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旧日,生产和战斗多离不开它。马的数目,显示出国力的强弱和对财富的占有程度。唐代对马的管理,设立专门机构。凡官马一律加上标志。如马驹,以小“官”字印右膊。至二岁起,脊梁强弱,都在右膊印一“飞”字。如官马赐人,即印“赐”字表示,犹之如今汽车办过户手续。官马交驿站使用的,在右颊印“出”字。诸王公主家的马,各取本号。花样繁多,类乎今天的车牌。
马的品种不一,特性各异,而以西北所产之马,受到普遍赞扬。李商隐《咏史》诗云:“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青海马又泛称胡马。但西北胡人住地辽阔,所产之马千差万别,必须将它们区分开来。在马身上作标志,恐怕是件难事。但买主须要知道马的特点,卖主对自身的产品,也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官府为了防止混杂和假冒,也采取相应措施。所以我们在马群中,看到五花八门的图案。如沙陀马印“B”,康曷利马印“宅”,处苾山马印,契丹马印“兆”……有些马的叫法虽不同,但同类同种,所以一律以“○”为记。有些民族没有马印,他们便割马的耳鼻为记。这一刀是分明了,不过马可受罪了。
胡马中的名马为大宛马,又称汗血马。《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人这样解释:“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名天马子。”这种马负重致远,冲锋陷阵,均无可比。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种良马,没有马印。但特征明显,不易假冒。唐代的官马,多取大宛马做种。在“兵强马壮”中,有它的贡献。
马的优劣,价钱也不一样。唐时钱币不足,以物易物,仍是重要的交换手段。普通的马,一匹绢换一匹,而印有商标的回纥马,是名牌货,每匹马换四十匹绢。这也有社会原因。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借回纥的力量,打败安庆绪。回纥恃功,在卖马时乘机抬价。政府急需此马补充军备,也就忍气吞声地接受了。
马为边贸活动的主要商品。因政府设有互市监,专司其事,管理甚严,所以不见有私刻马印,以劣充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