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篇首也。猶門之庠序也。
禪林
禪者。靜慮也。林者。叢林也。葢謂山林之士。湖海之流。雲集招提。同堂共命。結伴參學。修習靜業。以此言之。故曰禪林。
寶訓
寶者。珍愛也。訓者。教誡也。葢謂此書所載。皆諸老嘉言善行也。足以開其未悟。訓其未成。故使後學重如至寶。由是名之。故曰寶訓。
者
者之一字。疊定之辭。葢欲敘一書之來由也。
昔妙喜
昔者。往古也。妙喜者。臨安府(今杭州)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江東宣州寧國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十三入校。不樂世典。詣東山慧雲院。惠濟禪師。十七落髮披緇。後入雲居之西。古雲門寺之舊基。誅茅結庵經二十年。辟地湖湘轉仰山。邂逅竹菴珪禪師。相與著頌古百餘篇。此寶訓。是其時集也。詳見通載二十卷。
竹庵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成都府史氏子。嗣佛眼清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誅茅者。斬草也。謂其二師於雲門寺舊址。誅斬茅草結庵隱居之時。同鳩集此書也。
予淳熈間。遊雲居得之老僧祖庵
予者。我也。不稱我而稱予。乃賓主之謙辭也。淳熈。宋孝宗之年號也。遊者。涉歷也。謂淨善老師。遊方。至雲居山雲門之故址。老僧祖庵。所得此寶訓。祖庵未詳氏族法嗣也。
惜其年深蠧損。首尾不完
惜者。難之歎惜也。其者。指物之辭。蠧者。食紙魚蟲也。謂歎惜所得寶訓。年載深遠。被蠧魚損壞。上下前後首尾不得完全也。
後來或見于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餘
語者。密顯真機曰語。總集眾事曰錄。博載古今曰傳。廣誌賢否曰記。僅方纔也。謂自得此書以來。有不完之篇。或全覩見於諸語錄傳記中。積聚十年。方纔五十之餘篇也。
仍取黃龍
隆興府。黃龍惠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嗣石霜楚圓。南嶽下十一世也。
下至佛照
慶元府。即明州育王寺。德光佛照拙庵禪師。臨江郡彭氏子。嗣大慧宗杲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依本郡東山華光寺。吉禪師祝髮。後來孝宗淳熈三年十一月。詔入選德殿談禪。淳熈五年賜佛照號。達於天下。宗風大振也。
簡堂
台州國清寺簡堂行機禪師。本郡楊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諸老遺語。節葺類三百篇
仍者。復也。節。制也。葺。修補也。謂仍復取黃龍以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留語錄。節制補葺。兼前五十餘篇類。積聚三百篇也。
其所得有先後。而不以古今為詮次
其助語之辭。謂其所得簡篇。有先有後而錄之。不依往古為先。來今為後。作詮顯次第耳。此序約三分分科。自此已上為序分也。
大槩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趣道德仁義而已
槩者。意也。略也。削。刪也勢。威勢。也。利。財利也。人我者。彼此之稱。趣。向也。又行而張足也。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也。德者。得也。行道而得於心也。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葢此書大意。使令學者削威勢財利之心。人我彼此之念。趣向道德義理而已。而已者。結盡無餘之辭。此言寶訓之義。
其文理優游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跡
此伸寶訓之文也。文。謂文字。理。謂條理。優游者。自如之貌。平和簡易。高誕者。孤危高大也。誕。又誑妄也。荒。蕪也。詭。詐也。謂此書文字。條理。優游自如。平和簡易。有如此之善。無孤危妄誕荒蕪無稽之言。邈慢詭詐異恠失據之事跡也。
實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
此深言其効也。可。謂近可而有所未盡之辭。猷。法也。道也。謂此書其文平易。實可以與學者。助入道之法則也。以上為正宗分。下乃流通分也且將刊木以廣流傳。必有同志之士。一見而心許者。
予雖老死丘壑。而志願足矣
且。權且也。將且然未必之辭。士。謂有行義之稱。許。謂允從也。丘者。士阜之高者也。壑者。有水曰澤。無水曰壑也。志者。心之所之也。願謂情希也。葢謂將此書刊木印造。以廣流傳而不滯止。如有與予同志之士。一見此書。心若允從者。予縱老死丘壑之中。而心志情願滿足矣。
東吳沙門淨善書
東吳。蘇州郡名也。沙門。略梵謂也。全謂沙迦門曩。此云勤息。謂勤行善法。息滅諸惡。淨善乃序主諱。後學不可雙稱。當曰上淨下善也。是東吳人也。書者。如也。敘事如人之意也。又舒也。劉勰曰。舒布其言。陳於簡牘者曰書。
卷上
卷者。卷也。卷多而舒少也。上者。對待之義。有上則有下也。
明教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禪師。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譚津李氏子。嗣洞山曉聰。清源下十世。七歲出家。十三得度。十九遊方。常戴觀音像一軸。日誦聖號十萬。率以為常。世間經書莫不徧覽。作原教論十萬餘言。儒釋之道一貫。以抗韓愈排佛之說。知開封府龍圖王公素。歐陽修。程師孟奏進。仁宗覽之嘉歎。付編修入藏。曰輔教篇三卷。賜紫衣方袍明教之號也。
和尚
梵本正名鄔波迦。傳之于闐翻為和尚。傳至此土翻為力生。謂出家者。因師之力。而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故曰力生也。
尊
重也。崇也。
道
心通曰道。又成名之謂道。即佛祖微妙之道也。在儒即允執厥中之妙道也。
德
身正曰德。立身之謂也。僧有戒定慧。儒有孝悌忠信。皆謂之德也。
匹夫
窮獨之稱也。三軍之中可奪帥。匹夫之志不可奪。註。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也。
王
王去聲。凡有天下者。人稱曰王。又身臨四海曰王。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孤竹。即殷湯所封之邦君也。姓墨胎氏。名初。字子期。其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齊名智。字公達。諡曰。伯夷叔齊也。其父將薨。遺命立叔齊。齊以天倫為重。我在位不義。伯夷以父命為尊。我在位不孝。二人俱迯。國人立其仲子為君。其二人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而歸之。文王卒。武王伐紂。二人叩馬首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齊耻不食周粟。遂隱首陽山。採薇而食。卒之餓死。史咏云。孤竹夷齊耻戰爭。望塵遮道請休兵。首陽山倒為平地。應始無人說姓名。
夏桀
名履癸。帝發之子。諡法。賊人多殺曰桀。荒婬無道。得施氏女名妹喜。作瓊樓瑤臺。極意取娛。酒池運船。糟堤可望十里。龍逢以忠諫不從而殺。殷湯有德。伊尹佐湯伐桀。桀戰不勝。奔三椶國。湯又從而伐之。放桀於南巢而死。自禹至桀。一十七世。歷年四百三十有二。
商紂
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諡法。殘義損善曰紂。得蘇氏女妲己。甚寵愛之。設酒池肉林。使男女躶形相逐其間。作長夜宮。一百一十日為一晝。用炮烙之刑。刳孕剒涉。造鹿臺。七年乃成。業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諫。遂剖心而死。太師箕子。徉狂而為奴。庶兄微子。為其亡仁。避而去之。後武王舉兵伐之。敗登鹿臺。蒙頭赴火而死。自湯至紂。共三十世。歷年六百二十九年。史咏云。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諫剖英才。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灰。
周幽
名宮涅。宣王之子。諡法。壅遏不通曰幽。殆政虐民。遂致岐山自崩。山川水竭。得褒人女名褒姒以寵之。乃貶申后。并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於驪山舉火。戲媚褒姒之笑。後申侯怒。召犬戎殺於驪山之下。史咏曰。恃寵多矯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侯。豈知一笑傾家國。不覺胡塵滿玉樓。
周厲
名胡。夷王之子。諡法。殺戮無辜曰厲。王行無道。侈傲暴虐。國人謗之。王使衛巫監謗。但有謗者盡殺之。召公諫曰。塞下之口。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王不聽。國人叛之。禍及於王。王乃出奔於彘。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國事。故稱共和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此而盡廢矣。
喜怒
唐太宗曰。桀紂。天子也。以桀紂之名。加之於匹夫則怒。顏閔匹夫也。以匹夫之名。加於天子則喜。所貴在德。不在位也。
患
憂也。
聖
靈明洞鑑曰聖。又聖猶正也。以正教誨人也。
賢
超凡亞聖。曰賢。
學
習學也。已知未知未能。而欲求知求能者也。
學以聚之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註曰。聖人在下。雖顯而未得位。則進德修業而已。學聚問辯。進業也。寬居行仁。修德也。又學聚問辯者。謂人苟不務學。則無以會眾理。而但有諸己也。學弗問。無以辯別眾理。使之條件不紊。而精麤本末。或不知所擇也。出易經九二之文也。
裨
補也。助也。
日新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然在彼學者。進業修德而轉新也。如沐其身滌除舊染之污而自新也。此文出大學。
太史公
姓司馬。名談。為太史令。其子名遷。襲其父職。乃尊其父。故稱公也。西漢龍門人。
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國人。作孟子之書七篇。上下兩卷也。
梁惠王
魏侯[葷-車+(卸-ㄗ)]也。都大梁。僭稱王位。諡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弊以招賢。而孟子至。梁王問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何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王問意。強兵富國之類。孟子之對。不以富為利。以義為利也。
罕言利
罕者。少也。罕言利與命與仁。命之理微。仁之道大。利之害義。謂聖人恐學者陷溺於利。以利滅公。貪利害義。淪於污下。故罕言之。
尊崇下
尊崇。天子也。貧賤。庶民也。謂自天子至庶民。同害貪利之病。有何差別。
弊
病也。
夫
承上啟下之辭。
悖戾
逆理乖違法度也。
是不亦
豈不是也。
張
施也。
征
取也。
有形下
論云。有形之惡。其來有方。其敵可禦。無形之惡。其來不測。其害非細故。所以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殺人者以跡言之。害人者以心言之。跡雖殺人。其過可恕。忍心害理。其殃極甚。是故有形之惡。顯然可見。無形之惡。冥然莫測。以人之可見可知。故以為輕為小。以人之莫見莫知。故以為重為大也。
游晏
游。逸也。賓主合歡安靜之筵也。
鴆毒
鳥名。其形如鷄。其色紫綠。頸長八寸。以蛇蝮為食。其毛羽歷於飲食之間。食則殺人也。
戈矛
皆兵器也。戈。平頭戟。長六尺六寸。矛。長二丈。其形如鈎。俱傷人器也。
堂奧
正房曰堂。幽深曰奧。
隣巷
五家為隣。二十五家為巷。
戎狄
西戎北狄也。
禮法
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法者。制度品節也。左傳曰。藏於杳然冥然之間。而發於卒然之際。非聖人以禮為之防。則人之類滅久矣。
大覺
明州育王寺懷璉禪師。字器之。福建漳州陳氏子。嗣泐潭懷澄禪師。清源下十四世。宋仁宗皇祐二年。正月詔住京師十方淨因禪院。二月十九日。詔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歸居於阿育王山廣利寺。
包公
名拯。字希仁。諡孝肅。官為御史。天性嚴厲。未甞有笑容。知開封府日。有民李覺安。生子年幼。因病以白金百兩。寄與張惠明。覺安命終。惠明還歸其子。其子不受。一謂受人之寄可當還之。一謂父無所寄不當受之。各盡其心而已。
責付
給散也。
圓通
廬山圓通居訥禪師。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慶子榮。清源下十世。為人英偉。過目成誦。十一出家。十七誦法華經得度。後遊襄州。密契心要。後遊廬山。道價日重。南康郡守程師孟。奏請住圓通寺。
中正
中而不偏。正而不邪。
尊嚴
尊而可敬。嚴而可威。
誼
義同。
言簡
言簡則誠實而信。盡理則道體精明也。
鮮
少也。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祐
即年號也。
銀璫
耳[王*垂]也。秦漢中以小宦官。著銀璫左貂。明帝改為金璫右貂。宮中出入傳命使。悉用閹人。
綠綈
下音啼。綠色也。即盛詔書囊也。
尺一
漢時制一尺之板。而駕詔書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疏鈔義學而已。士夫聰明超越者。皆厭名相因果。當時天台止觀。達磨禪宗未行。淳化(太宗年號)以來。四明尊者。天台懺主遵式行道東南。止觀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楊億晁回。首發明之至。是時內使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創立禪席。賜額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詔下三省定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圓通訥禪師。允寧親持詔下江州。訥稱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聽舉自代。訥舉大覺應詔。天下賢哲。在訥得之矣。
伽藍
譯為眾園。園謂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趣登聖果。能福利羣生。故曰眾園也。
旌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欽也。
崇
敬重也。
固辭
辭而不受也。三辭為節。一辭為禮。二辭為謙。三辭為固辭也。
濫廁
泛雜也。
幸
不當得而得也。
飯蔬
飯。食也。蔬。麤食也。聖人之心。渾然天理。雖處困極。而樂亦無不在焉。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有無。漠然無動其心。
不為
性本如空。難名難相。金屑雖貴。落眼成塵。
先哲
指范蠡也。
累
縈縛也。
厭
滿足也。
東坡
姓蘇。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得法東林常聰禪師。仕至翰林。甞與佛印。激揚酬唱。葢可見之。宋七哲宗元符三年。於黃州築室城東。因號東坡。於徽宗靖國元年。卒于常州。
躄
跛而不能行也。
挾
兼有恃之稱也。
百丈
洪州百丈山懷海大智禪師。福州常樂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南嶽下二世。
叢林
乃眾僧所止之處。行人棲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亂生曰叢。木不亂長曰林。言其內有規矩法度也。
規矩
圓器曰規。方器曰矩。乃叢林之模範也。
盜規矩
因公置私。監守自盜之義。又因法作奸。佐監為盜也。此言因規矩而反害叢林也。
巢居穴處
上古之士。未有叢林。夏則居巢。冬則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