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哦,我要活在当下。(Oh,I will live in the present)。这不仅仅是一句谚语,你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心灵开始走神的时候抓住它——不要让它从你身边逃开。抛掉杂念,让事情顺其自然——不管你多想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记住,此刻并不是你全部的人生,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专注于你面前的此时此刻,现在。不要管它“代表”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意义”,或者“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眼下有太多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无暇顾及其他。
9.不人云亦云
史蒂夫·乔布斯,拥有观察家们所谓的“现实扭曲力场”[6],这部分是缘于激励策略,部分是因为其极为敏锐的动机和野心。对于“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我们需要更多时间”这样的说辞,他从来都是出了名地不屑一顾。
“所谓天才,就是将存在于你脑海汇总的念头付诸实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佛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20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乔布斯在早年就认识到,现实被虚伪地禁锢在孩子们童年时就被灌输的规则与妥协之间,举步维艰。对于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他有着比常人更为积极和富于挑战的想法。他认为,当你把视觉、想象力和职业道德的因素列入考虑范围,我们的生活是极富延展性的。
比如,在为早期苹果产品设计新鼠标的阶段,乔布斯对此有着非常高的期待。他希望它能向任何方向流畅地移动——对于任何鼠标来说,这在当时都是一个技术性革新。一位总工程师被他手下的一位设计师告知,这在商业上是不可能的。乔布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是做不到的。第二天,这位总工程师就发现乔布斯已经解雇了那位员工。新来的替补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做一个这样的鼠标。”
这就是乔布斯关于现实工作的看法,坚定、自信。不是出于错觉,而是出于想要完成自己理想的目的。他知道,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低的目标,就只能得到中等的成就;但是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高远的目标,一切顺利,就能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成就。他就像对着自己的士兵大喊的拿破仑:“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信心可不是轻易就能拥有的。这很好理解。在我们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人告诫我们要现实,要保守,不要自找麻烦添乱。但如果我们要去尝试伟大的新事物,这将是一种非常巨大的不利因素。因为尽管我们的怀疑(以及自我怀疑)感觉非常真切,但它们与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感知,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从很多方面来看,它们决定了现实本身。如果我们相信障碍胜过目标,那么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取胜呢?
比如说,那些艺术家们,是他们独特的视觉和声音推动了“艺术”的定义向前发展。对于在卡拉瓦乔[7]。诞生之前的艺术家,和在他凭借自己的黑色巨著使我们瞠目结舌之后才出生的艺术家来说,什么是可能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针对同时代的任何其他思想家、作家或者画家,你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过于听信别人说的话,也包括我们自己头脑里的那个声音。否则,我们会发现自己将一事无成。
思想开阔,敢于提问。
我们无法控制现实,这是很自然的,但尽管如此,我们的感知仍可以对它有所影响。
就在第一台麦金塔电脑计划投放市场之前的一个星期,工程师们告诉乔布斯说他们没办法按期完成。在紧急电话会议上,工程师们解释说他们还需要再加两个星期才能将一切准备就绪。乔布斯非常冷静地回答,如果他们能在两个星期内完成,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在一个星期内做到——因为这样短的一段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真正差别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既然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现在的阶段,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能在1月6日这个原定的日期上市。于是他们重整旗鼓,最终如期完成。乔布斯的坚持推动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跨越了障碍,实现了他们当初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你我又是如何对待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我们抱怨,我们怒气冲天,我们质疑。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这样做有意义吗?他们觉得我是什么?你瞧,我们总是要找到一个发泄的途径为自己“打抱不平”。
当然了,这些都不能改变最后期限这个客观事实。这些消极的观点对事情没有任何推动。乔布斯不允许人们怀疑他们自己的能力,即使他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令人很不舒服的,甚至太过于具有攻击性。
这位天才和他的产品带来的奇迹,都极好地体现了这个特质。那些产品和乔布斯本人常常被认为有着不可思议的敏锐直觉,充满了未来气息。他摆脱了在别人看来是牢不可破的局限,结果,他创造出了完全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没有人相信苹果能做出它后来做出的产品。事实上,乔布斯在1985年被迫退出,因为当时的董事会认为苹果试探性进入消费类产品领域的做法是一次“疯子计划”。当然,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乔布斯学会了拒绝。他拒绝听最开始的评价和其中涌现出来的反对之声,因为这些反对的根源总是害怕和忧惧。当他为第一台iPhone手机定制一种特殊玻璃的时候,生产商对于如此大胆、超前的最后期限吓住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完成。”他们说。“别担心,”乔布斯回答道,“你们能做到的。专心去做,你们能做到。”几乎在一夜之间,生产商就将他们的生产设备更新扩大,成了玻璃制造行业的巨头,在6个月内完成了足够整个第一批iPhone 所需要的订单。
这种行为方式是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截然不同的。要现实,不要好高骛远,我们总是这样被告诫;要听别人的意见,要与他人合作愉快,要妥协。好吧,可如果对方是错的呢?如果传统的智慧太过于保守呢?最为常见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拖延,然后就是放弃,因而我们停步不前。
企业家应该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从来没有人做成这样”,能让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是一件绝妙的事。当被安排去做一件不公平的任务时,有的人会把它看作一次考验自己能力的好机会,竭尽所能。在这种态度前提下,充分了解要成功完成需要面对的障碍,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他们把这看作一次机遇,因为通常就是在这种置之死地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我们最好的想法往往就是从这里诞生、迸发的。障碍为我们照亮新的选择。
10.寻找契机
现代战争中令人震惊和最具摧毁性的战术发展之一,就是德国的闪电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为了避免之前战争中那种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把部队机动地分成数个快速而短小的进攻力量,发起的进攻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制服敌人。
“卓越者将事物涂染上自己的色彩……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将它们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塞内卡(Seneca)
德国的坦克装甲师纵队就像是一把匕首的尖端,刺入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反抗。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的指挥官选择直接投降,他们不愿意面对似乎无法阻挡、不知疲倦地朝他们扑来的钢铁巨兽。闪电策略的设计就是利用对手的胆怯与退缩——一看到似乎是压倒性的力量,肯定会崩溃缩回。闪电战的成功所仰仗的就是这种反应。这个军事策略能够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对方会把来袭的力量视为一种朝他们扑来的巨大的障碍。
这就是同盟国军队对闪电战意义的认识。他们只能看到它的力量和自己的不堪一击。在盟军士兵成功登陆诺曼底之后几个星期和几个月后,他们再次遭遇到一股巨大的德国反攻势力。怎样才能阻止它呢?它会不会将他们赶回到他们付出了高昂代价才到手的海滩呢?
一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回答了这个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大踏步走进马耳他总部的会议室,发表了这样一份声明:他不会像那些泄了气的将军们那样胆怯地发抖,“目前的局势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次机会,而不应该被看作灾难”。他要求,“在这个会议桌上我只想看见被鼓舞的表情”。
在势如破竹的反攻中,艾森豪威尔将军能够发现战术性的解决方案,其实这个方案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就在他们面前:**策略本身就是在进行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