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研究证明:孩子说谎不是品质问题,是聪明
很多时候,孩子说谎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想象力发育良好的重要标志。
谁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甚至我们都是听着“狼来了”——说谎的孩子会被狼吃的故事长大。有意思的是,每个孩子都曾说过谎。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说谎真的那么恐怖吗?说谎的孩子一定会被恶狼吃掉吗?这本身就是一个为教孩子诚实而编织的故事。事实上,“说谎”非但不能代表孩子“坏”,反而是孩子智商高的一个表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有趣的测试,结果发现,说谎是儿童智力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爱撒谎的孩子智商高。年轻的父母无须过分担心,应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这项测试共有1200名孩子参加,年龄分别在2~16岁。年龄偏小的受试儿童,先被带进装有隐蔽摄像头的房间坐下,在他们身后放着一个毛绒玩具。随后,研究人员找借口离开,孩子们被要求不允许在这期间扭头偷看。结果,摄像头“抓到”90%的受试儿童犯规。研究人员发给年龄稍大的儿童每人一张背面印字的试卷,提醒他们不许翻看背面。摄像头“抓到”,96%的受试儿童犯规。
研究最后显示,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12岁时,这一曲线达到顶峰,几乎每个孩子都说谎;16岁时,说谎人数回落到70%。研究人员说,孩童时代撒谎不是品质问题,也不代表孩子今后会成为骗子。此外,说谎技术很高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的谎言听起来更加真实可信。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开始学习成年人,运用“善意的谎言”尽量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如法炮制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的测试,我也给3岁的女儿测了一回:我先把一只小熊放在茶几上,用布盖严。然后让孩子背靠茶几坐好,告诉孩子我要去拿一样东西,回来后才可以掀开布看,中间不可以偷看。于是,我离开房间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里面。然后我躲在一边,偷偷地观察她。
开始,孩子还忍着不回头看。两分钟后,她忍不住了,转过身掀开布,一看是小熊,开心地叫了起来:“妈妈,妈妈,是小熊哎!”测试宣告失败,因为她压根就没有“偷看后妈妈会生气”的概念。于是,我很严肃地对她说:“妈妈告诉你不许偷看,可是你没有听我的话,妈妈很生气!”她撅着小嘴低下了头。心理施压的效果已经达到,于是,我换了一个布娃娃重新测试。
一切准备就绪,我再次把她一个人留在房间,躲在一边观察:只见她先是很耐心地端坐着等。两分半后,她坐不住了,不停地拽自己的衣角。突然,她猛一回头,飞快地掀起布瞧了一眼,然后马上坐正,低下头开始玩自己的手指头。
我若无其事地走进去。孩子看了我一眼,神情有些慌乱,眼睛骨碌碌地转。我装着很随意的样子问:“宝宝,你偷看了吗?”“没有,没有!”她很快回答。说完,脸上露出很不自然的表情。我心里又气又好笑,蹲下身看着她,又问:“你真的没有偷看吗?不管看没看,你说实话妈妈就高兴。”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了。”然后,好像松了口气似的,天真无邪地大笑起来。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小儿科医生布拉泽顿在他的《触角》一书中指出,小孩子有时候说谎是一种正常现象,说谎的孩子一般都是想象力发育特别好的孩子。因为,他们要挖空心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便让自己的谎言显得更真实、合理。他们和不爱说谎的乖孩子比起来,更聪明、更具有创造力。
因此,当年轻的父母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谎的时候,大可不必那么紧张,以为,孩子这么小就开始说谎,长大还了得的错误念头,而立刻揭穿,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并给予严厉的责骂和惩罚。这样,往往会剥夺孩子最初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当然,也并非要父母去忽略孩子的说谎行为,而是应该放下担心与生气的情绪,平心静气地去仔细观察、聆听孩子谎言下的“真心”。在那些夸大不实的言语行为下所隐含的,往往是孩子不敢表达的希望、要求与恐惧。父母若肯用心去听孩子的“谎话”,就能听到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真相”。然后,利用从谎言中所得到的真实,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并非纵容孩子说谎,而是要让年轻的父母通过此书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以及必须知道的亲子基本功。从而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培养孩子优秀的潜能和人格,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