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4200000001

第1章

思議匪及者謂之性。形數可辨者謂之情。性則覺之真源。情則迷之妄本。以覺覺迷故至於非覺非不覺。以迷迷覺故致于有迷有不迷。將使返其情而寂於性者謂之止。則非覺非不覺。有迷有不迷。皆不得而名。及夫據其性而照於情者謂之觀。則有迷有不迷。非覺非不覺。悉可以而狀。寂焉照焉。體焉用焉。止焉觀焉。本焉末焉。皆不可而思議焉。吾佛釋迦持此道而莊嚴之。謂之定慧。依此道而開示之。謂之知見。吾祖南嶽括此道而驚其所悟。謂之分別.依他.真實之三性。吾祖天台據此道而要其所入。謂之真空.俗有.中道之三諦。或二也或三也。或總也或別也。無非一性。常異常同。天然之妙法也。所以息則纖塵絕朕。動則萬象揄揚。來不知其自誰。去不究其何適。取則便散。捨則便昏。其欲即達。涼池高安秘藏是真心要。是曰大乘。無過南嶽所示法門者矣。是以假設賓主內外。別其正邪。精示靜明廣略。因其利鈍。名雖通衍。旨必在圓。今有因緣。惟宗圓旨直記義理云爾。時大宋宣和三年歲次辛丑十二月初一日敘。

問。序中云。今有因緣直記義理者。未審有何因緣。答。凡有十意。一欲會天台所說止觀與師不殊故。二欲知天然妙體惟一性故。三欲使解了本覺之法尚屬用故。四欲令曉性德善惡體屬修故。五為了知修惡當體法是情故。六為明佛所起惡用不異修故。七為證今立理由事差權因實妙。顯非師心有承稟故。八為自備忽忘易尋討故。九為呈露所解恐有迷錯。求刪削故。十為利同學直入觀道故。

其題稱大乘止觀法門者。大是無外之名。乘以運載為義。大有待絕。乘有修性。相待說大。始自世間終藏.通.別皆名為小。惟圓為大。若絕待者即彼偏小全是圓大。此二乃是法界法爾。常待常絕不可思議。非大非小目之為大。亦得云大名不可思議。即法界全體也。全此之大起而為修。運載行人證體證用。此修即性。此性即修。法界法爾常脩常性不可思議。非運非載目之為乘。又大即是人。乘即是法。如十二門論云。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大乘。觀音.得大勢.文殊.彌勒菩薩等大士所乘故名大乘。又大乘者。由一性之法天然具三。謂體.相.用。此三即性。故名為大。以此三大而為所乘故名大乘。如起信中約此三大釋大乘義。此之三大即南嶽所用分別.依他.真實三性。故下文云。真心是體。本識是相。六七等識是用。此三即天台理隨得三。且體大者乘其止以自利。用大者乘其觀以利人。相大者該乘自他或惟在自。故此大乘即止觀也。

所云止體觀用者。如下文云。心體平等。離一切相。即是寂義。體具違順二用。即是用義。是故修習止行即能除滅虗妄紛動。令此心體寂靜離相。即為自利。修智觀行令此心用顯現繁興。即為利他。

問。止對解脫。義屬化他。觀對般若。理當自行。今何不同。答。解脫有三。若取方便乃是於用。今取真性。般若亦三。若取實相乃是於體。今取文字。又般若照事則為用。般若照性則為體。今取照事。解脫據性則為體。解脫於事則為用。今取據性。由一性是理體。十界是事用。般若解脫是理體中所具之德。此德從性則為體。從事則為用。今取解脫之德解縛得脫。寂然從性則為體。般若之德照暗得明。觀達於事則為用。如輔行云。止體寂故即是法身。觀體用故即是般若。即此止觀功能可以入道。故稱法門。法者或訓軌則。今訓功能。據下文釋法身云法者功能也。

以止觀功能即門者。門有多義。一者能通。非但通入亦乃通出。入則見王。出則為民。故入止出觀。又門者能禁。非但禁內亦乃禁外。禁外是觀。故文云不入涅槃。禁內是止。故文云不住生死。又能通是開門。能禁是閉門。開門是觀。閉門是止。或閉門是觀。開門是止。上皆從德。若過德對論止觀家門者出入。乃以入止觀為門。出則屬於昏散。內外開閉例出入說。

南嶽者。衡山荊州也。思大禪師者。諱慧思。姓李氏。項城武津人。因讀妙勝定經歎禪功德。便爾發心。遂依文師稟受禪法。初化嵩陽學徒日盛。知齊祚將滅。空聲告云。可往武當南嶽入道。遂至光州。值梁孝元傾覆。權止大緣蘇。數年後徑往南嶽。即陳癈帝光大二年歲次戍子六月二十二日也。棲隱南嶽凡十年。至宣帝大建九年歲次丁酉六月二十二日終于南嶽。德行備如本傳。

曲授者。委悉逗於前機也。心要者。一念總於眾德也。南嶽著述止觀法門。不宰筆削之功。故不出名。以後人傳習恐失無由。故存此目。

注辭凡有三節。初示修處。乃指下文第三大章止觀體狀也。雖依止中兩處亦有體狀之語。非今所指。次示開解。即通指一部。例如摩訶止觀皆云信行圓乘。第三令人尊文重教。釋正文中準釋經論皆分三分。今以初問至為汝說之為序分。從所言止者至止觀作用訖文為正宗。從凡禮佛至終卷為流通。若自就正宗義分三分者。以略示止觀為序分。從止觀依止至斷得為正宗。由止觀依止至體狀是自行之因。斷得乃自行之果。故皆屬正宗。止觀作用乃是利他。故屬流通。又略示至止觀境界皆是序分。由開解故。止觀體狀與斷得乃屬正宗。由正立行故。今依初序分。對於諸文但有別序由起而無通序。於今別序由起中自有通別。初通。由起有問有答問二。初敘意。有法有喻。

稟性斯質者。言其所賦。託修異焉者。言其所習。匠有殊雕者。喻託修之異。器成不一者。喻稟性斯質。性隨習變。猶器遂工成。荊溪云。匠者成物也。器之工師也。二。吾聞下。正問。先敘所稟大德洞理。敘解鑒宗。敘行究竟。元廓者。乃頓極幽通之理行也。故以策修者。問於元廓之宗。冀聞正法者。問於究竟之理。答中云幼染緇風者。南嶽為兒童時因夢梵僧勸令入道。又數夢僧訓以齊戒。逐出家焉。少餐道味者。時見朋類誦法華經。情深樂重因而習誦。并發於心求稟禪法。但下愚等。乃示謙德。既以行理為謙。則知前問宗即是行。莫知何說者。以問意猶通。未聞指的大乘行法故也。

成別由序。的欲聞修大乘行法。故成別也。於中為四。初。再請。奉持不遺者。下迷承於上覺曰奉。妄念秉於真修曰持。是此奉持不敢遺忘。須約名等五即辨之。究竟即中亦奉持者。如御車達到猶名為車。此之五即乃是外人未聞修前。天然性體本自奉持。非適今也。但日用不知。故有斯請。二。沙門許說二。初述贊。發心樂聞尚過二乘者。以二乘人於菩薩法全無一念好樂之心。況行為耶。然此大心實為難發。以諸眾生莫不皆因為於自己。起貪嗔癡背大道心。縱脫六趣而沉空寂。今發此心是故超勝。又復須知。稱性發心方異偏教諸菩薩爾。二許說。行法為三。先示其行有威德之功。故云雖發勝心要藉行成。其德成即是證。發心是解。依解立行。由行證德。解行證三闕一不可。今欲談行故示成德。二但行法下。通指行門。大率言之乃有萬行。故云非一。三今且下。別示止觀。由經論中多明止觀二法。為子略說者。一行有萬差。今略惟談止觀二法。二止觀二門經論廣備。今乃略說。依此修習不離當念。於即生中可以成德。三外人下。受旨。目利兼人得法報恩。正是菩提之心行也。四沙門下。誡聽。諦聽善攝者。思念不亂。持此一心入語義中。如此之人故可為說。

二正宗中。初略說二。初止。謂知一切諸法者。即染淨緣起諸法也。從本以來至不生不滅者。即真實性。但以虗妄至非有而有者。即分別性。然彼有法至體無分別者。即依他性。又不生不滅等是總示三性。從但以虗妄至而有。是分別性。從然彼有法有即非有。是依他性。惟是一心體無分別。是真實性。然此二向者。初義由依他性中所論止者正是有即非有。非有之法即是一心不生不滅乃名為止。故下文中依他性止乃云惟是一心所現有即非有本自無生今即無滅。如是緣心遣相。知相本無。與今惟是一心體無分別。其意大同。次義由下文於真實性中論止。乃云淨心之體常無分別。又云知彼一心之體不可分別。即與今云體無分別其義亦同。問。如何以不生不滅為總。答。三性通說皆有此理。如清凉云。求偏計相不可得故不生。能顯無相性故不滅。推緣起故不生。能顯無生性故不滅。圓成性非妄心境故不生。聖智所證故不滅。廣如彼文。又將三性對論不生不滅等。作是觀者。今文說止而云觀(平聲)。者當知觀(法聲)義有通有別。今取止觀通皆名觀。如奢摩他觀.毗鉢舍那觀。能令妄念不流者。分別性中執實妄念。依他性中虗相妄念。真實性中執無妄念。此三妄念各以不流。故名為止。由今略示。則總下文三性義理。

次明觀中知本不生今不滅者。即真實性。從而以心性至世用者。即依他性。猶如幻夢非有而有。即分別性。亦可猶如幻夢等乃喻依他性。其分別性攝在依他有之一字。若以此有為虗有。即依他性。若執此有為實有。即分別性。故略說觀中亦該三性。應知三性論觀。分別以實有為體。依他以幻有為體。真實以無前二性為體。三性論止。分別息實有為體。依他息幻有為體。真實息無性為體。大位若此。委如下文。

二外人下。廣說二。初請解。由識發解昧必因識微。故聞要略不能開悟。再求方便委曲開示。

沙門下。再許廣說二。初標章。作五番建立者。不無生起。先明依止者。即指平等一性為一切法之所依止。以諸眾生迷此一性而起妄想。故有分別依他境界。對此迷妄而示真性。故有真實境界。境界既興。指為所觀。就此所觀。當辯能觀止觀體狀。既修止觀。因圓果成。故有斷德。既然證果。合當利物。故有作用。若以此五會同摩訶止觀十章者。作用同起教。斷德同果報。體狀同止觀。境界.依止同前六章。

二就第一下解釋。文自為五。初止觀依止三。初標列。復作三門者。初乃定體。體謂一性。二乃論功。由此一性是諸法本。況復能具寂用二德。故須依止。三乃辨修。欲修止觀還以何法。依止一性而修習之。如下文云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意識者乃發觀之始心也。又何所依止者。正示所觀不思議境也。何故依止者。顯能觀觀即境為觀。故依止此心也。何者。以此淨心是諸法本。心外無法。即境為觀。不同近物有能所也。以何依止者。起觀之心即第六識。境觀雖融麤或尚在。故指意識為能依止。圓詮識是無分別智。斯亦可云能觀觀智即無明是。

二初明下正釋。文自為三。初何所依止二。初標。二謂依下釋有總有別。總中云。謂依止一心者。即平等一性也。然此一性即三千性。此三千性不可遠求。乃是行者現前一念。指此一念即是一性。故為依止而修止觀。次別釋二。初標科。一出眾名等者。由此一性具含體德。故使經論有諸異名。依名釋義約義辨體遂有三章。二初出下正釋。文自為三。初出眾名二。次辯下釋名義三。初釋二。初標二。問下正釋。文自為七。

初釋自性清淨心二。初問。自性非無明。他性清淨殊無明染濁心異無明不覺。當知此心本來無名。因有無明故此名起。二答二。初釋二。初釋淨又二。初總示此心至故名為淨者。染法覆性。其性常淨。問。或謂別教性體常淨。不即染故。圓教性體以即染故。不云常淨。應顯今文是別非圓耶。答。須知圓中有即有離。約無明以言心性。不得不離。約心性以言無明。不得不即。但以圓教約即論離。異別定離始終常淨。二何以下釋其所以。謂以無明體是無法者。所言體者。有隨名辨體。克實論體。若隨名辨體者。既有無明之名。名下必有無明當體。乃以虗妄而為其體。若克實論體者。無明但有所依性體。自無實體。惟有名相曰無明爾。何者。由無明全以法性為體。故無自體。如流以水為體。但有其相謂之流耳。故下文云。二種無明本自無體。惟以淨心為體。輔行云。故昏散之名。名無實體。還以寂照而為其性。問。云法性無體可乎。答。義不一途。若以平等性體。非法性。非無明。故無明法性但有二名。二俱無體。如輔行云。二法無體但有假名。良由無明法性本無名字。為對緣故假立二名。實無自體。若以平等一性為真。全真而為妄體。故無明無體。此如今文。若以理無所存全是於事者。故法性無體。如輔行云。見依無明。無明依法性。法性無所依。何者。法性無體。全是無明。然復須曉。若以究竟克實論之。法性無體者非無當體。但法性外無所依爾。故下文云。非謂空無心體。無明無體者。非無所依。但以虗妄無當體爾。或曰。無明無所依者。別以惑窮。圓約性即。

二釋真如二。初問。二答三。初正釋二。初約離義各明二字。初真次如。真中有二。一者對偽名真。由一切法而無自體。乃以淨心而為其體。既無自體。皆悉虗偽。以此顯心即名為真。二又復下。自就淨心克體名真。由此淨心。既非生滅乃無增減。故名為真。又云。諸法以虗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者。故知無明只有其相而實無體。二三世諸佛下。約離釋如。由離凡聖差別異相。無異稱如。如即同也。體一故同。非竝為同。無相稱如。如即空也。元妙故空。非斷為空。二又真下。約即義合示真如二字為二。初顯是。指一切法當處真如惟是一心。次若心下揀非。乃揀偏邪。以心外故異而不同。以有法故相而不空。由失真實遂生異相。故非真如。

同类推荐
  • 林野奇禅师语录

    林野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ajorie Daw

    Majorie Da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First Family of Tasajara

    A First Family of Tasaja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Night and Day

    Night and D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白话古文观止

    白话古文观止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汉口往事

    汉口往事

    刚刚经过一场有惊无险的防空警报后,表姐锦琳就像和时间赛跑似的,硬拉着梅生去参加麦加利银行举办的舞会。说是银行新任经理董运琛特地邀请了白梅生小姐,她不能辜负了人家的好意。其实表姐的做法全是父亲的用意使然。对于学校的提前放假,父亲白应祺倒是百分之百的赞成。在这个乱世,命都不可保,还读什么书?近来他一直在考虑梅生的事,她快满十七岁了,这种年龄的女孩子,已经是出嫁的时候。好在喝过一些洋墨水,如今在怡和洋行做副买办的他,脑子比一般人开通,看梅生喜欢上学,还说要读到大学,出国留洋,他也一直是赞成的。
  • 天才神医宠妃

    天才神医宠妃

    一日为妻,终身为期。一日为夫,终身守护。她是天才神医,素手丹心。时空变幻,无双医术,天下任行。他是暗夜之王,万年冰山。唯独对她,情深似海,冰雪消融。
  • 离宫风华惊天下:娘娘万福

    离宫风华惊天下:娘娘万福

    大婚之夜,红鸾帐暖,他左拥右抱,凝望她许久,只眸华微漾道:“你是朕宫里最丑的女人!”淡淡一笑间,她颇为无奈道:“污了皇上的眼,是臣妾的罪过……”两年后,当着宫中妃嫔,她褪下凤袍,于他和太后面前裸露臂弯宫砂:“臣妾无德,愧居后位两载,恳请皇上废后!”只这一日,他才真正看了她第一眼!手执废后诏书,她以为与他之间的孽缘终将结束,却从不曾想,缘灭之时,潮起潮涌,那无忧花开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 览镜

    览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会收获行为的果实;种上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要是播上习惯的种子呢,将收获到品德;如果播上的是品德,得到的收获是命运。”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这是一部新颖独特、思想深刻、可读性强且实用价值较高的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创意新颖独特。二、结构新颖。三、思想深刻、分析透彻、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20th centur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unique in human history. It has seen the rise of some of humanity's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to date, as well as many of its most violent and terrifying wars. This is a condensed version of renowned historian Martin Gilbert's masterful examination of the century's history, offering the highlights of a three-volume work covering more than 3,000 pages.From the invention of aviation to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from events and cataclysmic changes in Europe to those in Asia, Africa, and North America, Martin examines art, literature, war, religion, life and death, and celebration and renewal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roughout this turbulent and astonishing century.
  • 最伟大的智慧书

    最伟大的智慧书

    葛拉西安,以洞穿一切的目光、过人的智慧和绝伦的仁慈,用一种令人惊异的冷峻与客观,看透叵测的人心和纷繁的世事;马基雅维利,手执一支锋利的笔,给西方政治学划开丁致命的一刀;孙武,凭借博大精深的学识、精邃,写下了一部为军事家视为必读的教科书……
  • 打造销售人脉的终极技巧

    打造销售人脉的终极技巧

    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圈子,广交朋友,做好、做熟、做深每位客户,扩大自己的个人影响,建立良好的个人口碑,让客户免费帮你销售等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在销售工作中更好地与人交际,做好销售该书它既能为刚入行的销售员雪中送炭,也...
  • 冲锋号

    冲锋号

    牛子是抗日战争的第四年农历五月初二参加的八路军。这年是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牛子15岁。这天上午,牛子正在南山上放牛。小牛啃着石堰边的桃子叶、榆叶,边吃边哞哞地叫着。“叭!”突然村中传来了枪声。接着,又是“叭叭”几声。接着男人的狂吼,女人和孩子的哭声、尖叫,有两个地方还冒起了青烟。牛子觉得不妙,叫了声:“快走!”领着牛犊就往山下跑。日本鬼子的一个小队十几个鬼子兵,带了20多个治安兵出来巡逻,寻找八路军。一路上连个八路的影子也没找到,就到牛家村里来搜,搜了几户没搜到,就要抓青壮年劳力去修据点挖壕沟,还抢粮、抓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