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一个多事之秋
填下乌贼
公元1856年,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是一个“多事之秋”。
在北京和大半个中国,这一年是大清咸丰六年;而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许多府县,这一年是太平天国丙辰六年。
但不管是咸丰六年也好,还是丙辰六年也罢,这一年给两个相互敌对的政权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深刻且惨痛的。6月,太平军首破清军江南大营,但几个月后的9月2日,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王杀东王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满门被诛,“执法者”北王韦昌辉也在两个月后迅速被处死,太平天国自此元气大伤。
10月8日,在广州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半个月后,英国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这一年,两个政权都遇到了大麻烦。1856年,可以扩展写出很多丰富多彩的文字。
作为太平天国研究者的陶短房,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生动的叙事文笔、犀利的观察视角、客观的盖棺评述,还原了这一年里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的点点滴滴。按照时间顺序:清洪之间的江南江北大营之争,天地会与太平天国的恩怨,英法美诸国对战事的关注,天京事变,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各方人物在这场持久战中粉墨登场,各有风姿。除了中国人中的汉人、满人两大团体互相争战外,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等“西洋诸夷”也没闲着,他们或亲“正朔”,或辅“教友”,或两者皆通,或同时为敌,也展开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大戏。
如同《万历十五年》一样,这本著作的时间节点是详述特定年份里的中国大事,但寻根溯源,1856年前后数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也作为储备资料不可或缺。在写史类图书中,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历史通略图书,还是较为少见的,而陶短房先生的这本书,通读下来,感觉其史料丰富、挖掘深刻。这本书并非堆砌史料、泛泛而谈的著作,陶先生以其负责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奉献了一道精彩大餐。其次,行文下笔流畅、提炼到位。和一般人喜欢凑字数、妄加评述不同,这本书文笔干净利落、节奏明快流畅,全书只有十万余字,找不出多少无病呻吟的废话、空话和套话,每一章节均直奔主题,都是当有则有,当无则无,做到了惜字如金、干货十足。还有,就是适当点评,主次分明。写史难免要带入自我感情,一本优秀的评史图书,作者评论虽然在所难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注重比例倒也颇为不易。陶先生以还原历史真相为纲,辅以少量的个人见解,就这点来说,是十分合适的。
总之,正如图书的书名——185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纠结的一年,对于那些西洋列强亦同样如是。太平天国政权开始由盛转衰,腐朽败落的清王朝也并未回光返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底层的劳苦大众也并未得到命运的实质改变,唯独从中盘剥得利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国家。或许从这本书里,我们能得到更多的深思和想法。
2015.4.16
(作者为金庸研究专家,民盟北京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