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岗放哨是训练内容之一,每个班的学员都轮流站岗,每岗2小时。最苦的岗班是半夜12时至凌晨2时。有一次,他轮到这班岗。深更半夜一个人站在野地里,四周空荡荡的,漆黑一片,阴森森的,小风吹得草木飒飒作响,黄鼠狼、老鼠在地里串来串去,每出一点动静,就有点毛骨悚然,尽管手里端着枪,还是有些害怕。9月份的哈尔滨已有些寒冷,尤其是夜深人静时,尽管穿着大衣,还是感到又冷又困。然而一点也不能松懈大意,双眼必须像雷达一样搜索四方,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查岗的人就摸上来了,如果你没有发现,就相当于被俘,将受到点名批评。2小时真是难熬啊!只盼着下一个人快点来换岗。据说有胆小的学员站岗时怕得不得了,吓得直哭鼻子。
野营训练项目按照安排一项一项地进行,其中有一项是防化演习。每个人都要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长长的“鼻子”与背上的滤毒罐连在一起,活像个猪八戒。当他们互相对视时,都禁不住发出会意的笑声。
最后的训练科目是夜间进攻,抢占一个山头。杨凤田是模拟连长,那一夜他没敢熟睡,迷迷糊糊的。突然紧急集合号吹响了,全连新兵迅速列队待命。杨凤田下达了攻占山头的命令:“现在我命令大家,抢占东南方的无名高地,消灭全部敌人!”接着指导员进行了动员。他们向无名高地冲去,一会跑步前进,一会匍匐爬行,突然目标出现,“冲啊!”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冲向山头。明知山上没有敌人,大家还是高喊:“冲啊!冲啊!”“缴枪不杀!”一边跑,一边喊,一边射击,没等攻到山顶,他的一梭子子弹早就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完了。虽然打的是无弹头的训练弹,但射击发出的噼噼啪啪声音,再加上手榴弹的爆炸声与喊杀声连成一片,震耳欲聋。那枪口喷出的红红的火焰,手榴弹爆炸扬起的一缕缕烟尘,还真像身处硝烟弥漫的战火之中,这让他过了一把打仗的瘾。这次抢占山头是军训期间最有趣、最难忘的事。不过也有遗憾的地方。杨凤田的一只鞋子跑丢了。由于只顾打枪,忘记捡弹壳,天黑弹壳又找不到了,只好第二天沿路去找,找不到还得挨批评。因为按要求打完的子弹壳都必须捡回来,如数上缴。
3个月的军训生活还真使他们这些穿军装的大学生体验了普通一兵的滋味。培养了军人作风,习惯了军人生活,具备了军人素质。军人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有其神圣的职责。这对杨凤田后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道德品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打上了军人的烙印。3个月的军训时间并不长,可让他终生难忘。
经过3个月的预科,杨凤田对哈军工逐渐有所了解了。
哈军工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陈庚大将于1953年亲自创建的。党中央、国务院把学院的创建列为国家第一个5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为学院颁发了《训词》,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罗荣桓等中央和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军委各总部、各大军区、各特种兵都给学院发了贺电、贺信。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是:为军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为国防献身,掌握和驾驭现代化技术,从事维护、修理和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事工程师。陈庚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1958年谢有法中将任政治委员。1961年陈庚大将逝世,刘居英少将任院长。
整个哈军工在哈尔滨南岗区,占地100公顷[1],建筑面积65万米2。院内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楼房,其中较有名气的楼房有:八一楼、王字楼、马蹄楼、理化楼、文庙图书馆、体育馆、军人俱乐部和6幢雄伟的系教学大楼。每一个军种是一个系。学院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大军区建制。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5个系。学院还有自己的军乐团、陆军医院、军事法庭、试验工厂、靶场、野营基地和一大片辅助建筑,构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军事学院城。全院有教员2000多名,专家、教授200多名,校官600多名,将军7名。在学生中还有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这里是我国最高的军事学府,也是亚洲最大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学院,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或“中国的第二黄埔军校”,在全世界也很引人瞩目。
哈军工学员的组成也与其他院校不同。建院初期,学员的来源主要是从各军兵种部队中选调出来的有培养前途的现役军官或者是士兵,被称为是调干生,到哈军工深造。这些人有军人的素质,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年龄也偏大,但他们很刻苦、认真。哈军工把他们培养成部队装备的维护、保养工程技术人员,毕业后,回到原部队去,都能胜任工作,成为技术骨干。随着哈军工的发展,培养学员目标的改变,哈军工招收的调干生逐渐减少,而开始从地方招收高中毕业生,要求学员要学习好、身体好、政治思想好、家庭出身好,先政审,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被哈军工录取。但1960年和1961年两届学员是政审合格后,由各校保送进哈军工的,学习成绩难以保证,因为各高中学校不愿意把学习最好的毕业生送到哈军工,而是要他们参加高考,为本校争分、争升学率。只愿意将那些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保送到哈军工。另外,学员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高干子弟。当时中央高级干部和军队中的将帅们都看好哈军工,纷纷将自己的子女亲属送到哈军工进行培养,以继承父辈的事业。十大元帅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亲属、十位大将中有6位大将的子女进了哈军工,毛泽东主席将自己的侄子毛远新也送到哈军工,真可谓是高干子弟扎堆,使得哈军工一时名声大震,曾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齐名。学院名师专家云集,优秀人才齐聚,能进哈军工学习,成了青年学生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杨凤田对哈军工的历史、现状了解得越多,他就越感到自豪,越热爱哈军工,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大浪淘沙
军训结束后,新学员们集合在大操场上,宣布分配命令。杨凤田被分配到一系(空军工程系)。
他来到教学楼前时,抬头望去,看见的是一座殿宇式高大雄伟的建筑,非常气派。
在大楼顶部的脊梁上还镶嵌着一排小飞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很好奇地想着,“啊!是不是代表空军工程系啊?对!是代表空军工程系。”他的思绪豁然开朗了。这时,不知道谁问了一句:“这些楼是谁设计的?这么雄伟、壮观啊!”“是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的。”有人答了一句。教学楼的东、西、南面还有3栋6层楼的宿舍和3处食堂。杨凤田将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操练。
入系后,他被分到飞机科,编到59-113班。班里共有29个学员,一半是从地方报考来的高中生,一半是从部队招来的调干生。飞机科主任是马明德教授。
入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领空军服装。他换上上绿下蓝的崭新军装,扎上武装带,戴上大盖帽,军徽在头上闪闪发光,再穿上黑亮黑亮的军钩皮鞋,显得神采飞扬、精神抖擞,他的脸上露出了无限的喜悦。他与大家不约而同地再次跑到照相馆,拍个全身照,留下了永久不能忘却的记忆。照片洗出来后,看着照片喜不胜喜,立刻把它寄回家,让家人分享他的喜悦。
第二件事是领到了教科书、各种学习用品、用具和生活用品,真是应有尽有。盼望已久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了。当他第一次列队去上课时,走进那宽阔、明亮、洁白的教室时,看见整齐摆放着的桌椅,正面墙上挂着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玻璃黑板,一种学习气氛油然而生。中学时代的学习环境是无法与这里相比的。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是没有想到。这无疑又是激励他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紧张有序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艰苦的。上课时他们要列队前往,并要一路行军一路歌。上课地点有阶梯教室或大教室,有时也在小教室,这取决于上课的人数,课程表上都会标明上课地点。下课时也是一样,要列队回到班级教室或食堂、宿舍。给他们讲课的都是戴着军衔的军官,最小的是中尉,最高的是大校。他们有的是主讲教员,有的是辅导员。每节课教员讲很多内容,有些内容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因此要求学员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精神稍有溜号,就记不下来,只好课后找时间与他人对笔记,补上未记下的内容。每天晚上10时之前为自习时间。消化当天讲的内容,完成作业,预习新课。只有星期天才是自由时间,搞个人卫生、上街购物、洗澡或看电影。学生生活是很紧张的。
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改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到了1961年以后,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广州会议抓教学质量的精神,哈军工坚持又红又专的教学方针,要求学员树立革命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学习上也要高标准,赶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便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科研院所,成为科研设计人员。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了教师力量,调进了国内知名教授、讲师,还增添了教学仪器设备。同时拓宽了学员的专业面,加深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学时增多了,课程内容也增多了。这样,学员们整天忙于上课、学习、作业,非常紧张,学员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已开始吃不消了,尤其是调干生。学员们感到自习时间不够用,课堂上讲的东西太多,没有时间消化,甚至连作业都来不及做。想开点夜车都不行,因为晚上10时必须熄灯上床睡觉。而且学校规定:两门主课考试不及格,再有一门副课不及格,经补考后两门主课仍不及格者要退学转业;如还有一门主课和一门副课不及格,就要降级。为了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学院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担任学员班长的杨凤田帮助吴锡昌少尉,他宁可自己少得一个5分,也不让吴锡昌得一个2分。尽管如此,有些学员还是跟不上,不光是调干生,就连正式招收的高中毕业生也感到非常吃力。特别是60级和61级的学员,因为他们没有经过高考,是保送生,因此有的学习基础较差,影响了哈军工的教学质量。在大浪淘沙中,有的学员就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退学转业了,他们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院,这让他们抱憾终生。有的学员降级了,还有的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开除了。一个学习班原有20几人,到毕业时只剩下十六七人,有三分之一的人被淘汰了。据不完全统计,1964—1965年两年间,就有300多人离开了哈军工,大浪淘沙是无情的。
大浪淘沙剩下来的自然是金子,杨凤田就是其中的一粒。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在后来的工作中,杨凤田确实发出了金灿灿的光辉,耀眼夺目。
难忘的教诲
哈军工从创建到建设发展,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决定从全国各大学选调78名教授、专家到学院工作。党中央决定,邀请80多名苏联专家组成顾问团到学院帮助建设。从1953年9月1日到1963年9月1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首长和8位元帅、6位大将以及军委总部首长共50多位先后到学院视察工作,并做了许多重要指示,为哈军工的建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