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1500000023

第23章

谓因果成和合义者。或成就一事为义。是一切三。于生起触中最有胜能。此中诸师智慧种种起不同。有诸师说。但和合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有余师说。有别法与心相应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六六法门。何者为法门。内入有六。外入有六。识聚有六。触聚有六。受聚有六。爱聚有六。何以故。此经中从根尘识。别说触聚故。此中若诸师说。唯和合名触。彼救义如此。君非为别说故诸法有别类。勿从法入受爱等法成有别类。无如此失。异受爱等。法入有故。从三成触。无如此别三。于中可执余为是。于中若有根尘无识为余。无有别识无有根尘为余。是故若已说三更说触。则无复义。有余师说。非一切眼及色是眼识因。非一切眼识是眼色事。是故于中若有成因成果安立。是诸为触。若诸师说触异和合。云何避此经。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彼诵经异。复次由因说果名。譬如天上乐地狱苦。此言由多立破差别故。则成漫说。须止此论。阿毗达磨师说。触定是别法。于六触中。偈曰。五是有碍触。第六依言触。释曰。眼耳鼻舌身触。此五名有碍触。依止有碍根故。第六意触称依言触。何以故。依言者谓名。此名是意识长境界故。意识得依言称。是故意触称依言。如经言。由眼识但识青不能识此是青。若由意识识青亦能识此是青。第一触依止所显。第二触境界所显。有余师说。意识依言于境生起。非五识。是故唯此一称依言。与此相应触。称依言触。故第一依止所显。第二相应所显。复次此六触更立成三触。偈曰。明无明余触。释曰。有明触有无明触。有异于二触。谓非明非无明触。此触次第应知。偈曰。无流染污余。释曰。若无流说为明触。若染污说为无明触。与明无明相应故。余为非明非无明触。与二不相应故。何者为余。谓有流善及无覆无记。复次无明触由数数起故。取一边成二触。偈曰。嗔恚贪欲触。释曰。由与嗔恚贪欲相应故。复次由摄一切故。偈曰。乐苦舍领三。释曰。复有三触。谓乐受所领触。苦受所领触。不苦不乐受所领触。于乐受等好故。复次是领复易领。说此名受。此受于中有故。说为乐受触。如此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应知亦尔。若尔此触应成十六。说触已受今当说。此中触前已说六种。偈曰。从此生六受。释曰。六受者。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于中偈曰。五属身余心。释曰。此受从眼触。乃至身触生有五。说名身受。依止有色根故。心触生受。此一名心受。唯依止心故。复次若受生。为在触后。为与触俱。毗婆沙师说。一时俱起。互为俱有因故。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云何不成。无能故。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此证与立义不异。何以故。是时说。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于此时中。此义亦彼说。谓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若尔更互能生故有失。是所许故有何失。俱有因互为果。此实所许。于此经中非所许。谓触与受互为因果。曾闻如此缘眼触。眼触所生受生。不曾闻缘眼触所生受眼触生。复次是义不然。由过能生家法故。若法能生此法必别时不得俱。譬如先有种后生芽。先乳后酪。先击后声。先意后识。如此等非不成因果前后差别。同时因果亦成。譬如眼识等与眼色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此中先有根尘后方有识。从先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后时所造色生。若执如此。复有何难。若尔如芽影。触受亦然。有余师说。从触后受生。何以故。先有根尘次有识。是三和合为触。缘触后受生。于第三刹那。若尔于一切识不必有受。亦非一切识有触。无如此失。何以故。以前触为因。于后触中受生故。一切触有受。今非道理更起。此中云何非道理。于二触中各有境界。以先触为因。于后触受生。别类境界触所生受。应缘别境界起。此义云何可然。复次是心共受相应。此受与心不同境界。此义复云何成。若尔应立此义。是时识成触。此识无受。从此后识有受无触。因缘不相应故。此执何失。若尔大地定义即破。谓于一切心十大地。必俱。此大地定义于何处立。于阿毗达磨中立。君我等以经为依。不以阿毗达磨为依。佛世尊说。汝等应依经行。大地义不尔。于一切心必有。若尔大地义云何地有三。谓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复有三地。谓善地。恶地。无记地。复有三地。谓有学地。无学地。非有学非无学地。是故于前三初地若有是名大地。若法定于善地中有。是法说名善大地。若法定于染污地中有。是法说名恶大地。此法如应相代。有非一切时俱起。余师说。如此善大地等者。由应文句。是故被引。今说先不说。若从触后受生。汝应救此经。经云依眼缘色眼识生。三和合有触。俱生受想故。意等经中说俱生。不说与触俱生。此何所救。若俱必应触。此俱言亦曾见于次第中。如经云何修习与慈俱起念觉分。故俱言非证。是义不然。何以故。于经中说是受是想。是故意是识。此法并相杂不相离。是故无识与受不相杂。此义应思量。相杂是何义。于此经中亦说如此。是所受即是所思。是所思即是所想。是所想即是所识。此义未可解。为决四法境界。为决四法刹那。寿命及暖触俱起中。由说相杂言。决定刹那成。复有经说。三和合名触。云何有识非三和合。有三和合非触。是故此义必定应然。谓一切识中。有触受等与触俱起。前来多种争论。于事已足。本所依义今次当说。于前已略说心受。偈曰。此复成十八。由心分别行。释曰。此心受更分成十八。由分别十八意行故。何者十八心分别行。有六喜分别行。有六忧分别行。有六舍分别行。此云何成立。若由自性应成三。谓喜忧舍分别行。若由相应应成一。与意识相应故。若由境界应成六。缘色等六尘故。若成立十八。必依三。于中十五名色等分别行。非相杂境界。决定缘色等起故。三名法分别行。有二种心分别行。此句何义。彼说依意识喜等分别境界。余师说于六尘令意分别行。由随受故。于境界中。意数数分别行故。云何身受不说为意分别。此受不依意不能分别。由五识无分别故。是故不应为分别行。第三定乐云何不入分别行中摄从初于欲界中无心地乐根故。能对治此苦分别行无故。若彼但依心地起。此义云何。经言由眼见色已。堪为喜处即分别行。如是等依五识所引意故说如此。若实判十八。皆以意识为地。譬如不净观。眼识所引在于心地。复次见已乃至触已。由此言说故。不可为难。若不见乃至不触。起分别行。此亦意分别行。若不尔。于欲界中缘色界。于色等中不应有分别行。缘欲界香味触。于色界中分别行亦不应成。随明了道理故。如此说。若人见色。于声分别行。此亦是分别行。随不相滥故说。由定判根尘故。为有如此色定为喜处乃至定为舍处不。有约相续决定。非约境界。于分别行中几与欲界相应。于中几种。何法为境界。乃至于无色界。亦应如此问。偈曰。一切缘欲界。释曰。于欲界中具有十八。是五为一切境界。于中偈曰。有色十二境。释曰。色界十二意分别行境界。除六香味分别。于彼无此二故。偈曰。三后。释曰。境界从上流。若无色界。但三法分别行境界。于彼色等无故。说欲界相应已。与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于二定十二。释曰。除六忧分别行。所余十二与二定相应。云何如此。偈曰。行欲界。释曰。若彼缘欲界。偈曰。自八境。释曰。此色界若为自分别行境界。但八分别行境界。除香味四分别行故。偈曰。无色二。释曰。无色界为二法分别行境界。偈曰。于二定六。释曰。于第三第四定。但六舍分别行无余。此六境界。偈曰。欲界六。释曰。若缘欲界。此成六舍分别行境界。偈曰。自四。释曰。若缘自界。但四舍分别行境界。无香味故。偈曰。余界一境界。释曰。无色界异下二界故称余。此唯一法分别行境界。说色界相应已。与无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有四于色边。释曰。空无边入道。说此名色边。于中有四分别行。谓色声触法分别行。偈曰。行色。释曰。此四缘第四定为境。若人执如此。则离四为境界。若人执合第四定为境界。于中但一总境界。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行上。释曰。若道分别行。缘无色界起但一。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于本。释曰。若于根本无色界。但一法尘分别行无余。此行偈曰。自境。释曰。但缘无色界。何以故。无色根本定。不得取下界为境界故。此义后当显说。如此等意分别行。偈曰。诸十八有流。释曰。于中无一分别行。是无流故。言诸有流。何人复几意分别行共相应。若人生于欲界。未得色界善心。与一切欲界分别行相应。与初定二定地。八分别行相应。与三定四定。四分别行相应。悉有染污。除缘香味境故。于无色界与一染污分别行相应。若人得色界心未得离欲。与欲界一切分别行相应。与初定有十分别行相应。有四染污喜分别行。除能缘香味境故。有六种舍分别行。未来定为地。第二第三第四定及无色界。分别行相应。应知如前。由此道理。所余应自随判。若人已生定地。于欲界与一舍法分别行相应。谓欲界变化心。有余师说。有如此意分别行义。如毗婆沙师立。于经中见分别行义异于此。何以故。若人从此地离欲。此人不得缘此为境起分别行。是故虽复有流。非一切喜等是意分别行。若尔以何为分别行。若有染污。若意由彼能分别行于境界故。彼名分别行。云何分别行。或爱著于境。或憎恶于境。或不简择舍境。为对治此三故。如来说六恒住法门。如经言。由眼见色。不生喜心。不生忧心。住舍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诸法亦如此。云何知如此。诸阿罗汉人。不无世间善缘法喜根。若有染污为分别行。应知此法门为对治。复次喜等或三十六寂静。足由依爱著出离差别故。此差别是阿毗达磨所说故。此中依爱著皆悉染污。依出离皆悉是善。如此有分名受。应知有无量差别。所余诸分不复更说。云何不说由此义故。偈曰。由已说当说。释曰。此中有有分。于前已说。有有分于后当说。此中识者前已说。如偈言。

识阴对对视  或说为意入

或说为七界  谓六识意根

六入者前已说如偈言。

此识依净色  说名眼等根

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

同类推荐
  • 天机经

    天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儿食癖门

    小儿食癖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造塔功德经

    佛说造塔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易冒

    易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致我兵荒马乱的青春

    致我兵荒马乱的青春

    该作品由作者亲身经历改编。讲述了一群热血少男少女悄悄努力的青春故事。
  • 袁世凯(北洋风云人物)

    袁世凯(北洋风云人物)

    有人夸他是“济世安邦”的能人,有人骂他是窃国的“独夫民贼”。他游刃于各军阀、名臣之间,以北洋之师掀起血雨腥风,大推改革之旗,却又囿于极权高位,剑走偏锋强行复辟,终究落得个千古骂名。他就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北洋鼻祖袁世凯。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袁世凯在大变革时代中的奋斗、迷茫、斗争直至灭亡。
  • 今夜我们同醉

    今夜我们同醉

    又是将近午夜,办公室大门砰一声大开,然后听到一阵嗵嗵的脚步声走进来,左右两脚轻重不同,快慢有异。我知道又是公司大老板麦克·奥尼尔先生来了,而且他又已经喝了不少。这不是奥尼尔先生头一次半夜三更到办公室来,我才到公司上班几个月,已经碰见过三次,这是第四次。我赶紧弯腰把办公桌右手最底层的抽屉拉开,从里面取出一瓶没有开封的五粮液。“你好,派特!”奥尼尔先生向我的小格子走过来,大声招呼。我到美国念大学,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叫作派特利克。
  • 漫画脑

    漫画脑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是一部日本漫画小史。为什么说日本人有一个漫画脑?“漫画”一词是怎么来的?常磐庄如何成了漫画圣地,那里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吉卜力的成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诀?书中从早期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讲到大正的漫画刊物,再到昭和时代与战争相关的漫画,而后是战后百花齐放的漫画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诞生了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这些为人们熟知的经典形象,而蓬勃发展的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则让漫画成为一种多元而又纷呈的、连通想象与现实的媒介,后有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大量以原画为基础的巨制动漫电影,漫画由此升级为全民式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了漫画咖啡、cosplay、轻小说等业态。漫画即日本,本书所呈现的既是一部漫画史,也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动线,是日本国民的心灵史。
  • 提高办事能力全集

    提高办事能力全集

    在周围,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身无所长,然而却老练圆滑的人有时反而比一般人活得更轻松、潇洒、得意。他们头脑活络,办事说话八面玲珑,在人际关系中措置裕如,游刃有余。这一切,皆源于他们的办事能力强,说白了,皆源于他们“会来事”。
  • 东陵帝凰

    东陵帝凰

    前世眼瞎,有幸亲身经历一场梦魇缠身。得神灵眷顾醒来之后,身为帝女的子曦智商上线,微服去西陵,帮那个爱她爱入了骨子里的家伙掐灭烂桃花,挡机关凶险,解阴谋诡计……待身边清净,主天下,生死相依,白头偕老……谁敢来破坏他们的幸福,一个弹指,叫牛鬼蛇神通通灰飞湮灭……这就是一个强大女主护男主,后期男女互宠的江山权谋虐狗文。
  • 一本书读懂黄金投资理财学

    一本书读懂黄金投资理财学

    作为黄金投资者要怎样选择自己的投资策略呢?如何才能把握住黄金市场的机遇?如果正确投资黄金?怎样探寻更赚钱的黄金投资品种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投资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本书读懂黄金投资理财学》从实际出发,全面介绍了黄金的渊源、投资及其技巧和策略,如实物黄金、纸黄金、黄金期货等黄金投资品种的投资策略,以及黄金价格走势分析和技巧分析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黄金投资初学者增加知识储备。
  • 都市修真妖孽

    都市修真妖孽

    会武功,懂医术,说话又好听。无敌,真的很寂寞。
  •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我把一大束勿忘我插进一只陶罐里,最近发现用这种质朴的陶罐插花很好看,比透明的玻璃花瓶更有质感,别有一番田园风味,尤其用来插这些粉紫色的小碎花。拧亮台灯,顺手把天棚上的顶灯熄灭,夜晚已睡意朦胧,不需要过于强烈的光亮。一壶老白茶刚刚煮好。花香、书香和茶的暖香交织浮动,若有若无。书桌上电脑开着,小说写了一半,故事里几个人物一直在脑海里晃荡,晃荡来晃荡去,晃出来千头万绪,却又毫无头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写。正绞尽脑汁思考,手机响了一下,是有人想加微信。
  •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地球探索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奥秘现象及其科学探索,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和自然的金钥匙,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主人,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改造自然,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