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远见,非臣所及。不过蔓草不除,等到蔓延开来再去芟除,就困难了。既然主公已洞察太叔的野心,何不趁他势力尚弱时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提前发作,除他也容易。否则等他势力养成,那时再来除他,就要事倍功半了。”
公子吕的话正合庄公心意,庄公便向公子吕问计。公子吕说:
“主公久不入朝,想是防范太叔的缘故。今可扬言,主公将去洛阳朝见天子,然后率车乘出发。太叔听说后可能认为国内空虚,便会乘机来攻。臣预先带兵埋伏在京邑左近,等他一出,便把京邑占了。主公再率军杀回来,两面夹攻,太叔便走投无路了。那时他的罪行已彰,太夫人也无法袒护。”
庄公连连点头,说:
“好计,好计!”又嘱咐公子吕:“那就照计而行吧!过几天你点战车二百乘,假说巡边,绕向京邑背后。我则往洛阳辅政。朝中之事就交给祭仲处理吧!”
原来前些时,天子周平王迁都洛阳,郑伯武公有功,被平王封为卿士。因此武公不但是郑国的国君,也是周朝朝廷的重臣。郑都新郑又与周都洛阳相去不远。郑武公活着的时候就常常两下里跑。武公逝世后庄公把卿士的职位也继承下来。所以他宣布要到洛阳去朝见天子,没人怀疑。
公子吕和庄公商量妥当,第二天便要照计行事,“欲擒故纵”了。公子吕辞了庄公,步出宫门,见明月当空,街衢寂寂。这时他的乘车驱了过来,公子吕坐到车上,不由得不佩服祭仲:“这位老兄可真是料事如神啊!”
三
宫中扬言,国君又要入朝辅政了。以前武公活着的时候就常常入朝,时间多则半年,少则三月。所以姜氏听说大儿子也要入朝,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趁他不在国中,让太叔乘机来攻,定能得手。那时她心爱的小儿子做了国君,就让那讨厌的寤生留在洛阳,当他的卿士吧!
姜氏写了封信,派一个亲信侍者送往京邑。那侍者出了新郑北门,走出不远,便遇着一队巡逻的士兵拦住盘问。原来公子吕早已料定姜氏会派人给共叔段送信,故而在这里候着,果然候个正着。那时还没有纸张,姜氏的信是刻在竹简上,再用皮条拴成一串。那侍者的打扮也让人一见便知是宫中出来的人。军士一摸他背上的包袱,竹简“哗哗”作响,便押着他去见公子吕。打开包袱一看,果然是姜氏给共叔段的信。
公子吕把送信的侍者关押起来,另派人假扮侍者,将姜氏的信送往京邑,并向共叔段索讨回书。共叔段看到母亲的信,喜出望外,立刻回信说,他这里稍作准备便可起兵,并约定以5月5日为期,要母亲派人在接应的地方竖一面白旗在城楼上,便可以从这儿杀进城去。
假使者把共叔段的回信交给公子吕。公子吕拿去给庄公看了。信当然要留下,因为这是重要的证据。然后公子吕带战车二百乘“巡边”去了。接着庄公又带车乘离开新郑,前往洛阳。临走的时候,庄公到后宫向母亲辞行。姜氏还假意地嘱咐儿子在外要注意饮食,不要过于劳累。庄公则假意地要母亲保重身体。母子二人各怀鬼胎,表面上却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那边共叔段作好了起兵的准备。算定了日期,便尽率他在京邑和鄢陵、廪延以及二鄙招募征集的士卒,开往新郑。对外只说是庄公入朝去了,让太叔回新郑监国。却不料刚走了两日,背后便有自家留在城中的家将赶来,说京邑已被公子吕攻陷了。
原来公子吕率着战车,绕个大弯来到京邑的北方。他派出探子,打探到共叔段果然率军离开京邑朝南去了,他这里便率战车前来攻城。京邑的军队绝大多数都被共叔段带走了,城中剩下的少许将士只是为了维持治安。公子吕率二百辆战车来攻,守城将士哪里抵挡得住!公子吕攻入城中,下令士兵秋毫无犯,又派人在通衢宣言共叔段的篡国罪行。京邑的百姓原来就对太叔的横征暴敛不满,如今听说他要叛逆,自然人人都说太叔的不是。
共叔段接到家将的报告,顾不得再去攻打新郑,还是先救自家老窝要紧。他驱着人马赶回京邑。一看城门紧闭,城头上飘扬着公子吕的军旗,便把军队屯驻下来,准备第二天开始攻城。
不料当天夜里,城里的居民有几个人悄悄地缒(zhuì)出城来,到共叔段的军营里找自家被征募来当兵的亲人,告诉他们城里发生的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那些被征来的当地士兵都跑了。有人报告共叔段。共叔段想阻止也阻止不住,不到天明,他统率的军队就只剩下当初随他来的那些人了。
天亮了,共叔段走出军营,朝京邑望去,只见城墙高耸、楼堞(dié)分明。当初,他为封到这么一个坚城而高兴,如今却对它无能为力了。他知道攻城是徒劳的,只好带着残兵去据守鄢陵。等他刚刚入城,庄公统率的大军就到了。一声号令,郑军奋勇攻城,鄢陵便告失陷。这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过程。
共叔段带着百来名亲兵从鄢陵仓皇逃出,想起自己还有个封地共邑,便急急奔去。这时庄公和公子吕的两路大军已随后追来。小小的共邑又怎能抵挡!共叔段这时只好叹口气说:
“姜氏(他此刻管母亲也叫‘姜氏’了)误我!姜氏误我!”
当郑庄公的两支大军的马蹄声和车轮声如急风暴雨般响彻共邑城郊的时候,共邑的城门大开,邑宰署里躺着共叔段的尸体,他是用剑自刎的。
庄公进来,看见弟弟的尸体,却也流下几滴眼泪,还向着尸体说:
“傻弟弟,这是你自己惹的祸!”
检查共叔段的行装,庄公发现了姜氏写给共叔段的信。他派人回新郑把这信交给祭仲,又让祭仲把共叔段的回信找出,然后入宫把这两封信一起交给姜氏,并让祭仲代传庄公的话:
“母亲如此不仁不义,不到黄泉就不必再见了!”并让祭仲将姜氏送往颍地安置。
姜氏正眼巴巴地盼着。前些天,她派人送信给小儿子,一直未得到回信,那送信的使者也没回来,不知信送到没有。几天前,大儿子已去洛阳了,这是多好的机会呀!难道说太叔没收到那封信吗?就在这时,祭仲来了。她看到那两封信,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入大儿子的彀(gòu)中,连累得小儿子也自杀身亡。但这又该怨谁呢?
四
郑庄公把弟弟逼死,把母亲撵走,他的国君宝座就有了保障。然而过了些日子,他却又有点不舒心,因为人们对他有了微词(隐含贬意的话)。
古代人们提倡“孝悌忠信”,称为“四德”,而把“孝”放在首位,“孝,德之始也”。老百姓俗话也说:“世上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爹娘。”这里所说的“不是”指的是“错误”,意思是即使父母错了,对儿女来说也不算错——当然后来有人批判,认为一味盲从那是“愚孝”。但在春秋时期还没有“愚孝”这个说法,所以人们才对庄公把母亲撵走有了微词。
对共叔段被逼自杀,人们倒没说什么闲话,因为除了公子吕和祭仲之外,一般人并不知道庄公还有个“欲擒故纵”之计。但作为母亲,庄公对待姜氏未免过分了一点,让一个老太太孤零零地待着,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何况她这时对庄公已没有任何威胁——人们议论的就是这个。
有一天,郑国大夫颍考叔来见庄公,还带来几只野鸟进献。庄公问道:
“这是什么鸟?”
“此鸟名叫鸱鸮(chīxiāo),俗名又叫猫头鹰。主公可曾听说过周公赋《鸱鸮》的事?”
“不曾听说。”庄公故意说。
“周公辅佐侄儿成王,把他看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那时管叔鲜、蔡叔度勾结武庚,要推翻成王,成王却反而对周公有所猜疑。所以周公才赋《鸱鸮》以明心志。”
“哦,是这样!”
“臣把首尾两节唱给主公听听,如何?”
“大夫请唱!”
于是颍考叔双手叉腰,仰头唱了起来:
鸱鸮鸱鸮,
既取我子,
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
鬻(yù)子之闵斯。
予羽谯谯,
予尾翛翛(xiāo),
予室翘翘。
风雨所漂摇,
予唯音哓哓。
“这歌词是什么意思呢?”庄公问。
“这是周公借鸱鸮的禽言来抒发他的心情。诗的大意是说,‘不要取走我的孩子,不要捣毁我的窝巢。我辛辛苦苦,就是为了养活我的孩子啊’!后来鸱鸮老了,它的孩子却不管它。它只能哀唱,‘我的羽毛已经稀少,我的尾巴也已干枯,我的窝巢也已摇摇晃晃。然而风还在吹,雨还在落,我只能吓得嗷嗷乱叫’。鸟儿们都是这样,老鸟辛辛苦苦把小鸟养大,小鸟翅膀硬了,便自己飞走,却不管它的母亲。”
庄公听了默默无言。
这时正是吃午饭的时候,庄公留颍考叔一起用餐。厨夫送来一只蒸羊。庄公让厨夫割一条羊腿送到颍考叔几上。颍考叔先不忙着自己吃,而是拿起进餐切肉用的小刀,把好肉割下来,掏出一方绢帕将肉包起,藏入怀中。庄公笑着说:
“大夫很爱吃肉吗?”
“臣家中有一老母,很爱吃肉。但她只能吃到臣射来的野鸟。像主公御厨做的这种肉,我母亲还从来不曾吃过。因此臣想带点回去,让母亲也尝尝美味。”
“唉!”庄公叹口气说,“真可算是孝子啊!”
“主公为什么叹气呢?”颍考叔故意问。
“你有母奉养,得尽人子之情,这有多好!而寡人……”庄公说到这里,却不再说下去。
“主公又怎样?”颍考叔追问。
“你没听外间议论,寡人与母亲绝情的事吗?”
“哦!这倒未曾听说。”
于是庄公便把前事对颍考叔说了一遍。当然,他把责任全都推到母亲和弟弟身上。他接着又说:
“现在国中臣民为这件事对寡人颇有微词,你方才唱《鸱鸮》歌不也是有意唱给我听的吗?虽然姜氏对寡人薄情,但她终究是寡人的母亲,想起你唱的‘风雨所漂摇,予唯音哓哓’的情景,寡人也未尝不感到怅然。只是我已发誓,不到黄泉不与母亲相见。誓言发出,无法收回,只好徒唤奈何了。”
“主公如为此忧心,臣倒有个办法。”
庄公高兴地说:
“你且讲来。”
“主公发誓不到黄泉不与太夫人见面。黄泉自是指的人死后归于地下。现在只要掘地见泉,修一地室,主公和太夫人在地室见面,不就不违及黄泉相见的誓言了吗?”
庄公大喜,便派颍考叔负责这件事。颍考叔带五百名壮丁,在曲洧掘地成屋,然后引庄公沿隧道进入地室,母子得以会面。姜氏想想,自己对这个大儿子,从他生下来就厌恶他,只为他是“寤生”,难道那是他的责任吗?而庄公想的呢,则是对他用计杀了弟弟感到歉疚。假如那时不是故意放纵弟弟,而是以一个哥哥的身份对他严加约束,逼他到共邑去,他也就不会野心越来越滋长,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母子二人各怀心思,起初是相对默然垂泪,接着便搂到一起抱头痛哭。
地下相会过了,应了誓言,庄公不由自主地唱道: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氏出了地道,也唱道: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融融”的意思是和畅,“泄泄”的意思则是舒散。后来就有了一个成语,叫“融融泄泄”。
这件事传扬开去,郑国的臣民人人赞扬,称为佳话。不过人们赞扬的不是地下认母的郑庄公,而是那与人为善的颍考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