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8500000010

第10章 未带地图的旅人(1)

一九二九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开春了,道边的枯草都已在返青,可是圆明园废墟上断垣乱石间的积雪却还未化尽。经两家大学来此散步的青年们踩过的隙缝里满是灰色斑纹,乍看像是镶了碎块的大理石。半亩园旁升起袅袅炊烟,佛香阁背后的玉泉塔衬着淡蓝色的云天,显得格外玲珑可喜。

两个青年踏着芜蔓的草丛在激烈地争辩着。

女的用浓重的湖北口音在严厉地责问着:“这么重要的理论书你为什么看不下去?不忙还我。你还是拿去,硬着头皮也要看。朋友,这不是本随随便便的书,这是革命真理!”

说着,就把一本封皮已满是皱纹的书朝对方塞去。男的勉强接了过去,嘴里嘟囔着:“那么老长的句子!多绕嘴,多抽象啊!我就是看不下去,比方说……”

两人争辩得越来越不冷静。男的嚷起:“理论,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张地图。它代替不了旅行。可我要的是体验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随你这个书呆子念地图去吧!我嘛,我要采访人生。”

“不带张地图?”

“对,没地图照样可以走路,而且更不平淡,更有趣,更富于……”

“你会掉进深渊去的,或者在茫茫的生活森林里迷了路,给狮子老虎吃掉!”

“没关系。反正只有一辈子好活。掉进深渊——深渊就不该去体验体验?既然总有死的一天,狮子老虎肚子里不是比埋在黄土里还暖和吗?”

他一边这么扯皮,一边顺手抄起一块卵石,嗖的一下朝远处抛去。石头落处,惊起一只叫不出名字的大鸟。它呼扇着翅膀贴着地面飞走了。于是,他就撒开腿追了过去,一心想掏一窝鸟蛋。

她气鼓鼓地在后边骂着:“你真是一匹野马……”

两人间多少次争论都是给他这么一阵顽皮打断了的。

那女青年是燕京大学英语系的学生杨缤——后来改名杨刚。男的则是我自己,当时由于没有文凭,进的是国文专修班,打算两年后混张文凭同《梦之谷》里那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去南洋。当时我刚从南国回到古城,在一个诗歌朗诵会上遇到杨刚,一见面她好像对我就很了解。

相识以后,我们就通起信来。那时学生会的交通部在办着一种校内邮政,一封封书信在男女宿舍之间来回穿梭着,里面装的无非是些罗密欧同朱丽叶式的对话。但是我同杨刚的信(保存了一大包,全部毁于一九六六年八月的一场火灾中),装的却是另外一种内容:从对人生观的探讨到各自读书笔记的摘录。她在信里总是引导和督促我学点革命理论,而我则满纸净是“漂泊”呀“流浪”呀的字眼,抄录的诗句不是出自苏曼殊、纳兰性德就是拜伦和雪莱。那时我迫切要求的不是去分析生活,理解生活;一心只想投进去,当一个“百代之过客”。

一晃整整过了半个世纪。动手编这个集子的时候,首先浮上心头的一幕就是当年我们之间进行过多次的关于地图的辩论。我倒幸而没给狮子老虎吃掉,深渊可还是伸下过一只脚。这一生如不是有像杨刚、巴金、柳杞、孙用等多少位净友的关注和指引,路走得还要瞎。个人走瞎路事小,人是个社会动物,这是我在起步的时刻所没想到的。

不,地图不能代替旅行。然而在人生这段旅程中,还是有一张地图的好。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十八岁以前,往南只到过艺人拳师在席棚底下各显身手的天桥。

一九二八年冬天的一个星期二,我以闹学潮的罪名给崇实赶了出来。那晚,我夹着个蓝包包(我的全部财产)拍香饵胡同一个张姓同学家的门去借宿。接着传来一个险恶的消息:说我上了市党部的黑名单。一个高个子的潮州籍华侨同学跑来悄悄地问我:敢跟他去广东吗?连一丝牵挂也没有的我,有什么不敢的。于是,星期四我就又夹了那个蓝包包同他进了东车站。火车朝南奔驰着。啊,原来这就是黄河!接着是更惊心动魄的长江。不几天,出了吴淞口。呀,多么腥咸,多么蓝,多么无边无际的海哟!我兴奋得像是灵魂出了窍。可是黄河边上破破烂烂的棚户,下关成群的乞丐,朱宝三路旁脸色清癯的雏妓,租界里抡着棍棒的洋警官以及黄浦滩上挂着星条或米字旗的炮舰,也在我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了阴影。

我终于在汕头落了脚,在美丽的角石——面对大海的半山坡上一家学堂里,找到一个凭喉咙换饭吃的职业。尽管我的潮州话讲得“零落”,我一直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它是我流浪生涯的第一站。而且就在那里,我第一次尝到恋爱的滋味——或者不如说苦味;懂得了在现实生活里,两人相爱并不就能成为眷属。她也真挚地爱上了我,但是一只大手硬是把她攫了去。那只大手是蛇江电船的老板,长途汽车公司的大股东,她教书的那家小学的校董——更重要的是,他是“市党部”的什么委员。是初恋,也是脆弱心灵上一次沉重的打击。

一九三四在一篇自述里我这样描述过这段时期:“及至我再回到故乡时,在性格上我已成了个十足病态的文人——虽然文学是什么我也摸不清。曾有一位好心的女人目睹我堕落的状况产生了惋惜,她决心把我拉到革命战线上。她懊丧地失败了,但她那堆信说服了我浪漫之不当……我仍想用漂泊来逃避不如意的现实。但滚着的石头沾不上青苔。虽然漂泊生涯最富趣味,这样逃避终不是办法。我还是设法把自己按住,如一个电话接线生那样专注地工作。”

“女人”这个字眼用得太不敬了,那指的是杨刚。在她的帮助下,我从感情的旋涡里拔出脚来;靠假文凭混进了大学本科,并开始对写作认真起来。更重要的是我这样修改了自己对于地图的观点:“学社会科学不见得就理解社会,因为那至多是幅地图,能按图去观察实际生活才是创作最好的准备。”然而我并没认真把地图放在心上。

说起写旅行通讯,我应该感谢一位孟姓朋友。他是平绥铁路的货运员。在当时,这个职业给予他一种便利:可以捎上一个免费的乘客。有两个暑假我都曾随了他往返于北平与包头之间。

说来真是阔气!我们坐的可以说是“专车”——在铁路上叫作“守车”,是挂在一列货车尾巴上的那种有两个小窗口的闷子车,车厢里只有我们两个。守车外边挂着盏红灯:前头的司机只要看到红灯在,就可以放心路上并没甩掉一辆车皮——那时候路基不稳固,车辆也衔接得不牢靠,有时火车头跑着跑着会丢掉几节车皮的。

守车里空空荡荡,只有两条板凳。车行进时,白天我们就聊天,或者席地下跳棋;要不他蹲在车厢角落里算账,我伏在车窗口观赏塞外风光:凋敝不堪的村舍,形容枯槁的农民,和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罂粟花。晚上,我们就裹上点什么,各自蜷在地板的一角,透过地板裂缝可以瞥见发红的煤屑掉到下面轨道上。

每到一站,朋友就把个铅笔头往耳朵缝上一夹,拿着一叠货单下去办事了。遇到货车需要停上半天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进城去兜个圈子。我最早的一篇特写《绥远散记》就是这种免费旅行的收获。

一九五六年秋,我随文艺界代表团访问内蒙时,又走过那条铁路了。当年的罂粟地里长起了茂盛的高粱和玉米,当年行人夹在驼群骡马间走的土路变成了柏油马路,姑娘们穿着洁白的工作服,脚步轻盈地在织布机之间跑来跑去。

我想到了关于地图的争论。没有地图,绚烂的理想是不能变成现实的。

早年,当旁的孩子们在上代数几何时,我却坐在地毯房的长条板凳上吸着羊毛屑,织着波斯图案。所以科学的大门早就对我关闭了。文学呢,我同样没有根底,所以那个国文专修班念了一年就再也混不下去了。“写《文艺思潮》得请文学博士,然而写人生的,却什么士也不需要。”那时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大学最后两年,我从文学系转入了新闻系。当时的逻辑是:“希望目前这点新闻训练能予我以内地通讯员一类资格,借旅行和职务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如果在经历中我见到了什么值得报告给大众的,自己纵不是文人,也自会抑不住地提起了笔。倘若我什么也不曾找到,至少在这大时代里,我曾经充当了一名消息传达者。”

然而我讨厌那利用顾客心理上的弱点来招徕的“广告学”,对于怎样无孔不入地抢“独家消息”的采访术我也听不下去。这样,我就旷着本系的课,却去旁听文学课。

那时我已经开始给《大公报·文艺》和《水星月刊》写小说了。教“特写”课的老师斯诺总向我强调新闻同文学并不是两码事。“你可以说前者是摄影,后者是绘画;难道你不能从摄影里学到点取景的角度,学到明暗的对比吗?更何况两者的素材都离不开生活本身呢。”他讲起狄更斯、萧伯纳早年的记者生涯,还要我读一篇描绘一条巨轮在太平洋上沉没的特写。他说,作为消息来报导,也许五十个字就交代了,然而作者用大量的细节渲染了甲板上极度紧张的气氛,刻画了各种乘客在惊慌中的神态和心理。“这不就是很好的文字写生,是写小说多么好的准备!”

这就逐渐明确并且坚定了我的生活道路:“我的最终鹄的是写小说,但因为生活经验太浅,我需要在所有职业中选定一个接触人生最广泛的。我选中了新闻事业,而且我特别看中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生涯。”

每到临近毕业时际,系办公室里就出现一些新面孔——都是什么通讯社或报馆派来在毕业生中间物色人才的。时而把某人叫进办公室,时而故意在走廊上拦住你谈上几句,边谈边滴溜着眼睛上下打量着。

我幸而没受到这种品评。由于一九三三年就开始给《国闻周报》和《大公报》写稿,在距离毕业典礼前的两个月光景,我的位子早就定了下来。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杨振声老师约我去来今雨轩吃茶,在座的有天津《大公报》的胡霖社长。当场就说定:六月十五日行完毕业典礼,七月一日我就将成为该馆的工作人员,编副刊。那位矮胖、近视、十分精明的社长问我有什么愿望和要求,他指的大概是薪金之类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希望编副刊之余,尽可能有机会接触一下社会生活。

也许“社会”那两个字用得不当。

进馆还不到一个月,胡社长有一天要我去法院帮本市版采访个案子。什么案子现在已记不起了,只记得那是在河北的一间阴暗发霉的大屋子里。我被领进“记者席”时,发现一个矮瘦的中年人正蜷缩在一个角落里,面孔很熟,可又说不出在哪儿见过。他仿佛也有同感,所以就相互点了点头。

我专注地四下张望起来,暗自琢磨着:那个穿长衫戴着金丝眼镜翻看案卷的大概是律师,站着警察的也许是被告席吧。如果有一天写小说需要法院作背景,这不就很现成吗?所以自己心里满惬意。

当时的天津大公报馆设在法租界电力厂对面,濒临流着污水的墙子河。过河,就是一座雏形的巴黎圣母院。编辑部在二楼,是有点像篮球场那么一个长方形的大房间。楼下是机器房,对面也是机器房,所以四周总弥漫着煤屑和机油的气味。一进门的长条桌子是要闻版,然后就顺序排了下来;每张桌子代表报纸的一个版。副刊——我那张桌子,同本市版相隔不远。

回到编辑部我才发现原来矮瘦的中年人是本市版的一位同事。我刚兴奋地走过去想告诉他这次采访多么有意思,坐在要闻版的胡社长就赶过来了,对我说:“你写你的,他写他的,不要商量。”这样,我把副刊发完之后,就动手写起法院的报导。

第二天,本市版登出的是我写的那篇,而且,那位矮瘦的中年人没几天就从大房间里永远消失了。我听到宿舍里人们在议论:《大公报》这碗饭也好吃也不好吃,看你有用,年终可以发你三个月奖金;要是淘汰起来,它也一点儿不手软。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我那次的采访曾造成另一位同事的失业。我感到恶心。首先,我恶心我自己,也恶心这种借刀杀人的手段。

我怀着抗议的心情去找胡社长了。我说,在来今雨轩您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希望接触“社会”生活,但我并不想在本市采访。我想去外地。他问我能编出够半个月用的稿子吗?我说,一个月都行。

他透过深度的近视镜向我笑了笑。然后,就揉着他那胖胖的下巴站了起来。

我的旅行记者生涯是从报导水灾开始的,这就是本集中《流民图》那一组文章。

整个一九三五年的夏天,那个长方形的编辑部各个版几乎都在为水灾忙着。每天早晨打开报纸,大标题不是某处决口水势下注,就是什么堤坝崩溃洪流泛滥。画刊上满是露着树梢或屋顶的汪洋大水,偶尔还有求救的枯手从水面上伸出,更可怕的是捞上来的成堆成堆的尸体。社论呼吁着“治河是急务中之急务”,然而要闻版上却是什么“剿匪捷报频传”。社会上各赈灾团体在广告版上用最动人的话语呼吁着捐款:“一块钱掷下来就是一具救命圈”,“狂流卷去了他们的爸妈,栖在树杈上啼哭着的孤儿们向你乞讨”。画家们办起赈灾画展,体育界搞起“义赛”,戏剧家也举行着“义演”。这些广告是呼吁,也是抗议——抗议在南京的那个所谓“政府”,它只会打内战,不顾老百姓死活;并且竟然还假借赈灾名义加征赋税!

同类推荐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 我是你的眼

    我是你的眼

    这本《我是你的眼》一书,近15万字,像是作为老师,苦口婆心为你指点迷津;像是作为医生,向您道出为病人解除痛苦所付出的智慧和爱心;又像是作为一个智者,向你道出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像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向你描绘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总之,作者用一生的努力、拼搏、责任和智慧为你呈现出别样的人生,给你讲述一个个正能量故事,希望它能启迪你的人生,升华你的思想境界,助你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位医生的感悟与自白,不仅仅讲述他在行医过程中的感悟,也讲述了他对于生命的体会,对身体与疾病的关系的理解。
  • 红骨:黄励烈士传

    红骨:黄励烈士传

    黄励(1905-1933),化名张秀兰,湖南益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随瞿秋白到柏林出席世界反帝大同盟会议。1929年到海参崴参加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并留会议书记处工作。1931年秋回国,任全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2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33年4月在上海被捕,解来南京,7月牺牲于雨花台。
  • 卯初记

    卯初记

    当今的荣辱标准多元化了,奢华的、神秘的、古怪的,不一而足。我觉得用德国双立人锅也好,背两个LV也好,都没什么不好。接近大自然更好,比如步行与骑自行车。我在德国的斯图加特生活过一个月,没见德国人戴欧米加表,背LV包,他们的穿戴比道义乡的农民还朴实,而他们最羡慕那些跑步与骑自行车的人。出席聚会如果哪个人开了汽车来,他会向大家道歉,说怕迟到,才开了车。一个人开一辆车在德国会受人白眼,有如举止乖张,违背了环境伦理。德国人都像老子的信徒喜欢自然的,不矫饰的生活。
  •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

    《呼唤清风》尤以为“清风”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作者许咨新把书名取为《呼唤清风》,也表达了本书的倾情关注,寄托了笔者的真诚愿望。全书分为三辑,共99篇。“清风篇”,以反腐倡廉为主题,劲吹清正廉洁之风的杂文、时评。“随想篇”,多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感而发、不妨一说的杂谈、随感。“拾贝篇”,则为杂文、随笔、散文及数篇初涉文学的萌芽之作。
热门推荐
  •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爱你如诗美丽(纪伯伦全集)

    本书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辛白林

    辛白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少年知识博览4

    青少年知识博览4

    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然天地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全:每一个知识面都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语言生动、内容严谨,又配以图片说明,足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可谓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本书每章都是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章内再按各知识领域的内容特点分类一一展开细述,便于读者查找、阅读。
  • 中庸(全集)

    中庸(全集)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本书吸取了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的体例,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 皇上夫君要抱抱

    皇上夫君要抱抱

    她是21世纪音乐学院天才,因一架古筝穿越,成为尚书府不受宠的大小姐。为寻琴,她与狼为伍小心翼翼。一场宫廷夺权的阴谋,她被卷其中,无法抽身。在众人眼里,她是由宫女勾引而上位的心机婊,下贱做作。然而,在他的眼里,她却是他的心尖宠,掌中宝。人人都说他是中了邪,才会对一个身份低贱的她宠之无度,没有下线。而她却希望,他能远离,不要将她卷入阴谋安心寻琴。某日,有人对她深情告白,扬言要将她弄出宫从此逍遥一生,她点头如捣蒜。于是,某男坐不住了,将她压在身下,风雨过后质问。“还敢不敢跟人出宫逍遥?”她如受惊的小鸟,将头摇成了拨浪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孽之竹马领回家

    情孽之竹马领回家

    面对竹马的告白,男神的跟随,男闺蜜的死亡,依依会如何选择……
  • 离婚了,爱情还在吗

    离婚了,爱情还在吗

    当三个男人期待美好生活的时候,却一个变成了廉价的厨娘,另一个变成了重情的弟弟,还有一个变成了免费的取款机。街头上,穆蓝左拥右抱,前面蹲着一个让她给脸色看的。嗯,这小日子过得多舒坦呀。于是,穆蓝理所当然的至上名言:珍爱生命,远离深海。正文第一次的擦肩而过,她没能及时拉住他,上车追了他三条街,痛失二百五十块,最终被他公司的门卫挡在外面,原因是“闲人勿进”……第二次的偶然相遇,她把握机会,闪到他眼前,害他手中的酒水洒在他女伴的胸口。她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已抓牢她的手,说“穆小姐,你毁了我女伴的衣服,这第一支舞也只得由你代替。”她沉吟半晌,无语问苍天……第三次的刻意相堵,他时间紧迫,她紧追其后,在他停顿的零点零一秒,气喘吁吁地说:“哎,你能陪我去一趟民政局办离婚么……”一纸婚书,两处签名,一生了断。《原名:蔚海深深比慕蓝》海洋球只能说一句,此文不会弃坑滴!!!!!!!新作《应景生颜华》http://m.wkkk.net/a/313238/,顾氏系列篇之一推荐好友的都市文〈女人,不要为难女人》http://m.wkkk.net/a/313505/
  • 尸家禁地

    尸家禁地

    命中注定早死的大学生遇上了驱魔美女,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活命,他唯有陪着美女穿梭阴阳两界,享受着一次次惊悚恐怖,九死一生的亡命之旅,爽到肝颤,刺激到心脏都随时可能爆炸……
  • 和莉莉一起跳舞的七个夜晚

    和莉莉一起跳舞的七个夜晚

    青年孔菲斯1912年乘坐海船从美国抵达漂来。麦边逊饭店主人埃利斯、日本军官高桥、俄国流民娜塔莎姐妹、美国少女珍妮、新派文人邵介惠、大买办邵三卿、革命者蒋桂芳和汪德龄、黑帮头子顾金坤、底层流民席路生……这是一群光怪陆离的众生相。青年孔菲斯与他们一起,见证着中国漂来这个东方巴黎在1912年帝制结束到1945年国内战争开始之间的悲欢历史。在这座海内外各色人等汇聚的中国城市遇到了梦中的姑娘,两个年轻人互生好感。但好景不长,两人随同众人庆祝革命者的婚礼时,内讧爆发。孔菲斯的心上人在逃亡过程中中枪死去。孔菲斯相信莉莉没有死去。他不能忘记和莉莉跳舞的七个夜晚,他开始了寻找莉莉的漫长之旅。
  • 美漫之最强系统

    美漫之最强系统

    齐玉刚刚穿越到漫威世界,就被无所不能的最强系统赋予了9999级的力量。美国队长:“我有坚不可摧的振金盾牌!”齐玉默默地来了一拳,盾牌碎了……绿巨人:“我失去控制后会毁灭一座城市!”齐玉默默地给了他一巴掌,浩克扑街……死侍:“我是不死之身,有种过来打我呀!”齐玉握着昨天从菜市场买来的杀猪刀,把死侍劈成一百块,丢进了化粪池里……总之,这是一个接近满级的家伙,在漫威世界浪起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