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更為二一者詳究文義二者消釋體勢初又為二一者詳究文義二者詳究文相初為十例。
【科】一者引證通局如引法華部唯一實文敘昔教以為所開故部中之文有權有實若局證一實則唯引一實文若通證方便則兼引昔義如引法華證漸不定所引四味文之與部通局亦然。
【科】二者泛引流類謂引教證觀等如引華嚴先照高山淨名始坐佛樹大經從牛出乳法華以異方便等以證三止觀義故知教觀漸等名同其義永異彼文判教今以類同是故借教用。
【科】三者借名申義謂借權名申於實義如引方等斥奪之名申今開權絕待之義引餘三時類此可知於彼即是兼但對等於今即成開廢會等。
【科】四者借喻轉譬如豬揩金山等論喻忍等今借譬止等喻是世間物類而已隨義轉用何局本文如火一物諸經或時譬瞋譬智或用照用燒以形以性若體若用地水風等為喻亦然是故不應局文為定。
【科】五者傍引辨異如諸文用毗曇成實若證漸初及偏小等則但名義兼借如信法二行文初五陰之王數同時異時等但為辨異非借名義。
【科】六者開總出別如四悉五味三假二空本文義含開合義徧諸門諸教莫不咸然。
【科】七者引用宗要如引法華權實本迹般若加說共不共等方等彈斥神力不共等隨引一句兩句得彼文心若破若立不失部旨。
【科】八者引用儒道若破若立不違本宗略辨異同不在委細不以名似將為義同是故所引粗爾存略。
【科】九者借名略義如攝法中及識藥等但借其名以示相狀若更委釋太成繁廣略指上下准例可知。
【科】十者准例用義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約證約說准望三觀立三止等。
【科】二者詳究文相亦為十例。
【科】一者隨相開合如三觀四教四悉五味諦緣度等一家立義文相皆然寬廣無窮隨事隨理隨法隨名隨行隨證隨自隨他無不通用然須結撮勿使浮濫若不爾者徵文靡託立行莫施若得今意存本文則淺深有則演義理則縱廣無涯示一心則卷權歸實泛從被物則開實出權立行儀則以智為道蕩相者則纖毫不遺存諸教則因果歷然顯一理則始終無二。
【科】二者結示處所及立本文意如例餘陰入在破徧文末豎破法徧有六處示妙妙境中明說教大體發心中則約圓斥徧安心中義開三種道品中不出念處通塞中元治能執次位中勸修五悔安忍無著但在進功若搜得宗源則諸文可識大綱既整網日易存。
【科】三者事理旁正如四三昧正為顯理旁兼治重如十法界正示理具旁識淺深如識次位正為簡濫旁為通經又諸文中一切皆以破古為旁意雖旁正文不可廢。
【科】四者文偏意圓如以三止觀結於諸文及五略中所用三教諸境十乘縱橫偏小等三種止觀皆緣實相等。
【科】五者廣略有無如發心中顯數則廣而文相略後十法中文相則廣而顯數略修大行中事儀則廣而十法略修正觀中十法則廣而事儀略後三大章大意中有廣解中無十種境界正觀中有四三昧無雖互略無義必通具。
【科】六者文行不同如十境十乘生起次第十禪淺深豎破法徧文雖次第行必隨人十禪何必自淺階深豎破元為顯於不二或隨豎次入何障於理自淺階深妙觀斯在。
【科】七者待絕前後若約教相必先待後絕若論道理待絕俱時。
【科】八者破會不同若依化儀必先破次會如先斥小後方會圓故方等般若廣破偏小次至法華方會入實約人約行破會同時如照權了實照權名破了實名會是故今文為顯理故不同玄文專在判教凡有釋義破必居先故今偏圓借彼釋名次第則別。
【科】九者行解不同如五略生起分別十章引證破古問答料簡等多為生解若十法總別十境互發十禪離合十境發相專在於行是故先識方可造修。
【科】十者舉例從略如道品攝法假中空例破餘陰餘使餘品以例初品相續相待以例因成則細尋廣意以申餘文歷法先思方不昧旨若十法成觀但於陰入委識根由餘九待發方可設觀故九境中但分別境境下十觀不細委分但隨境轉照非關廣說。
【科】次消釋體勢又更為二一文體勢二義體勢初文體勢亦為十例。
【科】一者法喻廣略若法略喻廣則展法文與喻相稱不專守略法以擁喻文或法廣喻略則攢法對喻或開喻對法如如意珠喻不思議境等或法別喻總如以大車喻於十法則開彼總喻以對十法若以善畫勝堂為喻不須開對但略合而已若法喻俱總如以虗空喻於法界若法喻俱別則隨文對消可以意得。
【科】二者法喻合三互有互無隨宜設用存沒適時。
【科】三者開合自他凡列章門有對自開合如五略對十廣有對他開合如以十廣對五重玄義有相攝開合如開上合下有義立開合如攝法等開六開四等不出自他因果及文四義二意唯在一文相若盈若縮多少適時後數必使至十從義則賖促隨宜。
【科】四者注云云者若上文已具或餘部廣存重展成繁或廣文非要若消釋者須委的處所撮略指示若傳寫者有闕須填。
【科】五者破立存沒如破古師及邪僻其義壞已不須更存縱存其名不用其義或小有不當則有去有取若破偏破小破已必立為成一家不思議理為逗一代不思議化等。
【科】六者長短不同若大小法相問答研覈法喻對當章門開合則隨文消釋無俟遠求如不思議境等及破法徧必觀歷初後尋求中間或結長就短或演短令長是故皆須遠騰文勢方可碎釋碎釋文顯必融碎令全使文理通暢令一家行門歸趣有在或總別二釋則以總冠別別釋義長則掣別歸總。
【科】七者法喻隱顯若法隱喻顯則求喻意以消法若法顯喻隱則求法意以消喻喻望於合顯隱例然是則不失文旨上下相承。
【科】八者問答迷解若迷問而不迷答則求答意以設問若迷答而不迷問則研問文以成答或問從答生或孤然釋妨或因答作並或從答設難或答順於問或答違於問或答杜於問或答開問端。
【科】九者舉例消文如六度之文或語勢兼含應以教定之使六文一類若諦若緣諸法皆爾。
【科】十者以教定法皆隨其教體以立義宗或名偏意圓從體以定。
【科】二者義體勢亦為十例。
【科】一者部體本意凡欲釋義先思部類如法華玄雖諸義之下皆立觀心然文本意明五重玄義出諸教上則教正觀旁託事興觀義立觀心教中則以權實本迹為主常以五味八教以簡於權並以世界塵數以簡於迹若本迹交雜教味疏遺無以顯於待絕二妙餘味餘部以類求之則可知矣若今止觀縱用諸教意在十法以成妙觀則觀正教旁為顯實理旁通諸教復為生信旁引諸經。
【科】二者觀教同異既約法華應須八教教雖有八頓等四教是佛化儀藏等四教是佛化法依法起觀觀則有四漸既異別更加不定故觀則有六開權顯實會藏等三漸及不定元知圓極故佛本意唯佛乘是如今文隨教雖復若八若四本意唯為成一佛乘。
【科】三者觀門準則隨機逗物雖立四門教法體度無生為首若消法相為成行解斥奪比決上下交映皆悉結撮歸於一乘。
【科】四者會異考同若一切異名皆入一實名為通會如會隨入悉止觀異名等名為別會通別二會攝法罄盡則一家義勢攝法無窮乃至法門亦具通別二會之意又如破徧度入名為通會當教當門名為別會言考同者如大小經論凡所立名部袠雖殊名相不別豈為名同令法一槩必以理簡而使甄分如諸外人尚以大自在天立三身名豈此三名體同宗極故云不可尋通名而求別體故用相簡之是以考同出異會異令同若異若同同入一極。
【科】五者以一例諸如教證二道及一心具法不同世人取著一念思議境立佛法界前明可思議後明不可思議等部內唯有一文說之以此一文而均上下使處處文義通徹昭然。
【科】六者名義通局如置毒譬經中唯譬五道不同佛性不變五味唯喻一代五時濃淡雖殊皆從牛出今文從義處處徧入或定不定或行或人或教或位或時或部不可壅義而守其名故用置毒則有兩種醍醐殺人若用五味則有兩種乳不等。
【科】七者開拓句法或四或六或三十六乃至百千隨其文意應多應少皆使徧在一代教門一一皆令有名有義無得輒爾無義立名。
【科】八者束散前後凡諸寬文文中無結或障文勢若逐意便或前結而後開或前散而後束所以釋者先須撿括語意寬急所詣歸宗使觀行有在。
【科】九者行理交映理有權實行有親疎親正疎旁廢權入實理無種種行有淺深說理則泯彼階差談行必積功方達以理融行以行綜理諸位無濫方可免失豈可尚深偏求一句況以二十五法而為前導十乘十境以為正修故知行理相融方有所至故第五云照潤導達交絡瑩飾一體二手更互揩摩。
【科】然義解者非消文時欲出文意必須出沒開合先令妙境周圓依境立願願行相稱正助無闕不失次位是則可以斥偏邪可以進圓行可以顯異意可以立宗徒。
【科】若消文時先鉤鎻文勢一道豎進次洮鍊前後以顯行相以一觀境冠於下九以一弘誓通及諸行以一安心徧該始末破徧只是安心加行通塞只是上二細門以一道品調停陰入正助只是助開前四次位通為上之七門以除濫過安忍離愛上八功能入初住時轉名十大良有以也。
【科】若不得意徒勞生起說行說理未足可師何者越次則傷文專文則損理。
【科】十者教觀折攝教折攝者若權若實適時而用或攝權折實或歎實折權理事因果四門四悉隨教隨機約人約部若密若顯若現若當為熟為種逆化順化不出一折一攝意也。
【科】觀折攝者觀一境歷一心或折為無常或融為理性宜治樂厭止觀智斷苦樂縱奪順逆體析如是等相皆亦不出折攝二意。
【科】故此教觀折攝二者以理觀之使元意有在此四十條略知大槩餘不盡者準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