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以后,她产下一儿子,他觉得老天真是优待他。
可这幸福仿若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唐高祖时,紫烟去世,徐懋功恍然间觉得孤立无援,这个世界仿佛都将他给抛弃。
他抚着紫烟的旧物,回忆着他与紫烟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放声大哭,却又生生忍住了。眼泪有什么用?宣泄掉悲伤吗?不,他不要宣泄掉。他要清醒地记得紫烟的一颦一笑,她曾那么鲜活的存在他的生命里,一点一点将他的人生点亮。
偶尔,他还会失神,叫着紫烟的名字,但没有人应声。有的时候,他会期待,紫烟是否会突然在他面前出现。有的时候,他会觉得身边就有紫烟温柔地挽着他的胳膊,他伸手摸去,原来只是幻觉。
人潮汹涌,时光竟然变得如此漫长,无狂风,无雷霆,无暴雨,却是漫天铺地的阴霾,生命就像一滩平静的水,了无生趣。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女人,温柔、婉约、窈窕……她们美则美矣,却不是袁紫烟。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紫烟那样,让他狂喜让他大悲。紫烟只余一个小小的坟茔,世界多么残忍,狂风会刮过,大雨会瓢泼,别的人会淡忘这里有个袁紫烟,可是他心中会永远记得。他扶着墓碑,已白发苍苍。恍然间,再回首,竟然过了好多年。
徐懋功终其一生,未再娶。还好有相依相偎的美满时光,足可伴他漫漫人生里的无数寒夜。
桃花依旧笑春风——绛娘
他常常深夜醒来,想到一幅画面:他负手站在院门,见她在桃花树下画画,倏然而至的微风,撩起她的发丝盖住了脸。她拂开发丝,微笑着看他。这张永远都看不厌倦的脸带着恬静的笑意,时时睡在他的身边,丝丝发缕散在鸳鸯枕上。这无上的幸福,给曾经苦恋却见不到的时日以所有的补偿。
那是唐贞元初年的一个清明节,崔护埋头苦读多日,已是内心烦闷,他独自去长安城南。那一片大好的风光让他忘却时间,不知不觉,离长安城越来越远。时至午时,崔护已疲乏口渴,目之所及,不远处的桃花掩映着小小的农家院落,竟显得那般赏心悦目。
崔护走了过去,敲那柴门,一个着布衣木钗的清秀农家少女轻盈而至。崔护告知少女,自己踏青至此有些累了,所以敲门向她要碗水解渴。少女了然,将他迎至屋内,便去泡茶。
这屋内布置得极为通透,靠墙的书架上各类诗书整整齐齐的码好,书桌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普通的庄户人家,似乎没有这样的书香浓郁,崔护心中想着,信步走到书桌前,那桌上还有笔墨未干的诗笺: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寥寥几笔画透出作诗人寂寥的心情,题上几行隽秀的字体让崔护不由得心神荡漾,也拿起了笔,该画点什么才衬得上如此绝妙的诗词呢?他怔怔出神。
少女在身后轻声唤醒沉醉的崔护,他回过头,少女语笑嫣然,他不好意思地移开了眼。窗外的桃花开得正盛,便是许多年后,他再也没见过如此繁盛的桃花。
崔护接过茶杯,桃花少女轻移莲步走至桌前,看到崔护寥寥补的几笔,画更鲜活,也不由得红了脸。
崔护觉尴尬,便告辞离去。少女倚在柴扉上,轻轻地说,小女绛娘。
崔护大胆地回过头,绛娘见状羞涩地低下头,少女与桃花交相辉映,不知道这花映衬了少女,还是这少女映衬了这桃花。那一幕,久久地,久久地刻在了崔护的心上。
只一个瞬间,宿命便铺天盖地而来。
崔护身虽回到了家中,但心却留在那个桃花般的少女那里。在苦读里,桃花少女的笑靥成了他唯一的亮色。他想,科考之后就央人去那少女家中提亲。
转眼,清明又至,桃花开得灼灼,他的相思如桃花般滋长,搁下手中的笔,就奔向了去年那座农家院落。
大门紧锁,他满心的欢喜如兜头浇了盆冷水。他怅然若失,在房门口留下了一首诗给绛娘。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只为科考功成名就,在没有遇到她时,没有什么。可那惊鸿一瞥的笑靥,打湿了他心田。如果只能一个人看细水长流,一个人看日月交替,一个人观亮山静坐,那,人生该得多寂寞?
他茶饭不思,已经无法将心思放在读书和科考之上。相思成疾,他决定再次出城寻访到那姑娘,向她剖白心中的思念。
远远就听到农舍里传来的阵阵哭声。原来,绛娘自与崔护见面,亦倾心于他。出于一个女儿家的娇羞,她深深地将心思埋藏。自前几日,崔护来到,门上的信筏打开了她相思的闸门,她看了信筏,以为此生不能再见到,伤心之下便缠绵于病榻,或许不久于人世。
崔护大喜又大悲,奔至绛娘的病榻,一声一声呼唤着绛娘的名字。他心下戚戚然,日日夜夜的思念,难道只得到命垂的相守吗?命运竟然如此残忍。没有鸳鸯朝夕相对,她便要撒手离他而去。但求此刻她能清醒,两人共惜此情,安然度过这不多的剩余的时光。
绛娘睁开迷蒙的眼,见到崔护满脸的焦急,她微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场梦,梦里,崔护摘下一朵桃花,给她插在发髻上。午时,他在吟诗,她在柴房,那一缕柴火的青烟,袅袅升起,不久后传来生动的烟火气息。崔护在布筷,杯盘碗盏,窗外桃花飞舞。此时间,整个世界都静如止水。
既是梦,也便罢了。只期待下一世,在雨雪风霜,只求相濡以沫。这一世的思念,心上满满是伤,一纸相送了离肠,但愿下一世,能别了这一世的痴心相付却错过,举案齐眉。
崔护眼见绛娘醒来,毫无预兆的喜涌上心头,正要开口说话,却见她黛眉微蹙,神情倦怠,苍白的脸色没有半点血色。
见绛娘奄奄一息,崔护亦是心痛不已,茫然与痛苦交织。他一把抱住了她,这辈子,他再也不离开她。
老汉端来米汤,他亲手一勺一勺地喂服,绛娘起初羞怯。崔护说,我想好好照顾你。绛娘眼含泪花,将这碗米汤饮尽。
崔护回到家中,将此事前情后果一一告知父母。父母却心有担忧,怕崔护沉溺于温柔乡里,会影响崔护的科考。崔护知父母难以说服,也不回话,只以绝食相对。
城里城外,隔不了两两相思。崔护向苍穹许下诺言:“我用心一遍一遍的思念。即使死亡,我也不会饮那孟婆的汤,将你忘却。”
崔护走后,绛娘日日在家中看着崔护留下来的墨迹,窗外又下起了雨,打得桃花凌乱。她担忧得想,她一生的冷暖,也如这桃花被雨打残么?
细雨里桃花飞,窗前人独立。
雨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绛娘仍然没有睡意,带着忐忑想着未知的命运。她衷情相诺:“即使死亡,我也要在你的身边,让我的骨灰伴你。彼此相爱,能感知到对方的心意,何惧这一世不能相守。山间有涓涓流水,有飘飘桃花,思念伴着,用相思为我们的爱情殉葬。若有来生,定当门当户对,早点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守。人世间最美,不过一生一世一双人。”
终于,崔父耐不住儿子的坚持,点头应允了这门亲事。
良辰吉日,绛娘着一身大红的嫁衣,格外的美艳。崔护恍惚间仿佛看到桃花树下那次初见,如今,她成为了他的妻。
他揭开她的盖头,深深地凝视她,她带着一抹浅浅的笑,见到他坐到身边,忽然鼻子一酸,赶紧以手抵鼻,今日是大喜之日,应该高兴的。但见他笑着说,将永远给她温柔守护,从此不再让她掉泪。
绛娘知书达理,将家里的事情打理得非常妥帖,赢得了崔家上上下下的喜欢。崔护在绛娘的督促下,学习更是勤奋。
贞元十二年,崔护进士及第,从此仕途顺遂。多年后,他们的爱情也渐渐流传开来,被编成各种戏本子传唱。
此时,崔护握着绛娘的手,老夫老妻一齐看着别人演着他们的故事,心中无限慨然。
桃花开落,静水流深,有少女踏歌而来,有少男踏歌而去。身边,春意正浓,桃花正盛。一片叶里绽放出满心的欢喜跳跃,一朵花盛开仿佛盛满了这个世界。
佳人在怀,心中绻绻爱恋。等到很久很久之后,久到彼此都已暮年,静坐庭前,看那桃花一年一年开,一年一年落,许多年里每一种桃花早已看遍,依然不觉得厌倦,他只庆幸,她还在他的身边。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卓文君
大抵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爱情,时光无情,她曾手抓一摞青丝,发香犹在,她是拿着它要去断绝情谊。他回头祈她的原谅。那么痛,也一时。名利场多逢场作戏,等到真爱即将不在,他才恍然惊醒。幸好他们还有一世,可以慢慢弥补他的过错。
卓文君家境优越,又才貌双全。她的父亲是是汉代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卓王孙一向以这个女儿为傲,因此诸多宠爱她。她曾被许配给了一皇孙,但那皇孙过早夭亡,所以她尚是守寡之身。
时值少年的贫穷司马相如,百寻不得伯乐。父母不在之后,他就变卖掉不多的遗产,寄住在好友的家中。这好友名唤王吉,一向颇为欣赏司马相如的诗才。
一日,王县令在宴请司马相如时,请了卓王孙座陪。卓王孙见司马相如语出不凡,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了司马相如来家做客。
席间,杯盘碗盏,歌舞升平,作赋奏乐。司马相如见卓文君美貌非凡,文采出众,有意结识。兴之所至,奏了一首《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
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一艳女在此堂,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由交接为鸳鸯。
铮铮琴音里,卓文君悟了司马相如的心思。适夜,卓文君便宿在司马相如的房间,司马相如很认真地凝视着她。那一夜缠绵如鱼得水,第二天一早,卓王孙得知女儿的叛逆,雷霆之怒,认为女儿丢了他的颜面,强烈阻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好选择私奔。
回到了成都之后,他们开始依然豪情不减,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渐渐的,生活变得窘迫,他们卖掉了车马,卓文君更是典当了自己的首饰,开了一间小小的酒肆。
卓文君布衣木钗,当垆沽洒;司马相如换上了粗布麻衣,洗涤器皿。待卓文君喊时,他会擦擦手,出去跑堂。
才子与佳人私奔已成当时一段佳话,他们的酒肆顿时远近闻名,霎时间门庭若市。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的消息传到卓王孙的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迫不得已送给他们体面的仆人和钱财,将女儿女婿接回临邛。
这对小夫妻重新过上了悠闲的生活。阑珊清狂,吟诗作对。有清风,有皎月,有你有我,花开正好。他们柔情蜜意,岁月温柔。
武帝刘彻即位后,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十分赞赏,在狗监杨得意的引荐下,司马相如绞尽脑汁写了一篇《上林赋》,汉武帝一见其里的吹捧之意,忍不住飘飘然,封司马相如为郎官。
司马相如在长安非常得意,幻想今后青云直上,而卓文君则在成都守着空帷,用手指盘算着,司马相如离开的时日。放眼望去,空荡的屋子里,恍如心一般荒芜,司马相如掌心的温柔还残留在指尖,透过指尖,似乎还能看到曾经的琴瑟和鸣。酒醒之后,美梦也断,月无言,珠帘低垂,盛妆再无欣赏的那人。炭盆里偶尔几声噼破,正如她寂寥的心情。
司马相如在长安混得如鱼得水,先是凭借一篇檄文,舌灿莲花,消弭了巴蜀两地危机,又持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白日着锦衣,终于荣归故里。
卓文君那时想,男儿志在四方,虽然陪伴自己的时间少了,但毕竟生活会更好。见夫君归来,离愁别绪瞬间消失得无影,寂寞也仿佛了无踪迹。
她在闺帷里与司马相如低低诉说,他不在的日子里,这帷帐全是寂寞,枕头被相思泪打湿,伴着相思入睡,一夜如一年。司马相如怜惜之心顿起,伴着明月相拥入眠,销魂处,天堂都比不过人间。
与卓文君会合后,他们再一路朝西南进发。绕道临邛去拜访岳父。眼见满街人头攒动,官员们出廓欢迎,百姓夹道欢呼,卓王孙心中感叹,幸好当日将女儿女婿接了回来,也欢天喜地的挽留如今春风得意的女婿和女儿小住数日。
卓王孙感怀当年女儿的眼光果然不错,卓文君羞怯低头,司马相如将她的手紧紧握住。这朗日,花红柳绿迎着蓝天,娇羞的妻子眼波流转。他为她描眉,他们执手共画一幅画,他们共一炉烹茶,他们相拥在窗前看那天边月牙,刹那芳华。
司马相如不饮酒,也醉了。
天有不测风云,司马相如沉浸在自己步步高升的兴致里,见狩猎劳民伤财,上书谏止汉武帝,更借机讽劝。让汉武帝兴致大减,索性打发他一个闲散的官职。司马相如失意之下,在长安沉迷酒色。
夜里极寒,卓文君恍惚中发现,屋内火盆的炭火早已经熄灭了,一个人独枕,没有意思的暖意。她去添加炭火,些微的火星子起来,她鼓起嘴去吹,想起司马相如曾说她鼓嘴的样子无比的天真,忽的噗嗤一笑,吹得炭灰扑腾乱飞。虽然知道夫君近日的种种状况,但感他年逾知命之年,脂粉堆里能让他暂且的忘却烦恼,因此也便不与他计较。
而司马相如赏尽风尘美女各种风情,深感以前人生太平淡。试着与卓文君说想要纳妾。多日来的孤枕独眠,她大度笑过,司马相如的欺人太甚,终于让她忍无可忍,作了一首《白头吟》,说道: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她将心事付诸信筏。这情感挣脱不开莫名的网。那么爱,却有了这样的伤,卓文君对着蜡烛,泪如雨下,愁已入肠。
她索性一鼓作气,附上诀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