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城门
北京外城共有7门,南面3门,东西各1门,此外还有2座便门。外城的城楼都比内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约高20米,为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3间,与正阳门遥相呼应。其次是广宁门(现名广安门),该门只是比永定门矮了一点。广渠门、左安门、右安门都是单檐歇山顶一层的城楼,高度仅15米左右,东便门和西便门形制更小。
外城城门外在明朝建成之后只有瓮城,直至乾隆时期才增筑箭楼。与城楼相同,外城箭楼的形制也比内城箭楼更小。永定门箭楼正面有两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两侧两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个箭孔。箭楼的后面没有抱厦,只有一道门。而广安、广渠、左安、右安四门又次之,只有22个箭孔。东便门和西便门最小,只有8个箭孔。与内城瓮城不同的是,外城瓮城城门均设在箭楼下,与城门门洞在一条直线上,而且瓮城内没有关帝庙。
永定门:永定门位于外城南垣正中。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仿照内城城门重建,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两层楼,通高26米,面阔5间(24米),进深3间(10.5米)。箭楼规制甚小,面阔仅3间(12.8米),进深1间(6.7米),单檐歇山顶灰瓦。瓮城为方形,东西宽42米,南北深36米,外侧两端抹为圆角。箭楼辟两层箭孔,南面每层7个,东西每层3个。箭楼城台下辟单孔券门。永定门瓮城于1950年拆除,箭楼、城楼于1957年拆除。2004年在原城楼偏北的位置重建了城楼。
左安门: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端。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面阔3间(16米),进深1间(9米),高6.5米,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深29米。箭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建筑,灰筒瓦顶,面阔3间(13米),深1间(6米),高7.1米,箭孔和瓮城门洞设置与永定门相同。20世纪30年代将城楼、箭楼拆除,1953年将两楼城台及瓮城拆除。
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江擦”为“礓磋”(jiāng cuō)的谐音,在中国古建筑中,礓磋指石制的、没有梯级的坡状台阶。
右安门:右安门位于外城南垣西端。俗称“丰宜门”(因金中都丰宜门故址在其附近)。其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同左安门相同。1956年将瓮城、箭楼拆除,1958年将城楼拆除。
广渠门:广渠门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俗称“沙窝门”。规制与左安门相同。20世纪30年代将箭楼拆除,1953年将城楼、瓮城拆除。
崇祯二年,明将袁崇焕曾在广渠门外战败后金军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初未攻打此门,因此广渠门守军前往其他城门支援。英军趁此门防守空虚的机会将其攻破,然后在天坛中架炮轰击崇文门,将内城攻破。
广安门: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城门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该门为南方各省人士进京的主要通路,为壮观瞻,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的广安门城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26米,面阔3间(13.8米),进深3间(6米)。瓮城原为半圆形,乾隆时改建为圆角方形,宽39米,深34米。广安门瓮城及箭楼于20世纪40年代拆除,城楼于1957年拆除。
东便门:东便门位于外城东北角。嘉靖时修筑外城,财力不足,因此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一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十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城楼规制与左安门等城门相似,但更为窄小,面阔只有11.2米,进深为5.5米,城楼连城台通高12.2米。东便门城门下没有辟券门,而是设置过木式方门。箭楼为乾隆时添建,设箭孔两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每层2孔。东便门瓮城、箭楼于20世纪30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西便门:西便门位于外城西北角。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
外城角楼
外城角楼共四座,修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均为单檐歇山顶十字脊方形建筑,楼高7.5米左右,面阔、进深均为1间(6米),设箭孔两层,朝外两面每层各3孔,朝城墙两面每层各2孔。外城西南、东北角楼在20世纪30年代拆除,西北、东南两座角楼分别在1957年和1955年拆除。
皇城
北京皇城修筑于明朝永乐年间,是在元大都皇城的基址上向东、北、南三面扩建而成的,是北京宫殿城池建设的配套工程。平面呈长方形,西南角因避让庆寿寺而缺一角。墙高约7至8米,底厚2米,顶厚1.7米,外刷红赭色泥灰,上覆黄琉璃瓦。皇城城墙周长18里(北城墙2506米,南城墙1701米,东城墙2756米,西城墙3724米),共有七门(一称四门、六门、八门),其中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就是“内九外七皇城四”中所指的皇城四门。
大明门:皇城正门。为砖石结构宫门式建筑,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阔五楹,正中辟三门阙,汉白玉门槛。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门上镶嵌汉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门”三字,背面为“大明门”三字。辛亥革命后,1912年将此门改名为中华门,改悬蓝地金字“中华门”木匾。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中华门于1954年被拆除。现址为毛泽东纪念堂。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左前方。规制与大明门相似。明清殿试后在此门外发榜,因此又称“青龙门”或“龙门”。为扩建长安街,于1952年拆除。
长安右门:位于天安门右前方。规制与大明门相似。明清时在此门内的西千步廊勾决死刑犯人,因此又被称为“白虎门”或“虎门”。为扩建长安街,1952年拆除。
承天门:清朝之后称天安门。在皇城南垣正中。《大明会典》以大明门为皇城正门,承天门和端门则为宫城正门的外门。《大清会典》则称“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大清门为正门外的复门。城门建于城台之上,城台高13米,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辟五道门阙。城台上为九间五进重檐歇山顶殿宇(明初为五间三进),覆黄琉璃瓦,通高33.7米。1958年对城台进行改造,将登城马道包入城台内。后又有多次改造、翻修和大修。
端门:在天安门之北,其规制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可以算作午门的外门,相当于周礼天子五门之制里的雉门或库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偏南,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1912年曹锟兵变推翻张勋时被焚毁。2001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偏北。规格同东安门。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后文化部文物局制作楠木模型纪念。
北安门:位于皇城北垣中轴线上。明朝时俗称“厚载门”。清朝改名地安门。规格同东安门,但体积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