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产生“安全”,“安全”产生“懈怠”。当塞北民族秣马厉兵的时候,关内皇朝一派歌舞升平。塞北民族一次又一次越过长城,破关而入。北京在一千年间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首都,其中四个朝代属于塞北入侵的民族。“长城”不能抵御关外的入侵,却能解除关内的戒备,北京是一再的历史见证。
“封闭”产生“自满”,“自满”产生“落后”。我们以“四大发明”而自豪,想不到“四大发明”的真正受惠者是西方帝国主义。“指南针”改进了轮船的航海术,“火药”提高了大炮的杀伤力,轮船和大炮使中国的“海岸长城”变成敞开的大门。当“乾嘉盛世”陶醉于“万物皆备于我”的时候,西方积极地进行工业革命,使中国从此由先进变为落后。
这个封闭系统远离西欧,被称为“远东”。英法先侵吞非洲、中东和南亚,然后进一步向东侵吞中国。他们一路上消化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这需要很多时间。到达“远东”,还没有来得及吞下整个中国,而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快要到尾声了。远东和西方之间的遥远距离,给中国换来了时间,幸免于像印度那样成为“全殖民地”,而成了一个“半殖民地”。
西方历史学家说,古代有七个“文化摇篮”,六个(苏美尔、埃及、米诺斯、赫梯、米那、印度河)都在从地中海到印度河的“西方”,只有一个(华夏)在黄河流域的遥远“东方”。西方六个文化摇篮,彼此距离较近,不难相互影响;它们地小人少,容易被历史浪潮冲掉,一个个都消亡了。唯有“华夏文化”是独自孤立发展起来的,虽然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只发生了补充作用,没有动摇华夏的根本。地处遥远而封闭的东方,又是地广人众,难于被人一口鲸吞,居然“巍然独存”。可是交流不多、竞争很少,两千年来蹒跚前进,发展迟缓。还没有赶上工业化,又到了“科技冷战”代替“军事冷战”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将怎样对待自己的“封闭惯性”呢?
秦始皇模式
“兵马俑”的发现,是考古史上的惊人大事,它使华夏文化“扬威”于原子弹的世界。提倡“星球大战”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前面,竟显得十分渺小,好像是被解除了武装的“冷战失败者”!
秦始皇吞并六国,不仅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皇朝,还树立了一个“千古师表”的独裁制度:“秦始皇模式”。“兵马俑”形象地、无误地告诉大家:“秦始皇模式”是“****”。一个皇帝,百万军人,千万奴隶,这就是“秦始皇模式”。兵马俑“活着”的时候,在并吞六国的不断战争中,杀人之多、残暴之甚,罄竹难书。仅仅在“攻赵”的一次战役中就“斩首十万”。“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所到之处血流成河!
秦始皇首创最严密的“保密制度”,把自己跟臣民众庶彻底隔开。宫中的信息漏到外面,查不出泄密的人,就把左右全部杀掉。宁可错杀一千,不使漏网一个。鱼肉人民的帝王必然害怕人民,死了也离不开“兵马俑”的庞大保安队。
“兵马俑”告诉我们,秦始皇“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知识分子对他无用。“焚书坑儒”,是后世“文字狱、语言狱”的先河。“以吏为师”,废除了孔孟传下的教育制度。官吏成为传达皇帝命令和灌输御用教条的传声筒,任务就是实行“愚民政策”。
从秦陵一角看到的宏伟,可以想见“阿房宫”的百倍豪华。这“宏伟”和“豪华”,全是奴隶的血肉堆成。
从七雄混战到四海统一,中国历史在动乱的阵痛中前进。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是帝国统治的需要。老百姓受不了的是:年年徭役、岁岁抓丁,“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人人“不敢言而敢怒”。终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胡亥三年而死,子婴四十六日而亡。“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成为历史笑话。深睡在地宫里的秦始皇,可能还在做梦,以为他的子孙正在“传之无穷”呢!
唐章碣“焚书坑”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我的朋友建议,给每一位“兵马俑”的参观者赠送一份《秦始皇本纪》和《阿房宫赋》。
想做文化英雄吗?
这几位外国科学家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看到一路都是天书似的汉字招牌,觉得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其味无穷!他们都不识汉字,从在北京留学的外国学生那里听到,汉字数以万计,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可是谁能攻破这一关,谁就是“文化英雄”。我的朋友开玩笑地问他们:“想做文化英雄吗?”他们大笑说:“不敢做此妄想!”
1990年2月12日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什么是文化和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又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传统文化很少是单纯的。不同的文化混合成一种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经常现象。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经常现象。奴隶时代产生奴隶文化,封建时代产生封建文化,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知道,英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是盎格鲁和撒克逊两种早期文化的混合;后来引进欧洲大陆文化,那是罗马加上希腊,再加上东方(西亚)的基督教,从而形成一种东西合璧的混合文化;最后英国人自己加上民主制度和工业化。美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英国文化为基础,多方吸收,积极更新,使工业化向新技术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非洲殖民地一个个独立之后,非洲的众多土著文化也曝光了,其中不少比所谓的中世纪文化还原始,无以名之,名之曰部族文化。今天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同时并存:部族文化、神学文化、玄学文化、科学文化,真是五光十色。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一、世俗性强、宗教性弱。“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里隐含着无神论思想。两千五百年前就能对鬼神迷信做出如此开明的表态,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了不起的先知先觉。中国宪法写进信教自由,一点也没有遇到困难,这在宗教专制的国家里是难于想象的。中国虽然也引进并发展宗教,但是宗教的信念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比较淡薄。跟印度比一比,他们的宗教矛盾闹得多么严重;再跟那些政教合一的国家比一比,他们的宗教负担是多么沉重;这就可以明白“世俗性强”这个传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二、兼容性强、排他性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是学术兼容的伟大开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但是,这时候的儒家大都熟读百家著作,形成融化百家而以儒学为中心的综合哲学。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家在一度尝试抵制而失败之后,转过身来吸收印度的有用知识和先进技术,弥补儒学陈陈相因的缺点。于是,佛教中国化,变成中国佛教;而儒学宗教化,变成儒教。儒释道三圣和平共处,竟然供奉于同一个庙宇之中,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三、保守性强、进取性弱。“知足常乐。”“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天下万物皆备于我。”“百忍堂。”这些是保守性的传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满招损、谦受益。”“孔子,圣之时者也。”这些是进取性的传统。可叹的是,保守性远远大于进取性。华夏文化两千年来一直是东方的高峰,产生夜郎自大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一步步成功,中国在戊戌政变(1898年)之后一步步失败。一百年来,中国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会,终于坠入第三世界。
什么是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的概念,不是一个静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历史在延长,现代在推移。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古代。因此,现代社会必须有两个特性:国际性和进步性。
国际性:现代社会是国际大家庭的成员,不是独立于国际之外的世外桃源。为了实现国际性,须要开通跟世界各国往来的渠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渠道,也就是所谓跟国际接轨,不设置人为的关卡。
进步性:现代社会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社会,而且不断前进,避免落后。为了不断前进,现代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永恒的教条,在优胜劣汰中奋斗,在精益求精中发展。现代社会是永远走向未来的社会。
文化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哲学、科学和艺术。古代文化以哲学为主导。现代文化以科学为主导。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现代形成了国际文化,也就是国际性的现代文化。这是以科技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精华,由世界各国的精英共同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社会是积极参与国际现代文化的社会。
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是实现国际性的前提,“改革”是实现进步性的条件。积极“改革开放”,中国就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和进步性的现代社会。
怎样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社会,可以抛开传统,又可以利用传统。传统薄弱的国家不妨走前一条路;传统丰厚的国家最好走后一条路。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符合习惯、事半功倍。
“传统”属于“古代”。“传统”两字跟“现代”两字不是矛盾的吗?是矛盾的,但是又可以统一。没有古代,就没有现代,现代是从古代来的。古代文化不一定到了现代就完全没有用处。在古代文化中,有的具体做法已经失效,但是基本原理仍旧有用。有的基本原理已经失效,但是失效的原理可以给人启发,从而引出新的原理。有时,古人只有设想、无法实现,今人利用新的科学和技术能够实现古人的设想。没有永恒的真理,可是有跨越历史阶段的长期真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存其原理,改其具体;古的设想,今的创造;学习原始,引出现代。这些就是利用传统文化、创造现代社会的方针。当然,建设现代社会主要依靠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不是古代的玄学。
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不作”,“删史书、定礼乐”。这是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加工提炼,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中发展出当时的现代文化。孔子是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楷模。
可是,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情不自禁地一个跟斗坠入国粹主义的泥坑里,那是危险的文化倒退。“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不久就掀起一股文言读经逆流。诸如此类的历史教训不可忘记。虽然历史的总方向是前进,可是忽热忽冷、忽进忽退,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慎思明辨,事必有成。
1994年11月15日
双文化时代
文化的地域
传播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古代,游牧民族往往征服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的先进文化开化了游牧民族。文化跟着国家而扩大,但是文化不受国界的限制,能够传播到国界以外的遥远地方。朝代更替,文化并不跟着更替,文化的生命比朝代更长。流动和融合使文化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部落文化扩大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扩大为区域文化,最后形成世界性的现代文化。
公元前一千年之前,地球上有多个文化摇篮:尼罗河的埃及圣书字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钉头字文化,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小亚细亚的赫梯文化,阿拉伯半岛的米那文化,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黄河流域的中国汉字文化。多数传统文化分布在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以东,汉字文化处在遥远的东亚。(根据《哈蒙德历史地图集》)
钉头字文化和圣书字文化延续三千年,直到公元开始前后才衰竭。公元前671年继承钉头字文化的亚述帝国,横跨地中海和波斯湾,包括埃及和塞浦路斯岛,统治着当时整个文明世界,形成“西亚文化区”。这里后来建立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更晚的阿拉伯帝国。
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是古代钉头字和圣书字两大文化之间的走廊。这里的人民善于经商,为了记账的需要,利用古典文字中的表音符号,经过简化和改进,创造出字母。字母文化的悄然兴起,使钉头字和圣书字黯然失色。字母向东传播,代替了钉头字;向西传播,代替了圣书字。
希腊从腓尼基学来字母,改进为更加方便的音素字母。传到罗马,成为罗马帝国的精神武器:罗马字母。公元前117年的罗马帝国,统辖整个地中海四周的土地,在“西亚文化区”之西建立“西欧文化区”。
印度河之东是印度次大陆。这里是亚历山大的军队不敢前进的大地边缘。它继承西亚字母的东部一支,演变出印度字母系统,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形成“南亚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