从民国初年起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农垦公司大量增加,私人的农垦活动亦日趋活跃,形成官垦、商垦和私垦并起的局面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条件。而且,在东北地区大兴垦荒事业,大量放垦国有荒地;在西北地区,鼓励开垦皇家围场和荒地,开办官垦;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开展滩涂开垦事业,等等,这一系列举动促使中国的垦荒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虽然张謇的农商总长任期有限,政府支持乏力,使其很多措施的实行都极为有限,但是,张謇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领头人,他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张、政策和法规条例,开启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而且其政策、措施都被此后的社会各界和政府视为继承和实践的典范。而且,民国时期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也是沿着张謇所开辟的方向走下去的。

中国近代最早的农研机构:农事试验场

为了更好地推行西方近代技术,光绪帝于1898年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1906年又设立农工商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央政府负责农业的最高行政机构。

1906年3月,农工商部上书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是以农事立国,经济得以繁荣,日本的农事改良和维新使得物产繁兴,工艺发达,而且福冈、北海道等处均设有农事试验场,因此京城也应该择良地设立农业试验场一所,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经济发展。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对此表示认同,于是,为便于“观览”和“研究”,便选择了乐姜园旧址,距西直门大约二里,在今天的北京动物园以西一些地区,由农工商部负责筹款设立,定名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这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农研机构。

作为中国第一个农研机构,农事试验场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全部占地面积1012亩,其中堤塘用地425亩,田地158亩,园地304亩,房屋占地85亩。除去房屋、动物园及附属博览园房之外,场地共分水稻试验场、谷类试验场、桑树试验场、蔬菜试验场、果树试验场、花卉试验场、牧草试验场、工艺植物试验场、鱼池、森林树苗养成地十大区域。

在农事试验场设立之初,主要分树艺、蚕桑、畜牧、书记、庶务和会计六个科,后来,经过重新划分,又分为蚕桑、畜牧、农林、博物、动物、会计、书记和庶务八个科。对于这个八个科的具体工作,在农事试验场的章程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

蚕桑科:负责栽桑、养蚕、蚕具、蚕丝、害虫防治、益虫保护等试验。

畜牧科:负责食用牛、役用牛、乳牛及马的饲养管理试验;家禽的饲养管理试验;猪、羊、鱼、蜜蜂的饲养管理试验;牧草种植等试验。

农林科:负责种子、播种、肥料、农器、水利、土壤、气象观测、农事调查、蔬菜、花卉、果木等试验。

博物馆:负责制造学堂应用动植物、矿物标本,收集中外各种动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各省农产品、农业机械;发卖各学堂农产植物标本。

动物园:负责研究有关农事的害鸟、害兽;收集各国及中国各地特有的动物;研究动物生理及形态解剖。

各科各尽其职,各行其是,使试验场的各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1907年,农事试验场行文各省政府和商会,命令各地将本地的物产缴送,动物要详述饲养方法,植物则要详述培植方法。而且,还开列了一个清单,主要包括谷菽类、果菰类、蔬菜类、花木类、桑麻类、烟茶类、染料类、药材料、杂类、蚕类(蚕丝附)、鸟兽类、鳞介类和昆虫类。

此外,行文中还详细要求各类物产运输的处理办法。同时,还命令出洋大臣在外国选购一些种子带回国内培育。例如,当时动物园展出的狮、象、虎、豹、熊、猴、纹马(斑马)、梅鹿、驼羊、袋鼠、鹈鸪、鹦鹉和鹭鸶等都是南洋大臣端方(1861~1911年)从德国选购后运回来的。此后,随着试验场自己的添购和寄赠,又有不少动物加入试验场进行饲养展览。

除了对动植物的培育和研究之外,农事试验场在开办之后也进行了一些科学试验。1908年,分别对玉米进行肥料试验;对水稻和陆稻进行选种试验,采用盐水选种、水选种与不同选种方法进行比较栽培试验;对小麦进行播种法和畦向试验;对粟进行选种试验;对国内的9个黄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该场的表土和底土进行了化学分析;对动物和人的粪尿、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等三类肥料,分别测试其氮、磷、钾的含量,等等。

1916年2月3日,农事试验场改名为中央农事试验场,并颁发了《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1931年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这时,原中央农事试验场被合并。

农事试验场从1906年成立到1931年,一共经历了25个年头,虽然在设立、进行过程中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但它成功地引进了一些西方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探索:民国期间中国农业“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农业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了寻求一条发展农业的正确出路,民国期间,一些有识之士为农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和建设近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而此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改造力度。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在中国农业的前进道路上不断蜗行摸索,希望可以尽快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局面,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

孙中山的“三农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国民的绝大多数,农村在中国社会的基层,因此,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富民强。为了挽救中国和世界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探索救国道路和领导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了积极探索,继承并发扬了以往的经济思想,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三农思想。

孙中山是我国20世纪的一位伟人,早年就立志“再造中华”,终其一生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谈及孙中山“三农思想”,就自然要联系到他的出身、所受教育以及时代背景。因为这些是促成孙中山“三农思想”的关键所在。

孙中山是农民的孩子,自幼家境贫寒,因此,他从小就热爱劳动、关心农业、同情农民,正是这种对农业和农民的思想感情,使孙中山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而且,由于孙中山从小就受西方近代化教育,他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加上受早期维新派改革主张,以及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公有化——单一地价税思想的影响,使他萌发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近代科技手段改良农业的强烈愿望,由此产生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的思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重视的,应该说,农业问题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只有把把农业问题彻底做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利。对于这一点,孙中山非常认可。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石,只有农业发展了,其它行业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中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如果农民的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中国将无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农业,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国农业的发展,孙中山把《上李鸿章书》中,“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作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大目标。而其中的“地能尽其利”指的就是农业发展。可见,孙中山已经把发展中国农业列为重中之重。

依据中国的国情,孙中山认为发展农业势在必行:农业与国家的前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农业就是“民生切实之图”、“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农民来说,发展农业就是首要任务。

为此,孙中山对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探讨了农业的发展前景、农业发展道路、农业改革措施。他的农业思想就是把农业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他时刻都在注视中国的农业问题,而且集中阐述了农业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集中考察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并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思想——孙中山的“三农思想”。

政府要对农业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两个方面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这是孙中山三农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引,只有政府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农业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规范,使农业的发展有一套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农业的发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在孙中山的三农思想中,科学技术也是发展农业的中坚力量。孙中山认为,广泛采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的生命,因此,发展农业,就必须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只有运用科学的培育技术,择优选择优良的品种,使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农作物,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的使用,因此,在三农思想中,孙中山明确指出,只有大力推广使用机械生产,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人力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农业生产,就不能单纯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劳动。因此,广泛推广使用机械进行生产,不但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可以说,这一观点是孙中山体恤农民的一个重要体现。

孙中山认为,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问题。在提出了“三农思想”之后,他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又决心对现有中国的土地制度进行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变革主张。

一直以来,孙中山希望通过某些政治、经济改革来实现国家富强和农民富裕,他曾在乡间宣传了一些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并进行了一些改良乡政的实践。但是,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农民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孙中山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他对工农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认为工农群众是国民革命成败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开始把农民视作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主张唤起民众,扶助农工,并把农民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中山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系统地提出了“三农思想”。他的“三农思想”具有时代特征,融农业法制化、政府主导化、三农知识化等特征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及革命性。他的“三农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还为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由于时代与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孙中山的三农思想存在一些理想化的缺陷,但这对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没有什么影响。

同类推荐
  • 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老百姓的住房梦为何难以实现?为什么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涨工资为何总是那么难?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花钱?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个个老百姓身边的问题,一个个关乎生计的百姓事,却蕴含着不同的经济原理。本书从小处着手,以经济学的角度剖析老百姓身边的事儿。
  • 酒店经营管理

    酒店经营管理

    酒店经营管理策略。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放以来发展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并将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本书内容涉及:酒店概念、酒店管理基础、前厅服务管理方法、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践、餐饮服务与实践、康乐中心及其服务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理财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 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针对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2014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扶有控,主动作为,从优化需求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等多方入手,多办利当前惠的事,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

    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

    “吴晓波细说商业史”系列图书为全数字系列产品,是对《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的补充。该系列整理了吴晓波近年来所写作的文章,了解中国百年商业的风雨历程,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商人,探寻中国商业百年变迁,深入中国商人企业家精神内核。《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历史上那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商业尝试,以及那些最终失败的商人。
  • 城市角色

    城市角色

    “疯狂英语”曾像狂飙一般席卷全国,有关的磁带、碟片和书刊纷纷出版成为各地书店的热门货;有关“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在近两三年中,笔者曾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多次采访过李阳,感觉星移斗转、岁月消逝,而李阳的“疯狂英语”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李阳一直和他的“疯狂英语”一起,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走南闯北。
热门推荐
  • 铁路渡船杀人事件

    铁路渡船杀人事件

    上午十一点十五分,列车缓缓驶入栗桥站。在列车员的引导下,乘客们有序地下了车,来到利根川的河岸边。在这里乘坐一种叫“传马船”的渡船,过了河就是中田站,开往宇都宫的列车正等在那里。笠原正行久久不愿下车。他不知道这次下了车,下次再能乘坐会是什么时候了。他甚至觉得,这是他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能乘坐火车了。列车由几架木质四轮车厢组成,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笠原从上野站上车,坐在下等车厢。
  • 帝仙嫁到:殿下请接招

    帝仙嫁到:殿下请接招

    她本是一代帝仙,手掌帝仙令,号令天下修仙人。奈何一朝算计,就此陨落。只是,顺风顺水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美男自称是他夫君是怎么回事??某男邪魅一笑:“你是为夫的娘子,现在,以后,这一辈子,都是了哦。”左边是俊美夫君,右边是乖巧萌宝。嘿!大仇还没报怎么就开始过日子了??“娘子安心报仇,孩子有为夫照顾!”
  • 逃婚记

    逃婚记

    好不容易穿越了一把,结果却穿成了边陲小国的公主。爹不疼娘不爱就算了,还被一道圣旨打发去邻国和亲了。这是逃呢?还是逃呢?腹黑看上傻白甜,道路是曲折的,结局是欢喜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久爱

    久爱

    他深陷暧昧却从未被爱缠身,等爱七年之久,是否能开花结果,如果不能,平凡人会为谁圆梦,走上成功的巅峰。
  • 梦醒黄昏

    梦醒黄昏

    柳萌不仅“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出版了许多好文好书,自己也勤于写作,出版文集二十余种。柳萌的散文,其文风既不故作高深,也不忸怩作态,文字朴实无华,叙述行云流水,感情丰富多彩,读着就如同他平常谈话一样亲切自然。他文如其人,为文为人都是有情有义。《梦醒黄昏》收集了柳萌近年来的经典散文百余篇,分为远年回声、四十风情、心海波澜、文苑赏花、艺文情事、友谊链接四个部分。柳萌的散文,其文风既不故作高深,也不忸怩作态,文字朴实无华,叙述行云流水,感情丰富多彩,读着就如同他平常谈话一样亲切自然。
  • 美国出兵海湾揭秘

    美国出兵海湾揭秘

    1990年7月16日上午,美国国防情报局负责中东和南亚地区的情报官员小沃尔特·兰伏案分析一早送来的中东地区卫星照片。一天前,伊拉克东南部、科威特以北的沙漠地区还是空空荡荡,荒无人迹,今天却出现了一支伊拉克T-72坦克部队。照片还显示出铁路线正在运送各种军事装备,而伊军中只有萨达姆总统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才拥有这样先进的装备。此卫队主要担负保卫首都巴格达的任务,通常驻扎在离首都不远的伊拉克中部地区。那么,这些坦克开到数百英里以外的地方干什么?
  • 七破论

    七破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活力美人的护发秘诀(女性生活百宝箱)

    活力美人的护发秘诀(女性生活百宝箱)

    电影情节中那“长发飘逸、楚楚动人”的女主角,总是让男人爱得死去活来、神魂颠倒。洗发水广告中,模特儿那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真是令人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想摸上一把。想要有一头亮丽的秀发其实并不难,只要对它多一点点的了解,知道它缺什么、少什么,再加以好好地保养,拥有乌黑亮丽的秀发指日可待。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