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儿子,是主管商业之神,他想考证一下自己在人间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有一天他化装成一位顾客来到雕像店,他指着宙斯的头像,问雕像者:“这个值多少钱?”“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业的庇护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问:“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指着宙斯的像说:“假若你买那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尔墨斯本想听听卖雕像者对自己的赞赏,抬高自己的身价,谁知讨了个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人从出生落地到离开人世,往往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感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觉得自己不行。
应当承认,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都会感到很光彩,很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扬,得到鼓励,博得掌声。这种精神享受确实有益于我们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有益于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
然而寻求赞许的心理如果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尔墨斯一样去寻求自己虚拟的“光环”,这便落入了人生自恋型性格障碍的误区。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也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以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确立你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这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
如果你依赖他人来评定、证实你的价值,究其根底,那只是他人的认识,而不是你真正的价值。所以,自我价值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
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很多。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危险陷阱。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的习惯。童年时代习惯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长大成人后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如果自己的某个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感觉到出了问题,放心不下。于是你在无形之中就放弃了主宰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凡事都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这种习惯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你对别人的需求大都随声附和,有时心里不满,也要依从别人的意志去办。
②你有自己的事情和计划,但难以拒绝朋友的邀请和要求,以免别人对你不满意。
③你总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对,也要忍气吞声地服从。好像领导的时钟总是准的,而你的时钟总是不准,只能和领导对表,不相信自己的手表。如果因此而窝火憋气,只能拿比你地位低的人出气。
④不好意思和权威人士、著名人物交往,如果这类人物对你责怪、批评不公正,你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一个人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摆布,就会经常被迫去说话,去做事。这样的生活当然很累,很乏味。其实,这样的人生只是终生劳役,不会有任何光彩和乐趣。试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是光为了面子而生活的,是放弃了独立行事的权利,接受了别人的摆布而取得了成功的?拿职业选择来说,一个人应当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因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驱动力。
曹雪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写作《红楼梦》,爱因斯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创立了相对论。这些人都不是为了服从别人的意志、寻求别人的赞许才会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如果不是独立自主、宠辱不惊,如果不是自我价值、自我评定,曹雪芹、爱因斯坦、贝多芬、鲁迅这些伟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现的。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你必须得到别人的赞许,那就是将自己的价值交给他人去评定。一个人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这不是谦虚谨慎,而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由别人随意抬高或贬低自我价值。人家反对,你就灰心丧气;人家施舍给你赞许之词,你才会觉得自己不错。凡事如此,你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人家不说你好,你又该怎么办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赞许,这样,我们就不会自寻烦恼,情绪消沉,也就不会因为别人对你某一点的否定而视为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了。
林肯说得好:“假使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作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所谓独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不要为别人的批评或赞美而左右。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使自己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从而失去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虽然不能够阻止别人对自己做出各种评判,但是却可以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让自己受到那些评判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