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身处19世纪下半叶落后残破的清廷,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的“门户开放”。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大半谈判事宜皆由其负责,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为世人诟病。
同时,李鸿章也是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经济上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军事上有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其中军工企业的成就是洋务运动中成效和规模最大的。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李鸿章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也遭尽羞辱。他的思想核心始终是为清廷服务,妄图通过“自强”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逆了时代的潮流。李鸿章的功过到现在也不能盖棺定论,一是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用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二是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至今褒贬不一。
他的功过难以断定,孰大孰小也各有偏颇。站在对外的角度上来说,他是一个罪人,但是孱弱的清王朝还能派出谁来?李鸿章在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时不断地在争取利益,比之耆英、爱新觉罗·奕之辈强的太多了。对内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无可小视,另一方面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又是时代的倒退。
李鸿章去世后,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很是形象。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而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
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能以好恶来区分,而须从功过来辩证分析。
“无功便是过”和“有过便无功”的理念都是错误的。秦始皇统治残暴,人民苦不堪言,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洪承畴降清是对大明王朝的不忠不义,但是他却辅佐了清王朝迅速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征北战的局面。
常言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对一个人,无论敌友,都不要片面地去评价他。过于推崇或贬低都不是明智之举,不如随着时间的沉积,留待后人去看,我们只需保留一丝尊敬,客观评价即可。
对他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鲁迅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博爱的人,别人都会对他友善;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会尊敬他。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至理,它阐述了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道理:你得先做到博爱、友善、尊敬才能赢得别人平等对待。
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交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的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说“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很少人有逻辑性,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怀有成见,都被嫉妒、猜疑、恐惧,和傲慢所毁伤过。很多人即使错了也不愿意改变他的宗教、意志,甚至于包括他的想法。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令他想要反击,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老庄孔孟”,也改变不了他的意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对别人说出“你错了”,是一种大忌讳。《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说“你错了”,就是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迫使别人接受,这是一种极端的不尊敬。
惠施即惠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和庄子是好朋友,时常在一起辩论。庄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想找到一个能够和他论道的人实属不易,惠子恐怕是唯一个位能够与其相辩的人了。而且俩人虽然时常交锋,但是关系仍然很好。
有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看见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便感叹道:“小鱼儿悠闲的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吧!”
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但是以此类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最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那么,请把话题转到开头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呢?’之类的话,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
惠子和庄子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并没有说“你的说法是错的,我的才是对的”这样糟糕的言论。而是不断地依据对方的言论提出反驳,言辞中也保持风度,不急不躁,这大概是他俩能够一直辩论却不伤感情的原因吧。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靠嗓门,靠耍赖。
惠子和庄子互相争辩,也互相尊重。惠子死后,庄子路过他的墓地时不禁感叹道:“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对别人说“你错了”,永远比不上你摆事实、讲道理,或者留待时间来检验。
广告学有一本名著,叫做《广告,艰难的说服》。书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它表达了一个常识:要改变别人的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说服别人靠理论、数据往往都不够,生活中太多的实例摆在了那里;靠名人、专家也不尽如人意,人们虽然沉迷于权威,但是涉及自身长期的认知或者利益时,都会有所保留。
人是固执的,当别人说“你错了”,这样的言辞会深深刺激到一个人的神经,让他钻进牛角尖,不顾一切。说别人错了,不如给别人机会改错,讲道理没用时,不如尊重别人的意见,留待他自己认识到错误。当你抱有足够的诚意和尊敬时,人们会乐于承认他们的错误,乐于接受你的意见。
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竞赛。把一句“你错了”,变成“你也许是对的”,难倒了多少“大丈夫”、“半边天”。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绝对真理”,对别人的意见往往不屑一顾。大多数人也没有庄子和惠子那样的君子之风,自认为言辞上激烈过对手,嗓门上欺压过对手,那便是“赢了”。
我们要学会交流,互相尊重,而不是比嗓门,比情绪。不如给对手、他人莫大的尊敬,在我们觉得需要说“你错了”时,要用最大的耐心和最大的智慧,将“你错了”这三个字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这样不但自己收获了好心情,别人也收获好心情,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别人的选择
一个自己有人格的尊严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严的人格。同样,如果你侮辱了一个人,就等于侮辱了一切人,也侮辱了你自己。
——周国平
曾有一位北大的女学生写信给校长许智宏教授,诉说自己的苦恼。原来,这位女学生在理科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是学生干部,可她却希望转系。所在院系领导觉得很奇怪,她各方面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转系?系里怕影响大家,没同意她的转系申请。女学生在信中提到自己对理科实在没有兴趣,说她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北大图书馆里面看文科方面的书籍,她希望转到文科去。
许智宏校长看到信之后,立刻就去和教务处商量,他认为既然这位女学生对理科没有兴趣,与其让她在北大再苦恼两年,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转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呢?最终这位女学生如愿以偿,连她自己都未料及,这位校长如此好说话。
许智宏教授从1999年至2008年任北大校长,这9年以来,是北大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期,被称为“中兴北大”。许智宏教授做了9年校长,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做了9年家长。他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大家庭,校长作为大家庭的家长,必须兼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他们沟通。
所以,那位女同学的一封信便能换系,许智宏的决定不是凭好恶感,而是依据事实,尊重别人的选择。他还曾在校长室的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不必敲门,请进!”北大自由、平等的氛围在许校长的身上展露无遗。北大在许智宏的改革之下,也愈加重视学生转系的请求,转系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3%提高到了20%。以人为本,涉及每一个人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思路,这就是许智宏教授改革的主旨。
许智宏给北大学子留下了一种较为宽松的学分制度,为了降低学生们的压力,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曾说他最敬佩的校长,解放前是蔡元培,解放后是马寅初,两者都是北大历史上著名的校长,都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著称。许智宏也许没有达到蔡元培和马寅初的高度和地位,但是他堪称是北大精神的良好继承者和掌舵手。
尊重每一位学子的选择,是北大的秘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北大这种精神,宽容待人,尊重别人的选择。这是一种以己推人的行为准则,当你能够尊重别人的选择时,你的选择才能被别人尊重和理解。
惠子曾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当你不理解别人的选择时,还须想想惠子的话,你并不知道这个选择对别人来说有何种意义。尊重别人的选择是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接受,甚至需要去支持。我非子,固不知子之乐,然则,我敬子之选择。
《庄子·外篇·至乐》中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国人报告给了鲁王,说有一只异常美丽的大鸟在国都郊外。鲁王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
于是,鲁王派人驾车去迎接它,把海鸟供奉在宗庙里,对它敬酒,并且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糊里糊涂的,被鲁王的热情给吓到了。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庄子的意思是在劝告人们要尊重事物的规律,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养鸟,怎么可能成功。同样,以自己的心思和处境去揣摩别人选择的用意,怎么可能看懂。“鲁侯养鸟”闹了个笑话,我等切不可惹得同病相怜,以己度人,妄自揣摩。
为人处世应该顺应个人的自然本性,各随其情,不能要求整齐划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厌恶。如果完全以“己所欲”出发,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那么,在上司与下属之间,下属会惴惴不安;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会反抗叛逆;在夫妻之间,会产生龃龉;在朋友之间,则会引发争执。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曾说:“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鲁迅对法海的批判正是对社会上一些怪异现象的讽刺,总有人打着“救世”的旗号来干扰别人的生活。而生活中,也有些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干扰别人的选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想来,人的一生每一个抉择都是自己的事情,你不是那个被你关注的人,你又怎么了解他的疼痛与快乐?也许同为人,或者更加亲密的朋友和同事,当别人挣扎着终于下定决心时,我们只要尊重他的选择就好了,简单而宽和的送他一个微笑或者问候就可以了。
古人云:“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己之欲,未必是他人之欲,若只是一厢情愿,把自己喜欢而他人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则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或侵犯。我们通常认为,只要礼貌周全,就算是对他人的尊重,其实,这种尊重,只是形式上,勿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不干涉别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选择,尊重别人的活法,才是真正的尊重。
自己的喜好不是标准,别人的喜好才是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立世道德。庄子说:“鲁侯养鸟,应付之鸟道。”这是在教我们处事智慧,须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许智宏教授因为尊重学生的选择,卸任后,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欢送。从刚开始人们说:“北大又来了一个官僚”,到学生们最爱戴的校长之一。许智宏的智慧就在于他很好地把握了学生们的心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孔子和庄子的处世哲学在许智宏身上熠熠生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许智宏这般受人欢迎,只要我们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选择。
人有人道,鸟有鸟道。不同人之间的差异远比人和鸟之间的差异大,甚至爱人之间都有各自的需求。所以当别人已经做出了选择时,你要做的就只有尊重,因为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来尊重你,任何人都有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与世界,尊重别人的选择是修养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