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4700000019

第19章

大经云。一实谛者则无有二。无有二故名一实谛。又一实谛名无虚伪。又一实谛无有颠倒。又一实谛非魔所说。又一实谛名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无空假中之异。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谛。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若有三异则为虚伪。虚伪之法不名一实谛。无三异故即一实谛。若异即是颠倒未破。非一实谛。无三异故无颠倒。无颠倒故名一实谛。异者不名一乘。三法不异具足圆满。名为一乘。是乘高广众宝庄挍。故名一实谛。魔虽不证别异空假。而能说别异空假。若空假中不异者。魔不能说。魔不能说名一实谛。若空假中异者名颠倒。不异者名不颠倒。不颠倒故无烦恼。无烦恼故名为净。无烦恼则无业。无业故名为我。无业故无报。无报故名乐。无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名常。常乐我净名一实谛。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经之正体也。如是实相即空假中。即空故破一切凡夫爱论。破一切外道见论。即假故破三藏四门小实。破三人共见小实。即中故破次第偏实。无复诸颠倒小偏等。因果四谛之法。亦无小偏等三宝之名。唯有实相因果。四谛三宝宛然具足。亦具诸方便因果四谛三宝。何以故。实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谛即是真实相也。又开次第之实。即是圆实证道是同故。又开三人共得实。深求即到底故。又开三藏之实。决了声闻法。又开诸见论实。于见不动而修道品故。又开诸爱论实。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即绝待明实是经体也。正譬简者。今借三喻正显伪真。兼明开合破会等意。一譬三兽渡河。同入于水。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马力弱。虽济彼岸浮浅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强俱得底岸。三兽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马。菩萨智深喻如大象。水软喻空。同见于空不见不空。底喻实相菩萨独到。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到又二种。小象但到底泥。大象深到实土。别智虽见不空。历别非实。圆见不空穷显真实。如是喻者。非但简破兔马二乘非实。亦简小象不空非实。乃取大象不空。为此经体也。此约空中共为真谛。作如此简也。二譬颇梨如意两珠。相似形类欲同。而颇梨但空。不能雨宝。如意珠亦空亦雨宝。颇梨无宝以喻偏空。如意能雨以喻中道。此就有无合为俗简伪显真。今经体同如意也。又但约一如意珠为譬者得珠。不知力用。唯珠而已。智者得之多有所获。二乘得空证空休息。菩萨得空。方便利益普度一切。此就含中真谛。简其得失也。今经如智者得如意珠。以为经体。三譬如黄石中金。愚夫无识视之谓石。掷在粪秽都不顾录。估客得之融出其金。保重而已。金匠得之。造作种种钗钏镮铛。仙客得之练为金丹。飞天入地扪摸日月。变通自在。野人喻一切凡夫。虽具实相不知修习。估客喻二乘。但断烦恼矿保即空金。更无所为。金匠喻别教菩萨。善巧方便知空非空。出假化物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仙客喻圆教菩萨。即事而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得一身无量身。普应一切。今经但取金丹实相。以为经体也。就同而为喻。从初至后同是于金。凡夫圆教俱是实相也。就异为喻者。初石异金。次金异器。器异丹。丹色净彻类若清油。柔软妙好岂同环钏。状乖色别故不一种。此就与夺破会简其得失。引此三喻者。前喻根性。根性有浅深。浅得其空深得其假。又得其中。次喻三情。初情但出苦。不志求佛道。见真即息。次情历别不能圆修。后者广大遍法界求。第三喻三方便。二乘方便少守金而住。别教方便弱。止能严饰营生。圆教方便深。故能吞云纳汉。今明此经实相之体。如大象得底。坚不可坏以譬体妙。圆珠普雨譬其用妙。巧智成仙譬其宗妙。如此三譬即是三德。不纵不横名为大乘。于大乘中别指真性。以为经体。六就悟简者。夫法相真正诚如上说。行未会理岂得名谛。徒劳四说逐悟生迷。闻粖谓软闻雪谓冷。闻贝谓硬闻鹄谓动。终不能见乳之真色。情闇夜游何能到谛。叫唤求食无有饱理。执己为实余是妄语。此有彼无是非互起。更益流动云何名谛。若欲见谛惭愧有羞。苦到忏悔。机感诸佛禅慧开发。观心明净信解虚融。尔时犹名闇中见杌。仿佛不明。人木虫尘尚不了了。若能安忍法爱不生。无明豁破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鱼石色像任运自明。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金錍抉眼。一指二指三指分明。尔时见色言有亦是。言无亦是。云何有是的的之色。与眼相应。谛谛之理与智相称。名之为有。云何为无。无复坚冷软动之相。名之为无。论云。一切实一切非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如舍利弗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尔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是名真实见体。故涅槃云。八千声闻。于法华中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约理明无所作。此是究竟之理也。约教无所作。闻此教已更不他闻也。约行无所作者。修此行已更不改辙。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云云)。略而言之。随智妙悟得见经体也。当以随智妙悟意。历诸谛境中。节节有随情智情智种种分别。简余情想。唯取随智明见经体也

○三一法异名者更为四。一出异名。二解释。三譬显。四约四随。一出异名者。实相之体秖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亦名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惑者迷滞执名异解。经云。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小乘论师专于名相而起诤竞。非法毁人。世代仿敩为法怨仇。大乘学者亦复如是。学妙有者自称至极。闻毕竟空而生诽谤。不受其法不耐其人。学毕竟空者。自类朋聚。引正向己。推邪与他。皆不识天主千名。闻释提桓因而喜。闻舍脂夫而恚。恭敬帝释慢辱拘翼。将恐其福不补其失。实相亦尔。同是一法岂可谤一信一耶。二解释者。小乘名体由来易简。置而不论。今所分别。但约别圆八门。更为四句。一名义体同。二名义体异。三名义同而体异。四名义异而体同。初句者。妙有为名。真善妙色为义。实际为体次以毕竟空为名。如如为义涅槃为体。次以虚空佛性为名。如来藏为义。中实理心为体。次以非有非无中道为名。第一义谛为义。微妙寂灭为体。如是等名字。所以理趣虽殊而同用一门。意无有别。故言名义体同也。第二句名义体异者。如妙有是名。毕竟空是义。如来藏为体。又空是名。如来藏为义。中道是体。又如来藏为名。中道为义。妙有为体。又中道是名。妙有为义空为体。如是等四门更互不同。三种皆别。故言名义体异也。第三句名义同而体异者。如妙有为名。妙色为义。毕竟空为体。是则二同一别。故言名义同而体异。又空为名。如如为义妙有为体。此亦二同一别。余两门亦如是。故言名义同而体异也。第四句名义异而体同者。如妙有等名名不同。真善色等义义有异。而同归一体更无二趣。故言名义异而体同。三门亦如是。前三句名义皆不融。初句寻一名得一义得一体。当门圆融不关余事。第二句寻异名识异义异体。体义名最不融。此易可知。第三句体既不融。名义虽同终成不合。皆是别门明义。不得意者诤从此起。或小陵大或大夺小。何者。小乘欲断生死。闻毕竟不但空。顺其情欲。谓是但空。执此起诤。又小乘欲断生死故非有。破执涅槃病故非无闻中道非有非无。扶其小情谓是已典非有非无。故于二门多起诤竞。若闻中实理心与小相乖。则不起诤。何者。二乘玩空。而今闻有二乘灰身灭智。今闻心智与彼情乖。故不执作诤也。是以小陵盗大故诤。大夺小者。大乘学者。见共三乘人空门非空非有门。名同二乘不见深意。即推属诳相不真宗。但取妙有亦空亦有两门。引是圆常之法。输二不输二。此诤少可。若知空是不但。非有非无是遮二边者。则四门俱夺。而小苦诤于二门。又大乘四门名义不融。门门各诤自相吞噬况尔。小乘。野干陵夺师子。宁当不啖尔乎。三句生诤非今经体也。第四句名义异而体同。体有众义功用甚多。四门随缘种种异称。以体融故圆应众名。法体既同。异名异义而不诤也。其相云何。今当略说。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实相。实相之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槃。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俱名实相。种种所以。俱是实相功能。其体既圆名义无隔。盖是经之正体也。复次诸法既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相亦是诸法之异名。而诸法当体。妙有不可破坏故名实相。诸佛能见故名真善妙色。不杂余物名毕竟空。无二无别故名如如。觉了不变故名佛性。含备诸法故名如来藏。寂灭灵知故名中实理心。遮离诸边故名中道。无上无过名第一义谛。随以一法当体。随用立称。例此可知。大经云解脱之法多诸名字。百句解脱秖一解脱。大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若得此意。知种种名皆名实相。亦名般若亦名解脱。三法亦是诸法名。诸法亦是三法体(云云)。三譬显者。譬如一人名金师。能锻金其体黄。譬初句法也。譬如一人名青。而能作漆其身白净。又一人名乌。能研朱其身则紫。如是等无量百千。名技身异。譬第二句。譬如百人同姓同名。同解一技而其身各异。譬第三句。譬如一人遭乱家祸。处处换姓处处变名。如张仪范蠡之类。涉多官职身备众位。若从多技得名书画金铁等师。若从文官儒林中散。若从武官熊渠次飞。随处换名譬名异。随技得称譬义异。而体是一更非异人。经言王家力士一人当千。此人未必力敌于千。直以种种技艺能胜千故。故称当千。工遍众技无技不通。仕具众位无官不历。是不可坏人。妙技术人。有体气人无过患人。遍通达人能破敌人。上族姓人富财技人。多知人中庶信直人。顶盖人。譬第四句法也。譬显冷然。故知前三句属别意。后一句属圆意也。四约四随者。问实相一法。何故名义纷然。答随彼根机。种种差别赴欲赴宜。赴治赴悟。例如世人学数则舍大。修衍则弃小。习空则恶有。善地则弹中。既不欲闻闻之不悦。无心信受不灭烦恼。不发道心。各于己典偏习成性。得作未来闻法根缘。如来于时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以若干言辞随应方便。而为说法。为有根性说妙有真善妙色。不违不逆。信戒忍进荡除空见即能悟入。契于实相。为空根性说毕竟空如如涅槃等。谛听谛受以善攻恶。无相最上。为亦空亦有根性。说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欣然起善离非心净。为非空非有根性者。即说非有非无中道。遮于二边。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欲得听闻。欣如渴饮。信乐修习众善发生。执见皆祛无恶不尽。第一义理豁然明发。随此四根故四门异说。说异故名异。功别故义异。悟理不殊体终是一。故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故四随殊唱。是一实之异名耳

○第四明入实相门者。夫实相幽微其理渊奥。如登绝壑必假飞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故以教行为门。下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门名能通。此之谓也。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二示入门观。三示粗妙。四示开显。示门相者。夫佛法不可宣示。赴缘说者。必以四句诠理。能通行人入真实地。大论云。于如是法说第一义悉檀。所谓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实相尚非是一那得言四。当知。四是入实相门耳。又云。四门入清凉池。是门无碍。非唯利者得入。钝者亦入。非唯定者。散心专志精进者亦得入。又云。般若有四种相。所谓有相无相。乃至非有非无相。般若尚非一相云何四相。当知亦是入般若门也。又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若不触火温身熟食。若触火者火则烧身。身既被烧温食无用。四门本通般若。除烦恼办大事。若取著者则成邪见。烧于法身。法身既烧四门通何等。若不触火门则能通也。若以佛教为门者。教略为四(云云)。若于一教以四句诠理。即是四门。四四合为十六门。若以行为门者。禀教修观因思得入。即以行为门。藉教发真则以教为门。若初闻教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者。不须修观。若初修观。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者。不更须教。并是往昔善根习熟。今于教门得通名为信行。于观门得通名法行。若闻不即悟应须修观。于观悟者转成法行。若修观不悟更须听法。听法得悟转名信行。教即为观门。观即为教门。闻教而观观教而闻。教观相资则通入成门。教观合论则有三十二门此语其大数耳。细寻于门实有无量。五百身因三十二不二门。善财游法界值无量知识。说无量教门无量观行。如喜见城千二百门。实相法城岂唯一辙。经云。说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今且约四教。明十六门相。三藏四门者。初明有门。谓生死法本非世性微尘父母所作。乃是无明正因缘法。出生诸行。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是有。一切有为无常苦空无我。能发得暖顶世第一法。发真无漏因用真修道。此则道谛亦是有。子果既断。得有余无余涅槃。故大集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实义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此则因灭会真真亦是有。此是诸阿毗昙论之所申。见有得道即有门也。二空门者。即是彼教析正因缘。无明老死苦集二谛。三假浮虚破假实。悉入空平等发真无漏。因空见真空。即第一义之门也。故须菩提。在石室观生灭无常。入空因空得道见佛法身。恐此是成实论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门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亦有亦空。若禀此教。能破偏执有无之见。见因缘有空发真无漏。因有无见真有无。即是第一义之门也。此是迦旃延。因门入道故作昆勒论。还申此门也。四非有非无门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非有非无之理。若禀此教。能破有无边邪执见。见因缘非有非无。发真无漏。因非有非无。见真非有非无。即第一义之门也。恶口车匿因此入道。未见论来。有人言。犊子阿毗昙申此意。彼论明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我非三世故非有我。非无为故非无我。此恐未可定用也。二明通教四门相者。此是摩诃衍门。通通通别不可偏取。今约通通论四门者。上三藏四门。皆灭色入空。如析实人头等六分。求人不得故名为空。通教四门。皆即色是空如观镜像。六分即空。不待析尽为空。大论云。佛告比丘。观空即叠。观叠即空。此是体门异析门也。三藏观生空得道。三藏观生空得道。已又更观法空生法。二境不融。今通门生空即法空。法空即生空。无二无别。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此二皆如幻化。有人言。三藏破计实性。约实法求我不得。但是观性空。大乘明相自性是空。不须捡已为空。此乃一往之言。大品云。常性空无不性空时。晓了诸法如幻化水月镜像岂止相空而已。秖约此幻化即判四门。论云。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佛于此四句广说第一义悉檀。一切实为有门者。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皆幻化。譬镜中像。虽无实性而有幻化头等六分为有门也。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无实。无实故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镜中像假有形色求不可得。是为空门。诸法既如幻故名为有。幻不可得故名为空。如镜中像见而不可见。不可见而见。是亦空亦有门。幻有尚不可得。况复幻空而当可得。即是两舍为门。是通教即空之四门也。若三乘共禀而根性不同。各于四句入第一义。故此四句皆名为门。故青目注论云。诸法实相有三种。今是三乘人同入此门。见第一义者。是即空之一种也。三明别教四门者。若用中论偈。亦名为假名也。而辨四门者。即如大论四句。亦是此四句意。所言别者。下异藏通有七义故别。上异圆教。又历别入中故言别。此意正出大经。但多散说。今约乳等喻。即显别四门也。文云。佛性如乳有酪。石中有金力士额珠。即是有门。若明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大般涅槃空。迦毗罗城空。即是空门。又云。佛性亦有亦无。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又譬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即是亦有亦无门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双非两遣。又譬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门。别教菩萨。禀此四门之教。因见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即是别教之四门。一往用拟别门经文。或时为圆门。此义在下料简(云云)。圆教四门相者。此门明入佛性第一义。一往与别门名义是同。细寻意趣别有多途。分别同异在下委论(云云)。二示入门观即为二。先略示入门处。二略示入门观。略示入门处者。能通教门大为十六。所通之理但是偏圆两真。前八门同入偏真。后八门同入圆真。何故偏真理一门八耶。三藏四门纡回隘陋。名为拙度。通教四门是摩诃衍。宽直巧度。门有巧拙之殊。能通为八真理无二。所通唯一。譬如州城开四面门。四面偏门以譬三藏。四面直门以譬通教。偏直既殊能通为八。使君是一。所通不二也。别教四门偏而未融。圆四门圆而且融。偏圆既殊能通为八。圆真不二所通唯一。譬如帝城开四面门。四面偏门以譬别教。四面直门以譬圆教。偏直既殊能通为八。帝尊不二所通唯一(云云)。问小乘一种四门。摩诃衍何故三种四门。答小乘浅近一生断结。喻如小家。大乘深远通处则长。譬如大家须千门万户也。三四何足为多耶。问摩诃衍门。那得三人见真。答此门正意通大。傍通于小。譬如王国有通门别门。别门通朝士。通门通朝市。不可以民庶登践。谓为民门。摩诃衍通门亦如是。正通实相傍通真谛。故三乘灰断兼由此门。不可以兼通偏真。而名小乘门也。二略示入门观者。先明三藏有门观。彼有门中具于信法信行。闻说即悟。此心疾利得道。方法难可示人。且约法行观门。即为十意。一识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知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次位。九善能安忍。十者法爱不生。阿毗昙中具此十意。其文间散。论师设欲行道。不知依何而修。如惑岐路莫识所从。今撮其要意。通冠始终。则识有门入道之观也。一明所观境者。即是识正无明因缘生一切法也。若谓世间苦乐之法。从毗纽天生。或言从世性生微尘生。皆邪因缘生。若言自然法尔无谁作者。此无因缘生。无因缘生。是破因不破果。邪因缘亦是破正因果。是等悉非正因缘境。所不应观。数存邻虚论破邻虚。此与邪无相滥。殆非正因缘境。何者。邻虚有无未免二见。犹是无明颠倒。倒故是集。集故感粗细等色。无明颠倒既其不实。所感苦果报。那得定计有无。故大论云。色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无我故无主。若粗若细若因若缘。若苦若集若依若正。皆无常无主。悉是无明颠倒所作。如阿毗昙门广说。是名识正因缘所观之境。不同外道邪无因缘也。二发心真正者。既识无明颠倒流转行识乃至老死如旋火轮。欲休息结业正求涅槃。发二乘心出离见爱。不要名利但破诸有。不增长苦集。唯志无余。其心清净不杂不伪。此心真正名正发心。不同外道天魔也。三遵修定慧者。行人既誓求出有依波罗提木叉住修道。但罪障纷驰心不得安。道何由克。为修四念处。学五停心破五种障。五停事观即是定。定生念处即慧。慧定均停故名安心。又定慧调适故名停心。若无定慧若单定慧。若不均调定慧。皆不名贤人。如世间贤人智德具足。智则靡所不闲。德则美行无缺。许由巢父乃可称贤。若多智寡德名狂人。多德寡智名痴人。狂痴皆非贤也。贤名贤能亦名贤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称贤人。行者亦尔。修四念处慧学五停心定。定慧具足。云何数息具足定慧制诸觉散。从一至十知息及数。无常生灭念念不停。又若观不净。当深厌秽恶。能观所观无常生灭。速朽虚诳诳诸众生。厌观起恚须慈定相应。见他得乐。亦知此定及彼乐相无常生灭因缘。观时横观四生。悉是因缘生法。竖观三界亦是因缘生法。从缘生者悉是无常无我。诸障起者应须念佛亦如是。是名五停具修定慧。有定故不狂。有慧故不愚。依此安心为众行基址。发生暖顶入苦忍真明。邻圣为贤义在于此。不同外道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酪苏等也。四破法遍成见有得道。其安心定慧。若五停心后。修共念处时。带不净等遍破诸法。事理悉成。若五停心后。单修性念处时。一向理观以无常之慧。遍破诸见。破见之观。如中论下两品所明也。佛初转法轮不说余法。但明无常。遍破一切外道。若有若无。乃至非有非无。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六十二见。使得清净。今阿毗昙师受他破云。无常是小乘。常是大乘。常得破无常。无常不得破常。若得前意此不应然。未得道前执心所计。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法尘对意根而生诸见。见从缘生。从缘生者悉是无常。云何外道有常乐我净。如是四倒悉用无常破之。故五百比丘语达兜言。但修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如六群比丘为他说法。纯说无常。当知。见无深浅悉为无常。所破不同旧医纯用乳药也。五知通塞者。前虽遍破诸见之过。未见其德。过即是塞德即是通。若有见中八十八使。乃至非有非无。不可说见中八十八使。悉从缘生名之为塞。塞故须破。复识其通者。所谓有见中道灭。乃至非有非无不可说见中。道灭如是。道灭从因缘生名之为通。通何须破。若不识诸见。谓是事实余妄语。执见成业爱润感果。岂非塞耶。能于诸见。一一皆知无常颠倒。不生计着。不执则无业。无业则无果。如是达者则有道灭。岂不名通。不同外道如虫食木是虫不知是字非字也。六善修道品者。岂唯识此通塞而已。当修道品进诸法门。谓观此有见乃至不可说见。皆依于色污秽不净。即身念处。若受有受。乃至受不可说受。皆依三受。受即是苦名受念处。观于诸见所起想行。悉是无我。名法念处。观诸见之心。念念无常名心念处。观此四观名有为法中得正忆念。得是念故四倒则伏。是名念处。勤修四观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故名五根。五根增长遮诸恶法。故名五力。定慧调停名七觉分。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今非约位道品。但就通修论三十七耳。若一停心门。作三十七品。余停心亦如是。阿毗昙道谛中。应广分别(云云)。此三十七品是行道法。将至涅槃城有三门。所谓苦下二行为空解脱门。集道各四。苦下有二。是无作解脱门。灭下有四是无相解脱门。若涅槃门开即得入也。故佛于须跋陀罗经中。决定师子吼。唯我法中有八正道。外道法中尚无一道。何况八道耶。七善修对治者。若利人即入。若不入者当修助道。故论云。十二禅等悉是助开门法。正慧既弱遮障得起。修助道为援。论云。贪欲起教修不净背舍等。缘中不自在。当教胜处。缘中不广普当教一切处。若少福德当教无量心。若欲出色当教四空。如是等悉是助道。助开门法不同外道于根本禅起爱见慢也。八善识次位者。虽修如此正助等法。不得即言我是圣人。叨滥真似不识贤圣。今明识真似阶差。自知非圣。增上之慢则不得生。不同外道戒取见取计生死法以为涅槃也。九善修安忍。别相念处力弱。未甚通泰。转修总相念处。或总一总二乃至总四。是时应须安忍。使谛观成就。转入暖法似道烟生。大经云。暖虽有漏有为。还能破坏有漏有为。我弟子有外道则无。又若安忍即成顶法。顶法成名忍。到傍边如其不忍。则退还此边。故云顶法退为五逆。暖法退为阐提。是故此中。善须安忍内外诸障。不同外道。不能安忍细微遮法也。十法爱不生者。上来既得四善根生。若起法爱。虽不退为五逆阐提。而不得入见谛。是则三番缩观。进成上忍世第一法。发苦忍真明。十六刹那得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观断五下五上。得成无学。若利人用观节节得入。若钝用观具来至十。阿毗昙中。虽复广解不出十意。五百阿罗汉作毗婆沙。正申有门得道。云何而言是调心方便。四门调适俱能得道。若生取着俱不得道。若但云见有得道见空不得道。云何异于外人。故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则堕有无。今以十法为方便直入真门。永异外道也。是为有门入真之观也。余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入真之观始终方便比于有门。各各不同。然俱会偏真断三界惑。更无异也。其三门准有例应十观。大同小异可以意得。今不能烦记(云云)。次明通教有门观者。例为十意。列名(云云)。体解诸法皆如幻化。三人发心。虽同亦有小异(云云)。中论师云。此中是大乘声闻。今言非也。经云。欲得声闻缘觉。当学般若。论云。声闻及缘觉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经论不云是件人师谬耳。虽知定慧不可得。而安心二法。以幻化之慧遍破四见。六十二见及一切诸法。知幻化中苦集名为塞。知幻化中道灭名为通。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品。以无所治学诸对治。识干慧地乃至佛地。幻化之慧。不为外魔所动内障所退。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亦不爱着即得入真。若智若断无生法忍。比前为巧准作可知。不复委记。余三门十意大同小异。可以意得。亦不烦记文也。次明别教有门观。即为十意(云云)。一观境者。超出凡夫四见四门外。亦非二乘四门法。亦非通教四门法。诸四门法为境。不名实相。非生死涅槃如来藏者。乃名为妙有有真实法。如此妙有。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从是妙有出生诸法。是为所观之境也。二明发心者。菩萨深观实相妙有。不为生死所迁。金藏草秽额珠斗没。贫穷孤露甚可愍伤。菩萨为此起大慈悲四弘誓愿。思益有三十二大悲。华严云。不为一人一国一界微尘人。乃为法界众生发菩提心。如是发心有大势力。如师子吼。既发心已安心进行。如前所说种种定慧。如是时中。宜应修如是定。如是时中。宜应修如是慧。定爱慧策安心修道。依止二法不余依止。是为安心法也。还以妙有之慧遍破生死一切诸见。六十二等功德黑闇。皆悉不受。遍破涅槃沈空取证。犹如大树不宿怨鸟。于一一法中明识通塞。如雪山中备有毒草亦有药王。菩萨须知。如此心起。即是六道苦集名为塞。如是心起。即是二乘道灭名为通。又如是心起。是二乘苦集名为塞。如是心起。是菩萨道灭名为通。如是心起。名为菩萨苦集。如是心起名佛道灭。于苦集中。能知非道通达佛道。能知佛道。起于壅塞了了无滞。是为识通塞。善修道品者。夫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破倒念处勤行定心。五善根生能排五恶。定慧调适安隐道中行。离十相故名空三昧。亦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不作愿求名无作三昧。是行道法近涅槃门。若修诸法对治之门。所谓常无常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乐观察诸对治门。助开实相也。从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圣位深浅。悉知无谬。终不谓我叨极上位。内忍善恶两觉。违从二贼外忍八风。以忍力故不为倾动。设证相似之法法爱不起。不堕菩萨顶生名法爱。无是爱故即入菩萨位。破无明秽草。显出妙有金藏得见佛性。入于实相。是为有门修入实观也。余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入实之观例亦为十。诸门方便虽各不同。俱会圆真理无差二三门观法准有可知。不复委记(云云)

同类推荐
  • 国朝宋学渊源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箓济幽判斛仪

    玉箓济幽判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镜公案

    明镜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ONDUCT OF LIFE

    THE CONDUCT OF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德经真义

    道德经真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

    《带着感恩的心工作》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其实,对生活感恩,就是善待自己,学会生活。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却抱怨生活不够富裕;面对关爱我们的父母亲人,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拥有了平静安稳的婚姻,却抱怨生活太平淡,缺少激情;看到别人升迁,便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我们似乎已经忘却,曾几何时,当我们还在贫困中挣扎时,是那样渴盼能过上温饱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在失意的痛苦中徘徊时,是那样渴盼真诚的问候和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当我们跌倒了无力爬起时,是那样渴盼能有人过来搀扶,哪怕只有一下,我们也同样会感恩。
  • 万千时光不及你

    万千时光不及你

    "许辰是吧,你听好了,你女朋友的位置我江莫熙预约了。"女孩看着男孩一脸傲娇,只是她眸中的退缩却暴露了她内心的胆怯。闻言,男孩只是笑了笑却不回答。看着女孩璀璨的眸子,脑海仿佛回到了初识的时光。傻丫头,连我都不记得了还乱追求别人你完了……
  • 拐个贵族少爷当男友

    拐个贵族少爷当男友

    惊人消息,“尼姑庵”竟然天降两大极品美少年!某女一个把持不住误惹校草。切!长得帅就了不起啊!就能欺我,坑我?某女翻身农奴,刚要驯服两大校草……不料,狠心教训变深情告白?到底是在闹哪样?什么,还说一定非她不娶?!
  • 我的大青山

    我的大青山

    生活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同学们,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了昔日天真烂漫的童年、告别了当年的小伙伴,也许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暇回首,但偶尔在梦里,会回到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我们的童年趣事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成经典;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瞬间你还可以嗅到点什么!那些曾经伴我们成长的种种,土制的玩具、挖野菜,采蘑菇、下河抓鱼,那时候的冰雹和雨水都是透明的,露水是甜的。就算你生活在城市里也能闻到田野里飘来的青草味道…。海外也是80后,来自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森林、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雨后有漫山遍野的野菜和蘑菇,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哪里开始,让80、90的我们一起回忆那段青春岁月。
  • 帝女重生:神尊,让我来

    帝女重生:神尊,让我来

    她重生了,她以为会获得一切从未有过的东西,但在这异世依旧是那么难——他觉醒了,他以为如此就能改变族人的命运,但在巫与神的万年纠葛中他依旧如履薄冰——终有一天,命运之线会把她和他紧紧相连,但此后命运又会如何,也许只有神知道。
  • 良缘喜嫁

    良缘喜嫁

    这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姑娘,努力将自己嫁出去未果。最终被一旁虎视眈眈的大灰狼捉走之后,与之同甘共苦、喜结良缘的故事。
  • 我真没想当明星啊

    我真没想当明星啊

    为了追求整天幻想着当明星的小姐姐,沈默骗她说自己是个导演,小姐姐竟然真的信了!沈默一不想花钱,二不想干活,更不想当明星,但为了应付差事,于是给小姐姐出了个歪主意,教她去拍短视频。没想到,她火了。“这下玩崩了,她这一火,更难追了啊!”
  • 自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自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寻求生命的价值、用饱满的热情生活、从容应对生活、追求伟大、让智慧拯救灵魂、在思考中获得力量、追寻美的生活、品味记忆的美好、让思想变得崇高、倾听心灵的声音、关于恶的随想等。
  • 世界上最有效的抗衰老秘方

    世界上最有效的抗衰老秘方

    抗衰老可以说是女人的终身事业。抗衰老是女性话题中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从内到外抵抗衰老,保养自己。书中“滋阴抗皱”汤品、菜品、粥品部分,均实际制作拍摄。按摩保养内容,也有真人实际指导图片。
  • 只因一场雨

    只因一场雨

    一场雨引起了一段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