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137

第137章

又非究竟故至有故出者。第二番释。非是究竟涅槃常故非常。有漏行法如人荷重檐故苦。五蕴内离士夫我故空。体非自在故非我。牵引果义故因能出现果义故集。滋产果义故生。能与果为依义故缘。灭性不相续。令诸三有相续断故灭。故婆沙云。性不相续尽诸相续故名为灭。离生.异.灭三有为相故静。涅槃善.常。四种善中胜义善故妙。至此涅槃得极安稳故离。治外道.邪道故道。治不如理故如。趣入涅槃宫故行。弃舍一切三有故出 问四谛各有四行相。何故各一行标名 解云婆沙七十九云。复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余故名苦谛。非常等三是余共相。谓非常相三谛皆有。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谛。复次集相但于有漏法有。招集生死非无漏故。因.生.缘相无漏亦有。圣道亦名因.生.缘故。集不共故立以谛名。是故世尊但名集谛。复次灭名不共故立谛名。灭名唯显究竟灭故。静名滥定。妙.离滥道。故不名为静妙离谛。复次道名唯显趣涅槃路故立谛名。如滥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槃。故此不名如.行.出谛。广如彼说

如是古释至非我者。论主言。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又作后两解。此即第三番释。体生灭故非常。有漏之法违圣心故苦。于此蕴中无我故空如舍中无人。即蕴自体非我故非我。如言即舍非人

因.集.生.缘至与论为异者。论主述经部解。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如经所释。诸五取蕴以贪欲为根。根能生长即因义也。以贪欲为集。集能集起果也。以贪欲为类。类谓种类即众缘也。以贪欲为生。生即能生果也。于此四中唯说生声。应知在缘后说。与论为异。以论说生为第三故。因.集.生.缘皆贪欲为体

此四体相差别云何者。问

由随位别至如华蕊于果者。经部答。由随分位差别不同。四贪欲异。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谓诸有情于最初位。执现五蕴总计为我。起总自体贪欲。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谓诸有情次于后位。执当来五蕴总计为我。起总后有贪欲。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谓诸有情次于后位。执当来五蕴别计为我。起别后有贪欲。或计四天王天。或计三十三天等名当别我。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谓诸有情次于后位。执彼当来中有五蕴。为续生我起续生时贪欲 又解执彼当来生有初位续生时我。起续生时贪欲 又解中.生二种俱名续生我。于当中.生起续生时贪欲。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谓诸有情执此现在造当业我。起造业时贪欲以为第四。次别配释云 第一执现总我起欲望于苦果是初因故。说名为因。犹如种子远望于果。即是经中以欲为根 第二执当总我起欲。望于苦果渐近等招集故。说名为集。如芽.茎等于果渐近。即是经中以欲为集 第三执当别我起欲。望于苦果为别缘故。说名为缘。犹如田等于所生果。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所生果味有甘等。势力差别。熟变不同德用别生。除饥.渴等名为德也。即是经中以欲为类 第四执续生我起欲。或执造业我起欲。望于苦果能近生故说名为生。犹如华.蕊近生于果。即是经中以欲为生 问何故现起贪欲总非别。当来即于总.别起爱 解云现体已起。即于此体但可总贪。当体未生。生不定故。或于总相起贪。或于别生起贪 又解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亦名于现别我起贪

或如契经至亦当反异有者。又解四欲。或如经说。有二种五。二种四爱行。为四种欲。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总我现在决定有其自性。二执总我现如是有。或是婆罗门。或是刹帝利等。三执总我现变异有。谓婴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变异不同。四执总我于三世中是现在世有。五执总我于现在世必灭归无 执当总我亦有五异。准现应释 执当别我即有四种异。一执别我于三世中是当来世别有。二执别我当来决定别有自性。三执别我当来如是别有。如婆罗门等。四执别我当来变异别有。如婴孩等。于当总我五种之中但阙当无。余四同前。唯回第四为今第一。次第不同。别执坚固故不言无。总执稍宽容计无也 不但执当别我有四种异。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等者等取执造业我。释此四种准前应知。准此中文造业时我。亦望当来说四种异 又解所言亦者。不但造业时我。于现在世有四种异。续生时我。于当来世亦有四种异 又解前一总亦。显续生造业四数同前执当别我。后四别亦复显续生四数同后造业时我。但当.现不同。余皆相似

流转断故至永离有故出者。生死流转法断故灭。至此涅槃众苦息故静。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有漏法皆悉是苦。唯有涅槃最为寂静。涅槃最胜更无上故妙。一证永证不退转故离。犹如世间正道路故道。如实谛理转故如。定能趣向涅槃故行。如契经说。此无漏道至清净涅槃余外道见必无能至清净理也。永离三有故出

又为治常乐至行出行相者。此即第四番释。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见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为治外道无因见故修因行相。为治梵王.自在天等一因见故修集行相。多法聚集为因生果。为治数论转变常因等见故修生行相。彼宗体常前后转变能生诸法。如金转变成环玔等。为治以知为先能生因见故修缘行相。遇缘即起。何须以知为先 言知先因者。如自在天将变境时。先起欲知彼境。起欲知已然后方变。大自在天以知为先。故名知先因也。或数论自性名知先因。欲变境时。要我先思欲知境界。起欲知已自性方变。此之自性以知为先。方能变境故名知先因也 为治解脱是无见。修灭行相。谓诸外道起大邪见拨无解脱。为对治彼修灭行相。生缘灭故明知有灭 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谓诸外道作如是执。我见世间。无一眼者尚以为苦。况复涅槃。诸根总灭。而不苦哉。为治此见修静行相。以涅槃中。苦皆寂静 为治外道执四静虑及四无色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此有漏定非真妙法。唯有涅槃是真妙法 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谓诸外道执无想天等为真解脱。后时观见数退堕落便作是执。解脱涅槃是数退堕。非永出离。为治彼见修离行相。以证涅槃必不退故 为治拨无圣道邪见故。修道行相。以道行相缘实道故 为治外道执苦行等邪道见故。修如行相。契正理故名之为如 为治计余法为道是真见故。修行行相。故正理云。为治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 为治退道数见故。修出行相。故正理云。为治尝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

如是行相以慧为体者。释第二句。此即标宗

若尔慧应至不相应故者。论主难。若此行相唯慧为体。不通余心心所。是即慧应非有行相。若两慧俱起。可言彼此相有。以慧与慧不相应故。不可说言慧有行相

由此应言至皆名行相者。论主难杀。自为一解。由此应言。诸心.心所取境之时。有影像相类各别故皆名行相 或于境中实类差别。青非黄等取境类别皆名行相。可得言有 问如婆沙七十九一说行相通心.心所。一说行相以一切法为性。评家行相以慧为性。论主何故以不正义为难 解云论主意乐即立。非以婆沙评家为量

慧及诸余至皆是所行者。释后两句。心.心所法由有所缘故皆是能行于境。一切有法皆是所行境界

由此三门至唯是所行者。对辨差别。由此行相.能行.所行体有宽狭。慧是简择名为行相。能取境故名能行。为他缘故是所行。余心.心所能取境故是能行。为他缘故是所行。非简择故不名行相。诸余有法为他缘故名所行。不能取境故非能行。不能简择故非行相。若据通名行相。诸心.心所皆名行相。此据简择唯慧非余 又解论主前虽难杀今还约宗明义

已辨十智至余八通三界者。此下第四诸门分别智。就中。一明性.地.依身。二明念住摄智。三明十智相缘。四明十智缘境。五明人成就智。六约位辨修智 此即第一明性.地.依身。结前生起 已辨十智差别行相差别 或已辨十智家行相差别 前解总结。后解别结。初句明性。次三句明依地。后一颂明依身

论曰至唯是善者。释初句。可知

依地别者至三无色者。释次三句。世俗智通依一切地。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不依余地。故正理七十四云。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不依近分.静虑中间。此智所缘极微细故。谓依彼地道力微劣。不能了达他相续中现在微细心心所法。亦不依无色无此加行故。又通性故。余地非依。五通所依止.观等故 法智依此四静虑。及未至.中间六地。故正理云。法智通以六地为依。谓未至.中间.四根本静虑。不依余近分。彼唯有漏故。亦不依无色。此缘欲界故 余七依此六地及下三无色。故正理云。所余七智九地为依。谓下三无色。及前说六地。总说如是。然有差别。谓此所说七种智中。类智决定依九地起。苦.集.灭.道.尽。无生智。若法智摄六地为依。类智摄者通依九地

依身别者至通依三界身者。释后一颂。正理云。谓他心智依欲.色界俱可现前。不依无色彼自无故。不起下地他心智者。此智随转色彼无容起故 法智但依欲界身起非依上界。以缘欲界四谛境故。生上二果不起法智缘欲四谛。又婆沙二十八云。谓生上二界必不起法智。以彼厌下苦.集谛故。不欲重观既不观下苦.集。亦不观下灭.道。以灭.道智用苦.集智为上首故(已上论文) 问若不欲观者。如何生色天眼.耳等亦缘欲法 解云事观起易得缘欲界。理观起难故不缘欲 问身生色界得起无漏他心智缘欲心不 解云既言法智不缘欲道。明知不缘。又正理云。法智但依欲界身起非上二界。入出此智诸有漏心唯欲有故。又法智随转色所依大种。唯欲界系故。又此能治起破戒惑。破戒唯欲非上界故 除前他心及与法智。余八智现起通依三界身

已辨性地至皆通四者。此即第二明念住摄智。思之可知

如是十智至为所缘故者。此即第三明十智相缘。婆沙一百七云。法智缘下。类智缘上。故不相缘。如有二人同住一处。一人观地一人观空。如是不相见面。余文可知

十智所缘至及善无为者。此下第四明十智缘境。就中。一正明智缘境。二别明俗总缘 此即第一正明智缘境。初三句答前问。后五句答后问。心.心所法名相应。色.不相应名不相应。余文可知

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者。此下第二明俗总缘。此即问也

不尔者。答

岂不非我至皆非我耶者。难

此亦不能缘一切法者。通

不缘何法至此体是何者。征

颂曰至唯闻思所成者。上三句答初问。后句答第二问

论曰至应顿离染者。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时犹除自品。自品即是自体等法。自体谓俗智自体。相应谓俗智相应心.心所法。俱有谓俗智同时谓四相。故杂心杂品云。亦不缘共有。同一果故。或可。此论言俱有法亦摄于得。以得亦是极相邻近故。杂心论说同一果者。不相应中且据亲说。或论意各别

问何故婆沙非我观中云。问何等名俱有诸法。答此随转色。及此随转不相应行 准婆沙亦通色。何故但言四相 解云此论俗智散位闻思故不言色。婆沙俗智亦通修慧故兼言色。论意不同无劳会释。又婆沙第九云。不知自性者。即止大众部执。不知相应诸法者。即止法密部执。不知俱有诸法者。即止化地部执。言智能知。即止犊子部执(已上论文) 境是所缘境。有境是能缘智。以境.有境别故不缘自体。若缘自体应无差别。同一所缘故不缘相应法。譬如众人同观初月不相见面。极相邻近故不缘俱有法。如眼不见近眼根色。故刹那三法非此智所缘。此智唯是欲.色界摄。闻.思所成非修所成以修所成地别缘故不能总缘。若异此者。修能顿缘应顿离染。正理七十四破云。此不应理。言修所成唯地别缘。非极成故。谓我宗许静虑地摄修所成慧。有能总缘随所依身自上境故。厌下欣上方能离染。此既总缘唯欣行相。故于离染无有功能。故彼所言皆为非理

同类推荐
  • 永庆升平后传

    永庆升平后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

    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湾府赋役册

    台湾府赋役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White Moll

    The White Mo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周易

    周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武神历练系统

    武神历练系统

    继续写吧,总有一天能有人看到的,会熬出头的。
  • 九月高跟鞋(中国好小说)

    九月高跟鞋(中国好小说)

    《九月的高跟鞋》中的女主人公九月是一家康复中心的护士长,每天都与不同的精神病人打交道。她一直想成为一个能悬壶济世的人,就像外公一样。不过随着她步入社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热情也逐渐被消磨。但九月仍然带着对职业的热忱,穿着她的高跟鞋,忙碌在康复中心的大楼里……
  • 帝后无双:爱妃请上榻

    帝后无双:爱妃请上榻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某上市公司女经理张媛媛在一次出差回归的途中出了车祸。一朝穿越竟然陷入了大户人家的宅斗之中,宅斗完了还要宫斗,若不是在现代看了这个计那个传的,张媛媛只怕是要老死在这深宫之中了!谋取帝心,除掉仇人。可当张媛媛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那个九五之尊的时候,又该如何选择?
  • 霸唱风云

    霸唱风云

    十万天驱今何在?神州陆沉,有蛮族铁塔踏破河山,巍巍大周,有佳人傲立城头击鼓高歌,有甲士抛家舍业面北而死有无尽的风流和荡气回肠!
  • 食鉴本草

    食鉴本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滴血的刺刀(下卷)

    滴血的刺刀(下卷)

    被许大辉哄骗着在山林之中兜了大半日圈子的匪首张蛟,遭遇了清风寨唐氏兄弟和黄泽成、陆蕴轩等人的联手打击,罪恶的土匪头子最终在罗汉寺兵败身死,只有身为日本高级间谍的军师史思平侥幸脱逃。另一方面,进攻高安县城的日本军队面对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使用了芥子气毒剂弹,中国守军阵地上顿时笼罩上了一层剧毒的烟雾。人员死伤殆尽。随着高安外围阵地的失守,死守了数日的高安县城最终陷落。六十军余部经激战后退守石鼓岭。
  • 猫先生在家中

    猫先生在家中

    叶舟指着表格上“关系”那一栏问猫先生,“诶,我们俩是什么关系?”猫先生用它厚厚的肉垫子不耐烦地摁了摁桌子,“什么关系?!当然是正经合法的男女朋友关系了!”叶舟飞快地转着笔,“啧,好好一人民教师,怎么就人兽了呢?太重口了啊……”猫先生瞪大它的绿眼睛,“你还是写夫妻关系吧,我不放心。”叶舟惊得转飞了钢笔,“啪”,钢笔掉在木质地板上,甩出一道墨迹。猫先生眯缝起眼睛,危险地看着她。叶舟吞吞吐吐地问:“这……这是求婚吗?”猫先生跳下桌子,摇摆着它优雅的猫屁股,故作镇定地往门口走去,临出门时,它回头盯着叶舟,“聘礼是五百只灰老鼠。”“啪”,刚捡起来的钢笔又掉下去了。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泰勒

    本书努力诠释“泰勒原理”的思想精髓,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和剖析,并且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如何去将“泰勒原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在遇到有关的课程问题时,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帮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育事业的追求无止境。相信学习了“泰勒原理”,中小学教师会有所收获,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快地达到专业圆润的境界。
  •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华山名胜数不胜数,自山麓至绝顶,庙宇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不仅山峰雄伟惊奇壮观,而且还是道教名山,从古至今,有多位学者在华山开馆受徒,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览,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自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
  • 金元清戏曲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金元清戏曲论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是近年金元清戏曲研究成果的汇总,共选取作者在该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图书绪论等三十余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研究对象历史时间为顺序,收录了作者对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戏曲的研究;第二部分为附录部分,汇总了作者从宏观角度入手表达戏曲发展反思的文章,谈古论今,见解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金元清戏曲论稿》是作近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选编,是一部体例严谨、见解精到的学术专著。从金院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的阐述,更有精彩剧本的大段佐证,更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