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8100000004

第4章 什么是汉语诗歌节奏(4)

三 “音尺”论

闻一多以“音尺”论节奏。“音尺”即后来译的“音步”(foot),它本是希腊语诗歌长短节奏的单位,后来也成为英语诗歌重轻节奏的单位。闻氏借用“音尺”一词来改造汉语诗律论中的“句读”论,亦即“顿”论。他在枟律诗的研究枠一文( 1922年,未刊稿)中说:“大概音尺在诗中当为‘逗’。‘春水’、‘船如’、‘天上坐’实为三逗。合逗而成句,犹合尺而成行也。”“逗”即“读”,本指句中的顿歇。但闻氏在这里却明确地用它来指包含一组字(音)的节奏单位,如“春水”、“船如”和“天上坐”各为一逗(“天上坐”还可细分为“天上”和“坐”二逗,即如胡适那样把一句七言划分为三节半)。所谓“合逗而成句”,就是指诗句由若干这样的节奏单位组成,而不是由若干顿歇组成。当然,那逗(音尺)后面是有间歇停顿的。闻氏把本意是句中顿歇的“逗”的含义扩展为包含一定音数的节奏单位,并更名为“音尺”,显然受到英语诗律中“音步”概念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还可能受到胡适“节”的理论的影响和启发。胡适对“节”的解释就已经包含了既指一个音组又指顿歇这样两方面的意思。但闻氏的“音尺”概念比“节”概念是更明确也更侧重地指节奏单位了。因为“音尺”(音步)本来是某些西语诗歌的节奏单位。不过,当它被闻氏借用来表示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时,便不再指具有重轻或长短特征的音组,而是指其后有顿歇的音组,虽然闻氏没有特别指出这一点。因为闻氏是用音尺来代替汉语诗歌中的“逗”的,而逗的本意指句中的顿歇,闻氏不可能不明了这一点。他后来所写枟论枙悔与回枛枠一文中的话即可印证。他说:“诗不能没有节奏。标点的用处,不但界划句读,并且能标明节奏(在中国文字里尤其如此)。” [14]标点表示句中和句末较大的顿歇,即较大的逗。这说明,闻氏是注意到了顿歇在汉语诗歌节奏中的特殊作用的。闻氏的音尺(音步)概念实际上指汉语诗歌的顿节奏的单位,但该术语却易于引起混淆,上文平仄、重轻、音组等节奏论都运用这一术语作节奏单位,便是证明。

闻氏的另一贡献,是对新诗节奏单位的构成原则作了合理规定。他在枟诗的格律枠( 1926年) [15]一文中指出:在他的枟死水枠一诗中每音尺包含二、三字音,即所谓“二字尺”和“三字尺”。我们知道,胡适对古代诗歌节奏单位的划分是每节二字,五七言诗句最末半节为一字。他对新诗节奏单位的划分则是每节包含一至五字不等。后者包含的字数差别很大,只能是自由体新诗的节奏单位,而不能是格律体新诗的节奏单位。闻氏则指出新诗也应建立一定的格律形式,那便是每行诗包含一定的音尺数,每音尺包含二字或三字,由此造成整齐的格律节奏。可见,闻氏提出的二字尺和三字尺,实际上是建立格律体新诗的一个理论依据。自此以后,每音尺(每顿)包含二、三字音的原则,就为大多数现代格律诗人和诗论家所接受。

总之,闻一多与胡适类似,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顿节奏论,但他的论说实际上是顿节奏论,并为以后顿节奏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现代“顿”论

明确主张“顿”节奏的,有朱光潜、何其芳等人。

朱光潜对顿节奏作了较系统而透辟的论说。他的枟诗论枠(1948年)第九章专论汉语诗歌的顿。以下是该章开头一段:

中国诗的节奏不易在四声上见出,全平全仄的诗句仍有节奏,它大半靠着“顿”。它又叫做“逗”或“节”。它的重要从前人似乎很少注意过。“顿”是怎样起来的呢?就大体说,每句话都要表现一个完成的意义,意义完成,声音也自然停顿。一个完全句的停顿通常用终止符号“。”表示。比如说:

我来。

我到这边来。

我到这边来,听听这些人们在讨论什么。

这三句话长短不同,却都要到最后一个字才停得住,否则意义就没有完成。第三句为复合句,包含两个可独立的意义。通常说话到某独立意义完成时,可以略顿一顿,虽然不能完全停止住。这种辅句的顿通常用逗点符号“,”表示。论理,我们说话或念书,在未到逗点和终止点时都不应停顿。但在实际上我们常把一句话中的字分成几组,某相邻数字天然地属于某一组,不容随意上下移动。每组自成一小单位,有稍顿的可能。比如上例第三句可以用“———”为顿号区分为下式:

我到———这边来,———听听———这些———人们———在讨论———什么。

这种每小单位稍顿的可能性,在通常说话中,说慢些就觉得出,说快些一掠就过去了。但在读诗时,我们如果拉一点调子,顿就很容易见出。例如下列诗句通常照这样顿: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我姑———酌彼———金罍,———唯以———不永怀。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花落———家僮———未扫,———鸟鸣———山客———犹眠。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五更———鼓角———声悲———壮,———山峡———星河———影动———摇。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说话的顿和读诗的顿有一个重要的分别。说话的顿注重意义上的自然区分,例如“彼崔嵬”、“采芙蓉”、“多芳草”、“角声悲”、“月色好”诸组必须连着读。读诗的顿注重声音上的整齐段落,往往在意义上不连属的字在声音上可连属,例如“釆芙蓉”可读成“采芙———蓉”,“月色好谁看”可读成“月色———好谁看”,“星河影动摇”可读成“星河———影动摇”。粗略地说,四言诗每句含两顿,五言诗每句表面似仅含两顿半而实在有三顿,七言诗每句表面似仅含三顿半而实在有四顿,因为最后一字都特别拖长,凑成一顿。这样看来,中文诗每顿通常含两字音,奇数字句诗则句末一字音延长成为一顿,所以顿颇与英文诗“音步”相当。

朱氏的论说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朱氏认为汉语自然语句中本来就有分成很多小顿的可能,诗的节奏,就是靠“拉一点调子”来读出这些小顿而造成的。这即是说,诗歌语言的顿节奏,是建立在自然语言的顿节奏基础上的。

第二,朱氏对古代诗歌的顿的划分,与胡适基本相同,但他对这种划分的解释却有不所不同。胡适认为五言诗句是两节(顿)半,七言诗句是三节半。朱氏则认为那是表面的,实际上五言诗句包含三顿,七言诗句包含四顿,因为属于最后半顿的那一字音拖得较长,占有一顿的时间。这种解释更符合汉语诗歌的节奏规律。

第三,朱氏的“顿”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引文开头的“顿”指文句中的停顿,后来论诗时也指构成节奏单位的音组或单个音节,如他说“五言诗每句表面似仅含两顿半而实在有三顿”,其中的顿显然是后一种意思。当然那顿(音顿)后是必有停顿或者拖音的,因为顿就是由停顿或拖音划分出来的。如前所述,胡适的“节”和闻一多的“音尺”已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上述两方面的意思,但朱氏用传统的“顿”这一概念来表示,从而使它具有新的内容,使顿节奏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从朱氏所举出的诗例看,他多少是有意突出古代诗歌格律节奏与自然节奏的不相吻合。这种不相吻合,用他的话说,就是“说话的顿和读诗的顿有一个重要的分别。说话的顿注重意义上的自然区分”,而“读诗的顿注重声音上的整齐段落”。朱氏对古代诗歌中格律节奏的顿与自然节奏的顿的区分和论说,是对顿节奏论的一种深化。

朱氏顿论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是他将汉语诗歌的“顿”与英语诗歌的“音步”和法语诗歌的“顿”(也有不称“顿”而称“音段”的)所作的一番比较。三者都是诗歌的节奏单位。音步我们已有所了解,在现代它主要是由重轻音相间而见出节奏,通常是先轻后重的抑扬格,但也可以是先重后轻的扬抑格等。朱氏认为,“中诗的顿绝对不能先扬后抑,必然先抑后扬,而这种抑扬不完全在轻重上见出,是同时在长短、高低、轻重三方面见出。每顿中第二字都比第一字读得较长、较高、较重。就这一点说,中国诗歌顿所产生的节奏很近于法语诗歌的顿”。朱氏之所以说汉语诗歌的顿很近于法语诗歌的顿,是因为法语诗歌的格律形式确实是将诗行分成若干顿或者音段。例如,古亚历山大式每行十二音,分为两音段或者三音段,十七世纪发展为还可以每行四音段;中段和尾段的末尾有顿歇,并且字音总是读得稍重一点,相应也稍长、稍高一点。朱氏通过比较,提出汉语诗歌顿末一音往往如法语诗歌顿末一音一样,读得稍长、稍重和稍高一点,这大约是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诵读实践的。

但朱氏似乎过分看重了汉语诗歌与法语诗歌的类似性,以至于在通过比较后他得出结论说,“中国诗的节奏第一在顿的抑扬上看出”。这句话与上文他关于顿节奏的论说显得不完全合拍:上文他说汉语诗歌的节奏“大半靠着‘顿’见出,而那顿便是停顿或者是在顿末带一点拖音(即他所谓“拉一点调子”),而这里他却说主要在顿的抑扬上见出,即靠顿末一音的“略延长、提高、加重”来见出。这一点,使他的顿论产生了很大的局限。

这种局限的一个表现,是朱氏的顿节奏论只是对古代诗歌而言的,而不能将它扩展到新诗上。他认为上述顿论于新诗不大适合。枟诗论枠第九章的最末一节专门谈“白话诗的顿”,认为“旧诗的顿完全是形式的、音乐的,与意义常相乖讹”,其“节奏不很能跟着情调走”。而新诗的目的之一便是补救这个缺陷,要把“旧诗的句法、章法和音律一齐打破”。“这么一来,‘顿’就根本成为问题”,即难以形成新诗的形式化节奏。其原因主要是读新诗不能再用拉长调子的方法,因为那样听起来不自然;况且新诗的顿末常有虚字,如果也对它加重和拉长,便有轻重倒置的感觉;此外,新诗“各顿的字数相差往往很远。拉调子读起来,也很难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其实,朱氏的顾虑是不必要的。在他的论说之前,闻一多等人所试验的格律体新诗,已经大体做到了具有某种形式化的节奏。如上述,朱氏过分看重了顿末的所谓抑扬。其实,顿节奏论的核心,还是在于顿本身,而不是各顿末一音上的重轻、长短、高低所构成的抑扬,因为后者对前者只是辅助性和修饰性的。上文已论述过汉语音节的重轻、长短和高低对节奏没有决定作用,它们各自都不能构成汉语诗歌的基本节奏。汉语诗歌顿末上的抑扬与法语诗歌音段末的抑扬究竟是有重要区别的。法语诗歌音段末一音的加重加长加高,对节奏的形成有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下节将有具体论述。

朱氏认为顿节奏不适合新诗,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何其芳却努力把顿的概念从古代诗歌扩展到新诗,要以它为基础来建立现代格律诗。何氏说,“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节奏主要是以很有规律的顿造成的”,而“顿是指古代的一句诗和现代的一行诗中的那种音节上的基本单位。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 [16] 他在1958 年新诗形式大讨论时,还是持这种以顿构成节奏的观点。但至于顿为什么能构成诗的节奏,以及怎样构成诗的节奏等关键性理论问题,他没有论说。他的顿论主要讲怎样以顿建立现代格律诗形式,如诗行的顿数要有规律,每顿有几个字等问题。这些将在下编第一章第四节中详述。

由此可知,何氏关于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具体主张,实际上是缺乏明晰的节奏理论做基础的。我们在下一编有关论述中会看到,他在现代格律诗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和不足,正是由于缺少明确的节奏理论做基础而引起的;同时我们看到,何氏所说的“顿”,主要指包含一定字数的节奏单位,他很少指它也是诗行中顿末的停顿或者拖音。这即是说,顿的概念演变到何氏手中,意义又变得较窄了。虽然如此,顿概念却由于何氏努力提倡现代格律诗而在当代诗论中广泛流行起来。

卞之琳也论“顿”,不过他的顿论有时也是音组论。在卞氏的诗律论中,顿与音组常常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如他说:“所以用汉语白话写诗,基本格律因素,像我国旧体诗或民歌一样,和多数外国语格律诗类似,主要不在于韵脚的安排而在于这个‘顿’或称‘音组’的处理。” [17]卞氏的顿论主要讲“顿法”,即顿在一行诗中的安排,与何氏所论相类似。这实际上不是关于顿节奏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关于怎样构成一种节奏形式的问题。下编第一章第五节将详述之。

同类推荐
  •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个晴朗的融雪日子,我们“鲁艺”一部分同学,还有何其芳同志,跟随同志一道从延安出发,到晋西北去。因为机器出了毛病,出发时我们乘的一辆车开得最迟,当下午三点钟到达青化砭时,同志已经歇下来好久了。青化砭离延安七十里,是一个高踞在山道边的小小村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同志正站在路当中和一个青年农民攀谈。那个矮小而又瘦削的农民,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豪迈性格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的询问。这些询问,多半是关于编织毛织物的技术知识的。最后,同志把那尚未完工的羊毛板带拿过来,学着编织了一阵。那些围绕着他的干部、小孩子和头缠毛巾的朴实农民,全都忍不住笑起来。
  • 江上数峰青

    江上数峰青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绘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为展示当代散文创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神隆重推出一套“当人散文大家精品文库”丛收。经过严格遴选,进入本套丛书的作家,都是当代创作颇丰、名满文坛的散文大家。这套丛书,每人一卷,每卷精选20余万字。这套全书,风格迥然,特色鲜明,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读者可以一览当代散文大家的不同风范。
  • 风铃

    风铃

    中国小小说30年心血结晶,23位名家殿堂级作品,精短文学的至高水准,值得一生珍藏的经典文丛。由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编著的《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为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之一。《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收录了拔去心里的草,爱在天上飞着,风铃,黑蝴蝶,吹笛到天明,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过去,结婚,老鼠带来的爱情,快乐情人节,开始就是结束,忽然,警察与小姐,向往阳台,模特与车,角色,小品,对面……
  • 威尔特郡的乡野生灵

    威尔特郡的乡野生灵

    《威尔特郡的乡野生灵》中有活泼的野兔、歌唱的夜莺、茂密的梣树林、归巢的白嘴鸦,威尔特郡的乡野生灵生机勃勃,鲜活灵动,杰弗里斯用一只妙笔描绘出令人心驰神往的英伦乡野风情画。在他的笔下,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乡村生活淳朴粗犷,乡野间的动物和植物充满活力和欢乐,他用精妙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将这种欢乐呈现给读者,让人在阅读时尽享自然的宁静、生机、包容。
  • 田野的黄昏

    田野的黄昏

    《田野的黄昏》选取《散文》作家群中优秀中坚力量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均体现出了作家对生活观察思考之深广、个人体验切合历史与文明变迁之深入其所。结集成册,汇而为丛,是文学爱好者的一次盛宴。
热门推荐
  • 将门嫡女种田忙

    将门嫡女种田忙

    她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三军统帅,可惜是“以前的”;她的父亲是威名赫赫的北军大将,可惜是“获罪的”。她原本虽然痴傻,却有着最尊贵的家人和身份,可惜转眼之间,天之骄子变成山野村夫,名门贵女化作乡姑田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她变成她,刹那间,风云际会,红颜乱世。一颗尘世间最温暖的女儿心一滴天地间最冰冷的男儿血一段男女间最缠绵的情之恋为了他,她愿意下得厨房,还上得厅堂为了她,他愿意上得厅堂,还下得厨房是谁说,她只是会种田的傻子是谁说,他只是会杀人的疯子且看——
  • 鹿皮靴

    鹿皮靴

    下城区永远是夜晚。穿着鲜艳的人们潮水般涌到街上,在狭长的夜空下,像一只只游鱼,色彩斑斓奇形怪状,会移动会吐泡泡。我照例坐在猫鱼餐馆发呆。我叫金路,二十二岁,无业游民,下城区只有夜晚,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每天从早睡到晚,只吃一顿饭。“猫鱼”是家便宜的日料店,门口放着一座巨型粉红招财猫,一整面墙画满了盘旋的金龙。我只吃得起最便宜的寿喜面,老板娘加赠一碗味噌汤,她心情好的话,汤里还会有个蛋。“金桑,你看着窗外在想什么呢?”我收回目光。
  • 隋走危机(上)

    隋走危机(上)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
  • 吞噬苍穹

    吞噬苍穹

    他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少年时便受尽磨难,为改变命运他坚毅的踏上修炼之路,终力压八荒,四夷臣服,成就一代人皇!吞噬无尽的欲望,踏破苍穹,唯我独尊。等级制度:斗者炼皮、斗士炼肉、斗师炼骨、斗灵炼脉、斗狂炼髓、斗王炼五脏、斗宗炼血、斗皇炼窍、斗帝万窍归一凝练斗丹、斗仙……
  • 新解鬼谷子

    新解鬼谷子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的谋略家,其门下既有外交枭雄苏秦、张仪,又有军事大家孙膑、庞涓,他们的军事、外交活动影响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走向。《鬼谷子》是智谋之书,通篇都是钳制对手、破解乱局的奇谋妙计。在《新解鬼谷子》中,作者以《周易》的深广智慧解读《鬼谷子》,智慧与智谋相映生辉,引人入胜。方今之世,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竞争激烈,如何摸清对手底牌、操纵对手心理、化解危局、克敌制胜?本书堪比一个强大的智库,生动丰富,易学易用。
  •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中册)

    怎样快捷地了解世界,首先我们要从了解世界历史入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时起,人类的第一个活动便是生产活动,而且从未间断过。人类文明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成氏族社会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有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却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二、三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确凿的事实。《世界经典历史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这个线索来编写的。
  • 我的写轮眼真厉害

    我的写轮眼真厉害

    【因为系统和世界规则相互之间的碰撞,彼此崩坏的同时,各式各样能力跨越漫长的时间长河,降临新生遥远异世界,而辰宇,正是得到了其中能力之一的肯定,觉醒写轮眼,学习霸气,跟随米霍克踏上剑豪之路,披荆斩棘,崛起于困境。】辰宇:“与其像笼中鸟一样被宠着,爱着,养着,失去自由,连自己还能飞都能忘记,我啊,作为乌鸦就足够了。”【剧情线——觉醒篇——海贼篇——海底城篇——帝国篇——海皇传说(现在)——】ps:新书【从绿藻头开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幻夜

    幻夜

    是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她的魔性?是什么样的幻影,操纵着他的灵魂?地震之后,宛如人间炼狱的断壁残垣中,水原雅也借机杀了舅舅,却被一神秘女子当场目击,她答应为水原终生保守秘密。他们相偕前往东京,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从此再无一丝太阳的无边幻夜:凡是接近过她的人,都遭逢厄运;凡是触碰过她过去的人,都不知所踪……《幻夜》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多线演进、暗藏伏笔、丝丝入扣的写实技巧在本书中愈加纯熟,以笔为刀,直刺人性最深处的无边之恶,将人为活下去而不择手段的绝望,书写得血流成河……正如评者所言:“《幻夜》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绝望之书’。”
  • 信天翁笨笨旅行记

    信天翁笨笨旅行记

    信天翁笨笨心中有个美丽的梦想——环球旅行,他要像爸爸妈妈那样,飞越海洋,环游地球,做一个勇敢的旅行家。可是,要实现梦想,就要经受住重重考验,他到底遇上了那些磨难呢?笨笨钻进大海寻找食物,却被空中海盗军舰鸟洗劫一空;趴在海面睡觉,竟遭遇了凶恶的大白鲨;与伙伴们进行飞翔比赛,恰巧撞上了可怕的龙卷风;眼睁睁看着好伙伴被人类的钓鱼钩吊死……这一系列的凶险磨难,像一柄柄大铁锤,把他锻造成一个机智果敢的旅行家。
  • 凤主沉浮:无良帝后太猖狂

    凤主沉浮:无良帝后太猖狂

    她是一个冷血杀手,视人如蝼蚁,冷眼观世事。却因鬼差错勾魂魄,一朝坠入阎王殿,身处地狱鬼门关。当她与阎王参茶共饮,当阎王许她一个轮回。她又会闯出怎样一个天地?这是一场赌上生死与轮回的游戏。这是一个动荡不安、妖魔横行的天下。既然天不待我,我又何必管什么仁义道德?我的功过不是你们可以评判的,但是你们的生死,将由我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