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此时的海棠在欣赏与被欣赏中美丽着,而其实更美丽的却是那看花的人……
夜褪了,清晨,清晨的海棠出来了。
而苏轼的海棠就是这清晨的霞光,有万般旖旎的风景供人遐想。他隐晦地调侃老夫少妻竟成就了千古的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自己的朋友张先八十岁时娶了位十八岁的姑娘,大约有看不惯,亦有嫉妒,也有佩服,种种复杂的情绪纠集在一起,就揶揄出了一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雪白,海棠艳红,“压”字里的旖旎风光就不用多说了……
后来老外拍了一部类似题材的影片,中国人翻译过来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开头,无人的乡村街道,一辆晃晃悠悠左突右撞的汽车,车内是面溅血迹,手枪滑落,心灰如死茫然无措的中年男子亨勃特。他在回忆,回忆那美丽的青春刚刚萌芽的洛丽塔:
早上,她只是洛丽
一双袜、婷婷四尺十寸的阿洛;
便服下,她是洛丽;
校园内,她是黛丽;
签名栏中,她是杜洛丽;
在我怀里,她是——
永远的洛丽塔。
我的挚爱、我的欲焰、我的夙孽、我的魂魄洛丽塔。
当他在牧场停下来,看着成群的奶牛,农场和村庄,儿童在欢笑,令他悲哀的,不是因为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这欢笑声中没有她。
而影片也在此结束,字幕中亨勃特于1950年病死狱中,同年洛丽塔难产而死……
像这样的爱情故事,世间并不少有,也没有结束。
自然,素有“海棠香国”之称的四川的苏轼,对海棠的情感远不是这般美丽的无厘头。他对海棠的情义更多的是犹若情人般缠绵悱恻,那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海棠诗就是他的。而前面的两句也是夜里未眠的月:“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诗中将海棠花化作身着“红妆”的女子,把月亮看作对女子热恋的男子,那泛着“崇光”的月亮与缭绕着“香雾”的海棠花,是一对恋人在夜里的依依相伴。
诗人爱着这一出爱情故事,唯恐夜深了月亮会离去,海棠花会“睡去”,故烧起“高烛”,远远地看一个热恋中的海棠女子。
注意,是烧哦,看如是海棠般的女子,男人总能下得了狠心,怕点起的微微烛光不能看花看得真切,那点烛光只是让独守空房的女子在意想中入骨地相思情人的。看海棠,就要烧起高烛,看得清楚,才对得起热恋中海棠的颜色。
所以海棠是杨贵妃,月亮是杨贵妃的唐明皇,爱的时候情意绵绵,要离开的时候也是东风渺渺,缠绵悱恻。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耶!”——从唐明皇的嘴里我们终于知道杨贵妃是什么模样,原来就是一朵胖胖的睡海棠。
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就画了一幅这样的《海棠美人图》,然后挂在了《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卧房里。
海棠,热恋的海棠是一朵杨贵妃。
苏轼偶然撞见夜间热恋的海棠女子,白天遇到的却是一位受人冷遇的美妇人。
有一次,他白天去定惠院,看见它东边的坡上——原来,苏轼总是与东边的小山坡有缘,所以给自己叫了苏东坡,那东边的小山坡果然有旖旎的风光——“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
所以苏东坡写了这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诗。一位如此华贵的“佳人”,置身于荒凉的小山坡上,天涯流落啊: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见着这样独寓空谷的华贵美妇,怀着君子之度去看竹的先生也不得不惊艳得要擦擦眼问:咦?这花怎么来的?原来同是天涯流落人,那就一起饮了这杯酒罢……
苏东坡爱海棠,也爱美女,他跟歌妓交往,常常吟诗作赋,可是跟一个叫做李宜的歌妓交往一段时间却没有写诗,歌妓李宜就有意见了,东坡马上写了一首:“东坡居士闻名久,为何无诗赠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题诗。”意思是说,并不是说李宜没有海棠那么娇美动人,但是杜甫还没有给美丽的海棠写诗呢!
——他很会用海棠做借口博美女一笑呵。
某一年正是寒食,不巧让失意的苏轼又看到了海棠,于是海棠不再是美人,就直接是自己了,诗人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是为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温婉的海棠花经一夜雨谢落后,如同一个英俊的少年突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头发都已经花白了。那份美到绝望的情感让苏东坡的海棠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泥汙的海棠,蒙蒙在云水无边的世界中,不明不了的人生啊。
苏轼的诗很多是一个套路的,这个套路便如他自己的胸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从不吝惜笔墨,但在这趣味中却藏着深的意义,同时也会藏着更深的悲哀。苏轼看海棠,看了一辈子,热恋的时候看她是杨贵妃,孤独时见她是天涯流落的美人知己,而在此失意的病中就是同病相怜的亲人。
他写《黄州寒食诗帖》之前,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拼凑了苏轼的诗,说他衔怨怀怒,牵涉成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幸亏宋仁宗的皇后和自己的诗迷求情,苏轼这才获赦出狱,发配黄州。
他待在黄州,主要的任务是反省自己的错误。所以苏轼非常的不快乐。想起了白居易被贬时写下的一首诗,叫《东坡种花》: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
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
游蜂遂不去,好鸟亦栖来。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
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
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
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
白居易的诗告诉了苏轼,往东边看看,那里才有旖旎的风光呢。所以苏轼就取了东坡作为自己的号,称作东坡居士。
从此,苏东坡就安心地在这个东坡上种花养草打发自己黄州的岁月,真正是“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到这里三年了,病了,却又看见了海棠。于这年的三月初七苏东坡写下了那首寒食中的海棠诗。落笔的时候宛若流水遇见了高山,铿锵快意起呜咽哀怨绝,所以成为苏轼书法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写这首泥汙的海棠的时候,海棠要凋谢了,苏轼也以为自己要凋谢了。但其实他的人生却还有了下一次精彩的绽放,只是三年的黄州岁月以后,诗里和人里的风光也深涵了许多,变成了让人流连其间细品其无限风光的高山流水。
在王安石去世前两年,苏东坡在南京见到了他,两人握手言欢,彼此反思之后,才惊觉,彼此原来才是高山流水的伯牙与子期。
后来,苏东坡一路升官一直升到了相当于副总理的级别。但他却反过来捍卫着王安石的改革成果,与自己的老战友司马光不惜对立,后来又给自己再一次带来了文字狱。
这一次,苏东坡想得清楚,所以懂得承受,一路被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度过了他最后的七年。被贬生活依然有趣,他醉酒迷路后说:但寻牛矢觅归路,家住牛栏西复西。一种坦荡荡地接受甚至喜欢。
而在海南,苏东坡,你是否又种上了海棠?
但他生命的暮年奉旨北上,停歇在常州的时候,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一家驿馆,确实种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株海棠。是为“藤花旧馆”,据说还在那,隔着一千年的浮尘,还在那。
林语堂说,苏东坡在这里留下的话是:我很高兴由南方活着回来……
海棠的美对于苏东坡而言,是一种有暇的美,因而美得会更让人用心去爱、用心去承受一起的辛苦,从南方回来但有歇息、或已是最后的停息,也一定要种一株海棠。所以海棠是苏东坡一辈子的热恋,一生最希望:“鲈鱼无骨海棠香”,鲈鱼鲜美,偏偏多骨;海棠娇媚,却无香味,苏东坡的遗憾只见证了海棠的美留给他的期盼。
所以张爱玲也叹过“人生三恨”的话:“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恨是爱得精妙决绝。小时候的我对海棠的爱更是常常要摘一朵下来就把它吃到肚子里,清凉的涩,是花的味道。爱你,就要把你装到肚子里。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余光中
中国的疆土放在余光中的心里就是一朵海棠,海棠的颜色和海棠的形。海棠思念他,他也思念着海棠。当罗大佑唱出这首歌的时候,真是琴瑟相谐,游子的心都碎了。
海棠纹身
一向忘了左胸口有一小块伤痕
为什么会在那里,是刀
挑的,还是剑
削的,还是谁温柔的唇
不温柔的诅咒所吻?
直到晚年
心脏发痛的那天
从镜中的裸体他发现
那块疤,那块疤已长大
谁当胸一掌的手印
一只血蟹,一张海棠纹身
那扭曲变貌的图形他惊视
那海棠
究竟是外伤还是内伤
再也分不清
这还是余光中写的诗,他总以海棠为乡思。后来李泰祥为这首诗谱上了曲,由他的女弟子齐豫来演绎,歌名依然叫做《海棠纹身》。现在已经很难很难找了,往事已逝,而身上那些往事的痕迹,一点点,组成一个人不能抹去的历史。
是个新婚的女子,羞涩地红着脸,看着新郎官凝视着自己的眼睛。
城南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林林译过一句俳句: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开花来。喜欢这种贞静一如白梅的句子。
梅花总是为君子所爱。见到梅花如见君子般,先得端正了心思和容貌。
那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宋朝隐士林逋为梅写了最销魂的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他如是端庄的心思,见着梅即使是微吟也觉得是不太礼貌的相扰。
而陆游也认为自己一凡夫,不配与梅为友:
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
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
想要为梅作诗的时候,陆游又很担心:
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
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
要作梅诗,须得恭恭敬敬,即使笔端有一点尘埃,也怕梅花不能允许。
自己要去赏梅的时候,必须先冲雨涉溪,洗净鞋上的泥土:
体中颇觉不能佳,急就梅花一散怀。
冲雨涉溪君会否,免教尘土涴青蛙。
所以梅使人自重自尊也自爱。
很少有一种花可以像梅这样,像一句名言,让人警醒。
在夜夜笙歌人间欢愉繁花似锦的唐朝,梅只是被欣赏而已,所以张籍去梅溪看梅的时候,说: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而蒋维翰的梅,则又是跟春思有关:《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以春思说梅,那动情处不及桃杏芳菲。
而到了宋,在这个让文人的命运和自我的尊严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的时代,梅成了众多志士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